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论新时期江苏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论文,新时期论文,构建和谐社会论文,建设和谐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苏在“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的进程中,高度重视地域文化的建设和文化精神的提炼,明确提出了“创业创新创优”的新时期江苏精神。“三创”精神“是新时期江苏人文精神的鲜明特质,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江苏的具体体现”。
江苏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三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创业之所以是一种“精神”,就是因为创业从来都不是一个充满鲜花和掌声的过程。创业者首先面对的是机会成本之权衡,是坐享安逸的生活还是走上艰苦创业之路,这是一种抉择、智慧、勇气和胆识;创业失败,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千般努力就会付诸东流,成为沉淀成本,而这种成本中包含的可能就是创业者的青春和汗水、生命与艰辛。缺少这种精神,社会发展就会迟缓甚至停滞,人民就会逸豫以至颓废,国家和民族就会丧失竞争力乃至生存力。
创新,一般而言就是取得新的创造性成果的过程。创新需要一种精神的支撑和激励。首先,创新需要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这种对既有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本身就需要创新主体付出辛勤的劳动,以对相应的知识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其次,创新需要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负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会谋求现有条件下的新突破、新发展,才能具有敢干敢变的锐气,才能在变动不居的环境中善于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创造出辉煌的事业。再次,创新需要勇于解放思想,突破陈规,与时俱进。最后,创新还需要一种勇气和胆识。
创优,简而言之,就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就是要工作高标准、业务创佳绩。创优首先是一种自我否定,需要开阔的视野、思路和胸襟,敢于与快的比、高的攀、强的争;创优又是一种自我超越,需要不断地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各方面的要求为自己树立高标准、高目标;创优更是一种精神,这种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与创业、创新一样,需要智慧、勇气和决心,需要负有强烈的更好回报社会、服务大众的道德责任感,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激励。
“三创”之间既相互区分,又密切相连,构成了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创业是富民之源,致富之本;创新是民族之魂,进步之道;创优是发展之的,事业之基。
就“三创”精神的特征而言,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其历史传承性。自泰伯奔吴、熊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江苏的蓬勃发展至今天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放经济享誉海外、全面小康的昆山之路、新苏南现象等,江苏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创业、争先创优的精神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二是其实践发展性。《周易·彖》曰:“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没有发展性,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恪守僵死的精神教条,以静止的眼光看待发展的形势,就会精神萎靡,江河失色,终致业无从立,新无从生,优无从觅。三是其现实必要性。在整个社会发展激潮如涌之际,江苏欲加速实现“两个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还是靠人,而人之根本在于其精神。只要有了民族与时代相融合的新江苏精神,就能无中生有,有中生优,优中生新,不断创造出新的历史业绩。四是其群众普适性。江苏精神激励的对象是全体江苏人民,广大民众、企业院校、机关单位都能感受其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只有大家齐心协力,精诚团结,人人争先,个个奋进,才能推动整个江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新时期江苏精神提出的时代背景
新时期江苏精神的提出,是基于江苏改革开放以来的迅猛发展使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理性思考,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抢抓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等重要发展机遇,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稳步提升,由全国中游水平的农业省份迅速崛起而成为我国东部沿海的发达省份。江苏不仅各类主要经济指标大多数已位居全国前列,而且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十余项反映民生、教育、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基层建设事业发展的指标也领先全国,一个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展开,全省上下思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劲头势不可挡。“两个率先”的“筋”、“骨”、“形”已初显轮廓,迫切需要在思想文化建设上有自觉的理性支撑和精神力量,在铸造江苏的“精”、“气”、“神”上有新的作为,唯其如此,才能保证“两个率先”在科学理念的引领下持续健康地向前推进。
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为全国“第一方阵”的兄弟省市也在各自的发展进程中打出了“精神”建设的旗帜。2001年上海确立了“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广东提出了“求实、敢言、创新、进取”的“广东精神”,山东提出了“诚实守信、勤劳勇敢、务实苦干、开放创新”的“山东精神”,浙江提出了“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环视四周,这种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逼人形势,同样要求为新时期江苏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各国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但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摩擦明显增多,金融风险和贸易冲击进一步加大。对此,发展中国家纷纷创造有利环境,抢抓机遇,积极推动各自的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以谋求更加有利的竞争地位,而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现实态势迫使我们务必振奋精神,增强创新意识,以抓住新一轮世界范围内产业革命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在合理利用国际资源、技术和市场的同时,又积极应对,强势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增强自身科技创新的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实力,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置身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长廊,追溯全球经济发展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社会前进步伐的加快,精神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思想精神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国家、地区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之中。面对当今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我们要牢牢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努力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武装全体人民,不断把自身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
新时期江苏精神的历史传承
新时期江苏精神的塑造,并非脱离历史传统“另起炉灶”,而是对数千年来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江苏人民精神文明成果的历史传承。
创业以厚生,厚德以载物。《史记·吴世家》记载,自泰伯奔吴始,其谦让的品德和包容的精神就已然而为浩然正气,长存于天地之间。孔子在《论语》中赞曰:“泰伯可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至今无锡市委、市政府已将“尚德务实,和谐奋进”作为其“城市精神”,实乃与泰伯精神一脉相承。
到了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张謇更是在 40岁考中状元之后,毅然返乡创业。他于1895年创办大生纱厂,之后陆续创办了一批企业单位和一批社会事业单位,被誉为“实业救国第一人”。同样,中国历史上的诸多第一由盛宣怀创下,他参与兴办了中国第一家航运企业,第一家电讯企业,第一家近代银行,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并主持修建了第一条南北干线铁路,是清末洋务派官吏中最大的实业家。实践这一创业厚生、经世致用思想的,还有杨氏兄弟、荣氏兄弟、周舜卿、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吴寄儒、曾铸等。他们均一扫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以自己的“实业”造福了一方百姓。
当代江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苏南模式到今天的新苏南现象,到处涌动着一股“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的“三创”精神。张家港凝结出了闻名全国的“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位居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昆山市则秉承“率先争先、开明开放、合心合力、自主自强”的“昆山精神”,走出了一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昆山之路”。苏州以其“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城市精神在不同发展阶段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处苏北“洼地”的睢宁县,提出“经济要提速,干部先提神”,积极探索处于区位、资源劣势条件下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放眼江苏改革开放以来持续较快发展的实践,本身就是一部体现、弘扬、丰富“创业、创新、创优”精神的生动写照。
天地悠悠,江河奔流,岁月留痕。正是这种厚重的经济、历史、文化传统和道济天下、创业厚生、经世致用思想以及但凡农耕纺织、冶炼制造、经商立业、治经为文必求精耕细作、精益求精、做大做强思想的代代传承和发扬光大,才形成了今天江苏人民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的精神传统,才有了江苏繁荣的经济、发达的文化、清明的风气和实现“两个率先”的发展优势,才使得江苏以占全国1%的土地滋养了占全国6%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0%以上的经济总量,并拥有教育、环保、卫生、安全、生态等多项全国第一。
新时期江苏精神的价值体系
新时期江苏精神是我省“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活力之源,其价值体系表现为工具性价值和目标性价值的有机统一。
1.提升江苏的综合竞争力,推动江苏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当今世界,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加剧,竞争力的概念已纳入了科技、文化、环境等软实力范畴,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民族凝聚力、社会团结程度、社会和谐安定程度等更是提升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三创”精神的提倡和弘扬,鼓舞士气,催人奋进,必将推动江苏社会的思想文化建设;增强科技、文化、环境等软实力,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从而提升江苏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综合竞争力。
2.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有效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全省来看,至2005年,除经济、社会等各项主要指标领先全国外,其他方面的有关指标也取得较大进展。无论平安江苏、法治江苏的建设,还是GDP的增长,生态环境的改善,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乃至“两个率先”目标的确定及其各项具体指标的制订和实现,均以服务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其根本的价值目标。
3.为江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科学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子孙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二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要促进人类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4.促进“和谐江苏”建设,传承江苏社会历史和现代文明成果。从现阶段来看,弘扬新时期江苏精神,首先要形成联结江苏社会各阶层的精神纽带,促进相互之间的对话和了解,搭建广泛交流、增进沟通、相互理解的平台,熔铸共同的精神理想和价值追求,为构建和谐江苏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文化动力。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需要经济上的共同富裕,更需要情感上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新时期江苏精神的创建
进一步弘扬“三创”精神,就是要争先不冒进、领先不骄躁、率先不懈怠,“让全社会的创新思想充分活跃起来,创业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使争先创优成为江苏干部的鲜明特征,使适于创业成为吸引人才的最佳品牌”。
一是明确“三创”精神的指导思想和创建目标。新时期江苏精神虽然具有江苏的地域和人文特色,但其仍隶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原则,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风尚,为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生机勃勃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活力,为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江苏提供坚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思想保障。
二是要注重宣传教育,正确引导,使江苏精神成为新时期推动江苏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支撑。弘扬新时期江苏精神的实质是构筑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更高平台。这一精神只有建立在全体江苏人民共识的基础之上,依靠每一个人的身体力行才会真正地生根开花,发挥其支撑作用。这就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倡导“创业有功、致富光荣”的价值观念,创业才能富民;大力弘扬“勇于创新、勇于开拓”的时代精神,创新才能强省;牢固树立“争先进位、争创一流”的鲜明导向,创优才能率先。
三是注重发挥先进典型、先进人物的导引作用。先进典型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要广泛宣传表彰“创业创新创优”的先进典型,通过宣传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在全省营造出一种氛围,使先进典型、先进人物代表的“三创”精神得到全省人民的广泛认同,并自觉地将其应用到各自的生产、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去,努力让“三创”成为新时期干部群众的共同精神追求,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全面实践“三个代表”、全力推进“两个率先”的强大精神动力。
四是加强相关政策制度体系的建立,使“三创”精神固化于策。为了进一步鼓励人才创业、创新、创优,应设立创业基金、技术创新基金以及创优激励机制,降低创业、创新、创优的准入门槛,引导、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三创”的实践中来。积极推动相关政策制度的建立,切实为具有“三创”精神的创业者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使之有策可依、有据可循,使制度、政策资源成为弘扬“三创”精神的有效手段。
五是注重有效抵制和减少消极颓废思想的影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在现实生活中,但凡新事物的产生,都会遇到旧思想、旧观念甚至旧势力的阻挠。在全省范围内提倡“三创”精神,本身就是为了鼓励创业者,激励创新者,奖励创优者,宽容受挫者,冲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和体制机制的障碍,我们要运用各种手段,对消极等待、观望、评判者从思想、道德上进行教育引导,为弘扬“三创”精神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