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七环节”——初中语文目标教学基本模式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段论文,环节论文,初中语文论文,目标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目标教学模式是目标教学理论的集中体现,是在这种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教学的程序,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目前,我国语文界有许多先进的教学模式,如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讲讲、议议、练练”八字模式,钱梦龙的“三主四式”模式,魏书生的“自读六步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模式在许多方面为近年来兴起的语文学科目标教学所借鉴,形成目标教学的多种模式。如:河南新乡的四环节模式(①前提测评②认定目标③导学达标④达标测评);陕西西安的五环节模式(①认定目标②自学③讨论④训练⑤形成测评)等等。这些目标教学模式不同程度地规范了各地语文教师的目标教学活动,并提高了他们的业务素质。
就我县来说,语文学科目标教学模式的推广和使用情况目前是不尽如人意的。许多语文教师除课前挂小黑板或用投影仪展示目标之外,其它还是传统教学那一套;或者只在举行公开课时偶尔采用。基于我县语文界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模式来规范教学,我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并构建了初中语文目标教学基本模式,即“三段七环节”模式。
“三段”即课前、课中、课后。
“七环节”即定标、诊标、引标、展标、达标、测标、补标。
之所以把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划分开来,是由中学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的。语文教学仅靠课上45分钟是难以取得显著成效的,从传统语文教学角度看,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积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因素,从目标教学角度看,课前教学活动尤为重要,课前必须让学生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以敦促学生有针对性地自学达标。比如北京开明版初中语文教材(以下所说均指本套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说明文的教学,给学生制定了“了解解说词这类说明文的特点”一条目标,学生就可通过看书或看电视节目如《神州风光》、《动物世界》、《东芝动物乐园》、《九州神韵》等去感知、理解,从而实现该目标。实践证明,学生把看书、听电视解说词时得到的知识与听讲时所得到的知识融合在一起,领会率高达95%以上,而且,课上师生兴味盎然、配合默契、教学相长。
课前还可进行一些诊断性检测,以作为新课教学的依据。如第五册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中有两个复句练习,课前如果不诊测学生对单句复句的辨析、对复句关系的理解和对二重复句划分层次的能力等情况,一上课就练习是不会有丝毫成效的。
至于对有些在平时性检测和第一次形成性检测中未达标的学生采取的个别补救措施,当然要 在课后完成。因此,“三段七环节”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围绕语文课某一中心内容的教学活动诸要素的有机组合。
下面谈谈“三段七环节”基本模式的具体操作。
定标
作为目标教学的第一环节,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学生认定教学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在某些方面先期达标是应在课前完成的,而有一些模式中把它与课堂展示目标混在一起是不科学的。学生如果仅是在课上获知目标,而课前得不到教师具体的和针对性强的目标指导,预习、自学时就会茫无头绪,费时费力,不可能主动地去解决一部分甚至全部目标,这就必然增加学生课堂达到更高层次目标的困难。比如教学《驿路梨花》这一课,若不在课前让学生明确要学习本文顺叙记事同时含有插叙的方法,学习本文精巧的结构手法,了解三次出现梨花的作用、线索及课文中心,那么学生预习后只能做到会讲述故事而已,到课堂教学时必然出现这种状况:教师捉襟见肘,以教师讲代学生议来节约时间,从而导致“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局面。因此,教师课前应针对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一同认定单元教学的具体目标,并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比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单元目标有“要求学生能复述故事情节”一条,课时目标则可要求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能大致复述课文故事内容,中等生能有创造性地复述,而优等生不仅要能创造性地复述,而且能遵循文章线索、人物性格发展脉络,结合当时社会现实合理地叙述故事。这样制定教学目标,必能大幅度提高所有学生的自学积极性,使之100%均能达到预想的目标,并各扬所长,互相激励、竞争,从而使课堂充溢生机与活力。
诊标
对学生学新课前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进行诊断,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是目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诊标一般在上课伊始进行,也可穿插在讲课过程中。诊测方式不能满足于口头提问,为节约时间或增加直观性,可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展示诊测试题。诊测题必须与本课即将学到的新知识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比如教学第五册“句式的变换和选择”一节,可通过投影出示各种句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阶段诊测学生对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和感叹句的概念特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补救并引出“各类句式的变换与选择”的教学目标。
诊标可以说是“温故”和“知新”之间的一根链条,因此切忌诊测内容与新知识学习无关。
引标
引标可以分为一次引标和多次引标,这应视教学需要而定。引标的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可利用诊测题,可用设问质疑的方式,可直接叙述,可一次引标,也可多次引标。引标时要自然、顺畅,不可牵强附会或七弯八拐。
展标
展标要注意3个方面:在适当的时机展标;展标方法多样化; 增标与省标。
相当多的语文教师在进行目标教学时,常于上课伊始一次性展标,这显得呆板、乏味。几个目标同时展示,容易使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以为教师每讲一段内容,都在照顾几个目标。比如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写作特色的教学的3个目标(①理解抓住景物特征、 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②了解本文过渡语段的特点和作用;③了解开头和结尾的作用),应分别在课堂教学的前期、中期、后期展示,这样,学生把握起来也会轻松顺畅得多。
展标的方法是多样的,可口头叙述,可板书,可利用电教手段,可集中也可分散展示。教师在展标时应适当解说,使学生了解本单元教学目标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学生对本单元或本课的系统化知识有全面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自觉性。
如果在诊测中发现学生对旧知识掌握得很差或很好,应大胆增减教学目标,以利于新目标或高层次目标的实现。
达标
达标是目标教学的主要环节,一些专家将该环节称为“导学达标”,即教师要“导”,使学生主动“学”,以达到目标。这个表述强调了师生双边活动,是具体而精当的。
如何导学达标,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学生掌握规律,形成习惯。一些地方的教学为此特别设置了达标规程,如小说教学“理情节、析人物、结主题、研写法”;抒情散文教学“恰当分段、概括段意、逐段研读、揭示主旨”;说明文教学“读全文、理顺序、析语言、学表达”。这些规程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各类课文的教学特点和学习要求,是可借鉴的。作为语文教师,对学生要重感情投入,重启发诱导,使之循序渐进地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本环节中应有最充分的体现,并力争取得最佳效果。
测标
测标的目的是评价目标教学成果,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对目标的未达成部分进行及时补救。测标的关键在于检测题的编制。
各教研部门编发的《达标练习》、《目标同步检测》、《单元目标检测》、《课外练习》等,以及期末试卷是教师检测教学目标达标情况的依据。教师可视需要安排在课中、课后测标。测标形式可多样化。作为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应自创或遴选合适的检测题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达标基础上对他们提出拓宽加深知识的要求,重视对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才能的培养,引导他们把课内课外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学完《谈骨气》和《友邦惊诧论》两篇议论文,可检测学生对两文的立论和驳论方式的区别以及论证方法异同的掌握情况,继而就某一问题,如“中学生学习能否摆脱烦与累”,各写一篇立论文与驳论文。互相交流阅读后可继续辩论,并允许课上争辩。这样,学生把握议论文写法、特点就易如反掌、游刃有余了。
补标
在教学当中,因学生素质差异所致,肯定会有个别甚至部分达不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检测反馈,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进行“补标”。
补标要注重实效,要经常调查、检测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教学目标的未达成部分及时补救。否则一旦拖延,学生缺漏的知识就会不断积累,时间长了就会积重难返。
上述初中语文教学“三段七环节”作为一种目标教学模式,不是机械的、教条的,而是可灵活变通的。学生熟练掌握目标教学模式的操作方法后,可运用它自行设计课前、课中、课下的学习内容。
标签:初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