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冬[1]2002年在《企业持续发展理论及其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在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和跨世纪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企业寿命在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着如何实现“长盛不衰"--持续发展的挑战。本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企业持续发展理论及其评价进行了研究。本文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纳入企业持续发展理论和企业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中,对企业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全面总结和概括,论证了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提出了企业持续发展的新定义,并建立了该定义的理论模型。在学者、专家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成长和发展规律进行了详细剖析,并建立了企业持续发展函数。通过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型建立了企业持续发展模型和根源于可持续发展资源承载力思想的企业持续发展运营模型。对企业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入研究为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根据。在研究企业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本文从叁个方面--持续发展能力、企业持续发展的协调性和外部环境的支持力建立了有效、可行,并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企业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是对企业后继发展动力的评价,采用了能力指数方法进行评价;企业协调性评价是对企业所创造的效绩评价,采用模糊等级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外部环境评价是对企业发展宏观支持性的评价,采用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方法进行了评价,并用“资产--负债”分析方法对企业的优势环境和劣势环境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本文对企业实现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胡元林[2]2010年在《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评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问题日益严峻,已逐步发展成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四大问题并存的多重危机和挑战,并且各类问题的规模已从局部或部分河段扩展为流域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影响。高原淡水湖泊生态价值显着,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湖泊污染和生态退化日益突出,使流域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影响着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治理与保护湖泊、促进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基于以往对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评价研究不足的现状,结合高原湖泊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二维困境实际,进行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高原湖泊流域作为一个以水资源为核心、具有层级结构的人地复合系统,其可持续发展是以水为主体,以流域为研究空间,以流域中人和自然构成的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协调发展,同时还应充分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准则,从更高层次上考虑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其内涵主要表现在: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前提,突出协调发展,强调公平原则。本文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在分析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了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平衡机理。流域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子系统(效率)、社会子系统(公平)和生态子系统(可持续性)叁者之间、各子系统内部要素之间以及代际之间的平衡过程,是一个由低层次平衡到高层次平衡的非均衡发展过程。这决定了流域可持续发展过程只能是波浪式或螺旋式上升。为促使流域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生态供给,降低生态需求,从根本上调控导致流域生态经济问题可能出现的障碍。可持续发展评价是可持续发展从理论阶段进入到可操作性阶段的前提。明确评价指标和标准,有利于对流域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利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和实施。按照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构建高原湖泊流域基于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采用综合指标体系法,从可持续度、协调发展度和公平度叁个方面衡量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度”反映流域生态子系统对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的支撑程度,评价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协调发展度”反映流域经济、社会、生态子系统的发展水平以及叁者之间的协调程度,既可度量流域复合系统或子系统的发展水平,也反映流域复合系统或子系统之间关系配合的和谐程度;“公平度”则是判断流域在使用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公正、公平及满足需求的程度,表征流域的“共同富裕”程度及其对贫富差异和城乡差异的克服程度。可持续度、协调发展度、公平度叁方面共同作用,决定着一个高原湖泊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程度。通过对抚仙湖流域1995-2007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抚仙湖流域生态安全总体上处于健康状态,经济、社会和生态叁者之间呈现优良协调发展,公平程度不断上升。但自2001年后,流域总体协调发展呈下降趋势,特别是生态保护工作的滞后,影响着流域系统总体的协调发展水平;从2006年开始,水资源承载能力处于超负荷状况;公平程度尚处于较低层次,特别是近几年来公正程度和平等程度的持续下降,直接影响着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缺乏、水质的恶化将成为制约抚仙湖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抚仙湖流域研究期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呈“弱持续发展”状况,研究结论与现实和类似研究结果相同。而导致抚仙湖流域“弱持续发展”状况的内在原因,是由于“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结构失灵”叁者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机制失灵”。为提高抚仙湖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抑制或消除“机制失灵”的根源,通过相应的环境经济手段来影响经济主体的成本-收益,引导其选择对生态环境有利的行为和决策。而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整体发展模式的提出,对于指导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最后,并结合抚仙湖实际,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
李彦婷[3]2009年在《MIS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如何合理利用有限资源,保持适度增长,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成为每个企业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企业MIS逐渐成为提高企业价值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新技术的代表,信息技术带给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总体价值是无庸置疑的。但是中国的很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实施效果不是很理想。所以,本文对MIS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分析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在对信息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论述和对企业持续发展理论、企业信息化理论和几种评价方法介绍的基础上,赋予企业持续发展在本文中的定义,在此定义的基础上,从MIS提高企业竞争能力、MIS影响企业创新能力、MIS增强企业学习能力叁个方面对MIS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提取和分析。MIS在直接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主要由于信息化实现了一部分自动化相对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差异产品成本(由研发成本、市场营销成本、服务成本);加快了相应市场的速度、缩短新产品上市时间、物流配送时间、服务时间等;提高了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此外还改变组织结构、优化业务流程、加强组织间沟通、提高管理水平、加快研发的速度和提高研发先进行、加强员工学习能力等等。并基于这些影响因素分析建立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MIS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的因果分析模型。最后,在建立的MIS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的因果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对具体的一家公司,通过简化的流图和收集原始数据之后实现了模拟,而模拟的结果验证了流图和流图中关系式的合理性。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做了总结。
李兴宽[4]2010年在《基于持续创新动力、能力、绩效的创新型企业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主体,建设创新型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和主体内容之一。2006年,国家实施了旨在推动创新型企业建设的“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如何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创新型企业,已成为我国创新型企业理论及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创新型企业的理论体系还不够全面和完善,许多学者的研究仍然停留在把技术创新作为创新型企业研究的全部内容,还没有从整个企业创新系统的高度进行理论构建。这种状况与目前创新型企业建设是不相适应的,急需有新的理论来指导创新型企业的建设。本文从“创新型企业的根本任务就是实现持续创新”这一基本理论视角出发,运用企业技术创新理论、持续创新理论和系统理论,以及案例研究方法,密切结合我国优秀企业的技术创新、持续创新、创新型企业建设的实践,对创新型企业评价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专门的探讨,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针对什么是“创新型企业”这一基本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基于企业持续创新理论,明确给出了创新型企业的定义,把创新型企业定义为以持续创新为主要手段和模式,谋求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企业。阐明了创新型企业的本质特性是持续创新,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创新型企业的基本内涵。提出了创新型企业基本特性是时间持续性、效益持续增长性、企业持续发展性和绿色性,综合特性是企业家主导下的多个创新项目的集群动态系统集成,从而廓清了创新型企业的基本概念,为创新型企业评价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运用企业持续创新理论以及创新型企业的基本概念,确立了基于持续创新动力、能力、绩效的创新型企业评价的理论指导思想。这对于当前一般仅主要以自主创新能力或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进行创新型企业评价的普遍做法和基本认识,是一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3.建立了基于持续创新动力、能力、绩效的创新型企业评价准则和评价方法,构建了创新型企业评价的理论框架体系。4.运用以上理论框架体系,在导师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对企业持续创新动力及能力评价的理论;创建了企业持续创新绩效评价理论和方法,进而建立了基于企业持续创新动力、能力、绩效的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直觉模糊集理论、修正后的AHP(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基于持续创新动力、能力、绩效的创新型企业评价模型。5.运用所建模型,完成了云南省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的评价和案例研究。
陈仲伯[5]2003年在《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基础上的。那时,我们还可以以价廉产品争取部分国际市场。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将建立在知识资源的基础之上,竞争的焦点不再是各种生产活动的最终产品,而是各种知识活动的成果,技术创新成为各国抢占21世纪经济制高点的战略核心。对于依赖“新生代”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要保持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 一个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应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能保证技术创新的持续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不仅为现有的增长点提供技术保障,也为将来五年,甚至十年后的增长所需的新技术进行前瞻性开发,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因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缺乏而面临持续发展困境。透过引起困境的各种要素,我们看到,持续技术创新的内涵应包括企业技术创新目标的延续性、创新动力机制的持续性、创新过程的能动性、创新战略的适宜性、创新活动的时效性、核心技术的领先性和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性。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的特征,包括以企业为核心的持续技术创新的“主体系统”、橄榄型的持续技术创新系统结构、“档位战略”型的持续技术创新战略模式、保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技术创新目标、螺旋上升的持续技术创新过程、公共政策营造持续技术创新的“效率环境”和人文环境、持续技术创新的评价是一种系统性评价等。这就是本文研究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的出发点。 本文对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分为四部分(共九章): 第一部分(第一、二、叁章):主要阐述为什么要着重研究企业持续创新的问题,企业持续创新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通过对技术创新理论的回顾、技术创新的现状的分析和技术创新国际比较的探讨,加深了对持续技术创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认识,使持续技术创新的研究目标更加明确; 第二部分(第四、五、六、七、章):主要构建企业持续创新体系的框架,通过对持续技术创新基础要素、体系构成元的分析,引伸出了持续技术创新的策略范式和风险管理策略,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持续技术创新的综合评价体系; 第叁部分(第八章):为推进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创新主体各构成层次有不同的职责任务和措施,本部分通过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二次创业”职能定位,提出了加强持续创新的对应措施; 第四部分(第九章):通过对湖南省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联重科实施持续技术创新战略的实证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特点和意义。 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区己跨入“二次创业”阶段,其持续技术创新的机理和制度建设已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面对新形势,本文围绕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这个主题,在分析和借鉴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持续创新的内涵、演化机理、体系构成、策略范式、评价体系等一系列创新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具有前瞻性的新思路。 (1)从概念上讲,本文认为持续技术创新体系是围绕持续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建立的创新要素、创新策略、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创新效益不断增强的技术创新系统。即一个完善的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应能保证技术创新的持续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从理论方法上讲,本文在以往研究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方法的创新,即由研究一般性的企业技术创新上升到重点研究最具技术创新活力的群体一高新技术企业,由一般性的研究技术创新要素士几升到研究持续技术创新体系,包括因子、构成元和与公共政策的互动等。 (3)从体系构成看,本文认为持续技术创新不是一种利用本系统内部资源单项的、间断的创新,而是一种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持续不断的创新过程。从宏观面上看,多个研发与产业化实体的单项、间断技术创新联系在一起便形成了整个社会不断的持续创新;从微观点(单个企业)来看,技术创新与持续技术创新在体系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创新主体、创新导向、创新组织、创新队伍、创新管理、创新内涵、创新源泉、创新过程、创新环境、创新评价等方面。一般技术创新往往侧重单纯的技术经济评价;持续技术创新体系则必须从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创新绩效分配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否则,就不能达到促进、推动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目的。 (4)从演化机理上看,本文探索了持续技术创新的演化规律。即在充分考虑了创新内外环境因素、技术和制度因素、系统和过程的因素、动态和持续因素的基础上,从优化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层面上指明了企业进行持续技术创新的方向,并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的环境因素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5)从策略范式来看,本文提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持续技术创新的建设性策略。如利益导向、制度创新、集成创新、自主创新、市场竞争、CIMS应用、二次创业、核心培?
杨春旭[6]2011年在《医院核心竞争力分析与综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规律在医院的发展和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立医院的定位也从单纯的社会福利型向公益经营型转变。医院自身的经营绩效和发展能力,不仅关系到其自身在医疗市场中的地位,还影响到整个医疗体系的运行效率,最终必将影响医院对社会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的质和量。所以,公立医院提高经营水平、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是维持和促进公立医院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不能将其看作单纯的“逐利”行为而加以限制甚至谴责。作为公立医院的管理者,更应该学习卫生经济学,掌握公立医院的经营规律,尤其要研究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客观评价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从而制定出合符医院具体情况的有效措施,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医院只有实现良性的经营状态,才有可能向社会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才有可能像国家希望的那样实现服务对象、医院和社会的叁方共赢。这是我们研究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动机。我国公立医院未来改革的趋势将表现在:一是按企业化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使公立医院享有经营管理的充分自主权;二是强化监管力度,除政府监管外,尤其要引入第叁方或民间组织的监管,使公立医院能够满足服务对象和社会对健康的需要。但外部管理体制变化和改革以及社会监督都只能作为外因,而医院内部的管理才是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医院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在我国现行医疗卫生体制、医疗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等诸多背景下是更为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和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而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将是实现医院、服务对象、社会叁方共赢的纽带。1996年以后,有关核心竞争力理论由国外传到国内经济界和管理学界,开始应用于国内企业日常运营、战略管理与研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中。而核心竞争力理论引入医院管理是在2000年以后。从2000年至2009年为止,用医院核心竞争力及医院核心能力为关键词检索到的相关研究论文,以发表在公开的学术期刊上为统计,共计952篇,可见研究十分活跃。2000年,朱玉章在《卫生经济研究》杂志上发表《培养核心竞争能力,促进医院发展》文章,是可检索到的最早论述医院核心竞争能力的期刊论文。作者基于医疗市场激烈竞争并结合当时国内医院运营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观点,阐述了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并对培养医院核心竞争能力给出了4个途径。2003年,第二军医大学王向东在《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上发表了“什么是医院核心竞争力”一文,对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理论探讨。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成果,结合医院的行业特点,作者认为医院核心竞争力是指能够使某一医院,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某一或某些领域实现持续竞争优势(表现为优质、高效、低耗的综合服务实力)的一系列互补的技术、知识以及医院内外部诸多资源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一种医院独有的能力。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包括:一是研究产生的背景是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二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构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总目标;叁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内容涉及一系列互补的技能、知识和资源(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如人力资源、组织管理,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及运营能力等),不单是某种技术专长;四是整合性、增值性、领先性、异质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延展性、持续性和动态性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五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要以医院文化为基础。核心竞争力不等于核心技术;孤立的资源不代表能力,更不代表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研究近年主要集中在: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核心竞争力识别与评价;核心竞争力形成、发展及构建。从目前的文献资料看,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较为深入,但医院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以理论研究居多,缺乏实证和具体研究,特别是缺乏基于平衡记分卡原理的医院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财务及非财务指标)的构建及其测评方法研究。与医院核心竞争力有部分类似的医院绩效评价的研究中,尽管有些涉及财务分析,但又存在只重财务指标结果分析,而忽视对经营行为动因和结果过程的分析;重医院的短期绩效,轻医院持续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即便有一些非财务指标,但依然没有深度分析指标与战略之间的关联,如医院产品服务的市场份额、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以及患者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等因素的分析。更多的是在影响医院核心竞争力单个要素层面上,从理论上论述其重要性和作用如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医院文化、管理创新、品牌、学习能力、冲突处理能力、打造优势学科、执行力、医患关系、战略联盟等等。研究目的总体目标是论证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从医院角度实现服务对象、医院和社会叁方共赢的纽带;同时探讨综合而客观地评价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财务及非财务指标,尝试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提供新的视角;希望通过本研究初步建立更合理的有关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方面:1、分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外延(组成要素);2、研究医院核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对医院管理行为、对医院的服务对象(患者、亚健康人群、有需求的健康人群)、医院绩效及社会利益、社会反应性的具体影响及其作用环节;3、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原理,尝试从财务视角,对医院核心竞争力进行量化研究,将核心竞争力评价与财务分析相结合,建立医院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4、通过对当地医院的个案及广西省内18家有代表性的叁级甲等综合医院实证研究,验证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样本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测评的价值;5、尝试建立医院核心竞争力与医院经营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以完善现行的医院财务分析体系。研究内容和流程研究内容和流程如下图所示:研究方法(一)理论研究方法:基于战略管理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以及平衡计分卡原理,以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外延及其特性为主要线索,具体分析医院核心竞争力不同特性的内部决定因素和外在的财务与非财务表现,分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对医院的服务对象、医院及社会的影响;在进行具体指标分析时,结合医院的战略与总体目标,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提供新的途径。(二)实证研究方法:1、医院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文献回顾和理论证据的基础上,通过52名相关的自由列举调查对象的调查结果及30名医院管理及财务专业人员的筛选、总结,以及目前医院统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情况,从74个指标中,共得到61个可测评的评价指标。一级指标包括:(1)增值性、动态性、发展性或持续性指标;(2)整合、协调、平衡性指标;(3)异质性、难以替代性指标。二级指标包括:(1)财务指标;(2)非财务指标;每个二级指标下又包括若干个叁级指标。在构建叁级指标的过程中,融入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即财务、客户、流程及学习与成长维度。2、数据的观测和收集: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问卷法:根据文献资料、具体的评价指标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由调查对象填写;主要调查内容是医院学习能力、医院内部管理,…等等。(2)访谈法:根据具体情况,部分调查对象根据拟定的提纲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主要调查内容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构成要素,…,等等。(3)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研究报告、官方统计资料(全国人口普查、工业普查资料;各级政府和专业机构编制的年鉴、报告、报表等)、信息调查研究机构和咨询公司的数据库。3、数据分析方法:(1)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模型的建立方法——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法,秩和比法、TOPSIS法;(2)核心能力要素对医院绩效、服务对象及社会反应性的影响分析方法——X2检验、t检验、相关或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4、研究对象:(1)选取1家公立叁级甲等综合医院进行案例研究;(2)选取广西省内18家床位在500张以上、公立、非营利性叁级甲等综合医院,其中大学直属教学医院3家、省级医院2家、地市级医院13家,共18家医院进行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价研究。5、研究的时间跨度:个案研究分析研究对象从2002年至2009年八年期间医院财务数据的变化情况,其它定性指标则用2010年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18家医院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则采用各家医院2007—2009年卫生统计数据及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实证研究结果(一)某叁级甲等综合医院个案调查结果1、医院的学习能力被调查医院的九种学习能力最高的是反思能力,被75.46%的员工认可,最低的是发现能力,员工的认可率为64.13%,学习能力的平均认可率为69.83%,高于竞争对手,另外一家同类同级医院(55.77%)。2、人力资源结构调查发现,至2009年,被调查医院编制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卫技人员占53.99%、硕士占6.27%、博士占0.93%、正高职称人员占2.01%、专业荣誉专家占4.43%、非卫生技术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3.33%。被调查医院自身对比,2005年至2009年5年期间,各级各类人员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5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博士56.51%,硕士36.99%,专业荣誉专家3.04%,本科学历人员11.19%,正高职称26.98%,非卫生技术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人员9.42%。案例医院的人力资源结构(本科比例、硕士、博士及高级职称比例)处于当地医院的领先地位,高于2005年(无2009年的全国数据)全国平均水平。3、生产设备因素至2009年,调查医院50万元以上的设备台数为62台;被调查医院2002年至2009年医疗设备收益率波动很大,其中2002年和2005年出现了负增长,至2009年,医院的设备收益率(设备效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0.15%增加到14.17%,环比增长速度为9446.67%。如果扣除2002年和2005年出现负增长的年份及2009年的影响,医院设备收益率的平均发展速度=36.81%,平均增长速度为36.81%—100%=-63.19%,即在2003、2004、2006、2007、2008年5个年度,医院医疗设备的收益以每年63.19%速度下滑,医疗设备资产的利用效率低,医疗设备资产的管理存在问题。而2009年则是一个转折年。4、品牌因素被调查医院在所调查的患者群体中的第一提及率高于当地的其他医院,为59.76%,而其他同类同级别医院最高为11.92%;提示知名度得分为154分,也高于当地同类同级别医院;提示后知名度为71.37%,高于当地同类同级别医院;品牌认知测量中,患者对被调查医院的品牌认知超过了七成,达到71.0%;患者对不同医院行为忠诚的比例也是被调查医院高于当地同类同级别医院,达到60.62%;而情感忠诚测量中,患者对被调查医院的情感认同为74.99%。以上的数据表明,被调查医院在当地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是该医院能够在当地保持强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其品牌知名度依然不稳固,只保持在70%左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进一步通过对医院的品牌的市场行为测量发现,被调查医院在长达8年时间里,其门诊的市场份额保持在17%-20%之间,没有明显的增减;住院病人的市场份额保持在23%一26%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增减。以上的结果提示,医院提高其市场份额的空间依然很大,开发市场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和同一个城市的同级同类医院(竞争对手)相比,并没有处于领先地位或有明显的优势。被调查医院的相对市场价格的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至2009年5年间,其门诊相对市场价格的均数为1.21,住院为1.20,非常接近,均没有超过该地区全年医疗服务平均价格的2倍。与企业不同,医疗服务价格由国家制定,同级同类医院的相同服务项目没有差异,为了吸引患者或服务对象,对大批量的服务群体,如体检人群等,服务价格有时还可能降低。医院的相对市场价格不高,一方面体现服务的质优价廉,让服务对象获得了超值的服务,另一方面也提示医院,在体现社会效益的同时,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要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必须通过强化医院的成本控制、优化医院的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等等一系列的内部管理策略及措施才能实现。医院的商誉价值调查显示,被调查医院的商誉价值在广西范围内为842273.62元。在柳州市范围内,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其主要竞争对手情况为:柳州市人民医院收入收益率分别为-0.61%和-8.35%,两年平均商誉价值为-6109505.38元;柳铁中心医院收入收益率分别为-0.22%和0.39%,两年平均商誉价值为-1341390.68元;柳州医专一附院收入收益率分别为-3.73%和-1.02%,两年平均商誉价值为-52143.37元。5、文化因素用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对被调查的医院文化的四个特征:参与性、一致性、适应性、使命等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参与性,涉及授权、团队导向和能力发展,平均满意度为56.55%,其中授权文化的满意度最低,为49.04%。一致性,涉及核心价值观、协调、配合与整合,平均满意度为56.88%,其中配合与整合文化的满意度最低,为49.94%。适应性,涉及创造变革、客户至上、组织学习,平均满意度为60.80%,其中,创造变革的满意度最低,为53.89%。使命,涉及愿景、战略导向及目标,平均满意度为64.91%,而且两个指标的满意度非常接近。6、管理因素管理体现出核心竞争力的协调性与整合性特征,医院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通过多个环节对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管理因素的主观测量指标一般用员工满意度进行测量。被调查医院总和评分式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员工对医院总的管理情况平均满意率为54.78%;对医院文化的满意率为44.09%;对医院制度的满意率为42.01%;对个人的发展机会和前景的满意率为35.68%;对医院管理行为的公平公正的满意率为37.18%;对医院横向及上下沟通渠道满意率为36.93%;对医院绩效考核及薪酬分配现状的满意率为31.63%。七个方面的员工满意度测量中,最高为54.78%,其它还不足半数,尤其对医院绩效考核及薪酬分配现状的满意率为31.63%,表明被调查医院在管理方面还十分薄弱,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7、案例医院的经济效益分析(1)总收入与总支出情况被调查医院2002年至2009年八年间,总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为19.01%,总支出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7.52%。年均结余率为0.90%,其中医疗收支的年均结余率为-7.045,药品收支的年均结余率为4.35。(2)业务收入与业务支出情况被调查医院2002-2009年,有4年(2008、2007、2005、2002)业务收入低于业务支出,8年平均支出收入比为99.90:1,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盈余。2007年调查医院的支出收入比为1.02:1,高于同期全国综合医院0.976:1的平均水平。在业务收支中,医疗收入有6年一直低于医疗支出,到2009年,医疗支出与医疗收入比为0.899:1,再次产生医疗收支结余。8年平均医疗支出与医疗收入比为1.025:1。2002—2009年,调查医院药品收入与药品支出的比值呈下降趋势,2002年为1.12:1,2009年降为1.01:1,反映出药品收支结余的不断下降。这与国家药品政策(控制药品加成、药品占总收入的比例)的改变有关。(3)药品收入及医疗收入占医院总收入情况调查医院2002年至2009年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8年的平均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43.45%。调查医院2002年至2009年医疗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的加权平均值为55.47%(8年医疗业务收入总和/8年的总收入总和×100%)。(4)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情况调查医院2002年至2009年在职职工人均业务收入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环比增长速度以2003年最快(28.35%),其次2009年、2004年、2007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26%,医院2002年至2009年在职职工人均业务收入的加权平均值为15.91万元。调查医院年总收入逐年增长,年总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9.09%。而同期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平均为28.30%)及人员经费占总收入支出比例(平均为27.50%)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5)案例医院的盈利能力1)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调查医院净资产收益率从2005年-1.89%提高到2009年12.42%,5年平均的净资产收益率为3.12%。调查医院的总资产报酬率从2005年的-1.13%提高到2009年的8.26%,5年平均总资产报酬率为2.47%。2)收入利润率调查医院连续5年的主营业务利润率表明,尽管医院呈良性发展趋势,但主营业务获利能力不强,其中2005年、2007年、2008年主营业务利润率分别为-3.60%、-2.66%、-4.86%,而同期业务收入增长率(见表9-21)则为10.52%、26.92%、12.99%。3)成本利润率除2006年、2009年业务收入成本率(业务支出/业务收入)低于1外,其余年度均大于1,说明医院每创造1元收入需要消耗大于1元的成本。全部成本费用总利润率、业务成本利润率(业务利润/业务成本)指标也显示出同样的趋势。如,2008年的业务成本利润率表明,医院每投入100元,就会导致4.63元的亏损,成本效益不显着,甚至呈现亏损状态,提示医院提高盈利能力的关键是抓好成本控制。4)净资产现金回收率及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调查医院2005—2008年的净资产现金回收率及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均为负数,2009年由负数变为正数,净资产现金回收率达到6.72%,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达到3.85%。以上的两个指标数据表明,调查医院2005—2008年期间,不管是净资产还是全部资产,其获取现金的能力很差,与调查医院的净资产收益率及总资产报酬率相比,如2005—2008年期间,净资产收益率由负数变为正数,但数值很低,不超过5%(范围在0.11%--4.84%),调查医院净资产现金回收率及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并没有相应提高。到2009年,虽然医院净资产现金回收率(6.72%)及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3.85%)有所提高,但相对于医院的净资产收益率(12.42%)及总资产报酬率(8.26%)提高而言,其提高并不显着,表明增加的收益能力并没有相应反映在经营现金流量的增加上,需进一步分析原因。(6)案例医院的营运能力1)总资产收入率调查医院2005—2009年总资产收入率差别并不明显,5年总资产的平均收入率为87.03%。提示医院的资产利用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总资产周转率及流动资产周转率调查医院2005—2009年总资产周转率差别并不明显,以2009年为最高。2005—2009年流动资产周转率在3.97—4.66之间变化,呈现相对稳定的趋势。3)药品周转率及耗材周转率调查医院药品周转率从2005年8.78提高到2009年10.5,对应的周转天数从41.5天缩短为34.7天,说明医院药品用到患者身上形成收入的过程较原来缩短,变现能力增强。药品周转速度虽增快,但幅度不大,从41.5天缩短为34.7天,说明药品从购入到变现需要在药库停留一个月以上的时间,药品库存仍占用医院大量流动资金。2005年药品库存占流动资金338.56%;2009年药品库存占流动资金73.62%。见表9—32。调查医院卫生材料周转率从2005年35.39提高到2009年70.93,对应的周转天数从10.3天缩短为5.1天,卫生材料周转速度快,说明其流动性好,变现能力强,利用效率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卫生材料的过度使用。2005年医院消耗卫生材料占当年医疗支出的31.62%;2009年消耗卫生材料占当年医疗支出的34.6%。4)应收账款周转率调查医院应收账款周转率从2005年19.61降至2009年9.77,说明市内医疗保险应支付款项及周边县份医疗保险应支付款(简称医、地保款)及农村新型医疗合作款(简称农合款)、患者欠款等占用医院资金的时间增长,影响资金的正常周转及偿债能力。由于医、地保款及农合款按规定期限结算,周转天数改变不大,影响应收账款周转率降低的主要因素是此类患者增多,医疗费用增大,医保按其评价指标考核后拒付款增多,从而加大医院应收医疗款余额。导致应收账款周转率降低的另一因素是患者欠款的增多,2005年至2009年患者欠款分别为:3,548,347元,4,439,440.84元,5,973,631.38元,7,456,014.69元,10,428,062.80元。5)流动资产周转加速对流动资产的影响调查医院2009年药品周转率为10.5,而2008年为9.99,2009年药品收入为165572687.7元,则2009年药品资金节约额为805015.21元。调查医院2009年应收账款周转率为9.77,而2008年为10.72,2009年业务收入为426,145,728.32元,由于应收账款周转率2009年低于2008年,导致了3865381.78元流动资金的浪费。6)流动资产周转加速对收入的影响调查医院2009年因流动资产周转率的变化,由2008年的4.11降低为2009年的4.10,从而导致营业收入的变化=87769393.29(基期流动资产平均余额)×(-4.11(基期流动资产周转率))=-877693.9元。即因流动资产周转率的降低,2009年的营业收入减少约87万元。7)固定资产的收入率分析调查医院2005—2009年固定资产的收入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11%,固定资产的5年平均收入率为111.64%。固定资产的收益率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表明医院固定资产的利用效果呈现上升趋势,其稳定性和优势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与行业平均水平比较。(7)案例医院的偿债能力1)营运资本分析根据资产负债表资料,调查医院营运资本五年均表现为流动资产低于流动负债的情况,表明医院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资金不充足,短期流动性风险较高,见表11-51。2)流动比率调查医院的流动比率5年来呈现递增的趋势,5年平均为56.78%,表明医院短期偿债能力在增强,但如果用2:1的标准衡量,则医院的短期偿债能力依然很弱。3)速动比率调查医院的速动比率5年来呈现递增的趋势,5年平均为46.70%,表明医院短期偿债能力在增强,但如果用1:1的标准衡量,则医院的偿债能力依然很弱,需依赖借新债偿还到期债务。4)现金流量比率调查医院的现金流量比率2005年为2.02%,2009年提高到14.57%,但仍然很低。由于该指标小于1,表明医院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满足不了偿债的需要,须以其他方式取得现金,以保证债务的及时清偿。5)资产负债率调查医院资产负债率连续5年维持在40.97%左右略有下降,表明医院的长期偿债能力变化不大。见表9-34。资产负债率如超过100%,表明医院已资不抵债,达到了破产的警戒线。6)资产非流动负债率调查医院的资产非流动负债率2005—2009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05年的4.16%,降到2009年的0.99%,表明医院资产中,由非流动负债形成的比例很小,医院的长期偿债风险不大。7)业务收入利息比率及利息保障倍数调查医院业务收入利息比率2005—2009年五年期间稳定在1%左右,表明医院通过业务收入所得的现金用于偿付利息的比例小,医院的偿债压力小。调查医院2005-2009年的利息保证倍数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由2005年的-0.13,提高到2009年的6.32,五年的平均利息保证倍数为2.66,表明医院生产经营所得能够满足支付利息的需要,是支付利息的2.66倍,见表11-53。8)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调查医院2009年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2005—2008年期间,基本为负数,表明医院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不足以偿付到期本金和利息。到2009年,虽然有所改观,但指标值依然很小(15.83%),该指标的比率远远小于1,表明医院经营活动创造的现金不足以偿付到期债务和利息支出,见表11-53。(8)案例医院整体发展能力一般而言,只有一个医院的所有者权益增长率、资产增长率、业务收入增长率、收益增长率保持同步增长,且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才能判断这个医院具有良好的发展能力。调查医院的所有者权益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资产增长率从2005—2009年期间,呈现时增时减的情况,如资产增长率2005年为22.41%,而2009年降为20.25%,表明资产的增长不稳定,但均为正值,表明所有者权益、营业收入、资产一直在增加。但净利润增长率和营业利润增长率2005—2007年为负值,呈现亏损状态,表明医院的营业成本、期间费用的上升超过了收入的增长,医院的经营盈利能力不强。2008年以后开始扭亏为盈,营业利润增长率和资产增长率均超过营业收入增长率。与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根据卫生部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可以发现除2007年外,2005年、2006年的业务收入增长率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业务利润的亏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由于没有其他指标的行业标准,故未能进行比较。2005年以来,调查医院的业务收入增长率略高于资产增长率,超出幅度不大,表明医院的业务收入增长主要依赖于资产投入的增加,这种增长的效益性不强,也表明业务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所有者权益增长率与净利润增长率的比较。调查医院2005—2007年所有者权益增长率高于净利润增长率,表明这叁年所有者权益的增长并非来自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的净利润,是一个不好的现象;但2008年以后,净利润增长率显着高于所有者权益增长率,表明所有者权益的增长主要来自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的净利润,是一个好的现象。但2008—2009年间,所有者权益增长率与净利润增长率之间出现较大差异,表明医院的净利润可能还用于弥补亏损等其他用途,需进一步分析两者出现较大差别的原因。净利润增长率与业务利润增长率的比较。医院的结余(利润)是医院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减支出后的余额。医院收入总额=财政补助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其他收入。医院业务收入=医院收入总额—财政补助收入。医院总(业务)支出=医疗支出+药品支出+其他支出。调查医院2005—2009年净利润的增长率,扣除2005年、2007年亏损年度,2006年及2008年均高于营业利润的增长率,表明医院净利润的增长主要不是来自营业利润的增长。2009年的营业利润的增长率(575.69%)首次增长幅度高于净利润的增长率(503.19%),表明医院的净利润主要来源于营业利润,医院开展的业务项目(产品)获利能力较强。营业利润增长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的比较。调查医院2005—2007年叁年营业收入的增长为正增长,但营业利润率则为负增长,表明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的增加超过了营业收入的增长,营业收入增长的效益性很差。2008年以后,营业利润增长率大幅度超过营业收入增长率,表明营业收入的增长超过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的增长,具有良好的效益性。通过以上分析,对调查医院的成长能力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即调查医院2005-2007年期间的发展能力较差,虽然所有者权益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资产增长率均为正值,但其效益性很差,表现为净利润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均为负值。2008年以后,各项发展指标呈现良性增长势头,并具有良好的效益性,但其稳定性有待进一步观察。8、调查医院2005—2009年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的因子分析结果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某叁级甲等综合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大致可由综合能力、盈利质量与偿债能力、营运与成长能力叁个部分构成。各年度核心竞争力的综合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2009年、2008年、2007年、2006年和2005年。其中2005—2007年叁年,综合得分为负值,提示低于五年的平均水平。进一步的分析发现,2009年医院在综合能力、盈利质量与偿债能力、营运与成长能力叁方面均优于其它年份;综合能力最差的是2005年;盈利质量与偿债能力最差的是2008年;营运与成长能力最差的是2006年。以上这些结论与单项指标的分析结论一致。(二)广西18家叁级甲等综合医院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医院竞争力综合评价结果1、评价指标根据核心竞争力及综合评价的基本理论、医院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平衡计分卡的原理,依据现有可以获得的统计数据以及综合企业、医院已有的研究结果,共选择了58个指标,包括财务指标及非财务指标,涵盖了核心竞争力的几大特性。2、主成分因子的提取按照特征值大于1、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70%以上的原则,将原来的58个指标综合成8个公共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64%,较好地解释了样本数据包含的信息。3、公共因子命名本研究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医院竞争力评价的八个关键因子,即财务效率因子、核心竞争力的内部决定因素因子、盈利能力因子、短期偿债能力因子、长期偿债能力因子、服务效率、发展能力因子、领先性因子。进一步归纳,又可以将盈利能力因子、短期偿债能力因子、长期偿债能力因子归结为广义的财务效率因子;发展能力因子、领先性因子归结为动态性和可持续性因子。4、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根据综合因子得分,排名在前六位的医院分别为医科大一附院、省人民医院、柳州市工人医院、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桂林医学院-附院、贵港市人民医院。18家医院单个因子的得分及排名又各不相同,如F1因子(财务效率因子)排名在前叁位的医院分别是贵港市人民医院、梧州市工人医院、柳州市工人医院,而医科大一附院则位居第九名、省人民医院排名第14位。定量分析的结果显示,排名靠前的各家医院各有所长,也各有欠缺,并非十全十美,提示各个医院必须根据各自的实情,采取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如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虽然综合排名第一,但其财务效率因子却位居第九名,表明其盈利能力、盈利质量及运营能力等尚有待提高,需进一步研究现行卫生经济政策下如何提升和改善医院的经营状况,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的医疗服务。(叁)广西18家叁级甲等综合医院基于TOPSIS、RSR分析法的医院竞争力综合评价结果1.TOPSIS法对广西18家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结果根据各评价对象指标值与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相对接近程度Ci值的大小对评价对象的优劣顺序进行排序(具体的计算步骤及每一步的计算结果参见第十一章),Ci值由大到小排序的结果如下: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3柳州市工人医院;4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5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6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7柳州市人民医院;8北海市人民医院;9广西民族医院;10贵港市人民医院;11河池市人民医院;12梧州市工人医院;13百色市人民医院;14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15广西南溪山医院;16桂林市人民医院;17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18柳州医专第一附属医院。2.秩和比(RSR)法对广西18家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结果RSR指行(或列)秩次的平均值,是一个非参数统计量,具有0-1连续变量的特征。在综合评价中,秩和比综合了多项评价指标的信息,表明多个评价指标的综合水平,RSR值越大越优。在具体的确定评价指标、确定每个指标权重、对各指标编秩(高优指标从小到大编秩,低优指标从大到小编秩。同一指标,数值相同者编以平均秩)、计算加权秩和比等的计算步骤及每一步的计算结果参见第十一章。按RSR值对18个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的优劣进行排序,从高到低分别为:1柳州市工人医院;2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3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4贵港市人民医院;5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7北海市人民医院;8百色市人民医院;9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10广西民族医院;11河池市人民医院;12梧州市工人医院;13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14柳州市人民医院;15广西南溪山医院;16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17桂林市人民医院;18柳州医专第一附属医院。3.主成分分析法、TOPSIS法、RSR法对18个医院分析结果及其相关性分析利用SPSS13.0做等级秩相关分析得结果如下:f值与C值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64,P=0.000f值与RSR值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00,P=0.000C值与RSR值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25,P=0.000几种方法有显着的相关性,所得结果排序基本一致,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方法有科学性。实证研究的结论通过某叁甲综合医院的个案研究结果分析及广西区内18家公立叁甲综合性医院的研究结果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与医院的显着增值性成正相关关系。个案医院五年的不同时期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及18家同级同类医院的综合评价均显示综合评分数值的高低与增值性指标有显着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5以上,增值性越大,核心竞争力越强;2.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与局部优势性、异质性成正相关关系。研究发现,不同医院的综合竞争力以及内部所拥有的优势均存在着差别,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的医院并不意味着在所有方面和所有环节都优于竞争对手。这种局部优势性和异质性的特征,为医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的发展战略,确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重点提供了依据。本次研究发现,有些医院在技术指标方面具有优势,有些医院在流程的协调性方面具有优势,有的则在成本控制方面、服务效率方面具有优势,各不相同,这些结果支持了这一观点和结论。3.医院核心竞争力与医院内外部资源的管理、整合及其协调性成正相关关系。协调性体现在医院的营运能力,服务效率等诸多方面。协调性好,能使医院的各种优势产生合力,倍增产出的效益。研究发现,资产的周转率指标、盈利的质量指标,人均服务量,病人对服务流程的满意度(通过个案医院的问卷调查得到)等指标与医院核心竞争力的综合得分有显着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在0.5以上。4.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与医院某一方面的领先度成正相关。本次研究发现,综合得分在前10名的医院,或多或少地在医院内部管理、服务质量、技术水平、财务效率、客户开发及管理等某一方面优于竞争对手,而且领先度越大,核心竞争力或综合得分越强。5.叁种不同的综合评价方法(因子分析、TOPSIS、RSR)对广西18家叁级甲等综合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结果表明,排名在前九位的医院趋势一致,表明本研究选择的指标及方法有科学性,值得进一步扩大范围,开展跨区域研究。主要创新点(一)理论研究的创新:1.提出共赢是实现医院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的观点。医院、医院的服务对象(患者、亚健康人群、有健康需求的健康人群)、社会(政府、医疗机构的合作伙伴、普通民众)的多方共赢是实现医院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见论文1.4.2.3多方共赢的医院竞争战略思维pp22)2.提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医院层面实现多方共赢的纽带。医院构建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医院的服务对象、有利于社会及其医院的合作伙伴,也为医院实现和创造自身的价值提供了平台。(见论文1.4.2.4医院内部管理体制的变革—医院内部核心竞争力的构建pp25)3.提出医院的财务分析应密切结合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来进行。改变医院现行的财务管理及工作模式,使记账式财务管理、事后财务管理的模式改变为事前、责任、计划、控制、考核、评价模式。要改变质量与效益分离的“粗放型”经营管理模式;改变只记收入不计成本,只管资金不管资产的经营管理方法和追求短期收益而忽视长远发展的做法。(见论文第叁章核心竞争力的财务表现分析pp52;第五章基于核心竞争力特性的财务指标分析pp61;第六章核心竞争力增值性特征的分析与评价pp63;第七章核心竞争力的协调性分析pp87;第八章核心竞争力的动态性和持续性分析pp99;第九章核心竞争力的其它特性分析pp105)(二)提出了对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财务评价方法,初步构建了更为客观的关于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1、借助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及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以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反映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性指标、流程指标及服务对象(客户)为基础的医院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可以量化的财务及非财务指标来透视和评价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使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更加具体、更具可操作性。(见第十章医院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pp111;10.3.2筛选后的评价指标pp118)2、提出叁种评价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即因子分析法、秩和比法(RSR)和TOPSIS法。(叁)实证研究及对构建的指标体系与模型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价运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叁种评价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对案例医院及广西18家综合性叁级甲等医院进行了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和分析,进一步验证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为样本医院及其它医院进一步构建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线索。(见第十一章:公立叁级甲等综合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实证研究,pp131)
朱永明[7]2013年在《基于双重约束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价值链日益成为企业经营的基本约束情况下,对企业而言,追求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还有更广泛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应对员工、消费者、供应商负责;要求企业发展充分顾及社区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要求企业在满足价值链合作伙伴的要求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推动自身价值提升与社会福利增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也可以看做是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是适应全球化的需要,也是满足全球价值链合作伙伴要求的战略举措和发展模式。身处全球价值网络中的企业应该关注其社会责任制度的完善,提高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一味的立足企业自身。企业的角色不仅仅是创造财富的经济组织,也是维护社会和谐和推动科学发展的社会组织,更是促进人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主体,只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得到价值链合作伙伴和全社会的认可,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本文以全球价值链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理论内涵为研究基础,以双重约束下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问题为研究对象,并对此开展深入探讨。首先,在分析国内外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与发展现状的背景下,阐述了当前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概况,提出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技术路线。第二,归纳总结了企业价值链、全球价值链、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内涵,确立了本文研究的限制条件,提出了双重约束下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第叁,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动因,首先以博弈论为起点,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动因模型;然后建立基于价值增长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动因分析框架;最后,建立了双重约束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动因分析框架,将可持续发展观、全球价值链、企业战略、企业绩效等概念纳入全面分析体系之中。第四,在企业社会责任边界的概念和主要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双重约束下的企业社会责任边界模型,以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价值链为指导,确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具体内容。第五,以当前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主要观点为基础,建立双重约束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动因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以可持续发展观的若干维度为目标层,以全球价值链所涉及的企业内部价值活动和外部价值活动为准则层,设计了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共包含测量指标81个。并根据汽车行业的特点,从81个指标中选取9类指标中的38个二级指标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分别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和灰色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运算。最后,通过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工程体系,从企业内部建设以及外部建设出发,归纳了双重约束下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策略体系。文章实现了以下创新:第一,建立双重约束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动因分析框架;第二,构建双重约束下的企业社会责任边界模型及评价体系模型;第叁,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工程体系。
朱明峰[8]2005年在《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发展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资源型城市是提供我国能源和原材料的主体,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面临着矿竭城衰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资源型城市发展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但由于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时至今日仍然没有找到有效的发展途径。因此,研究并探索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的途径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资源型城市发展基本特征、演进方向及对循环经济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新的途径和必然选择,提出了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发展理论,并以铜陵市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 1.研究了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与演进方向。从资源型城市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分析了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对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特点、面临的问题以及障碍根源进行了剖析,讨论了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经验及启示,探讨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的演进方向,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研究了循环经济理论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导向作用。总结了循环经济的内涵与主要特征,回顾了循环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分析了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和紧迫性,探析了循环经济理论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重构、非线性和非物质发展的导向作用。 3.深入研究了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发展理论。提出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拐点理论、循环理论和系统理论。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发展拐点出现的必然性、周期性、滞留性和方向不确定性等基本特性,给出了资源型城市发展拐点变化趋势判别条件及数学表述,对城市发展方向和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为资源型城市发展预警机制的建立提供了依据;首次提出资源型城市循环由物质循环和非物质循环构成。在分别对产品、企业、产业、市域、区域、国家和全球层次的物质循环进行分析的同时,对意识思维链循环、价值导向链循环、知识创新链循环、信息传递链循环、产业结构链循环等非物质循环进行了讨论,基于资源型城市的非物质循环概念,提出五次产业结构体系及其实现方式。提出了描述各循环间关系的“四层说”;提出资源型城市发展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系统由发展动力系统、发展支持系统、发展评价系统构成。给出了系统的概念模型,分析了系统之间的关系;提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基本模式及保障措施。 4.提出了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探讨层次分析法、神经网络分析法、支持向量机分析法在资源型城市发展指标评价和预测中的应用,并运用神经网络分析法对铜陵市主要发展指标进行了评价和预测。 5.提出了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发展理论在铜陵市的实现方案:建立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建设生态园区、构建五次产业体系等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途径和政策法规、信息平台、支撑体系等保障措施。
王洁[9]2008年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主题。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单元,其是否可持续发展,关系着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否可以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很多学者将可持续发展与财务管理理论相结合,开创了财务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但是,企业层级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实施机制,尤其缺乏一套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评价体系来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客观、定量的评价。本文的目的是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评价体系。首先分析了现代企业理论存在的缺陷,探讨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构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其次,将企业的价值取向从评价主体的角度分为股东价值取向和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从评价内容的角度分为“单一底线”价值取向和“多重底线”价值取向,提出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叁重底线”价值取向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和均衡化的财务目标。与此同时,将企业资本划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生态资本四类,构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多元财务评价主体和多重财务评价内容。最后,设计了包含经济性财务评价指标、社会性财务评价指标以及生态性财务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运用变权方法构造了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变权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实际应用,进一步检验了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在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效性。
张立凡[10]2006年在《我国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论文以核心竞争力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价值链理论、钻石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了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要素;给出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粗集理论对指标体系进行精简;结合模糊数学的知识,对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从优化价值链角度,给出我国石油企业集团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对策。首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构成要素及评价方法进行综述,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介绍与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价值链理论、钻石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并指出对本研究的意义。其次,基于石油企业集团的属性分析,对我国石油企业集团进行SWOT分析,并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为基础,针对石油企业集团特点,研究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第叁,从石油企业集团的业务流程和运作模式以及与外部环境的联系角度,构建石油企业集团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依据石油企业集团价值链,分析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要素,并充分考虑了资源、能源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部约束因素,在丰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方面进行尝试。第四,依据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结合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和影响要素,初步建立了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其他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不同,该指标体系中包含石油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子系统,主要反映企业与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能力。同时借助粗集理论的属性约简知识,建立了指标体系精简模型,对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行精简,在提高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可操作性方面进行探索。第五,针对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中各子指标体系的特点,采用组合评价方法,构建了基于简单模糊数的模糊层次评价方法、基于叁角模糊数的最小二乘模糊层次评价方法和基于风险态度的二元语义评价方法,分别对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市场能力、核心管理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子系统进行评价,在提高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科学性方面进行探索。并依据评价模型,选取九家石油企业集团进行实证分析,对各石油企业集团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基于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从优化我国石油企业集团价值链的角度,研究其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参考文献:
[1]. 企业持续发展理论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 刘素冬.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2
[2]. 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评价模型研究[D]. 胡元林. 昆明理工大学. 2010
[3]. MIS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研究[D]. 李彦婷. 吉林大学. 2009
[4]. 基于持续创新动力、能力、绩效的创新型企业评价研究[D]. 李兴宽. 昆明理工大学. 2010
[5]. 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 陈仲伯. 中南大学. 2003
[6]. 医院核心竞争力分析与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 杨春旭. 中南大学. 2011
[7]. 基于双重约束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D]. 朱永明. 天津大学. 2013
[8]. 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发展理论与应用研究[D]. 朱明峰. 合肥工业大学. 2005
[9].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评价体系研究[D]. 王洁. 南京理工大学. 2008
[10]. 我国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研究[D]. 张立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服务创新论文; 创新管理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医疗体系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过程能力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评价体系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医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