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对扩大内需的实证分析_企业经济论文

产业结构调整对扩大内需的实证分析_企业经济论文

产业结构调整对扩大内需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扩大内需论文,实证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7年中期以来,我国的物价全面下降,物价指数一直保持负的水平,央行经过6次降息后,银行的储蓄存款不减反增, 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出口出现了82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中国经历了79年改革开放以来最奇特的经济现象。到98年10月有关专家宣布中国多数产品进入买方市场,通货紧缩的概念随之而生。为了抑制经济增幅下滑,确保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经过一定的时滞,进入下半年后,宏观调控政策已初显成效。

在经济总体形势有所好转的同时,我们回头看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国经济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年左右的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增长,但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问题。

国内市场供求趋势分析

从生产角度看:

一、是在经济过热和高回报的刺激下,产生了不少“泡沫经济”。主要表现在对股票市场和房地产的过度投资,使其价格严重地背离了经济的实际状况和这类资产的实际价值,并导致了盲目投资。

二、市场竞争加剧,降价已成为企业的重要乃至最主要的竞争手段,在一些领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过度竞争,使有较确定利润的新产品,新项目大大减少。

三、在重复布点,盲目投资的情况下过度投资,使某些行业的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其产品超出了当前国内外市场的现实购买力。据统计目前北京、上海等10个城市1642家房产开放企业空置房达891万m[2], 相当于1998年1—8月商品房竣工面积的1.75倍,远远超出了市场需求量;今年纺织行业要完成压绽1000万,分流安置职工120万,减方60亿; 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的煤矿2.58万个,减产2.5亿吨。

四、新的投资和生产增长点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基础设施建设受制于政府和民间投资、融资体制的诸多缺陷;中小企业发展缺少专门投资渠道,特别是高技术的中小企业发展没有相应风险投资机制的配套。

五、经济以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式增长,忽视产业和技术的升级换代,没有注重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低附加值的粗加工型向高附加值的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据统计,我国工业企业的专用设备中,约有15%属国内落后水平而亟需淘汰,仅纺织行业的落后棉纺锭就达1000多万绽; 全国一半左右主要工业品的生产能力的利用率低于60%,全国工、商企业高达二、三万亿元的库存商品中,不少已无法售出。

六、企业信心不足,投资需求馈乏。面对疲软的需求市场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企业对未来前景普遍看淡,预期收益率下降,投资意愿明显减弱。98年一季度企业投资只增长了5.8%,比去年同期下降下18.3%,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只增长13.8%,且其中大部分是由于基础建设拉动的。

从消费角度看:

一、居民消费意愿差,消费需求不旺。尽管经过了六次降息,我国居民手中仍持有大量存款。截至1999年6月末, 全国居民储蓄存款已达6万多亿元,为去年同期的两倍。由于产业结构调整、 国企改革的深化使大量冗员释放,再加上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遍压缩当前消费。

二、缺乏消费热点。由于旧的消费热点已趋于淡化,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完全形成,消费者都攥紧了手中的钱,对市场持观望态度。对于住房、汽车等大额消费,由于关系到一生,消费者普遍持慎重态度,轻易不敢抉择。在缺乏中、小额消费,但又不能承受大额消费的情况下,消费者手中的钱向银行存款集中。

三、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水平仍然很低,市场需求潜力很大。1997年我国人均邮电业务总量仅0.395元,城市每万人拥有邮电局所为2.2个。每万人拥有医院病床和医生数分别为23.5张和16.1人,每万人拥有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网点和服务人员数分别为0.06个和0.18人,不难看出,我国目前有服务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市场需求潜力很大。

四、城、乡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相差较大,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市场需求潜力很大。1997年我国城市居民的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交通通讯的消费支出占整个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2.4%。7.6%和5.6%,而农村居民这三项比重仅分别为6.8%,5.3%,3.3%,1997年其消费水平之比为3∶1(农村居民=1)。因此, 我国消费品市场,尤其是农村消费品市场前景广阔,需求潜力很大。

由于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结构性矛盾始终是一个基本的制约因素。在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很大变化的形势下,产业结构的约束使市场结构消费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更突出地表现出来,对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形成了直接约束。

结构转变对扩大内需的扯动效应

一、转变消费结构,是产业结构完善的重要前提。

消费水平的提高,将会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是其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条件,消费结构的转变,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必然会渗透到市场中去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兴起,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和坚强后盾。

当前过高的居民储蓄动机,会严重破坏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增加社会资本的经营成本,同时由于我国的资金是以私人——银行——企业这样的途径来运作的,很容易导致资金的高储蓄,高利息,高积压,造成企业经营过程出现贷款的高拖欠,高风险的特点,加大资本动作的风险。因此,尽快释放个人存款到消费中去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大事。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刺激消费增长,转变消费结构。

(一)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启动新的消费需求。从我国居民的消费现状和消费能力来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1、 加快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取消福利分房,通过住房公积金和住房抵押贷款等方式,启动大额消费热点,2、适当地引导消费者进行体育、健康等方面的消费;3、大力宣传环保观念,鼓励进行环保消费,开发新的环保产品;4、汽车消费家庭化;在消费能力有限的条件下,推进汽车的信贷消费,适时鼓励居民购买汽车,形成一定规模。5、改变居民的消费结构, 鼓励进行服务消费,实行服务社会化,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中用于食品消费比重较高,用于购买房屋、教育、交通等方面的支出比重偏低,劳务性需求受到严重挤压,改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关键在于鼓励消费者在教育文化、旅游、娱乐、居住、健康保健等方面的消费,与此同时要提高服务消费水平,完善家庭服务业,引导积极、健康、向上的服务消费,形成个性化的服务消费,促使服务消费趋向成熟。

(二)提高改革透明度。要让广大群众及早了解住房、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各种改革的具体内容和个人负担情况,使广大消费者做到心中有数,实事求是地衡量其预期收入和预期支出,以降低居民对未来的消费预期,提高其即期消费水平。

(三)鼓励进行消费信贷。消费信贷是最大限度地释放市场消费潜力的最有效途径。由于文化背景和经济背景的约束,中国目前还不是一个高消费国家,消费信贷占贷款规模的比例只有1%, 与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20%至30%的比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应借鉴西方国家的消费信贷管理方式,广泛开展各种消费信贷宣传、教育,使人们能在短时间内认识、接受消费信贷、利用消费信贷。

(四)挖掘乡镇的消费潜力,转变乡镇地区的消费观念,提倡在积累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消费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改变城乡消费结构的差异,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

二、产业结构调整在扩大内需中的政策取向

当前,从政策考虑,国家在放宽货币管理的同时,应积极为投资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加大投资银行的投资导向作用,实施投资优惠政策,适时引导企业投资于需大量资本金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行业,转变目前的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的情况。

首先,大力发展服务行业,旅游、交通、电信、金融保险、体育、卫生等就业弹性较强的公共服务行业,满足人们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引导消费需求的方向,改善投资环境,培养完善的第三产业体系,为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创造条件。

其次,加快开发新技术,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技术型企业。鼓励更多的先进技术运用到生产领域方面,大力扶持那些以技术为主导产品的中小企业,增加风险性行业的资本投放量,促使产业结构从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方面转变。

然后,制止重复建设进行产业合理布局,统一规划、协调,处理好投资中存在的效率问题。由于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长江沿岸万吨级以上的码头有100多个, 珠江三角洲并不太大的区域已建成了若干个机场,尽管我们已经在关注这一问题,但重复建设在基础建设中仍然同样存在。许多的生产能力过剩,造成设备闲置,人员下岗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项目投资前进行适当地规划管理,进行产业布局一体化建设,增强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发挥效益的最大化。对于未建的重复投资项目,政府停止审批,在建的项目,则银行停止向他们贷款,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制止重复建设。

再次,投资高关联产业,加大其对经济增长的乘数作用。尽管一方面国家大力扶植国有企业,但是由于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效益不佳的问题,国家虽然投入大笔改造资金,但是国企缺乏活力的问题依然如故,对于经济的拉动不是很大。相对而言,能源、交通等工业投资对经济的放大作用较大,但是由于目前大量煤矿工人下岗,能源工业的不景气直接导致相关行业的萎缩。这将直接关系到今年国民经济7.2 %增长率的实现。因此现阶段必须加快能源工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及产出,加大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最后,适当调整基础建设投资方向,增加与下岗职工相关行业的投资,如纺织业、重工业、煤矿业等。由于我国目前投资项目主要是修路、架桥等,虽然属于资金密集型项目,但是吸收就业的容量有限,解决失业力度远不如想象中那么大,并且由于劳动力结构与下岗职工存在差异,这就很难最大限度地缓解当前的分流压力,相反使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失,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发展主要分流行业的附属产业,同时进行再就业培训,增加全社会的综合消费水平,同时从另一方面也缓解居民的心理压力,达到促进消费的目的。

朱镕基总理在今天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千方百计地扩大内需”,在继续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大基础建设投入的同时,进行产业结构合理布局,调整产业政策方向,将会更有利于经济协调发展,更好地刺激消费需求,成为活跃市场的催化剂,带动国民经济的再次高速发展。

标签:;  ;  ;  ;  ;  ;  ;  

产业结构调整对扩大内需的实证分析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