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技术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功能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劳动技术教育具有其它各育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这种功能就在于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即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个性心理素质、创新素质。
一、以劳树德——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
思想品德素质,主要包括世界观、政治观和道德品行三大方面。这三大方面相互关联却又各具相对独立性,它们各自的形成虽然主要靠学校德育,但又都离不开学校教育中的劳动技术教育。
1.劳动技术教育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上各种客观事物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基础。有科学世界观的支配,才能保证有正确的政治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行。世界观的核心是人生价值观,人的价值说到底是他以自己的劳动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去满足社会和个体的需要。个体满足社会的需求越大,社会也就会肯定个体的价值越大。反之,个体如果只讲自身的需求而置社会的需求于不顾,他也就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而也就谈不上个体价值的存在。加强劳动技术教育,让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劳动实践,使其广泛地接触社会,并通过自身的劳动为社会、为他人带来福利,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现。
2.劳动技术教育促进学生正确政治观的形成。政治观主要是指人们对政治事件、政治活动的看法和态度。在阶级社会里,每一个人都不能不对政治持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又直接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关。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学生都应该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社会主义觉悟的核心体现是拥护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学校应使学生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此,就必须向学生进行必要的说服教育却又不能仅仅停留于此。劳动技术教育中让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体力生产劳动,正是解决“空洞说教”问题的有效措施。由此看来,劳动技术教育在学生正确政治观形成方面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3.劳动技术教育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养成。道德品行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基本因素所构成,良好道德品行的表现就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净化和道德行为的规范化。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升华是道德信念,而道德信念确立的关键是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产生某种体验,道德行为的规范化则是道德实践的结晶。只有在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中,才有可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并随时能够择善而行、弃邪从正,养成合乎规范要求的道德行为。劳动技术教育中的劳动实践活动,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养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以劳增智——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文化素质,通常指人们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水平,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读、写、算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二是一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三是一定的生产知识、劳动技术以及基本的劳动技能。劳动技术教育是提高这三个层面内容所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
1.就掌握读、写、算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而言。众所周知,书本知识在被学会却没有灵活运用之前,只不过是不完全不完整的知识,只有当人们对其所掌握的知识深刻领会并灵活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之后,才算是完全、完整的知识,并有可能形成相应的能力。劳动技术教育中,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物化”为劳动产品,这就使得他们总是不间断地利用书本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由不完全知识到完全知识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手脑并用、体脑结合,对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等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2.就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来说。我们知道,自然科学的各学科,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既反映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又有劳动技术的性质。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教学,应在不打乱教学计划,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保证学科教学与劳动技术的有机联系,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那些抽象的原理、法则和枯燥的公式、定义才能真正被学生熟练地掌握而变成活生生的知识。
3.一定的生产知识,劳动技术和技能的掌握,更是劳动技术教育的特定任务。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对学生进行生产知识教育和劳动技术训练,使其了解和掌握生产过程的一般原理和劳动技术,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并形成相应的劳动技能。
三、以劳强体——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
身体素质简称体质,它是在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获得性素质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身体功能和相对稳定的特性。体质包括体格、体能和身体适应能力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无不与劳动技术教育发生直接的联系。劳动技术教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劳动技术教育促进学生体格的发展。检验体格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标准是身体生长发育是否正常,体形是否健美,体姿是否端庄。劳动技术教育中适当地让学生参加体力劳动,能够促进其身体的新陈代谢,增进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从而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适当的体力劳动,能促进学生身体的协调运动,强健筋骨,从而达到健美体形、端庄体姿之目的。
2.劳动技术教育促进学生体能的提高。体能反映在身体的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柔韧性上。劳动技术教育中学生进行适当的体力劳动,可以使身体经受磨难和锻炼,这就会使身体的速度加快、灵敏性提高、耐受力增强、力量和柔韧性增大,从而促进体能水平的提高。
3.劳动技术教育促进学生身体适应能力的增强。身体适应能力主要是指人体对外界自然气候的适应性以及对疾病的抗御能力。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自然界的风吹日晒中参加劳动锻炼,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抗御能力。
四、以劳溢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审美素质是人们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的总称。一提到美,人们自然会想到“美丽”“漂亮”“悦目”,而一提到劳动,有的人总是把它与“艰苦”“劳累”“脏污”等联系到一起,似乎二者根本就互不相干,甚至相互对立、排斥。殊不知,劳动和美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劳动技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素质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功能。
常言道:“劳动创造美,技术装饰美。”一语道破了劳动技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素质方面的特殊意义。劳动技术教育不仅是一个智力“物化”的过程,在劳动实践中改造自然、生产物品本身也是一个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因为,劳动实践中优美的旋律、富有节奏的动作、丰富壮观的场面等,可以促进学生鉴赏美能力的提高;劳动实践中的相互关心、彼此配合、团结协作等,可以促进学生表现美能力的提高;劳动实践中使学生依据美的规律,按照美的要求,运用美的知识和技术去美化自然、装饰生活、创造产品,可以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一句话,劳动技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五、以劳培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劳动素质,一般说来包括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三个基本方面。劳动技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劳动素质方面的特殊作用是不言自明的。
劳动态度,是指人们对劳动的心理倾向性,它反映人们是愿意劳动还是拒绝劳动,是尊重劳动还是鄙视劳动,是喜欢劳动还是厌恶劳动,是热爱劳动还是逃避劳动。这种劳动态度上的两极化倾向,对学生来说是非此即彼。我们要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积极的、正确的劳动态度。
劳动能力,是指人们从事一定的劳动和完成一定的劳动任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它既包括为他人、为社会提供服务、创造物品的生产能力,也包括个体为解决自身饮食起居、利用和消费属于自己的物品等方面的生活能力。这些能力是在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
劳动习惯,是指个体由于经常性的劳动而使之巩固下来并成为内在需要的一种行为方式,它是劳动素质的最高体现。我国是一个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求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劳动习惯,而劳动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必须从小抓起。中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关键时期,学校应不失时机地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经常性的劳动锻炼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应有的劳动习惯。
六、以劳健心——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心理素质的形成
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主要指个体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其内容包括正常的智力、愉快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协调的行为。这些心理素质的形成都离不开劳动技术教育。
1.劳动技术教育促进学生正常智力的形成。劳动技术教育的某些活动,是人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都在为完成作业任务而进行紧张的思维和操作活动。显然,这种由学生亲眼观察、亲自操作所引起的思维活动,比在抽象问题上的搜肠刮肚、挖空心思要形象、生动、广阔、深刻得多,这对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一言以蔽之,劳动技术教育能够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促进学生正常智力的形成。
2.劳动技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愉快的情绪。劳动技术教育中的劳动实践活动必然伴随着某种情感体验,特别是经过艰苦劳动的体验并生产出心爱的劳动产品之后,常常会激动不已,甚至欣喜若狂,从而激发起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这无疑会使学生乐观向上,充满生活的自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保持愉快的情绪。
3.劳动技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劳动技术教育中的劳动实践活动本身就是艰苦的锻炼活动,它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往往会遇到某些艰难困苦和曲折的磨难,这从教育意义上讲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因为学生经过这种艰苦的劳动锻炼,非常有利于意志品质的培养。劳动技术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自觉主动地迎难而上、敢于拼搏、战胜困难,逐步养成坚决果断、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
4.劳动技术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协调行为的养成。劳动技术教育中的劳动实践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过程。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不仅要直接与自己的劳动对象接触,更要与别人交往。在这种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奋战、互相帮助、相互理解、互相信任、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从而养成协调的行为。
七、以劳促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全面素质结构中的最高表现,它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些创新素质各个组成方面的培养,都离不开劳动技术教育。
创新精神是创新素质中的动力因素。人的创新精神作为观念形态是哪里来的?是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人脑中固有的呢?都不是。它是在劳动实践活动中迸发出来的高级观念,只有在“做”中才能产生。正如陶行知所说:“做是发明,是创新。”我们要通过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不断接触新奇事物,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没有创新思维就根本谈不上创新素质。创新思维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它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后天训练的结果。劳动技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一句话,劳动技术教育中,除了使学生的一般思维得以充分发展外,还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学生小发明、小创造活动,这无疑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途径。所以,劳动技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起着无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最终表现,是创新素质的归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然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创新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中,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多种科学发明小组、劳动发明互助小组,定期开展劳技发明成果展览和比赛,评选“小发明家”,使学校形成一种爱科技、爱劳技、敢创新的良好氛围,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劳技发明创造、提高创新能力的活动上来。不少学校正是这样做的,也确实涌现出一批“小发明家”。他们的事实证明,劳动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效果甚好的。
综上分析,劳动技术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昭然若揭、不容置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充分发挥其不可忽视的、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