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步走向富裕文明——深圳市宝安区坣岗村两个文明建设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圳市论文,富裕论文,走向论文,两个文明建设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坣(音bó)岗村位于宝安区西部,距离深圳特区20公里,面积3:1平方公里。有四个村民小组,452户,常住人口1522人,外来人口5万多人。
全村现有“来料加工”和“三资”企业95家。厂房面积55万平方米,工人宿舍面积25万平方米,集体固定资产达4.8亿元,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
坣岗村委会于1996年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模范村委会”,于1995年、1997年连续两届被广东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单位”,连续多年评为市、区“文明村”。
坣岗村注重发展集体经济,全村的经济已形成以集体为主导、私人联合体为侧动力的合理布局。行政村与村民小组两级的集体经济占经济总量的70%。
招商引资,繁荣经济,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改革开放以前,坣岗村从事单一的农业生产,全村一年的总收入只有几十万元,人均年收入只有200多元。
乘改革开放东风,坣岗村抓住机遇,把招商引资当作发展任务的中心环节,走兴建厂房、发展“三来一补”、“三资”和“自营企业”的经济发展路子。 1996 年村集体总收入7614 万元, 工缴费结汇8530万港元;1997年总收入8334万元,工缴费结汇8800万港元;1998年总收入8099万元,工缴费结汇9000万港元。工农业总收入、集体固定资产、人均收入三项与1979年相比,分别增长138倍、1600倍、60多倍。
在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历史过程中,坣岗村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注意防止两极分化,采取多种形式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一是建立党员联系户制度,让有生产经验和技术、资金的党员与贫困户“挂钩”,每个党员联系一至几户农户,从生产技术、资金等方面帮助联系户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使更多贫困户勤劳致富;二是在建立农村股份合作制度的过程中注重扶贫扶弱。1988年,有80%的农户投资入股成为村集体企业的股东,但还有20%的困难户因缺少或筹措不到资金而无法投资,为此党支部召开会议,决定由村集体拨出70多万元的低息贷款,帮助无能力投资的困难户入股,使每户贫困户每年能增加近3000元的红利收入。村里还从集体厂房中拨出两幢厂房折价3000万元, 按给村民每人补贴2万元,作为土地入股股份,实现了全村村民人人是股东,打下了共同富裕的基础。
据1997年统计,全村最“穷”的一对孤寡老人,全年也领到集体分红达2.5万元,能够解决生活问题。
廉洁勤政,积极推进农村民主管理
坣岗村党支部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端正的党风是经济起飞的条件,干部廉洁勤政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支委会一班人重视抓好制度建设,用完善严格的制度保证全体党员干部的廉洁勤政,增强班子的号召力。制定并执行了《村委会干部工作手册》、《村委会村民自治民主议事制度》、《村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监督制度》等一整套规章制度,定期召开支部民主生活会,实行民主决策和村务公开,村里大事由村民大会讨论决定,村务财务状况每季度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基建工程200万元以上的实行公开招标,200万元以下则由定价小组5 个成员讨论决定。并明确要求每个支部委员做到“四个不”:一不利用职权承包工厂、工程谋个人私利,全心全意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二不接收外商的送礼和“红包”;三不领取高工资,坚持按村民中等收入发放报酬;四不因经济工作繁忙而放松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党支部村委会建立办事公开、财政收支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的“两公开一监督”制度,深受群众的支持和欢迎。由于制度健全,决策民主而科学,保证了集体经济发展稳步持续。由于加强了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多年来党支委一班人未发现有违法乱纪现象。村党支部书记陈喜鹏先后被授予深圳市模范共产党员、深圳市文明市民等称号,并获得了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优化环境,造福村民,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经济发展了,坣岗村不是把钱分光花光、造就一批“富翁”了事,而是带领群众从长远发展着想,致力于改善大环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村民生活环境。
——近年来投资2000万元完善水电设施,基本解决了工厂和村民的用电和用水问题:投资近2000万元,铺好了全村170多条共20 公里的大小街巷和马路;投资1167万元修建了总面积达258亩的大小公园6座,并完成了人工湖、农贸市场、公厕、商业一条街环境美化绿化等十几项基础建设。
——成立了有55名工人组成的环境卫生清洁队,购置了3 台垃圾车,实行门前“三包”,保证全村的清洁卫生。
——投资400万元建成村卫生院,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 参加合作医疗的村民免费在村卫生院看病。村民到外地治疗的也由村里报销80%的医药费。投资40多万元购置了两部消防车,一部警车,挑选63名青壮年组建了治安消防队,有力打击不法分子的犯罪活动,保护村民和外商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投资20万元修建了寿星院,作为老人活动中心。村里的老人聚集在老人活动中心看书、看电视、书法、绘画、打牌、下棋。1998年1 月起,村里还实行村民退休制度,凡年满60周岁的男性村民和55周岁的女性村民均可享受一次性3000元的退休补助,每月领取300元养老金, 并享受村其他所有福利待遇。
今天的坣岗村建起了23层的农村大厦,拥有全市农村最大的百佳超市,有全市第一家农村证券交易所,村内十字路口亮起了红绿灯,繁华路段修起了三座人行天桥。村民们建起了新宅500余套, 人均拥有住房面积110平方米。家家安装了电话、购置了摩托车, 近五分之一家庭买了小车。村民们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是天堂”、“改革开放富起来”的实惠。
倡导文明,树立新风,提高村民整体文化素质
坣岗村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开展了以创建“文明户”为中心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去年,有406户被评为“文明户”, 占参评户数的95%。形成了移风易俗、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尚。
大力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发动群众制定全村计划生育的村规民约,对自觉执行晚婚、晚育和落实计生措施的群众给予奖励,对违反计生的,则予以经济处罚。多年来没有出现一宗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现象。
在殡葬改革、实行火葬的行动中,党员干部带头,通过动员说服并辅以经济奖罚,促使群众接受火葬的现代文明方式。1998年5 月实行殡葬改革以来,全村去世村民的火葬率一直保持在100%。 农村多年陋习一朝得到彻底革除。
坣岗村用健康有益的活动吸引村民,寓教育于文体活动中,根据镇党代会提出的要在农村实现一个活动中心、一个公园、一个篮球场、一个图书室、一千册以上藏书的“五个一”工程的要求,建了六个公园,一个标准灯光足球场,四个篮球场,还建了一个占地1500平方米的露天剧场,三个溜冰场。成立了足球队、醒狮队、电影队和坣岗娱乐社,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每逢节日喜庆,村里都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免费给村民及企业工人放电影,并经常组织文艺演出活动。
1997年,村里投资了200多万元,建成了长360米的文化长廊,文化长廊绘有图文并茂的《新三字经》、《社会公德四字歌》、《家庭美德五字谣》及唐诗等,使村民及外来劳工在休闲欣赏的同时,熏陶了道德情操。村里还和镇联合投资300万元修建了一间面积600平方米、可藏书8万册的电脑化管理的图书馆,图书馆每天都吸引了大批读者。
通过有意识的引导、灌输,现在文明新风逐步为广大村民自觉接受,关心国家、遵纪守法、奉献社会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村民的思想觉悟、文明观念已经上升到一个崭新的档次。全村每年的粮食征购、计划生育、征兵等国家任务,都超额完成。先人后己、助人为乐的新型人际关系已在坣岗逐步形成。不但村内互相帮助共同富裕,对其他地区遭灾受困,也伸出热情的双手大力支援。深圳市开展对口扶贫,坣岗村支持扶贫对象100万元修建了两座水电站,捐赠20 万元修学校,所捐助支持的数额在全市各村名列前茅。近几年,在华东水灾、华南水灾、丽江水灾、贵州水灾、长江大水灾等的重大自然灾害以及希望工程面前,坣岗集体捐助款额达12万多元,干部群众个人达25万多元。
关心外来工人,营造外来工人的第二故乡
坣岗的经济发展离不开5万外来劳务工的贡献,坣岗村关心劳务工工作、学习、生活、娱乐,把全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劳务工的关系比喻为“鱼水关系”,予以高度重视,珍惜维护。
——村里创造良好环境,吸引外商投资办厂,为5 万名劳务工提供了就业发展机会。村劳动管理部门开办了车床、制衣、电脑、五金、锅炉等多种技术培训班,每期吸引几百名青工就学,使劳务工能够掌握一技之长,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也为今后发展创造了条件。
——村委认真贯彻劳动法和深圳特区劳务工条例,要求工厂坚决执行政府规定的工作时间、工资待遇,村劳动、工会、治安部门定期检查落实情况,同时对工厂工作环境、住宿条件、饭堂卫生、消防安全也提出具体要求。
——村里为外来工提供了良好的文化体育娱乐条件,村里的图书室、卫生院、球场、溜冰场、公园、广场、投影场等一视同仁对外来工和本地人开放;村的电影队经常深入工厂为工人放专场电影。每年村里拨出资金为外来工组织厂际篮球赛、个人卡拉OK赛等文体活动。
当出现工伤死亡事故、劳资纠纷、拖欠工资等问题时,村委及时出面给劳务工以关心帮助、调解纠纷、维护权益、资助困难。对拖欠工资或工伤赔偿不足的,及时做好厂商的工作,宣传劳动法规,敦促厂商遵守法规。对厂商逃跑的,村里垫资给工人发放工资。村里每年均垫付工资几十万元,每年支付外来工因工伤亡补贴达10多万元。由于做好维护权益和调解工作,把大量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坣岗村多年来未发生一宗工人集体到区、市上访事件,工人队伍相当稳定。
关心下一代成长,努力培育“四有”新人
在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之后,如何关心青少年一代,是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关注的头等大事。围绕关心青年,培养“四有”新人,坣岗村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措施。
一是解决工作就业,安排毕业学生在村里就业。本村青年均能得到安置,不仅工厂接纳了大量村派管理人才,村消防队、环卫队、治安队均有相当数量的本村人。
二是教育培训、造就人才。村里致力改善教育设施,投资500 万元,建了一座设施齐全的小学;投资1500万元建了幼儿园。每年从村集体收入中拨出10万元给学校作为教职工的各种福利开支。为了鼓励学生勤奋学习,村党支部制定了奖学措施,对奋发读书、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奖励,对考上大专以上的学生奖励10000元。从1992 年起全村实行免费教育,由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全部学费由村集体经济支付。近年来培养出大专毕业生43人,中专生56人。
三是抓好成人教育培训,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采用多种形式开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为各类企业培训人才;选送本村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到大专、中专学校学习进修,由村里报销学习费用,至目前已输送了32人。
四是积极开展文娱体育活动,把文体活动当作青年工作的一部分认真来抓,通过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吸引青年,减少青年接触不良活动的机会。村里组织40多名青年组成村足球队,并多次在市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最近坣岗村经中国足协批准,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农村业余足球俱乐部。仅足球训练、比赛一项,村里每年都支出几十万元。
由于做好了教育引导工作,坣岗村青年一代形成了健康上进的风气,青年人以创业好学为荣,不劳而获为耻,全村村民无一人有违法犯罪现象。
仓廪实,礼仪兴;文明树,事业旺。坣岗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喜人景象,走出了一条既富裕又文明的九十年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