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之间常常因为不小心将对方的一本书弄下书桌,或撞歪对方一个小字的一个笔画,或玩耍时恶作剧地踩掉对方的一只鞋子……对方想不通,便向老师“告状”。这种事在学校很常见的。对此,有的老师苦口婆心,不厌其烦,问清缘由,辨明是非,晓之以理,解其心中不快;有的老师也耐心的解决一次或几次,以后就觉得太麻烦,便以“好,我一会儿解决”!搪塞过去;有的老师甚至立即马起脸到;“讨厌,你们只会告状,怎么不把功夫用在学习上?”学生便只有委地藏起心中的不快,悻悻而去。
作为小学教师,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的班主任,当学生向你“告状”时,该怎样处理呢?我们应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告状学生告状的动机。因为告状也是一种活动。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某种活动动机引起的。一般来说,动机可分为物质性的,认识性的和社会性三种。由此我们便不难识别出低年级学生的告状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种:①对所告的行为正确与否分辨不清,想找老师求得答案;②试探老师对某一人或事的态度如何,怎样处理;③单纯的只为了反映情况,得以自我满足;④要求老师支持自己的观点,帮助自己批评指责对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显然,①②是属于认识性的动机,③是属于社会性的交往动机,④是属于社会性与物质性兼而有之动机。
出于认识动机的告状问题,是与学生的精神需要相联系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对老师基本信任的同学来告状就大都出于此种动机。他是这些同学在观察,接触事物时喜欢思考的一种表现。这就同他在学习语文或数学是遇到难题便举手向老师发问一样,老师切不可掉以轻心。因为来告状的同学有的是真的根本不知道谁对谁错,要你告诉他,帮助他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而有的则对学生干的坏事,淘气包做的好事等问题,心中早已有了答案,他来告你,是来试探你,认识你,看你的态度如何。所以这种问题处理得好,你在他心中,在其他同学的眼里,就会留下好的印象。一旦通过你的正确引导,他还会把这种认识性动机作为学习的动力,去求知,去探索,反之,你以后在他身上的工作就难做了。因为他的心中早已有了定论:你没能力。
对那种只为了反映情况,得以自我满足,出于社会性交往动机的告状问题,我们也不应置之不理,甚至笑笑了事,认为那些来告了状就转身走,不关心结果的学生傻乎乎的。因为人都有同别人交往的需要,只不过他也许是由于生理或心理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程度,而对所反映问题的目的与动机在其大脑中显得模糊,不太清晰而已,也许它反映的情况是无意中发现了“白璧微瑕”,玩耍时发现“大船上已有了一条蛀虫”。老师应主动去寻找该生或有关同学,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对那种要求老师支持自己,帮助自己批评指责对方,甚至要求对方做出一定赔偿,出于社会性与物质性兼而有之的告状,老师更要头脑清醒,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分析。当然这还得从学生反映这个问题的目的,需要出发,判明其动机,寻求并选择出解决该问题的最佳方法。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方坪小学前进分校
论文作者:唐云臻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6
标签:动机论文; 老师论文; 社会性论文; 学生论文; 物质性论文; 心中论文; 目的论文; 《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