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本古籍中“苏”的演变考察_敦煌变文集论文

六本古籍中“苏”的演变考察_敦煌变文集论文

“所以”在六本古籍中的演变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考察“所以”,首先要明确如何区分先秦时期的介词结构的“所以”与后来的连词“所以”。王力先生的标准是:“(一)它放在句首;(二)句末没有‘也’。(注:王力《汉语史稿》中册402页。) ”甘子钦先生在《连词“所以”产生的时代与条件》一文中也说:“首先要看它是否用于表‘果’的主谓分句的前面,同时还要看它在句中是否具有‘因此’的意义关系,否则便将介词结构‘所以’误看作因果连词‘所以’了”。他们的观点实际是一致的。可惜的是甘先生的文章太短,似乎没把问题说清楚。因此,笔者将王、甘二人的标准结合起来,对几部古籍中含有“所以”的例句仔细考察从而看出“所以”这个连词的发展轨迹。

我所考察的古籍是以下六种:(一)《世说新语》、(二)《颜氏家训》、(三)《敦煌变文集》、(四)《唐人小说》、(五)《丰干寒山拾得诗集》、(六)《祖堂集》。

一、《世说新语》中的“所以”

《世说新语》是一部很值得重视的古籍。 作者刘义庆( 公元403—440年)生活于公元五世纪前半叶,属于东晋末年至南朝初年。所以对东晋清谈家的言行了解颇多,记载颇详。全书基本上仍应属于文言体系,但为了记述的准确生动,又有意识地大量直接录入了当时人的口语。因而这部书实际是文言与口语的混合体。我们恰能从中窥见当时的口语与文言间的某些差别。这个时期,一方面,从先秦继承而来的文言继续在发挥作用,特别是在书面语言中;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融合、东晋士大夫的大批南迁,都促使口语逐渐与文言脱节。

据本人逐句统计,全书共出现“所以”31次,有22次可确定仍属于介词结构。如:

(1)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德行)

(2)此丞相乃所以为巧。(言语)

(3)乐乃述己所以为让。(文学)

(4)朕今所以承大业,为谁之议?(方正)

(5)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识鉴)

有3处的“所以”可确定为属于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即:

(1)桓玄既篡位,御床微陷,群臣失色。 侍中殷仲文进曰:“当由圣德渊重,厚地所以不能载。”时人善之。(言语)

杨伯峻、何乐士先生所著《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中即举此例以为连词的证明。

(2)人有问殷中军:“何以将得位而梦棺器,将得财而梦矢秽?”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污。”时人以为名通。(文学)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些例句似乎可以作“两可”分析的, 即以下6例:

(1)锺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毓拜而饮, 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言语)

我们既可以理解为“(因为)偷本非礼,所以不拜”,又可以理解为“偷本非礼”,这就是不拜的原因。按照前者,“所以”是连词;按照后者,则仍为介词结构。不过似以视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更妥贴,因为这句话既在“句首”,又是用来回答“不拜”的原因。

《中国语文》1982年第2期“编者附记”也举此句为例, 认为“似乎两种解释都适用”。

(2)中朝有人儿,父病,行乞药。主人问病,曰:“患疟也。 ”主人曰:“尊侯明德君子,何以病疟?”答曰:“来病君子,所以为疟耳。”(言语)

刘孝标指出:“俗传行疟鬼小,多不病巨人。”可现在这位“明德君子”也“病疟”了,于是主人对来买药的小孩开玩笑,问他父亲为什么会得这病。这个聪明的孩子利用“疟、虐”同音的关系,指出因为它能肆虐于君子(让君子也得病)所以才称之为“疟”。按照这样理解,则此“所以”为连词;如理解为“这就是称它为疟的原因”,则仍为介词结构。

以下4例也均可作如此两可分析:

(3)太极殿始成,王子敬时为谢公长史,谢送版使王题之, (王)语信云:“可掷著门外。”谢后见王,曰:“题之上殿何若?昔魏朝韦诞诸人亦自为也。”王曰:“魏祚所以不长。”谢以为名言。(方正)

(4)孙休好射雉,至其时,则晨去夕反。 群臣莫不止谏:“此为小物,何足甚耽!”休曰:“虽为小物,耿介过人,朕所以好之。”(规箴)

(5)王公与朝士共饮酒,举琉璃碗谓伯仁曰:“此碗殊空, 谓之宝器,何邪?”答曰:“此碗英英,诚为清澈,所以为宝耳。”(排调)

(6)刘琨……拙於抚御。一日虽有数千人归投,其逃散而去, 亦复如此,所以卒无所建。(尤悔)

我们知道,先秦介词结构“所以”有表示动作的原因目的或方式方法两种用法,但对以上6个句子,如果按照介词结构来分析的话, 则全都只能理解为解释原因的这种用法:“不拜的原因”、“称为疟的原因”等等。而在这些句子的前面,都出现了作出这个结论的理由。正因为理由在前,结论在后,故尔形成因果分句,解为:“因为……,所以……”。于是“所以”就变成连词了。

还应该指出的是,上述“所以”句全部都是出现在对话句中。这绝非偶然的现象,它是下文将进一步证明的“所以”作为连词首先是在白话中出现的这一结论的又一证明。

二、《颜氏家训》中的“所以”

据王利器先生考证,《颜氏家训》的成书时间“其当六世纪之末期”(注:《颜氏家训·叙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即略晚于《世说新语》。综观全书,可以看出《颜氏家训》基本上也是用颇为典雅的文言写成的,但颜之推从便于后人接受的角度考虑,也夹杂了少量当时的俗语、口语。因此,在《颜》书总共出现19次的“所以”中,虽然有16次仍属传统的介词结构用法, 但已有3次是用作表因果的连词。即:

(1)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 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籍风声,延颈企踵,甚於饥渴。校其长短……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慕贤)

(2)《尔雅》又云:“木族生为灌。”族亦丛聚也。 所以江南《诗》古本皆为丛聚之丛。(书证)

(3)《后汉书》酷吏樊晔为天水郡守, 凉州为之歌曰:“宁见乳虎穴,不入冀府寺。”而江南书本“穴”皆误作“六”。学士因循,迷而不寤。夫虎豹穴居,事之较者;所以班超云:“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宁当论其六七耶?(书证)

请注意:一、《颜》书三例全出自颜氏自己的叙述性语句而不是对话句中;二、“所以”后面全部都是“主语+谓语”式的分句。按照甘子钦先生的标准,这时的“所以”已是连词无疑了。

三、《敦煌变文集》中的“所以”

由向达、王重民、王庆菽、周一良、启功、曾毅公六位先生从1934年起,先后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拍摄、抄录回了巴黎、伦敦等国外的敦煌石室藏书,再结合国内藏本,最后才集体校勘整理出的《敦煌变文集》,是“一个最完备的汇编本,……根据一百八十七个写本校成为七十八种”(注:《敦煌变文集叙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一页。),全书上下两册计共六十八万余字。敦煌变文是公认的古白话作品。经过笔者逐篇统计调查,全书共出现“所以”92次。再经逐句辨认,认定其中作为连词用的多达80次,只有12次仍用为介词结构。由于用作连词的例子太多,仅略举10例:

(1)二太子在来多时,频通款状, 苦请追取陛下……所以追到陛下对直。(唐太宗入冥记)

(2)所以舍卫大城之内,起慈念而度群生。(降魔变文)

(3)切缘居士辩才多,所以思量不敢去。(维摩诘经讲经文)

(4)都缘有此慈悲愿,所以呼为菩萨名。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

(5)恐畏狱主,更将别处受苦,所以不敢应狱主。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

(6)前生为谤辟迦支,所以形容面貌差。(丑女缘起)

(7)中者兜率陀天,不寂不闹,所以前佛后佛,总补在依此宫。(八相变)

(8)被背乱回鹄劫夺国信,所以各自波逃。(张义潮变文)

(9)所以大师有偈:“薄皮裹脓血,盘缠臭骨头……。 (庐山远公话)

(10)知君未取妻室,所以我明年十一月一日,克定为君取妻。(句道兴《搜神记》一卷)

仍作介词结构的“所以”由多数变成了少数,仅出现12例,也略举数例如下:

(1)大王思忖,欲定是非,将向庙中,合知所以。 (太子成道变文)

(2)长者见其早起……惊怪问其所以:“为当亲姻聚会? 为复延屈帝王?”(降魔变文)

(3)无有日月,即便有暗,所以者何?(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

(4)今日堕在阿鼻,此事有何所以。(目连缘起)

也有2例可作两可理解,如:

(1)世尊所以殷勤说,功德须知不可量。(妙法莲华经讲经文)

(2)圣凡福业有异,所以观净秽不同如是。 (大目连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

需要指出的是,在七十八篇讲唱变文中,以唐以前故事为内容的篇目也不算少,计有:《伍子胥变文》、《孟姜女变文》、《汉将王陵变》、《捉季布传文》、《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董永变文》、《张淮深变文》、《舜子变》、《韩朋赋》、《前汉刘家太子传》、《韩禽虎话本》、《孔子项託变文》、《晏子赋》、《季布诗咏》、《苏武李陵执别词》、《孝子传》,共17篇,占总篇数五分之一强。但是,在这些以唐以前为内容的占总数五分之一的变文中用作连词的“所以”仅出现一例!它们在该用连词“所以”的地方一般都用先秦故有的“故”、“是故”、“是以”等传统的关系词语。而且,这唯一的一例还大有可疑。它出现在《孔子项託相问书》一文中:“吾有小弟,当须教之,所以不得随君去也。”

我认为此例之“所以”很有可能是被后人改动过的,其理由是:

1、根据同篇中另两处为“是以不戏”、“是以不可平也” 推测,这里很可能原来是“是以不得随君也”,现在的“所以”或是后人抄写时将习惯的后代口语句式无意中抄入;

2、此句的上文是:孔子建议项託与他“共游天下”, 项託说明原因后说“所以不得随君去也”。句中的“去”不是古义“离开”而是后起义“前去、“前往,据此也可证此句为极可能被后人改动过;

3、据这篇变文后附之明本《历朝故事统宗·小儿论》, 此处为——

小儿答曰:“家有父母当事,兄长当敬,幼弟可教,名师可学,焉可戏也?”

这明朝时流传的版本中仍不见一个“所以”字样,则更可证变文中此处的“所以”是因被后人改动后才出现的。至少可以肯定绝不会是孔子项託时代的语言。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敦煌变文集》中这80个作连词的“所以”均出现在讲述唐及唐以后故事的篇章中。这是因为唐代讲唱变文一类话本的不限于寺院道观,民间也很流行,并为当时人民所喜爱。唐代赵燐《因话录》提到当时一位有名的俗讲大师文溆:“其声宛畅,感动里人……教坊效其声调以为歌曲……历事五朝,二十余年,数经流放,声誉未堕。”可见当时这种民间说唱形式流传极广,影响极大。不难理解,说唱者必须用民众听得懂的口语来说唱,用连词“所以”将上下句的关系明确表达出来的方式当然比仅靠句意来表达要明白得多,自然会因更加口语化而受民众欢迎。连词“所以”大量出现在这样的作品中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唐代及唐以后的故事是当时人新编的,或用翻译的佛经故事改编的,用语自然是当时口语,连词“所以”自然就多;而所讲唱的古代故事因为往往原有所本,因此除个别地方外,一般都照古书中的原文而不加改动,因此连词“所以”显得极少或甚至一也没有,也就是合于情理的事了。

还应指出的是,尽管《敦煌变文集》中有连词“所以”多达80个,但在这80个用作连词的“所以”句中,前面有如现代汉语的“因为”这样的先行词语与“所以”相配合的句子却并不多:有先行词的仅有10句,占12.5%。其中用“缘”字提起的有7例,用“为”字提起的有3例。例如:

(1)为宫中无太子,所以频输。(太子成经)

(2)缘忧仙者怪迟,所以腾怀愁苦。(妙法莲华经讲经文)

(3)直为众生分别故,如来所以立三车。 (大目乾连幂间救母变文)

绝大部分的“所以”句还是靠上句的句意本身来表现“因为”的意思,然后再接下句“所以……”。这个事实充分说明:在变文中,用关联词语来构成的这种因果复句也还未达到完全成型的地步。

从结构看,80个例句,具备“所以+主语+谓语”形式的有41句,主语在“所以”前面的有2句,承前省略的有37句, 请看主语在前面的例句:

(1)况此之女等(按指来迷惑持世菩萨的妖女)三从备体, 五障经身。他把身为究竟身便把体为究竟体。我所以弃如灰土,自力修行,如今看即证菩提,不可交却堕落。(维摩诘经讲经文)

这是持世菩萨解释为什么对来迷惑自己的妖女毫不动心(即“弃如灰土”)的原因。

(2)直为众生分别故,如来所以立三车。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这清楚说明了因为要区别众生中修行的与不修行的两种人,如来才立下了“三车”。

因此,上面两句实际都是“因为……所以……”。然而当时这种表因果的关联句尚未完全成形,故尔既有《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中之“所以朕怀愁苦”(所以+主语+谓语)式,也有“如来所以立三车”(主语+所以+谓语)式。这也说明了表因果的“所以”句正处于形成的过渡时期。

再看主语承前省略例:

(1)汝今未得清雪,所以留在黄沙,我且忝为主吏, 岂受资贿相遮?(燕子赋)

这是一只犯罪的雀儿请求看守为它“脱枷”时,狱吏的答话。告诉对方因为罪行未洗清,“所以留在黄沙”。“所以”后面明显省略了“你”。不能因为“所以”后面没出现主语就否认“所以”是连词。

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风操》中说:“今天下大同”、《终制》篇中说:“今虽混一”,可《颜氏家训》之成书时已是隋朝;而敦煌变文抄写的时代,据向达先生考证,“大概自公元后四世纪末期起,至十世纪末期止”。也就是说,这两本书的写作时间实际是差不多的。然而连词“所以”的出现情况却有如此巨大的差异,这只能说明记录口语作品与文言作品之间的差异。这也更加证明了连词“所以”是属于口语系统的东西。

四、《唐人小说》中的“所以”

汪辟疆先生校录的《唐人小说》,正如“出版说明”所指出:他收集了“除零星杂记和易见专著外的现存唐人小说的大部分重要作品……是一本收罗比较完备的唐人小说,可供治小说者研究参考”。从作者看,首篇《古镜记》为由隋入唐的王度,末篇《三水小渎·王公直》为唐晔宗天祐时代的皇甫枚,因此将它作为整个唐代小说之代表,应该是没问题的。

全书共出现“所以”12次(实际只有11次,另有1 次是汪先生所引证的孟棨诗中出现的),有4次仍是先秦介宾用法,1次是可以作两可认识的句子。有7次则可确认为连词。即:

(1)只缘心混混,所以面团团。 (汪氏校注中补引孟棨《本事诗》)

(2)家有大丧,贫甚……,知相公推心济物。 所以(我)卜夜而来。(《上清传》)

(3)感知酬德,聊副于心期,所以(我)漏夜三时, 往返七百里。(《甘泽谣·红线》)

(4)其已夭之竹,遇至音必破。所以(我)知非外祖所吹者。 (《甘泽谣·许云封》)

(5)知郎君颖悟,必能默识,所以(我)手语耳。 (《传奇·昆仑奴》)

(6)向睹小娘子,艳丽惊人,姿容擢世, 所以(我)踌躇而不能适。(《传奇·裴航》)

(7)徐大夫绅……重粉饰台殿,所以(它)焕赫耳。 (《传奇·崔炜》)

请注意这些句子全都出现在对话句中,而且其中有前词“因”、“缘”之类的也不多,主语也都不出现。这也说明,这时口语中的“所以”句仍处于形成阶段,还没完全成形。

五、《丰干寒山拾得诗集》中的“所以”

唐代三位白话诗僧的诗例也足以证明上述结论。由学林出版社所编辑的《丰干寒山拾得诗集》,收集了这三位初唐时的白话诗僧的全部作品共365首,总计3161句,19997字。

众所周知,诗歌由于篇幅的限制,用字必须格外凝炼,诗人都力求用尽可能少的字将更多的内容表达出来,因而无论古今,诗句中都很少用到关联词语。然而在《丰干寒山拾得诗集》中却出现了三处含连词“所以”的诗句。寒山诗两处:

(1)出身既扰扰,世事非一状。未能舍流俗,所以相追访。

(2)寒山出此语,复似颠狂汉。有事对面说,所以足人怨。

拾得诗一处:

(3)古佛路凄凄,愚人到却迷。只缘前业重,所以不能知。

诗句中也出现了连词“所以”,足证连词“所以”在唐初已经用得较普及了。

六、《祖堂集》中的“所以”

我采用的《祖堂集》是韩国海印寺藏版(即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影印本。 因此可以肯定它所反映的是从六朝至唐末五代的口语状况。该书共出现“所以”句68处。经一一考察,作为介词结构用的“所以”仅2句,其余66句均用为连词。如:

(1)师曰:“只为有,所以来。”(卷5)

(2)师云:“我因他得无三寸,所以不将这个供养。”(卷6)

(3)所以古人唤作鬼家之活计。(卷13)

(4)鲁祖和尚才见某甲,便面壁坐。所以转来。(卷14)

(5)缘行解自辩清浊,业性属于意密,所以不知。(卷18)

(6)只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所以三界轮回,受种种苦。 (卷19)

需要指出两点:一、这66个带连词“所以”分句的前面,有表原因的关联词与“所以”相呼应的句子并不多,仅有14句(用“为”11句、用“因”2句、用“缘”1句),绝大部分的前句仍靠句意以引出下句。这说明“因为……所以……”式即使到唐末也还没完全形成。这与《唐人小说》中反映出的情况相同;二、66句中“所以”后出现主语的仅19句,其余47句均承前省略主语。可见这时“所以”句里是否出现主语对确定“所以”是介词结构还是连词已不重要,因为这时的“所以”实际几乎全都是连词了。《祖堂集》中只有一个和尚在说话中出现了两次仍作介词结构的“所以”,即:

仙人答曰:“不,无行众行者。所以者何?回渐证实者,即露地白牛故……所以者何……”(卷20)

七、结语

以上分析可以归纳如下表:

介宾连词

含所

书名

以句 次 次

总数%%

数 数

世说新语31

2271 3 1

颜氏家训19

1684 316

敦煌变文92

12137885

唐人小说12433 758

寒山拾得 33

100

祖堂集 682 36697

连词句中上下句之间 可以

互相联结之方式作两

书名 用 用 用 用 利用句可理

由 为 缘 因 意相联解的

字 字 字 字系 句数

世说新语 1 26

颜氏家训 1 3

敦煌变文 3

7682

唐人小说 1 61

寒山拾得 1

祖堂集 11

1

153

从上表可见,从《世说新语》到《祖堂集》,介词结构的“所以”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可作“两可”理解的“所以”也越来越少,这都说明演变正在逐步进行;而连词“所以”由文言中的少数一跃为白话中的多数,到《祖堂集》中则占绝对优势,说明连词“所以”在白话中用得越来越普遍;连词“所以”甚至也出现在白话诗中,则更加证明了它的普及;“所以”句由最这初出现于对话句中,后来才逐渐发展到叙述句中,也说明连词“所以”首先是从口语中产生出来的;说唱唐以前故事的变文中几乎没有连词“所以”,也可构成古代书面语与后代口语的对比。

总之,由于先秦的介词结构“所以”有解释原因作用,上句举出条件,下句则承上说明“这就是……的原因”,又由于它一般处于句首,因而自然逐渐地演变成表因果的连词。这个演变首先从口语开始,然后才逐渐发展到书面语中。从时间看,则最早可能始於六朝或更早的汉末(周法高先生说:“‘所以’在汉以后,解作‘是以’或‘故’,和现代口语‘所以’的用法相似。(注: 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 造句篇》S31(中6 2/37G)266页。)”), 而大量地演变则明显发生于唐宋时期(袁宾先生也认为:“表示结果的关联词‘所以’在古汉语中已经产生,普遍使用是在近代汉语阶段”(注:《近代汉语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261页。))。至于连词“所以”的最后定型( 即前有“因为”提起,后有“所以”相呼应的固定形式),则恐怕已是现代汉语时期的事了。

标签:;  ;  ;  ;  ;  ;  ;  ;  ;  

六本古籍中“苏”的演变考察_敦煌变文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