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心律失常;急诊治疗;效果观察
前言:
心律失常是因窦房结(或窦房结以外)激动异常或激动,而造成的激动传导缓慢、阻滞或异常的通道传导,即指心脏活动的起源和传导障碍,进而造成心脉搏动的频率及节律异常,是临床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组疾病,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其他心血管疾病一起病发,其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等,连续累及心脏而导致其衰竭,严重时造成患者猝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习惯的不断变化,临床心律失常病发率显著提升,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减低心律失常病死率的关键,故本文以58例心律失常患者为例,分析应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58例心律失常患者为探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29例,对照组男19例,女10例,年龄53-76岁,平均年龄(68.43±13.49)岁,病程36-72d,平均病程(53.14±6.32)d;观察组男16例,女13例,年龄56-82岁,平均年龄(71.26±10.26)岁,病程46-83d,平均病程(65.16±3.46)d。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治疗,在患者住院后由护理人员嘱咐患者卧床休息,并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甲状腺功能。其药物治疗采用心律平治疗(生产厂家:广东华南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44020756;规格:50mg*50片),给予患者口服,3-4次/d;其药量为300-900mg/d,分4-6次服用;维持量为300-600mg/d,分2-4次服用。
观察组为胺碘酮治疗(生产厂家:赛诺菲安万特(杭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19993254;规格:0.2*10片/盒),其负荷量:600mg/d,可连续使用8-10d;维持量为有效剂量的最小剂量;依据个体反应,给予患者100-400mg/d。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疗效,其判定准则:①经治疗后患者心律失常完全消失,且24h内检测窦性心律正常为显效;②经治疗后患者心律失常减少50%,24h内检测有少数复发为有效;③经治疗后患者心理失常症状无改善,甚至出现恶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系统软件分析数据,取X2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满足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3.10%)明显高于对照组(68.96%)(P<0.05),见表1。
表1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3.讨论
心律失常是临床的常见疾病,因心律起源部位的心搏频率、冲动传导等因素异常情况,而造成的急性病症,其发病急,进展快,并伴有较高的病死率,频发心律失常会引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增加心肌缺血,最终导致患者心源性猝死,严重威胁其生命健康,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积极避免病症转为难治性心律失常,降低病发死亡率是关键[2]。临床治疗一般采用药物联合临床监测对患者病情进行控制,而常用心律平药物为高效的膜抑制性抗心律失常药物,具备良好的膜稳定及竞争性β受体阻滞作用,可有效降低其心肌兴奋性,延长动作电位,从而延长传导,发挥起效快、作用持久的功效特点,但其副作用较大,并伴有短暂麻醉,应用存在危险性,临床应用效果不佳。而胺碘酮是属于高效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通过电生理效应,延长各部分兴肌组织的动作电位,有效消除不应期,益于抑制折返激动;同时减轻外周血管阻力,扩张冠状动脉,影响甲状腺素的代谢,降低窦性心律,进而使传导纤维的快钠离子内流减慢传导速度,从而抑制患者心肌兴奋度[3]。
本文探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高于与对照组(P<0.05),表示在心律失常的急诊治疗中应用胺碘酮,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律失常病症,促进患者心率恢复正常,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为减低患者心律失常病发率,需由医护人员明确诊断患者病情,判断其病症类型,制定有效的急救方案,给予胺碘酮治疗,从而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阿依苏丽丹·阿不都瓦力, 丁雪茹, 伊宰古丽·吐尔逊. 护患共同管理模式在心律失常接受静脉胺碘酮治疗患者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 25(12):1560-1563.
[2] 吴新杰. 急诊应用胺碘酮在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中的效果观察[J].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8,7(3):487-487.
[3] 邵亚婷, 黄馨谅, 马岩敏,等. 胺碘酮治疗老年心律失常疗效与安全性初步分析[J]. 中国医药导刊, 2016, 18(9):924-925.
论文作者:陈鹏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心律失常论文; 患者论文; 治疗效果论文; 病程论文; 急诊论文; 心律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