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活动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所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分析是相当重要的。学生的行为可以分解为活动,活动可以分解为操作。每个行为都有各自的目标,而每个操作都有各自的约束条件。教学设计者必须了解预期的行为是由哪些活动构成,它们的目标是什么;这些活动是由哪些操作构成,它们的约束条件是什么。学生行为的目标有时是教师制定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学生会在教师指定的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有所变形,比如成人学习者可能会在教师确定的目标之中根据自己的喜好有所取舍。换句话说,分析学习行为的目标主要并不是确定教学目标,而是确定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取舍。在研究性学习中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就是要了解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对自己知识框架的构建和整合过程,以及对研究性学习目的所达到的程度。
一、学生的特征对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影响
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因此要理解和设计学生的学习行为就必须了解有关行为主体的特征,包括当前的学习起点、学习风格和人际交往特征等等。学习起点是指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情感态度、动作技能水平等等。这在研究性学习中尤为重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选题是否受到他们知识水平的限制,同时在研究过程中也要注意学生各种技能是否得到提高。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往往会限制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深度和广度,结果由于教师的过度参与,使教师从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重新回到原来的知识的权威者的地位,违背了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初衷。在实际的研究活动中笔者主张低起点,以常见的、已学过的知识,甚至是在课本中以经典的面貌出现的知识为起点,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新的问题。从实践中发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学习的乐趣,才是研究性学习的真谛。
案例 “海带中提碘”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选做实验,学生对该实验的兴趣很大,许多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知识后都提出希望能做一下这个实验。2002级的保送学生在实验中提出“为什么淡水中的水草含碘少?”的问题,并以此为研究方向,将杭州西湖的水草与海带做了比较。完成了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案例分析 在一些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生中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实验,但学校所提供的实验时间和实验场所都非常有限。而学生又非常渴望能通过对生活中现象为实验对象进行观察。但有些教师认为作为研究性课题,这样的起点太低。而笔者在几年的实践中发现,低的起点往往更切合现在的学生,也更能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首先有了成功的喜悦,当有了成功的经验后,他们也会通过分析,对问题进行深化和拓展,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自主探索和研究,同时学会科学地思维。
二、学生的风格影响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小组中的地位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长期学习活动过程中养成的学习时对环境、时间、感知信息的通道、思考方式等等方面的偏爱。比如,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有些学生表现出喜欢分析问题,而有些学生则喜欢整体地思考问题;有些学生一遇到困难就放弃,而有些学生则能坚持。
在研究性课程的学习中,由于课题的要求,学生需要走出校园从社会中汲取信息,因此,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影响。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环境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往往没有充分表现自己的可能,但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时间长,接触对象各异,学生有了更多表现出自己风格的机会。
案例 有一个性格非常外向的女孩子,平时学习成绩较好,但不如同研究小组的其他成员那么突出,因此,在对课题的选题、研究方向进行讨论时,她往往比较沉默。可是当课题研究进入校外访问的阶段时,她表现得异常活跃,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在与校外专家交谈时也表现得彬彬有礼。于是,所有的“外交”活动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在她的肩上,她也完成得相当出色,成了小组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案例分析 在研究性学习的小组中,在一段时间后经常形成部分学生的权威地位,如同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在研究过程中这些学生的言行起着决定作用,扮演这种角色的通常是那些在班级中被公认的读书拔尖的学生或是班级干部,而那些不太出众的学生则通常扮演追随者的角色,要想在小组中引人注目,必须在长时间合作后,才被发现。因此,研究性课程的设置正好为这些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空间和时间。
三、学生小组的内部分工和规则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在研究性学习的早期,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学习小组的人际环境。帮助学生公平地确定研究活动的分工,包括个人的权责和义务、任务的划分、完成的评价标准等等。首先尊重学生之间达成的某种不成文的协议,但必须给定一项让学生接受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在有约束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有序的科研活动。有些教师认为,课余的研究性活动少了课堂的时间、空间的约束,因此对学生的管理也流于形式,但真正的科研活动一定有其严密的管理体系,这样才可能在严谨的气氛中完成研究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有规则的研究环境也同样能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严肃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进行恰当的评价。
在开展近两年的学生对杭州降雨的酸度测定及其子课题的研究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可供学生互相监督的签到制度,在数据记录本上则标明每次学生参与的活动内容和学生姓名,使学生通过查阅登记,就可以知道自己对课题小组所做出的贡献(见表1、表2)。
表1 活动签到表
日期 活动内容(简述) 达成目标 参与成员
表2 活动过程监控表
子课题名称:
成员姓名:
日期
活动 记录完 记录真
小组
预期达
形式
整性
实性
合作
成目标
由于学习紧张,有一位学生没有将实验数据及时记录下来,由于有登记表,马上有其他学生发现了这一问题,及时采取了补救措施才有了完整的实验结果。问题出现后,同学和老师都与该学生及时地进行了沟通,以后,即使是寒暑假,他都没有放弃过一次实验,得到了同学的信任。
四、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长期的教学方法一直让人们以为,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而无数的教学经验也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也往往会孕育一批优秀的人才。也许有些教师会认为集体成材只是一种偶然现象,但事实上学生们在朝夕相处中存在着一定的互相影响,对一些问题看法上也存在着潜移默化和求同心理。所以一个长时间的合作小组,无疑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机会和环境,让学生意识到合作,尤其是和谐的合作也是他们的一种学习能力。
在几年的研究性学习教学中,笔者发现,要及时明确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行为的构成。教师了解学生在研究活动中的预期行为是由哪些活动构成,如学生可能从哪里得到他们研究的课题?在遇到问题时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他们会从何处寻求帮助等等。是什么使学生的研究活动没有进展或是什么因素导致他们的研究停滞不前。欲开展研究工作就容易解决这些问题,使之顺畅。这些分析工作可以借助过程任务分析和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来完成。比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他们喜欢的领域是否有适合他们知识水平的课题,可以通过他们以前喜欢阅读的书籍或网站寻找适合他们研究的课题;可以指导他们自己认识是否对问题的认识有否偏差,哪些部门是可以寻求帮助的;学生的研究任务是否高出了他们的认知水平等等。这样,才可能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有真正的收益。
当然,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所以教师在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后,也要注意不要过度设计、干涉学生的学习状态,因为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真正的学习主导者。
让研究性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