基于不同外固定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比较论文_代正国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人民医院 734200

摘要:目的 讨论并比较在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中,不同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8月~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9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患者行塑形托板和小夹板双重外固定治疗,B组患者行单纯小夹板外固定治疗,C组患者行石膏托外固定治疗,综合对比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系统的治疗,三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及肘内翻发生率比较,A组均优于B组和C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塑形托板和小夹板双重外固定治疗,临床效果较好,方法值得借鉴。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小夹板;临床效果

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上发生率比较高的一种骨折类型,多见于8~15岁的儿童[1];就目前的临床研究来看,关于该疾病的治疗方法临床上以外科手术为主,但是对于手术方法的选取,却没有一种比较统一的说法;基于此,我院将以实例研究为切入点,以三种常用方法为对象,探讨其在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研究取得一定收获,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8月~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9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39例,患者平均年龄(26.8±4.7)岁;本组所有90例患者均符合:(1)受伤后到复位的时间≤1周;(2)X线显示骨折有位移,排除病理性骨折;(3)未合并血管及神经损伤;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平均分为A、B、C三组,三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A组:患者经手法复位以后;首先在手术前在患者臂肘部位包裹一层厚度适中的棉垫,然后,在患者骨折近端的前侧和桡侧分别放置一个平垫和塔形垫;其次,分别在骨折远端的后侧和尺侧放置一个梯形垫,使用胶布将其粘贴于小夹板相应的位置,然后将夹板有序的进行捆扎;再者,使用塑形托板将其固定于患肘屈曲40°~60°(屈曲型骨折)或60°~90°(伸直型骨折)前臂旋后位,此外,需要特别提到的一点是,如果患者骨折外旋移位比较明显,前臂应该固定在中立体位或者旋前体位。

B组:改组患者的小夹板固定方法与A组患者一致,当小夹板固定完毕之后,将三角巾悬吊患肢在患者的胸前位置。

C组:患者骨折复位过后,对患者的患肢行石膏托固定于患肘屈40°~60°(屈曲型骨折)或者60°~90°(伸直型骨折)前臂旋后位。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建立数据库,通过t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愈合时间对比

经过随访资料整合,三组患者在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愈合时间比较,A组患者均优于其他两组患者,详细参见表1。

3.讨论

就临床实践来看,在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治疗中,石膏托和小夹板外固定是选择最多的方式,但是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前者虽然能够很好的制约肘关节和前臂的旋转活动,但是可调性和稳定性相对不足;小夹板外固定虽然具有较高的可调性和稳定性,但是无法有效的控制前臂的旋转活动,患者很容易会出现骨折旋转移位[2];基于此,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将两种方法进行了科学的整合;不仅很好的制约了前臂和肘关节的旋转活动,而且还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可调性,从研究结果也能看出,三组患者中无论是治疗效果、肘内翻发生率上,A组患者均明显优于B组和C组患者,这也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在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塑形托板和小夹板双重外固定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方法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志雄,高红兵,吴涛.骨科常用诊断分类方法和功能结果评定标准.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2011,1(02):162-163.

[2]魏乃强,殷富斗,张琳,等.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研究40例.中国骨伤.2010.21(4):309-310.

论文作者:代正国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2

标签:;  ;  ;  ;  ;  ;  ;  ;  

基于不同外固定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比较论文_代正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