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转型期经济过剩问题浅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我国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
中国经济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和体制变革,以短缺经济和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已告结束。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逐渐出现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下,工商企业开工不足,库存积压,物价总水平一路走低,市场上商品销售极为困难的现象。种种情况表明,我国确已出现经济过剩,并且带有明显的体制转型特征。与经济发达国家的过剩经济有着本质差别的是,我国的这种经济过剩是在居民收入水平与购买能力较低,低水平重复建设普遍存在,经济结构明显失衡,加上国际大环境导致出口受阻等条件下形成的。因而,是一种相对的特殊形式的过剩。
一、当前我国经济过剩的主要特征
(一)我国经济过剩的产生具有特殊的体制背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解体,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我国经济正处于全面转型、转化的关键阶段。转型是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转化是指从城乡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这是一个特殊的阶段。一方面,这与改革开放以前的阶段有明显的区别,尤其在解决经济问题的方式方法及应变能力等方面都有根本的不同。近几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的双重影响,本来出现经济过剩已在所难免,但存在弊端的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对此难以做出及时地适应性调整,却导致过早地引发了经济过剩问题。另一方面,这一阶段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特殊之处也很明显。因为发达国家既不存在转化的问题,更不存在转型的任务,而发展中国家也大都只面临转化任务而很少存在转型问题。
(二)我国的经济过剩是建立在相当脆弱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典型的“相对过剩”。所谓“相当脆弱的物质基础”,主要指我国按人均可供生产开发的自然资源极其有限。而我国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整体技术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生产结构不合理,生产过程中污染环境,破坏和浪费资源又相当严重。很显然,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下,我国的资源储量与资源结构是无法继续长期支持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的,一旦某一部分资源枯竭,这一方面的产品过剩又将变为短缺。因此,建立在这种脆弱基础上的经济过剩也只能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同时,其相对性还表现在城乡二元经济上。当前我国经济过剩的焦点还是产品市场的过剩,尤其是与人们生活水平改善有直接关系的耐用消费品市场,如家电、住房、交通及通讯工具等产品过剩。但是也正是这些在城镇表现得供大于求的过剩产品,在广大农村其潜在的市场需求还远未满足。如果农村的消费市场开拓出来,这些产品就不再是过剩,或许一时还会变为短缺。
(三)我国经济过剩所引发的“买方市场”并没有使消费者权益得以强化。广大消费者依然不是“上帝”,市场也并非由其来主导,企业优胜而劣不汰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面对“饱和”的市场,经营者们的主要手段似乎就是增加库存。尽管物价连续十几个月不断下滑,但销售依然不见回升,可见目前物价本身对经济的影响甚微,我们不得不考虑收入及其平等程度的影响。这种情况说明了问题的实质仍是诸多宏观政策下的购买力不足的问题。
(四)我国的经济过剩是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与西方经典理论所揭示的周期性生产过剩总是与经济增长速度大起大落相联系的规律并不一致。1994年—1998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12.6%下降到7.8%,虽然增幅逐年下降,但仍维持在高位区间运行, 而同期标志着市场供求状况的商品零售价格增长率却从21.7%急降至 2.6%。可见,供求状况的急剧逆转是在经济增长相对平稳的状态下完成的,高增长与过剩的并存是目前我国经济过剩的又一特色。
二、我国出现经济过剩的原因分析
(一)有效需求不足。什么是需求?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是指能力与愿望的统一,是指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水平上对商品的需求。它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即消费者愿意买和消费者有货币支付能力。
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短期需求不足,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经济转型中存在着诸多消费需求扩大的障碍。
(1)投资需求增长缓慢。在紧缩需求、抑制投资过热, 经济实现软着陆后,重新启动投资,特别是启动困难加剧、活力不足的国有企业的投资,是一种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因而投资出现疲软是难以避免的。
(2)消费需求增长滞后。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 城乡居民收入高增幅与经济高增长并行,旺盛的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长期高增长的动因。但是随着90年代改革的深化,作为城市主要消费群体的国有企业职工的收入增长放慢,非国有经济发展不充分,成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另一个原因;农村需求是我国市场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主要力量,而农村进一步改革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难度加大,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放慢;转型过程中的机制与制度缺陷使收入差别过度扩大,中间群众收入低、增长慢也成为社会需求乏力的一个因素;就业、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也会改变群众的消费心理,即增大预期消费,抑制即期消费。总之,上述因素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消费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人们在消费市场上想买买不起,想买不敢买的现象。
(二)供给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脱节,生产者没有能力创造出新的消费热点。突出的表现为产品重叠和过剩,即性状与功能雷同的产品过剩。在经济搞活中,各地区、大中小企业一齐上,而同一行业的众多企业在产品开发上创新不足,新产品少,致使市场上性状雷同的产品充塞和重叠,这种不适应市场需求和消费需求变化的重叠供给就转化为过剩。形成市场供给重叠和过剩的原因,除了一哄而起的重复建设外,还有“数十年一贯制”的老产品的拥塞和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大大加剧了低水平的产品市场供给重叠和市场饱和。
我国存在的大量无效供给,实际上是供给没有随需求结构的改变而及时加以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极不合理,导致了供给与需求脱节。
(三)外贸出口增长受阻,出口增幅回落。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这些国家货币贬值,其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相似性减弱了我国出口的竞争力。加上全球生产过剩,世界性的不景气,降低了出口预期,这些都加剧了企业的生产过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我国加入WTO将会逐步改变这种状况。
三、解决我国经济过剩的政策建议
(一)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以扩大内需。消费信贷是金融机构为了使消费者能够购买商品和服务而向其提供的信用贷款。消费信贷是缓解生产和消费之间矛盾而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我国目前“吃、穿、用”消费相对趋于饱和,“住、行”困难。绝大部分居民难以依靠其较低的收入解决“住、行”问题。如果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大力提倡公众信用消费,同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服务配套体制,这不但有利于缓解我国生产过剩的问题,而且通过规定消费信用的种类、范围和期限,可以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对于解决我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极不合理的问题有极大的帮助。
(二)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带动投资需求。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格局中,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消费热点一时难以形成的背景下,刺激投资需求对拉动经济回升更为重要。1996年以来,政府从各方面采取了放松和扩张的措施,但一系列的降息和政策松动还是不见企业投资意愿回升。1998年下半年,中央采取了以财政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来启动经济的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已初见成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通过生产资料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带动,增加投资需求,吸收劳动力就业,还有利于解决供求失衡这一国民经济的“瓶颈”,实现结构优化和经济长远发展。在目前民间投资意愿萧条的环境下,财政投资的示范和引导效应,还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投资信心,稳定企业预期。同时,必须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来充分调动非国有投资主体的积极性。
(三)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开拓农村市场。在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却仅占64%。有人估算如果能在近期内恢复到应有水平,农村将会增加5 700 多亿元的消费需求,其市场的拉动力巨大。然而,现阶段农民购买力状况的特点是:受第一产业增产不增收的制约,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收入减少,工业品下乡难;农民劳务收入成为其纯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作为纯收入中的对农民生产、生活有重要意义的现金纯收入增长缓慢;人均货币支出因储蓄存款比重逐年上升等因素的直接影响而乏力。从近年的实际情况看,如果我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就可逐步改变以上的状况。首先,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增加农民的纯现金收入,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采用各种政策措施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使农民的持有货币增多;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能改善消费环境,把农民的储蓄转化为购买力。如大量的国债融资用于农村交通、通讯、供电网等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将消费消费的物质环境差异导致的持币待购问题,将储蓄这个潜在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等等;而且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将促进农村商品市场的发育与完善,农村商品市场经济越发达,农民的购买力水平就越高。
(四)集中力量,调整结构,加快国企改革的步伐。供给结构失衡是我国当前经济过剩运行的重要原因。当前,一方面,企业产品库存积压严重,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又得不到真正满足。经济过剩中的这种奇特现象,说明了我国企业尚不能向市场提供充足的有效供给。扩大内需旨在缓解总供求失衡,但不可能治理供给结构失衡。要看到,当前重复建设和过剩生产能力的大规模积累,以及市场上庞大的供给重叠,即使在全面放松银根,人为地提高增长速度,进行新一轮大干快上之时,也未必能加以清除,相反,还不可避免地会引发通货膨胀和重新掀起重复建设的热潮。我国经济过剩运行的性质决定了必须把调整和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形成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作为缓解和消除过剩运行的重要方略。要看到市场需求是迅速变化的,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国外新产品纷纷涌入,如果我们自身的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滞后,那么,现有生产中的一部分便又会转化为新的过剩和新的市场供给重叠。愈加严峻的市场形势,要求我们把调整结构作为当前一项中心任务,在调整和优化结构、增大效益中加快发展。为此,要坚决摒弃数量扩张的发展模式,更要坚决摒弃和制止重复建设。
(五)采取积极措施,改善居民预期收入。由于我国采取的多项改革措施,使居民预期支出增加,预期收入下降。又由于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导致了我国较大部分居民的后顾之忧,居民“惜购”,使本已不足的需求更加不足。政府必须采取措施改善居民的预期收入,也就是说,政府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时,应确保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随经济发展、效益增加而相应提高;政府在改革住房及医疗、教育收费、养老保险等制度时,应与城乡居民的支付能力相适应,从而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和“惜购”心理,推动人们即期购买和即期消费,这有助于缓解我国目前供过于求的矛盾。
(六)加入WTO将给我国带来新的经济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外贸出口已基本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重新步入增长轨道。展望2000年的出口,人们普遍持乐观态度,认为形势有利:一是世界贸易继续保持增长,国际市场需求增加, 中国外贸发展的空间增大。 世界银行最新预测,2000年世界经济将增长2.9%,WTO预计2000年国际贸易将增长6%—7%。一些大宗的原料类初级产品价格上扬,而这正是我国的出口强项。二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WTO的千年回合谈判即将启动, 我国入世前景也日渐明朗,这些都会给扩大出口带来新的机遇。同时,加入WTO 会使企业并购加剧,资本市场增多机遇,将会对国企改革和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国企改革在短期内将承受极大的压力,会增大资产重组的力度和广泛性。总之,展望前景,加入WTO 带给我们的是机遇,也是发展的压力,最终将加速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使转型期的经济过剩状况尽快好转。
总之,治理转型期经济过剩运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力争通过扩大需求,转换机制,调整结构,增加出口等积极措施,实现由经济过剩运行到平稳运行的转换。
收稿日期:199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