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_农业论文

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_农业论文

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的状况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我国农业论文,状况论文,人力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市场经济组织方式中,市场机制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以实现经济主体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生产要素包括资源、资本和人力资源。对人力资源在教育与技术上的投资形成人才资本,“人力资本的增长,是过去和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之一。按照某些权威的看法,人力资本的收益对美国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比物质的厂房设备要大”(注:《现代经济词典》,D·格林沃尔德主编,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分析农业人力资源的使用情况、生产效率以及客观素质,对于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使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意义重大。

一、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状况

我国农业人力资源包括农村中达到法定劳动年龄、有劳动能力的人。居统计,1978年,我国农业劳动力有28455.6万人,1995年达4.47亿。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58.6%。按我国耕地占用面积人均12亩计,14.26亿亩土地需要1亿多农业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可达3亿以上。同时农业劳动力正以每年约500-1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着。农业人力资源十分丰富。

农业人力资源是一种存在,他们生产适合自己以及家庭需要的产品,还为整个社会提供粮食和其它农付产品、轻工业原料,以及出口创汇。农业劳动力的特点是没有选择,随着国家户籍政策的放宽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转向非农产业;另一部分进行跨地区的流动,多数从事非农业生产;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也有相当人数寻找机会就地或外出从事非农产业。据调查,全国约有1.25亿农业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中从业。农业人力资源的转移原因有二个:一是农村劳动力多,在农业中边际产品价值等于或小于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二是比较利益诱导规律作用,使农业人力资源由边际生产效益较低的地区向较高的地区流动,由收入较低的产业部门向较高的部门流动,是地区、城乡、产业之间边际效益差异性比较的结果。按目前人均约380公斤粮食计,到200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要达到5亿吨,同时,至少有3亿以上的农业劳动力要从农业中转移出来,这是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农业人力资源的大部分从事无法选择的农业劳动,他们世代生活在土地上,由于眼界的局限和知识的缺乏,外出谋生的机会很小,到了成年要离开土地更加困难。他们在农业劳动中的技能主要接受各级政府对农村科学技术的示范普及和父辈的言传身教,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对现代科技的接受和理解有很大的偏差。他们的劳动工具受土地规模和资金投入的限制比较落后,多数地区处于手工劳动阶段,生产的目的多数为自己和家庭的需要和发展,农业生产商品率比较低,1990年全国粮食商品率为36.6%。普遍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多数地区的劳动单位以家庭为主,劳动时间由家庭主要成员决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199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6500万。

农业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在城镇或在本地区已转入非农产业,在家庭资源和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有供劳动力外出的就业环境,是否外出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据抽样调查,外出劳动者的年龄在18-35岁之间的约占外出就业人数的80%,其中,19-25岁的约占就业人数的5%(注:《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与形成中的农村劳动力市场》,陈阿江,《社会研究》1997,第1版。)。外出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初中以上的占50%以上,他们视野开阔,进取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是农村人力资源中最有生机活力的部分。但是,他们的整体文化程度比起城镇人口相对较低,基本没有受到职业训练,所从事的行业大多属于简单劳动力的支出,选择工作的参照系是农业劳动,只要现在行业的收益和劳动强度与农业相比较为有利,则选择现在行业。虽然数量可观的农业劳动力的收入大大低于同等行业的城镇劳动力,除维持自身生活开支,其劳务收入在家乡仍是一笔可观的财富,据调查,四川省每年由打工者邮汇或携带的收入达100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1993年为150亿元)的2/3(注:《地区发展》,周振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农业人力资源的整体劳动效率比较低。每个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经营着基本按人口平均分配的4亩多土地,多数地区以手工劳动为主,生产的产品一半以上由自身和家庭消费了,经营规模小,资源量和产出量都以自给自足为特点。一些贫困地区至今未解决温饱问题。从事其它行业生产的劳动力,多数以粗放经营手段从事劳动,劳动工资在本行业中居于低收入。据统计,江西省于都县15万外出打工人员,1993年劳务汇款3亿元,人均年约2000元。效率就是从一个给定的投入量中获得最大的产出,投入量主要的因素是人力资源,按照收益递减规律,对于同样数量的自然资源,劳动力数量较多会趋于减少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工资。当代高收入国家财富主要是人力资源的投入,在美国,国民收入的1/5来自物力资本,4/5来自人力资本。

农业人力资源的健康水平是合格劳动力的基本项目。良好的健康状况对劳动力具有独立的价值,劳动力健康状况好会增加劳动投入和提高劳动效率。劳动力的健康水平与消费水平紧密相联,包括食物构成、住房条件、衣着、卫生设施和教育设施。改善劳动力的消费内容及其构成,使之趋向优化、合理,会增加劳动投入和劳动效率。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的健康水平总趋势是增长的。人均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左右达到60岁以上。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133.6元提高到1994年1220元,1995年达1578元,多数地区农业劳动达到自给有余,食物构成中付食有所增加。七十年代在农村建立了公社一级的医院和大队一级的医疗站,配备专职的医疗保健人员,为农民防病治病,宣传卫生保健知识,进行预防接种,推行节育政策等,对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提高农业人力资源的健康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农村人力资源的健康水平还不尽如人意,劳动力的食物构成主要是原粮,其它付食产品数量少,质量低,影响了劳动力的健康,许多劳动力营养不足或者营养不良,降低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阻碍人们从事时间过长和过于繁重的劳动,对工作态度有所影响,比如在工作数量上打折扣,对工作质量的不负责,对工作效果的冷漠等。农村住房相对城市讲是宽敞的,相应住房设施却跟不上,许多地方无排水系统,污水得不到治理和有计划的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和疾病滋生,人畜交叉传染,破坏了生态环境。公共道路质量差,交通不便,许多地区厕所不卫生,损害了人们的健康。在广大农村卫生饮用水的普及率也较低。据调查,目前农民平均营养水平只相当于1955-1956年和中国30年代。农村卫生设施的普及范围广泛,但数量和质量都不高。新的医疗技术的采用,比如疫苗和杀虫剂,以极低的成本治疗一些疾病成效显著,化学治疗药物和抗菌素的大批量生产,药物成本降低,使用方法简单,改变了农村防病治病的状况,降低了农村的发病率和人口的死亡率。但相对于较先进的卫生设施,疾病诊断和治疗手段水平较高的医护人员讲,农村还处于相对落后的情况。尤其是预防和治疗疾病需要良好的卫生条件和营养,需要较先进的设备和医院,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这些领域里的配合是不够的。农民治疗大病须到附近的城市中;许多地方病和流行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患病人口比例高;人们对卫生的态度比较消极,如在农村有三亿人没有刷牙的习惯。“每个人的健康状况是资本存量,即健康资本存量,将其贡献看作健康服务”(注:《人力投资》,西奥多·

W·舒尔茨,1990华夏出版社。)。必须提高农业人力资源的健康水平。

教育设施和教育水平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关键。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使人们的认识合理化、现代化。投入在教育上的时间和资金创造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产品是可以替换的,但人的质量是不能替换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出人才成果比出生产成果更为主要”(美,阿历克斯·乔德曼,福特公司董事长)。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受训练程度,读写能力和受教育程度决定了劳动的边际产品。据考察,在国民收入中由资产创造的份额约从45%下降25%,而劳动的份额则从55%上升75%(注:《人力投资》,西奥多·W·舒尔茨,1990华夏出版社。)。我国目前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教育的任务仍然很重。据1987年对9省抽样调查,6-14岁儿童在校率达76.7%,中等教育入学率达39%,25岁以上人口受过中、高等教育的比例为36.3%。全国文盲有2.5亿,其中90%在农村。农村教育设施、合格师资缺乏,适龄儿童入学率偏低,贫困地区儿童失学率比较高。学校忽视对教师的训练,教师经济地位较低,阻碍了合格教师队伍的充实,抑制了教师提高自身水平的兴趣。在学校课程设置上,追求升学率是目的,学校课程是学习和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而忽视实际应用和独立思考,对人力资源培养的最佳成果是升学,目标是脱离体力劳动去从事行政管理和专业服务,这样农村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脱离了初衷,升学无望的多数农村家庭,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兴趣不大或在经济困难时拒绝投资。考试中落榜的农村知识青年,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缺乏劳动锻炼,对农业生产产生抵触情绪,造成就业困难。据统计,农村每年由小学、初中、高中毕业返乡的青年有1100万人,许多人是“农盲”,造成教育的浪费。农村人口数量大、儿童数量增长快,政府须努力方能维持的学校教育和识字现状,为农村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儿童的质量投资是农村人力资源投资的重要方面,其内容有父母所受教育、儿童保健服务、食品质量、儿童所受教育等。高质量的儿童可以刺激父母进行更多的投资,提高农业人力资源的质量。在养育儿童方面,“母亲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子女的质量仍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对子女的数量有显著的反面影响;生育控制知识上的重要进步不仅可以显著减少子女数量,而且可以显著提高子女质量”(注:《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加里·S·贝克尔,三联书店1993年版。)。提高农村女性儿童入学率和教育水平至关重要。

农业成人教育也是重要问题。据统计甘肃省文盲在15周岁以上人口中的比例和15-46周岁青壮年中的比例为22%和11.5%,是全国最高省份之一。识字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能够进行简单计算和熟练阅读的农民更胜任农业劳动,可以阅读理解说明书和图纸的人员更容易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经过正规教育和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更有机会选择工作和发展自己。农村成人教育水平和力度的欠缺,使60-70%的农业新技术得不到推广,已推广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够。比如,我国化肥的使用效率因使用不当仅达30%。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为,期限为四年的学校教育为最小量的标准,我国在农村中开展扫盲教育意义重大,不仅对国民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也会使儿童教育更有成效,学龄前儿童在文盲家庭中会跟不上学习进度容易成为文盲,养成对教育的有害态度,并保持下去。对成人的扫盲教育内容,可以加入传授实际知识和技能以及正确的态度,包括提供正当的乐趣、消遣、文化要素,改变落后观念推动道德进步。世界银行研究显示教育对经济的增长贡献巨大,劳动力受教育平均时间增加1年,国民生产总值会增加9%。

培养人力资源的场所是学校。在农村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巩固入学率的任务艰巨。学校教学内容对实践活动和提供农业教育欠缺,使农村受过学校教育的人缺乏就业训练,在态度上轻视体力劳动和农业生产。家庭、社会对农村教育成绩的评价以走出农村为荣耀,坚定了学生的态度和学校教育的脱离实际,使农村人力资源知识化、专业化程度下降。学校教育的另一个职能是提高农业人力资源的文化、专业知识水平,扫除文盲、培训农业专业人员,提供教学设施和教师,直接为农村服务,把教育与农业生产、学校和农民结合起来,使农民把学校当做培养后代和自己的场所。

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

我国农业人力资源数量多,耕地面积不足,一半以上劳动力要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外出就业的劳动者个人素质较强,导致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下降,结构失衡,不利于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但是,外出劳动者的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份额,可以改善家庭生活,增大农业生产投资,促进农业资本的形成和积累,为新的农业经济结构奠定基础。要研究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措施,制定相应对策,增大对农业人力资本投入,包括在教育、健康的投资,迁移的费用和收益等。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中主要的部分。只有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质量,才能更新农民的生产观念,提高劳动效率。应当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堵塞实施漏洞,抑制人口增长惯性。“出生率下降将产生直接而有利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但很大而且是积累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势头”(注:《亚洲的戏剧》,冈纳·缪尔达尔,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版。)。进一步改革农村经济体制,使农业生产深入发展,由农业吸收增长着的劳动力。

我国多数农村温饱有余,有相应的住房环境、卫生设施。但是农业人力资源的健康状况还不容乐观,相当地区的饮食结构不合理,1994年,日本人均粮食110公斤,人均消费92公斤,台湾人均产粮116公斤,人均消费97公斤,基本保持了粮食供需平衡,我国福建省人均粮食280公斤,感到粮食缺乏,在于其它食物少,对粮食依赖性高,限制了大农业的发展和劳动力健康水平的改善。人的健康和劳动效率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因果关系。要改变人们的认识,包括对现代化农业生产、饮食观念、消费习惯的认识和实践,关键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使之改变对生产和生活的态度,培养和造就新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以法律和政策相配合,完善农村卫生设施,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对农村的居住条件有可供选择的设计方案,在法律或政策上有所规定,在示范中推广。不良的卫生条件是造成贫困的原因之一,也使人们缺乏责任感,不卫生造成疾病,疾病带来贫困,而卫生条件和设施的建设是群众参予的系统工程。缺医少药是落后农村的发展障碍,许多疾病可以通过改进医疗设施、卫生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控制。农村卫生领域要增加专业医护人员、设备、诊所和医院,发展乡村集体卫生事业,走国家、集体、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农村基层医护人员,为群众防病治病和普及卫生知识。健康状况的改善依赖于人们对卫生知识的态度,卫生防疫机构、学校教育、各种宣传媒体、有计划有组织和各种社会活动都对农民进行健康和卫生知识教育和宣传,与政策相结合,通过诱导和惩罚的手段支持这项工作,使人们确认一定的行为规范,改变人们的错误观念,让人们相信其努力是有价值的。对待个人和公共环境的态度会反映在劳动生产、家庭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态度,可以造福所有人。

创造农村人力资本是发展经济的关键,教育是人力资本投入的主要内容。边远落后地区政府应当增加投入和以各种手段筹集资金,加强和巩固教师队伍,提高贫困落后地区人的素质,缩小贫富差距。“贫困根源于缺乏教育和训练,根源于歧视和不利的背景,根源于拥护和营养不良。从这个意义上说,贫困的根源正是贫困的条件”(注:《经济学》,萨缪尔森,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在教育上的投资可以产生“过期”效应,青少年是教育的受益者,他们参加平等的社会竞争,敢于冒险,勇于革新和投资,善于交流,接受新事物,并对子女的人力投资态度有益。保障女性儿童接受教育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关键。同时,在农村中扫除青壮年文盲,使教育的普及在农业生产中起到催化作用,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

农村教育体制要为农业和社会培养合格、适用的人才。我国25岁以上人口受中、高等教育的比例1982年为22.7%,1984年每万人中大学生人数为13.8人,学校追求“应试教育”的局面应当改变,以极大的努力普及初等教育,为专业技能的获得和有合理的态度提供前提条件;在中等教育的内容上增加技能和实践操作、发展有计划的职业训练,为农业、乡镇企业、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使受教育者承担建设家乡和社会的重任,这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利于改变学生视轻劳动、脱离实际的态度。教育的改进不都是增加目标的资源量,还要更好地使用资源,多角度开发农业人力资源,使农村学校教育任务丰富多彩和具有意义。政府要研究教育体制,课程开设和培养目标,培训专业教师队伍,编写适用教材,提供教学辅助设备,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在国家确立的“教育立国”战略方针中,把对成人教育和学生能力培养当做战略投资,把文化知识与技术应用融于为社会服务,推进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对人力资源的继续教育,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创造条件。

标签:;  ;  ;  ;  ;  ;  ;  ;  ;  ;  ;  ;  

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