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指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应注意论文,几个问题论文,高考作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文教学历来都是语文课的重点,且不说它在听、说、读、写中所占的位置,单从作文在考卷中所占的分数上就可掂出其分量来。恢复高考制度已有二十年,二十年的作文考查形式可谓林林总总。各家作文指导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但作文的内在规律是一致的。随着高考的不断进行,作文试题也越来越臻于科学完善,通过对近几年作文试题的思考,笔者以为以下几个问题应该值得我们注意。
一、作文教学还是要以语言训练为主
目前,在作文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作文课中,各种“模式”、各种“法”、各种“格”、各种“技巧”越来越多,而且大有“弥漫”之势,诸如开头的方法,结尾的方法,审题的技巧,过渡的技巧,快速成文的技巧,论证的技巧……可谓多矣。让学生多掌握一些有关作文的技巧、方法本不是坏事,但如果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这些“模式”“方法”上,不仅有背于学习语文的目的,学生也很难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忽略或冲淡了作文训练中最核心的问题——语言训练。一味的强调“法”的重要这只是一种背本逐末、投机取巧的行为,是违背语文科本身的规律的。
理由之二,教会学生说话,尤其是教会学生把话说好是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学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表情达意,表情达意要靠语言文字的排列组合。如何把语言排列好,《考纲》对此已有明确的要求即“规范、准确、连贯、得体”。八个字看似简单,能使语言真正符合这四个方面要求真需要考生有十几年的“惨淡经营”。“规范”指的是语言通顺,遣词造句合乎语言习惯,合乎语法、修辞法,逻辑规则,没有语病,书写规范等;“准确”是指用词造句恰当,符合实际,判断正确;“连贯”是指句子(单句、复句)内部句与句之间以及句群之间联系合理、衔接自然、前后呼应,句意贯通;“得体”一是指语言风格符合文体要求,一是指语言使用适应实际情境。《考纲》还要求记叙文的描写能“具体、生动”;说明文要语言“简明”。“具体、生动”就是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语言功底,尤其要有对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熟练运用的能力;“简明”就是用词要简要、明了,同时要有一定的概括语言的能力。《考纲》对议论文的语言虽未做特别要求,但众所周知,议论文的语言要有很强的逻辑性。可见,语言训练在作文训练中有多么重要。
理由之三,高考作文分内容、语言、结构、书写四项给分。以今年大作文评分标准为例,内容15分,语言13分,结构7分,书写5分。“内容”一项分值最高,只要我们仔细想想就不难看出,内容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好坏,这一项的一等文的标准是“立意深刻,论据充分,会论证,联系实际恰当。”试想,一个语言拙劣的考生尽管注意了这些要求,但又怎能把文章写好呢?最终还是语言能力问题,事实上也是如此。所以,从得分多少的角度看,只有语言好,才能得高分。
二、审题不可“淡化”
前些年有人提出审题应“淡化”。其实,哪一年的高考题都不能轻视审题。正确审题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不然即使语言多么出色,构思多么别致也只是一篇失败的文章。近两年的文题尤其突出了对审题的要求。《考纲》要求“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准确全面地理解题干的要求,即对考生写什么文体,写作内容,怎样写,写多少字等的要求;二是准确全面地理解题目或作文材料本身的寓意。96年的高考作文是给了两幅画,先“用说明文字介绍两幅漫画的内容”,大作文是“请以‘我更喜欢漫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看法。”从考生写作情况看,小作文由于审题粗心,观察不详,有的考编造故事,如小王的右手因长了六指,到医院做整形手术,因没给红包,拇指被截掉,把无用的六指给留下了。他的心情懊悔地往家走,不幸遇了车祸,撞坏了左腿,送到医院做截肢手术。有的乱发议论,如“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很多因为不认真做事而引起的过失,瞧,《给六指做整形手术》这幅漫画不就是这样吗?”有的考生误把手指看成脚趾,或把第六指当作移植过来的拇指等等。没有正确理解构图和寓意而偏题,论点确定在“反腐败,注意一分为二”等等。有的考生没注意文题的要求,论证中没有比较,只是在一幅漫画上作文章,有的考生另起炉灶,完全把所供材料抛到一边,更有甚者文体不合,写成了记叙文。依据高考文题采用组合型文题。小作文为“情境”作文,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包含的信息是不少的。如背人的前提,小牧的家庭条件一定不太好,不然就用不着了;背人的环境,若是小牧身居都市,交通方便,用一辆助动车就行了,也就无须小新背了;背人的思想意识,若小新没有高尚的情操,背人上学只能是句空话……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审题时弄清楚。从得到的信息看,不少考生在大作文的审题上也发现了一定的问题。相对96年文题,今年文题的审题确实不难,但决不是“助人为乐”四个字就能涵盖的。考题明确要求。要把两则材料合起来思考。有些考生只谈“乐于助人”,有些考生只谈“悄悄走开”没有找到两个材料的结合点,有的考生虽注意了结合点却忽视了材料之中“最赞赏的品质”,认为有的人“助人为乐”,有的人“悄悄走开”,因而大谈“精神文明建设”、“人的素质”、“人的品质”等,更有甚者把文章主题确定在“反腐倡廉”“好心未必有好报”等方面,完全偏题。实际上,今年考题强调了客体与主体的辩证关系,即在确立了“人人助我”之后还应该强调“我助人人”的问题,既要“律人”更要“自律”。所以,仅从对这两年高考文题的审题分析上看,不可“淡化”审题。
三、强调思维能力训练
从某种意义上讲,作文训练就是思维训练。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就思维来讲,高考主要考察的思维类型有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从思维的过程看,既要考察学生的思维深度,创造性(独创性),又考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等;从思维的方法看,顺向、逆向、多向思维方法都在考查之列。所以作文训练必须强调思维训练。95年考题《鸟的评说》提供一组材料,尽管涉及鸟的数量很多,但仍属线性思维,主要考查考生的求同归纳,即找出共性的能力。96年为两幅漫画,要求考生通过比较谈清“更喜欢哪一幅”的理由,考查的是考生求异比较,即从相类似的事物中找出其个性特点的思维能力。今年的考题在对思维能力的要求上更是有所增强。材料②是主体对客体要求上的定位,材料③同是主体对自身行为上的要求定位,这里就包含了都“赞赏”别人的“乐于助人”,而自己怎能“悄悄走”这样一个问题。只考虑到其中的一个方面(或主体,或客体)都是不完整的,所以正确的论题应放在“律人与律己”,“我助人人与人人助我”上。
从根本上讲,思维的问题,不仅仅是心理学的问题,更是个哲学问题。所以,从训练的可操作性上讲,还是应抓住“辩证法”这一条红线。二十年的考题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可以说都注重对学生思辩能力的考查。仅以近五年的考题为例说明之。请看下表。年 度
试 题
文
题形式
包含的辩证哲理93年
新树皮与老树皮 供料作文 新陈代谢规律、矛盾的对立统
一关系辩证的否定94年
《尝试》
命题作文
成功与失败的辩证统一关系95年
《鸟的评评说》 供料作文
要全面的看问题,用一分二的
观点看问题96年
《我更喜欢漫画 供料作文
共性是通过个性表现出来的,
<×××>》
透过现象看本质97年
对“助人”这一 供料作文 主客体辩证统一关系
问题的议论
此外,思维能力还包括想象与联想的能力。作文离不开想象与联想,没有想象、联想也就无法作文。近年的考题中,尤其是小作文都把对考生的想晚联想能力的考查放在突出位置,在训练中必须注意这一点。
四、注意表达方式多元化的要求
近年来的作文试题在表达方式上已由过去的单一型向综合型发展。在考题当中,五种表达方式都要考查。如今年的上海卷,小作文是“推荐一部电影(电视剧或戏剧作品)”,要求“注意突出作品的特色”,很显然,此文应以说明介绍为主,但若要“突出作品的特色”仅仅是普通的介绍说明不行的,即不能以平实的语言说明为主,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因而也就少不了描写(包括比喻、拟人等修词方法)、叙述,同时既然是“推荐”,又必须注入推荐者的主观情感,抒情的色彩是不可淡化的。从上海卷的大作文来看,大作文是提供一组材料。以“我看课外阅读”为题写一篇文章,同时特别要求“不要写成诗歌”,言外之意就是既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写成记叙文(包括散文)、说明文。像这样的“宽题”作文,在前几年的考题中也是不少见的,如93年上海卷大作文《机遇》、88年全国试卷《习惯》等。此类作文可叙可议可说明,若使文章生动感人就离不开描写和抒情。叙述说明中也往往要带有一定的哲理。所以考生在审题时就要在表达方式上引起高度的注意。一般来讲,组合式作文一定会照顾在表达方式上对学生的全面考查。今年的全国试卷,小作文主要考查记叙、描写、抒情的能力,大作文则重点考查议论说理的能力。注重表达方式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讲也就是注重了思维能力的考查,记叙、描写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议论则以逻辑思维为主。当然,强调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这不仅仅是为了应考,这也是语文课必须让学生掌握的一项重要能力。
五、关注热门话题,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导向
作文,历来提倡“文以载道”,不同的历史时期其“道”也不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高考作文将对现实的政治内容,具有时代气息的题材,对青年成长有益的因素等问题予以关注。1993年正值国有企业内部改革,“打破三铁”之际,“新树皮与老树皮”就是一个蕴含了新陈代谢法则和革故鼎新的改革意识的题目。93年7 月《下令营的较量》一文发表,全国哗然,于是“我们应如何培养下一代”的问题引起人们长久的关注,各大报刊纷纷发表文章提出己见。全国许多地区学校也组织了冬令营、夏令营等各种活动,来“尝试”教育下一代的方法。如今,94年文题《尝试》的出现便在情理之中。95年上海卷《责任》则是直接的触及青年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应有什么样的“责任”的问题;全国试卷《鸟的评说》所涉及的也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高尚的思想境界的话题,多看别人的优点或客观地看待别人更有益于自身的提高。96年《我更喜欢漫画〈×××〉》是以艺术欣赏为内容的文题,似乎不属热门话题,但从两幅漫画的内容上看,两幅画均对不讲职业道德、玩忽职守等不负责任现象的调刺,针砭时弊,以警世人。今年上海卷文题直接触及当代教育一大弊端,即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只要求死生死抱教科书,死记硬背,在考试的高压下难以进行课外阅读的问题。“素质教育”正是今年的一大热门话题。全国试卷则是以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永恒话题——关心他人,从我做起为主旨,再次在高考题中唤起人们的公德意识。
考题贴近生活,关心热点问题,笔者以为其原因有三。其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我们必须用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来培养青年学生,使之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理想。尤其今天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更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这也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二,要督促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心生活。从写作角度看,如果学生不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不关心眼见耳闻的事情,就难以流畅自然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三,考题的关注热点,贴近生活也是为了照顾高考文题的可写性,使全国几百万考生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