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决策信息与信息决策的政治社会学原则_政治论文

论决策信息与信息决策的政治社会学原则_政治论文

论决策信息与信息决策的政治社会学原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论文,社会学论文,原理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决策是“信息人”,即拥有决策信息的决策者依据决策信息完成决策行为的过程。勿庸质疑,信息决策的决策者作为人的个体来说具有社会性,信息决策行为实施结果也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正面的或负面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效应,因而可以推断信息决策的社会性。信息普遍存在,并且适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以及各种学科领域,生于社会,传于社会,存于社会,用于社会,社会每一个成员都有权创造信息,使用信息,实现信息共享社会才能信息化,因而信息具有社会性特征。决策信息是决策过程使用的信息,贯穿于决策行为的始终,并依据决策行为实施的时间维度分为三个阶段信息点,即决策过程所需信息、决策反馈信息和决策用预测信息。源于决策信息所服务的决策者和决策行为的社会性以及决策信息为社会或团体共有并使用的特征,决策信息同样具有社会性。凝结着人类智慧劳动的决策信息即将为人类更高层次的创新与发展贡献其本身与被使用的智力差别,这种智力差别对信息决策者、信息决策行为、团体或社会的效应功不可没,从而直接或间接产生社会性的影响。基于决策信息与信息决策的作用与效应的社会性,本文尝试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其社会学原理。

1 次级组织原理

政治社会学领域的次级组织概念是针对社会群体政治身份层次划分而言的,在中国封建社会群体的政治身份分为金字塔式三层,最高层的是君主,中间层次是绅士,具有最大范围层次的是民众。从各阶层人数上看,越往下层靠近,人数越多越分散。最上层的君主代表中间的绅士阶层的利益,通过绅士阶层间接管理最下层的民众。居于中间层次的绅士阶级直接管理下层民众,起着上传民众呼声、下达君主意图的纵向传递作用,被称为次级组织。次级组织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主要指基层,上传各单位群体意见、下达国家各种政策。

将次级组织概念应用在信息与决策领域,信息人员在整个信息决策系统中是次级组织,其工作或贡献是在决策者与决策信息之间传递信息决策所需信息。最高层是信息决策者,中间是信息人员,最下层是决策信息。信息决策者通过信息人员间接实现对决策信息的认识,信息人员直接对决策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分析,并将信息分析产品传递给信息决策者决策用。与政治社会学的次级组织相比,信息决策领域作为次级组织的信息人员对决策信息的传递凝结着信息人员对信息的知识再生产劳动,知识产品就是信息人员提供的给信息决策者决策用的分析结果,包含着零星的、离散的决策信息在组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增值部分,使得信息人员贡献的价值升华,利益被原则证明。政治社会学的次级组织在上传下达过程中只是对信息进行了描述和如实或刻意失真的反映。

2 化约主义原理

当代社会学大师美国的本杰明·史华兹在《论中国思想中不存在化约主义》一文中这样定义化约主义:“这里所指的是一种关于实在的观点,它认为宇宙的所有多样性都能化约为一种‘物质’(甚或是一种能量)。这种物质可以被看作为一种延续性的实体,一种基本粒子,或甚至被看作为一种‘能量’,…但从一个化约主义者的自然观点来说,人们只需关注那严格的物理和数学特性。因此,实在的多样性及其多种特征被解释为由基本粒子组成的结构的表象。”本杰明·史华兹所指的化约主义的内涵就是从各种多样性现象呈现的特征中抽取其物理和数学特性,简而言之,就是对现象的概念化、理论化。

信息决策是在信息人员对决策信息搜集、整理、加工、分析基础上得出的备择方案中选择以最满意效益原则为目标的方案的过程。信息人员搜集到的信息是大量的、冗余的,尽管需要的是有用的、有效的、及时的决策信息,大量的信息给信息人员搜集、整理、加工的过程带来许多重复或无用的劳动,但是,“为了获得10%的有用的信息,我们不得不广泛搜集90%无用的信息。”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第一任会长沃克如是说。来自信息人员信息工作实践的经验表明,有1%的决策信息能够真正发挥优势效应已是非常不易,而这1%的信息可能从量的积累上看已经很多。信息人员在此基础上加工、分析的过程就是一个化约的过程,就是一个将大量的、离散的信息数据概念化、理论化的过程,抽象成一个个具体的备择方案的过程,并且这些备择方案不能长篇大论,信息决策者可能更关注抽象出的简洁的语言。

3 公共性原理

公民社会的特征之一是公共性,强调个人自由、自我组织以及社会对国家的影响,权力掌握在民众手中,国家任何决策行为必须以民众的公共利益为依据。对于我国现阶段是否是公民社会的问题,美国的A.walder和V.Shue持不同意见,前者认为是,后者认为不是。不管是与不是,作为我国决策次级组织的团体(基层),相当大一部分是国有企业,其领导或总裁由国家任命,在信息决策行为或过程中扮演信息决策者的角色,其决策目标的公共性影响信息决策效应的公共性。信息决策目标的公共性指决策者对备择方案选择的出发点是公共的、或者说社会的利益,还是私人利益。信息决策效应的公共性指决策者决策行为实施后的获利公共性,即是团体或社会获利,还是决策者个人获利而团体受损。信息决策目标和信息决策效应的公共性有因果关系,目标是因,效应是果。信息决策目标偏离公共性原理,决策效应取向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超越团体利益,信息决策效应成为一种团体消费行为的浪费。我国某地位于海拔5000米高原,飞机无法起飞着落,却申请新建机场。九江、蚌埠机场年旅客主吞吐量100多人,芜湖机场3800多人,阜阳机场6000人,而建设一个机场投资上亿元。这些决策的目标已经偏离公共性原理,导致决策效应的负面增长。信息决策目标的公共性能够带来信息决策效应的增长,但是并非一定带来正增长,由于决策信息与信息决策的失误同样可以导致决策效应的负增长。河南中洲制药厂是我国医药行业“七、五”“八、五”投资规模最大的重点工程,是医药行业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项目,占地1300亩,总投资18亿元,没有生产运行就关门,因为一项关键技术是向非专利拥有者、仅有20多人的一家瑞士公司引进的。《中国企业家》杂志记者宋铁军做过一个关于中国企业家与国外CEO失败的比较分析,最大差异在于发达国家CEO失败在于执行,中国CEO的失败在于决策。不能说决策失败都是由于信息决策者决策目标非公共性造成的,但是可以肯定决策目标非公共性的程度决定了决策效应负增长的程度。

4 主观决定客观原理

吉尔兹用客位定位客观事实为外在于研究者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研究者必须跟它保持一定距离,研究者对它的研究就像镜子一样只能是反映它;同时又用主位定位主观事实为研究者阐述并构造的事实。一般意义上的主观决定客观并非指主观可以随意决定客观,那样会造成对客观事实的任意歪曲。主观决定客观实质是客观事实可以通过认识者的主观认识重新构造,有什么样的理论就对什么样的事实敏感。

在信息决策领域,决策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由于信息决策者对相同的、客观的决策信息的主观认识角度不同,构造或选择的决策方案也将不同,认识差异决定决策行为。举范例说明:

客观决策信息:厨师与女服务员为菜单经常争吵。

决策者主观认识:社会学教授用社会层次和等级理论框架认为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层次和等级问题,厨师觉得地位高于服务员,把菜单看成服务员对它的越级命令,应对他们进行正确对待等级培训。人类学家从文化规范角度强调文化规范,特别是正确对待异性问题,男厨师作为男性不喜欢女服务员支配,要对他们进行男女平等教育,并在男厨师与女服务员之间利用桌子传递菜单,避免直接接触。家政学家认为二人应该更像封建家庭的兄弟姐妹,为家庭地位争执不休,应创造条件使他们多接触,并分别对二人做工作。

主观决定客观原理阐述了一个事实:来自不同领域的信息决策者对客观事实的主观建构都具有一定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各自从各自理论角度扮演知识角色,从而决定了信息决策方案选择的差异性,为了避免或缩短这些差异性,信息决策者最好是来自不同知识领域的群体,依据各自的知识理论与敏感度选择信息决策方案,最后群体将差异性减少到最小而选择的达成共识的方案,就是决策最满意方案。

5 高度垄断信息原理

在国家与公民社会的问题上,美国学者普遍的看法是:国家是自主活动的实体,国家的利益不一定与社会利益一致。马克思的观点是:国家代表社会支配利益,国家高度组织化程度超过社会,可以独断推行并高度垄断信息。

信息资源研究人员已经达成一种共识:信息具有共享性,信息是开放的信息、是大众的信息,信息在其大众化的过程中多次地、反复地被使用,但是其价值不但不会损耗(或者说其损耗与其增值相比已经微不足道),而且还会因利用信息带来的增值和信息在被利用的初始即具有使用价值而创造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附加值,因而期刊的质量是在测量被使用频度指标影响因子或被引量基础上权衡,引文数据库中引用文献与来源文献数量也成为衡量文献质量的标度,很难想象无人问津的垃圾信息会因为无人过问而有任何价值。信息领域所涉及的信息共享性与政治社会学领域所论“国家高度垄断信息”在语义上似乎发生冲突,信息被国家垄断了,国家垄断的是信息产品的生产?还是信息产品的销售?亦或是非公开出版的灰色信息?既然信息被国家垄断了,利用信息的信息用户(在决策领域即为信息决策者)从什么渠道获取信息?获取信息的代价要高到什么程度?个人观点认为政治社会学所论“国家高度垄断信息”仅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角度阐述了国家具备高度垄断信息的能力,并不表示国家一定会在各个方面高度垄断信息,而是指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不一致的时候,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可能会超越社会利益在某个方面或某个断点上垄断某些信息片段以保障国家利益不受伤害。一般意义上的信息国家不但不会垄断,而且还会想方设法“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可以宏观地理解“国家垄断信息”:信息资源作为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再生资源,在提高、组织、统筹其开发利用的满足度方面,只有国家具备独断推行能力,能够召集、投资并实施信息建设工程,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服务保障。我国知识创新工程、技术创新工程、211工程和全民教育振兴计划、国家基金和国家科技计划等国家信息保障系统工程就是国家独断推行实施的信息社会效应最大化工程。“国家垄断信息”这一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信息决策者信息决策行为与国家相关政策与导向的一致性,当决策行为或效应与国家推行的政策或国家引导的发展导向不同时,应该重新审视信息决策的行为,使其趋向于国家导向。

6 非殖民化原理

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谈及企业的非殖民化时写到:“今天,每一个大公司内部都隐藏着一些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居民的表现和真正的殖民地居民完全一样。在精英统治者面前,他们惟命是从,甚至卑躬屈节;在精英统治者不在场的时候,又嗤之以鼻或者怨恨不已。”现代社会决策的不确定性、模糊性、随机性特点使决策的复杂化程度大大提高,凡重要决策需要进行周密繁复的方案论证和遴选。由于群体决策具有知识集结、思维互补、预案优化、认同便捷等优势,决策主体已由个体决策向群体决策转移,而决策群体一般是专家组成的智囊团或团体最高领导者及其下属的组合。美国决策学家曾经论证,意见一致或没有反对意见的决策不是决策。在决策群体中确定终极方案的最高领导者无疑是决策层的精英统治者,决策群体的其他成员不可避免有赞同或认可精英统治者选择结果的倾向,即使精英统治者选择结果违背成员之内在认同。当殖民化现象转化为现实的执行行动并导致决策最终效应不合意之时,精英统治者还可确认决策效应不合意责任承担者是团体而非个人导向。司马龙在《决策咨询》发表的《决策失误也是腐败》一文,列举决策失误的重大案例,其中多数案例研究都是成员秉承精英统治者意见造成经济损失的。由于决策群体自觉或不自觉按其尊卑名分迎合精英统治者选择结果,所以精英统治者凌驾于决策成员之上选择的决策结果最大可能是置决策信息分析产品于不顾独立思维定势的结论,因而最容易引发决策失误。殖民化现象的启示是信息决策的非殖民化原理:决策群体成员当担负团体重任,不以精英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精英统治者更应该摒弃传统规定的尊卑名分,不将个人主观意识强行超越群体成员的认同感觉。

7 地方性知识

社会学大师吉尔兹将区域化特点显著的政府政策、文化背景等特殊信息环境称为“地方性知识”,“地方性知识”是区域决策分析首要因素,其形成经历了漫长的磨合后达成区域居民共识和认可,当“地方性知识”和区域决策行为发生冲突时,决策行为的区域化被迫终止。美国电子公司经理在日本办厂,对组装工序女工计件报酬以调动其积极性,遭到强烈反对并被威胁要罢工,女工认为那种认为我们中的那一个人会比其他人生产得更多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要不是其他职工首先把活做好,最后组装工序也不能完成。任何一个人产量高,对每个人都是耻辱。另一家美国公司要求日本工人把建议投入建议箱内,经采纳后给予奖金,结果无人投放任何建议,日本工人认为没有人能单独提出改进工作方法,大家一起工作,一人提出建议也是观察别人并和别人交换意见基础上的结果,建议归一个人,所有人都难为情。于是改为集体建议,奖金发给小组。“地方性知识”最突出表现在区域性跨文化决策,美国和日本的文化观念不同,美国看重个性的突出与张扬,日本更注重团体或集体的力量。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使得跨国跨文化投资商不可避免在决策时要考虑“地方性知识”,因为决策的效应并非单一地通过经济效益体现,社会与团体的认可与承认才是最终目的,任何与社会或团体对抗的决策终将难以贯彻落实。

收稿日期:2002-12-04

标签:;  ;  ;  ;  ;  ;  ;  

论决策信息与信息决策的政治社会学原则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