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病人的心理护理论文_汪叶灵

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病人的心理护理论文_汪叶灵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市 530023)

【摘要】在临床护理中,对120例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和分析,通过及时有效的术前术后心理护理干预,发现正确识别和判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所处的心理状态,及时提供有效的心理护理,有利于提升手术的效果。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心理护理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5-0171-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它是由于腰椎间盘劳损、退变、外伤等原因致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膨出、突出、脱出,压迫刺激周围的神经、脊髓,引发腰腿放射性疼痛等一系列症状[1]。

一般资料:通过对120例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状况的了解和分析,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55例,年龄在20~50岁之间。

1 手术前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产生焦虑、恐惧、及情绪不稳定等心理反应的原因,予以正确引导和及时纠正异常的心理变化。

1.1 入院宣教:热情主动的入院接待可使病人尽快的适应病人的角色。和蔼亲切的态度、周到礼貌的言语可使病人感到关心和尊重,产生信任,有利于其充分表达感情,减轻负性情绪的影响,从而正视现实,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手术:

1.1.1 介绍病区环境及主管医生护士。

1.1.2 介绍病人结识同类手术康复者,使病人通过后者的现身说法体会成功的经验。

1.1.3 以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娴熟的技术赢得病人的信任。

1.1.4 多与病人进行沟通,了解引起焦虑、恐惧的原因,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

1.1.5 帮助其安排好住院后生活及适当的休息、娱乐,分散注意力,减轻害怕和孤独感。

1.1.6 指导病人运用合适的放松方法,如深呼吸、散步、听音乐及放松疗法。

1.2 术前宣教:根据病人的年龄和文化程度等特点,结合病情,利用图片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术前宣教,不仅有利于纠正病人对自身疾病的错误认识,提高其健康意识,而且能使病人对自身将经历的一系列治疗过程有所了解,减少心理上的恐慌,主动配合护理措施的实施,提高参与护理活动的自觉性。

1.3 疼痛评估 本组病例全部采用VAS视觉模糊疼痛评分法。

1.4 术前准备

1.4.1 一般准备。术前宣教,介绍手术方式,过程及注意事项,皮肤准备,了解全身、局部、心理状况。

1.4.2 体位准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疼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突出的症状,常表现为体位变换时加剧或强迫体位。术前3天指导患者进行俯卧位训练,软枕垫高胸部或髋部使腹部悬空,逐渐延长时间至1~2h使其能顺利耐受手术体位。

2 手术后的心理护理

随着手术后原发疾病和病痛的解除、麻醉及手术的度过,病人在一定程度上有暂时的解脱,但又显得非常的疲乏和虚弱,故需要询问术后病人及家属对手术的认识和看法,了解病人术后的心理感受,如紧张、焦虑不安等心理反应。

2.1 鼓励病人表达并稳定其情绪:加强对术后病人的巡视,进行耐心细致的沟通交流,引导病人说出自身的感受,帮助其分析引起焦虑等心理反应的原因,明确病人所处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解释和安慰。

2.2 提供缓解术后不适的措施:提供适时的帮助、解除病人的病痛和不适往往是解决其心理问题的最有效的措施。经常询问病人,重视其主诉,及时采取措施解除切口疼痛等不适,并通过加强皮肤护理等来缓解患者的不适。

2.3 指导病人进行术后的康复活动:关心病人的术后康复过程,指导病人进行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坚持四肢活动锻炼,这不仅可以有效的预防肌肉萎缩,而且能够增加机体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功能,促进愈合,预防并发症等[2]。

2.4 相关知识的宣教:指导病人正确面对疾病和预后,告知有关继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从而逐步接受术后躯体的变化,调整好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3 护理体会

基于对术前心理评价和腰椎间盘切除术后临床疗效的分析,患者的负性情绪如忧郁、抑郁等与手术效果有明显相关性。由于紧张,患者在术前的心理波动及强烈的生理应激反应,以及术后的疼痛感高于心理预期和对于疾病复发的担忧,心理内环境的改变导致患者焦虑、恐惧,这些负性情绪对手术的效果及预后均有影响。通过本研究得出如下护理体会。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通过倾听与沟通,获取患者及家属的充分信赖,是心理护理的必要条件,态度和蔼、热情、耐心的护理,能减轻患者的焦虑心情,树立积极面对疾病的信心,为治疗疾病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耐心的倾听及解释 患者方面,对于疾病的疑惑与恐惧、焦虑得到了释放,心理压力得到了转移;医护方面,则掌握了更加全面的患者病情资料及心理状态资料,有利于更加优化的护理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架构了更加和谐的医患沟通桥梁。

3.3 松弛疗法和暗示疗法 渐进松弛训练通过有规律的腹式呼吸和系统的收缩和舒张肌肉能够转移患者注意力,增加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患者血氧饱和度,能够解除患者不良情绪强调,减少焦虑和疼痛。暗示疗法通过言语的联想过程转化为情绪状态,并产生心理冲动,直接作用于机体的各种机能和行为活动而发挥其作用,疼痛感觉的严重程度与注意力集中的方向和程度有关,心理暗示能转变人的注意力,明显提高病人的痛阈及对疼痛的耐受性[3]。

综上所述,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管理的过程中,应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消除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增强患者对疼痛的耐受能力,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手术疗效。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因素较多,且不同患者对同一因素的心理变化亦存在较大差异,故心理干预应注重个体化。聆听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心理干预的实施应从耐心的聆听开始,进入患者的心扉,寻找主要的心理问题及诱因,以便作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参考文献

[1]杨翠霞,冯灿林,黎汉文.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心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6,8(02):93-97.

[2]都凤丽,高婷婷.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护理[J].当代医学,2014,20(23):122-123.

[3]王伟华,李宁川.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8):220-221.

论文作者:汪叶灵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3

标签:;  ;  ;  ;  ;  ;  ;  ;  

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病人的心理护理论文_汪叶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