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宏昌水利设计有限公司,浙江省 丽水市 323000)
摘要:河道整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内容,在设计上遵照生态水利设计的核心原则展开工作,可以有效地提升河道的整治水平。文章从生态水利设计的基本原则入手,对其理念应用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在植物、环境、水量调节、生态性以及治理力度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具体参考建议。
关键词:水利设计;生态建设;河道工程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生产生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尤为明显,特别是生态环境中的河流系统。因此,必须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对河道进行整治清理。在进行工程设计时,为了更好地发挥出河道的自然属性,采用生态水利的理念辅助设计施工,是行之有效的处理措施。在进行河道的生态水利设计时,必须充分的贯彻其基本的设计原则,并作为指导思路进行落实。
一、河道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
(一)遵照生态多样性原则
进行河道整治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有效的维持治理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必须强调工程建设中的中生物系统的构建,并以此增强整体流域范围内系统的稳定性。
在生物学研究的领域,区域范围内的生物群落数量越大,其环境的异质性表现越强,也更易促进整体群落的发展壮大,保持生态平衡。反之则会进入恶性循环,直至种群数目缩减,削弱生物影响力,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为了更为有效的强化河道水利设计的生态属性,必须强调多样性水平的合理应用,提高工程关注度,强化工程与周边环境的关联性,以此提升河道内渠道的自然化、连续化水平,在为生物创造栖息环境的同时,为提升设计中的生态属性创造基础条件。
(二)体现工程安全、经济性
安全性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属性,必须在基本水利工程原理的作用下发挥出有效性水平。在进行设计时,应当充分尊重地域水文条件以及工程力学的变化规律,为整个工程建设过程创造稳定、耐久的根本保障条件,并将整个设计思路控制在设计规范标准与自然承受能力的范围内[1]。
在河堤高度、结构属性、冲刷深度等问题上,兼顾安全的同时,要突出经济合理性水平,在实现设计效益最大化,将风险性水平降到最低,并通过多组设计方案的对比分析,择优执行。
(三)实现生态自愈性设计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河道生态水利设计的核心目标。在观念转变的基础上,将生态系统的自愈性作为基本设计理念,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并真正的将因地制宜的理念植入河道整治工作当中,突出河流区域内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的表达,这一点,是开展河道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重要原则性内容。
二、生态理念于河道设计中的应用体现
(一)为绿色植物提供生存空间
在利用生态水利设计思虑对于河道进行整治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将原有的河流、堤坝、沿岸上的绿色植物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使其连接成统一的整体生态景观。同时也通过高效的设计方法,构建起了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配套的自然地貌特征,从而使得科学性与环保性得到全面的显示,并为促进建成互惠共存的生态系统贡献着不可替代的力量。
例如,在河道整治的设计过程中,沿河提地的边缘设置人工堆叠的石体,为鱼类提供有效生存环境的同时,与沿岸的绿色景致形成呼应,实现良好的过渡。并通过岸堤上的植物、树木配置为昆虫和鸟类建立栖息环境,完成鱼鸟共生,并由此实现整体生态模型的构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对资源环境起到净化作用
进行河道整治时,必须重视生态水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并通过生态水利设计的具体方案,将此优势重点的发挥出来。拥有较强的自我净化能力,可有效的将水域中的有机物质进行氧化,并由此达到分解净化的效果。同时,利用水环境中的真菌和细菌将无机物进行分解,以此使其成为水生藻类的生长养分。而水藻通过吸收养分,能够在体内进行高效的光合作用,并以此释放出氧气,供应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需求。由此循环的过程,可以实现河道水域中,整体生态循环的构建,并在此开放式的闭环效应中,实现自我净化。
例如,在河堤建造的过程中,本着生态水利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浆砌石等硬化技术的应用,使河水与土壤型河堤中的微生物进行良性且充分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增加水分中的养分含量,帮助河道水域进行自我水质的净化。
(三)对河道内水量的调节作用
生态水利设计的理念,是以植物为核心的设计思路,在设计过程中,充分的调动起植物对于环境的净化作用。在设计方案的应用中不难发现,植物通过自身涵养水源的作用,将河道的水分进行保存,并由此发挥出具体的调节作用,使得河道的整体含水率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同时,在保护河道土壤与生物的效果上有着突出的表现。
同时,在植物涵养水源的作用下,使得旱涝季节周期的负面效果得到削减,既通过设计提升了河道的生态性指标,又使得工程建设项目的稳定性得到合理满足,将工程整体的设计、使用质量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四)生物方式维护河道生态性
生态水利设计思路下的河道整治,经常会涉及到浅滩的修复工作,在扩大有机物质氧化分解效果的同时,通过硝化作用更好的为河道水域中的水生生物提供溶解后的氧气资源。另外,在对深滩进行恢复式重建的工作中,能有效的增加水体中的净化自愈能力,从而在环境中起到高效的脱氮效果。由此构建起的良好水生环境,可以为鱼类、浮游生物提供更加优秀的生存空间,并在整个系统中补全生态食物链[2]。
在对河岸进行生态化建设时,将本地植物的生态群落进行恢复式的重建,可以充分的加强有机生物膜的氧化能力,辅助水域生态进行更为有效的自我净化,将硝化、脱氮的具体功效全面的发挥出来,为流域内的生物搭建起良好的生存环境,实现绿地、水域的互动共进式发展,展现整体的河道生态设计优势。
(五)辅助施工提高河道治力度
生态型河道水利工程设计完成后,在河道宽度、水质条件、河岸生态等内容上有着明显且积极的转变。原有河道宽度变化较为明显,未整治前平均差异的区间在40-45cm范围内,进行整治工程后可以将宽度变化控制在35cm;在深度上,河道中心与沿岸的差异较大,相差可达到3-4m,通过整理可以将差异水平控制在1m左右,大大提高了河道的规划度,并在泄洪能力、河岸完整性上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水平。将航运能力与河流的安全性有效地提升的过程中,兼顾工程技术指标与经济成本,增强生态适应性水平[3]。
总结:
综上,在经济发展的整体浪潮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指标,并在持续深入的进程中,愈发的凸显出作用与影响水平。通过绿植使用、资源净化、水量调节、生物维护、辅助整治等一系列环保措施的应用,使河道的政治工程在生态建设理念下发挥出明显的优势效果,实现自身设计方法升级的过程中,促进了整体环境的生态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延波.河道治理中生态水利的应用剖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7(07):185-187.
[2]袁伟.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案分析与研究[J].湖南水利水电,2017(03):57-59.
[3]马荣杰,李子健.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问题及管理[J].科技经济导刊,2016(06):63+62.
论文作者:胡顺斌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1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