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调查研究_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关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理论论文,调查研究论文,实效性论文,思想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51(2006)06—00 74—03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造成了社会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大学生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而且必将成为民族振兴的骨干力量,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因此,为适应社会所需,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积极向上的有用人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成为当前各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创新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调查对象、方法、内容与结果

1.调查对象及方法

此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与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以大学学生与公共理论课教师为对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思政课”的功能、必要性、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学管理体制模式的认识和建议等。在问卷调查中,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7份。在问卷统计分析的同时,调研组与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多次座谈,进一步了解了师生对“思政课”的认识和意见,丰富和完善了调查资料,做到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使调研更加科学、可靠。本次调研采用匿名方式,调研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合理性。

2.调查内容与结果

按照目前“思政课”课程体系的设置,本次调研分思想道德修养课、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法律基础课、形势与政策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5个调研组进行。

(1)对于开设课程必要性的调查。学生对“思政课”开设必要性的认识,尽管不同课程有所差别,但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开设这些课程是必要的,详见表1。

(2)关于对教学内容的认可程度。问卷中67.5 %的学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课应当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相应的改变;78%的学生认为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需要更新;82%的学生建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应增加政治经济热点问题及事件的整体介绍,另有部分学生提出增加理论分析内容和有关人物介绍;半数以上的学生希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能够将基本形势和政策与观念、观点、方法及时事有机结合,以增强教学实效。从表2 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持积极态度。

二、调查显示问题的归因分析

经过对材料的整理和分析可知,目前在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方法僵化陈旧、教学内容脱离现实、课堂的组织形式不科学、学生学习热情低和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降低了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

1.环境对学生思想的冲击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如贫富差距加大、就业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深层次矛盾,再加上国外一些思潮和社会变革的影响,给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些现象与现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部分原理、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客观上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度的降低,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核心的高校“思政课”教学,面对思想观念和利益格局的日益多样化,陷入了比较困难的处境。同时,由于经济结构调整滞后、社会转型加速与高校急剧扩招等矛盾的显现,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的客观现实。社会环境的压力以及用人单位对学生计算机、外语等专业技能的片面强调以及对品德状况、理论素养的忽视,无疑降低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

2.个人功利思想的侵蚀

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等使社会出现价值多元化、利益多样化的现象,人们更多地关注个人利益。实用主义的判断标准、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等社会的负面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以各种形式反映出来[1]。随着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不得不屈从于现实, 把关注自身生存状态放在第一位,而把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视为空洞无用的说教,学习功利性倾向严重。他们判断一门功课有没有学习价值的标准,只是看它对就业是否有用,如果认为某门课程对求职没有直接帮助,就会将其打入另册,而“思政课”往往被他们归入此类。社会生活多样化与个人生活理想化的矛盾、社会需求与个人选择职业的矛盾等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教育者自身的问题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教育者自身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思政课”既有思想政治课的功能属性,同时也有学术性,要求授课教师能从学术角度做出独立性讲解。由于“思政课”教师所讲授的内容都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还有国际的、国内的热点、难点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民主政治、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这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受到挑战。如何科学地解释现实,需要教师具备过硬的理论功底。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教育者自身存在的不利因素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这种不利因素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思政课”教师教学任务偏重,攻读学位、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知识更新速度较慢,学历结构同专业课教师相比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重说教,轻养成;重教化,轻内化;重课堂理论教学,轻实践运用。加之“思政课”的特殊性,使得授课教师的教学循规蹈矩,缺乏主动的创新意识。

4.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

目前“思政课”教育的“供给”和大学生对思想理论教育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两大矛盾:一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学生的需要间存在断层;二是教学改革和管理主体出现本未倒置现象。多数高校“以学生为本”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尤其是对课程体系或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来思考问题的,更多地注重学科专业体系性、逻辑性。而较少地以大学生为主体,即较少地以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所希望理解和解答的问题为主体来思考问题。首先,“思政课”教学内容重复,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综观整个“思政课”的课程教材内容,大多是共性多,个性少;说理多,实证少。从纵向上看,教材内容与中学政治课、德育课内容雷同者多,学生认为“思政课”是老观点,学习起来没有新鲜感。而且说教色彩过于浓厚,给人一种强迫性接受的感觉;从横向上看,大学时代的“思政课”所包含的几门课程中,教材内容重复、交叉多,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其次,教学内容、方法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中的众多新问题,没有深刻和令人信服的分析。“思政课”缺乏时代性、社会性和人文关怀是造成“思政课”不能吸引大学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剧增,但教学硬件设施却跟不上。“思政课”教学在组织形式上,主要采取大班授课形式,这种课堂组织形式,在现实条件下虽然缓解了“思政课”教师不足的矛盾,节约了教学资源,降低了教学成本,但这种形式不能很好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直接限制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无益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

三、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对策

1.转变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大学生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走进大学,他们渴望获得人类文明的精华,也渴望求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探讨怎样适应当代大学生新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理论教育,是“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长期任务。传统、单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要求。在高度重视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带来负面影响的基础上,要树立忧患意识,辩证地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与支流,充分深入地认识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性、紧迫性。从而改变以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一方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塑造高尚人格的活动,另一方面又把学生当做被动地接受理论灌输对象的物化性教育的观念,真正实现从物化性教育向人性化教育的转化;改变以往只重目的、忽视过程的观念,实现从强调目的性教育向重视过程性教育的转变。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回归现实的社会生活,满足学生求解困惑的精神需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 努力提升教师素质

“办学之道,师资为本”。一方面,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吸纳高素质和高学历的人才以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要拓宽培养渠道,有计划地安排现有青年教师在职攻读更高学位,创造条件使教师有机会和时间尽可能多地参加社会实践和考察调研,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外,还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精通的专业知识及一定的横向知识和技能,了解与理论相关的各种背景知识、前沿知识、边缘知识和交叉知识,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依托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校领导要加强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建立针对性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提高“思政课”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并提高教师的相应待遇。

3.完善教学环节,建立长效评估机制

要建立科学的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体系。高校“思政课”具有鲜明的学、知、行统一性。学是为知,知是为行。在实际中,应注重将学、知、行统一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3方面通过学习都能有所“得”。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思想;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而且也是科学的方法论[2]。因而可采取课堂讨论评价法、作业评价法、社会实践评价法、口试、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等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建立开放稳定的长效评估机制,使学、知、行三者在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中得到全面反映。

4.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要求学校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与当代大学生广泛接触,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及时把握最新的学生思想动态,结合客观的现实环境,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其次,理清思路,从尊重学生的客观合理需要出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后,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针对性、增强实效性,必须突出多环节教学,尤其要提倡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教学,把课堂讲授与参观考察、调研、访谈、报告、讨论、竞赛等教学环节和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面对网络和学生个性发展多样性的挑战,应提倡研究型、互动型的教学方法。

当代大学生的变化是当前“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因[3], 因此“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研究要不断创新,使其真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收稿日期:2006—09—20

标签:;  ;  ;  ;  ;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调查研究_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