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文化与新世纪高校德育_现代化理论论文

现代西方文化与新世纪高校德育_现代化理论论文

现代西方文化与新世纪的高校德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德育论文,文化与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西方文化对高校德育的影响

1.西方价值观念对高校德育的影响

首先,反文化的虚无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造成青年人信仰危机和信念危机。现在的一些青年人失去了应有的人生信仰、价值标准,造成心态紊乱、行为失范,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他们把迎合社会的浮躁,迎合粗鄙的、低格调的社会趣味,视为“潇洒”的标志和自我价值的体现,不但无确定的信仰,甚至根本不想信仰什么,连独立清醒的认识也没有。谁的金钱多,谁就可以支配他;谁的拳头大,谁就可以掌握他;谁的声调高,谁就可以影响他,这些失去自我和独立人格的人是非常危险的。

其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青年人的影响。有一些青年人把吃喝玩乐、追求奢华当作生活的最高境界,奉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崇尚一掷千金,通体名牌,通过这种畸形的消费来显示自己的价值和地位。这些人宁愿肆意挥霍,也不愿奉献或投资一些造福社会、泽及后代的公共事业。

第三,投机取巧、急功近利、浮躁盲动心态蔓延。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有的人通过钻空子、拉人际关系,有的甚至靠运气而“一夜暴富”、“平步青云”。由于成功来得容易,他们往往不加珍惜,其奢华的生活方式,很容易使他们成为青年人羡慕、崇拜的对象。因此,有些青年人对自己的前途怀有一种“侥幸心理”,试图凭借某些“天赐良机”,而不是通过艰苦奋斗来达到目的。于是,好逸恶劳、投机取巧的浮躁之风兴起。这种浮躁之风充满了非理智色彩和盲动性,这些现象的存在,对德育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2.西方人权理论对高校德育的影响

人权,即人按照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享有和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不是上帝赋予的,而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各国的历史证明,人权的发展,受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制约,它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西方文化中的人权理论是服务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因此,为了达到推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西方国家背依其强大的经济、科技优势,对其他国家推广自己的人权观,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江泽民同志在谈到和平演变和人权的关系时说:“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通过和平演变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变成西方大国的附庸。如果失去了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人权。”

面对西方国家的人权攻击,当代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用无产阶级的人权理论来加强德育建设。

3.文化扩张主义对高校德育的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帝国主义国家逐渐由赤裸裸的军事侵略转而采取经济和文化手段,推行其全球侵略战略。 据统计, 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NN(美国有线电视传播网)、ABC (美国广播公司)等媒体发布的信息量, 是世界其他各国发布的信息总量的100倍,是不结盟国家的1000倍。 美国的文化扩张行为被人们称为“信息帝国主义”、 “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殖民主义”等。

面临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如此严峻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加强高校的德育工作,才能为国家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立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4.西方生活方式对高校德育的影响

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西方的生活方式逐渐进入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在社会上时兴过“洋节”,吃麦当劳、肯德基,说带洋味的流行语以及暴力、色情等也在一定范围存在。有些所谓的“大款”甚至发出这样的感慨:什么都吃过了,什么都玩过了,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这些只注重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的糜烂的生活方式对高校德育工作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据报载,广州、上海、北京等一些大城市的高校中许多大学生傍“大款”,一到周末校园内“名车美女香满路”,有的甚至到夜总会坐台,穿名牌、出入高档娱乐场所,过着与在校大学生极不相称的消费生活,这些都应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二十一世纪高校德育的基本特点

1.德育模式的立体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以及目标选择的多样化要求高校德育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起立体的、多维的层次性目标模式和咨询式模式。层次性目标模式,就是要克服以往的德育目标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不切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过于理想化和“大一统”的模式,建立一种体现层次性和反映个体差异的目标模式;就德育的咨询性教育来说,要改变过去注重社会发展需要对个体教育管理的统一要求,转变为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按照大学的德育目标的要求,自觉地进行选择,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可接受性,增强教育的效果。

2.德育系统的规范化

德育是一项综合复杂、有机统一的系统工程,它由许多的子系统有机组合而成,是一个具体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等的社会德育系统。要提高高校德育的效能,必须把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两课”教育与专业课相结合,专兼职德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相结合,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形成全面的、规范的、协调发展的大德育系统,从而达到德育系统的科学化、规范化。

3.德育手段的现代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高校德育要不断吸取和运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才会更具有活力和吸引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信技术的现代化,为德育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要充分利用网络和电子读物等现代化传播手段和传播工具,传播德育的信息,增强德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激发大学生对德育的兴趣,使他们在德育信息的现代化传播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三、二十一世纪高校德育的发展趋势

1.由封闭模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

二十一世纪信息交流的渠道更加多样化,社会更加开放,因此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的价值观念趋向多样化的现状,学校德育应该从社会现实和当代学生思想特点出发,不再把学生置于“世外桃源”中呵护,而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观察社会,思考现实问题;不掩饰社会矛盾,而应进行积极的引导,在开放的德育中,提高大学生的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道德判断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由包办模式向主体式转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今天,必须加强德育对象的主体性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没有德育,就谈不上德育的内化,没有德育的内化,就不会有自觉、主动的道德行为,因此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主体内在的能动因素,重视大学生的道德需要,激发大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挚道德情感,发展道德的思维能力。

3.由务虚模式向务实式转变

德育教育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从理论上讲是“虚”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求我们虚功实做,按照德育大纲的要求,把它落到实处。在细化德育大纲的过程中,要注意层次性和可操作性。针对不同级别的学生,不同的年级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要把德育教育工作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现实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

四、新世纪对高校德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现代化,积极研究高校德育的新方法

现代科学技术既向德育提出了现代化、科学化的迫切要求,又为德育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提供了条件和手段。现代高科技已经渗透到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德育过程中,大学生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老方式和老办法,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更追求德育的高质量和高效率,更向往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德育。因此,如何应用现代科技,变革德育的方法和手段,是德育研究的重点任务。

2.面向世界,用马克思主义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强权政治”、“文化霸权主义”仍然存在。随着高新科技和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将更加剧烈,西方通过文化渗透的手段,对我“西化”、“分化”,思想文化的侵蚀和意识形态渗透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因此,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应对挑战,打好主动仗,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赢得西方敌对势力在思想文化方面同我们的较量。

3.面向未来,探索德育适应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在国内,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实现了“两个根本性转变”,各种经济成份、分配方式并存;在国际上,一方面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另一方面,国际共运形势发生变化,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会产生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意识,而且不断地影响着学生。在德育工作中,要研究如何既坚持德育的方向性,又尊重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选择性;既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又承认思想观念的层次性,从而坚持德育的正确导向。

市场经济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一些学生道德选择的多样化,对国家、集体责任感的淡化等,因此,高校德育要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标签:;  ;  ;  ;  ;  

现代西方文化与新世纪高校德育_现代化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