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淋巴细胞分型、细胞VEGF表型及血清IL-35含量与患者预后相关性研究论文_龙锦,张辉(通讯作者)

南华大学医学院

【摘 要】目的 肺癌淋巴细胞的分型、细胞VEGF表型及血清IL-35含量在肺癌的诊疗及预后判断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淋巴细胞分型、细胞因子在肺癌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成焦点。方法 本课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0例肺癌患者手术前血清和40例体检正常者血清中 IL-35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的水平,对比两组血清中 IL-35 和 VEGF 的表达水平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其与淋巴细胞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肺癌患者中,腺癌8例、鳞状细胞癌10例、细小细胞癌6例,30例血清VEGF表型和 IL-35 和的含量均明显高于30名健康志愿者。结论 肺癌患者的预后与血清中淋巴细胞分型、细胞VEGF表型 和IL-35的水平均升高密切相关。检测血清中细胞VEGF表型 和IL-35 的水平对预测患者的疾病预后情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3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预后

肺癌已经取代肝癌成首位恶性肿瘤死亡主要原因[1]。作为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的肺癌疾病,预后较差[2]。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恶性肿瘤第一位,目前,还未发现可预测肺癌预后有特异性及较高敏感性的生物标记物。肺癌淋巴细胞分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清中的IL-35含量对肺癌患者的预后产生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IL-35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3],VEGF通过刺激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从而促进新生血管的生长,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和预后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本院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血清肿瘤指标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对肺癌的预后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组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入我院并接受了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例作为实验组。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均小于65岁,平均57.6±4.3岁;年龄<50岁8例,50-60岁16例,>60岁16例。纳入标准:①以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为依据;为初次接受治疗的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②入院前均未接受过化疗、放疗以及免疫支持治疗等抗肿瘤治疗。③术前1个月内均未发生严重感染。排除标准:①术前检查心、肺、肝、肾以及骨髓造血功能有异常表现者;既往有传染性疾病或免疫性疾病史者。②术后因病情需要而服用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者。

对照组为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2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29-45岁之间。

实验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经静脉复合全麻下的微创胸腔镜行肺癌根治性切除术加纵隔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方式。术后采用常规蒸馏水法冲洗胸腔,并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手术区域均置入特殊的治疗肿瘤的药物。

1.2方法

1.2.1 肺癌淋巴细胞分型检测

1.2.1.1 检测方法

(1)实验组的肺癌患者于术前2h及术后第ld、第3d、第11d的清晨6:00,用EDTA抗凝管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2-3m L送检(必须12h内完成检测)。(2)对照组:用EDTA抗凝管采集健康体检者于体检时的空腹外周静脉血2-3m L,待检(12h内检测)。 (3)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

1.2.2细胞VEGF表型检测 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人群的血清中VEGF的含量水平进行检测。

1.2.3 IL-35检测 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即ELISA法进行检测。

1.3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 SPSS 22.0 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数据[5]。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 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秩和检验,血清中VEGF 与 IL-35相关关系的分析采用 Spearman 相关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肺癌是全世界男性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占所有肿瘤死亡病例和新发病例之首[6]。且近年来,在女性致死率中有所上升。在我国,肺癌已经成为恶性肿瘤死亡的首要原因,且其发病率、死亡率仍在逐年攀升[7]。目前大多癌症患者就诊时已是晚期,治疗多采用化疗和或放疗为主,而目前多以销类药物为主的化疗方案所取得的效果仍不是很理想,预后不佳。因此本研究通过监测肺癌患者的肺癌淋巴细胞分型、细胞VEGF表型及血清IL-35含量,运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分析其与患者的预后情况,寻找预后个体化差异的原因,发现新的肺癌预后监测途径成为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课题[8]。

本课题应用了计数技术,通过研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临床分型,综合以往的临床病例资料,观察肺癌患者手术过程细胞VEGF及IL-35含量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疗效预测提供依据,并为寻求新的治疗方法等获取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索海进,王长利.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检测评估行根治性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21):5352-5355.

[2]钱嘉琳,马美丽,黄艾弥,.治疗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与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世界临床药物,2015,(08):534-539.

[3]冀为,周岩,牛瑞芳.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无病生存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14,(21):1363-1367.

[4]山长平,夏重升,杨娅.术前外周血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2014,(21):1374-1378.

[5]魏熙胤,张翠翠,臧凤琳.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预后的关系[J].中国肿瘤临床,2014,(06):390-393.

论文作者:龙锦,张辉(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4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4

标签:;  ;  ;  ;  ;  ;  ;  ;  

肺癌淋巴细胞分型、细胞VEGF表型及血清IL-35含量与患者预后相关性研究论文_龙锦,张辉(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