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复习课中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几点思考论文_金莉莉

关于历史复习课中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几点思考论文_金莉莉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育英中学 318000

摘 要:新课程下的高中学习更加侧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传统的“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需要高中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材改变了以往的通史体裁,采取大专题与小专题结合的专史体裁,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重视学生自主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习惯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自主构建 历史知识体系 历史复习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听到高二、高三文科班学生抱怨历史学科难学,历史知识点太多、太细、太乱,前后时间容易混淆,线索理不清,梳理不清四本历史书之间的关联,在考试中经常出现知道一个知识点却发散不了思维、联想不到其它知识点的现象。针对学生的这些普遍现象,本文以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为依据,分析总结了培养高中学生自主构建历史知识体系能力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对应的一些解决措施。

一、学生学会自主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必要性

1.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将“过程和方法”作为三大课程目标之一,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从中学会学习。教师的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2.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薄弱,历史知识不连贯。

文科班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薄弱,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不连贯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两方面:

(1)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初中的历史知识虽然是按通史编写,但在初中教学中历史是属于副课,考试也是开卷形式,因而导致初中的历史教学一般都是在临近中考时才会突击圈划一些相应的知识点,目的是应付中考,对学生的记忆并没有太多的要求。这就造成了初中学生对历史知识似懂非懂,甚至很多学生连基本的历史事件、时间、人物都分不清楚,所以虽以通史编写,但学生并未因此而打下扎实的通史基础,更枉谈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或能力的培养了。

(2)高中新课学习中抓会考要点、缺体系构建的弊端。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主要安排在高一第二学期,这就要求教师在一年之内完成三本必修教材的教学任务,相当于整个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四分之三,任务相当重。基于学生基础和时间的考虑,在建构系统知识体系方面做的比较少;学生在高一历史学习中也更多的只是对照会考考纲进行历史知识的记忆,而很少有主动去构建对应的历史知识体系。在实际教学中就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如在高二文科班《冷战的开始》一课的教学中,涉及冷战下国际形势讲解时,大部分内容都是来自高一必修一专题九的第一课内容,但大部分同学都反映高一时候这块内容没有进行教学。这种对照要点的授课方式必然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的不连贯,更不要提形成知识体系的问题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学生学会自主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存在的问题

结合对学生自主构建历史知识体系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概括出以下几个我校学生在自主构建历史知识体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自主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习惯。

针对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习惯调查的结果显示我校学生在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方面的习惯非常少,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偶尔会在某些学科上有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做法,但会存在一些科学性的问题。习惯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新课程下的历史高考更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测评。这种能力不单是浅显的识记能力,更多强调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组织概括能力、统揽全局的能力。这就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和学习中必须重视学生历史知识体系构建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习惯,储备扎实的历史知识体系。

2.学生缺乏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意识,对教师的依赖性太大。

调查问卷中显示出我校很大比例的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不够,未养成相应的习惯,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寄希望于教师去完成,这种学习心态与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完全相违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往的历史教学尤其是初中的历史教学,由于现实的某些因素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知识能力的培养,课堂上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造成学生的意识里认为历史知识的梳理是老师的事,自己负责抄摘记、死记硬背就行,没有形成自主梳理知识的思维意识。这是完全不符合现今历史高考的要求的。

3.学生缺乏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科学指导。

调查问卷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对从哪些方面构建历史知识不清楚,三分之一的同学留言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多加强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从学生交上来的相关作业中也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知识体系的构建是非常混乱、无序的。由此推测,应是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方法的科学指导不够。

三、学生学会自主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解决措施

1.精心设计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意识和习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问题探究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培养主动思考的习惯,进而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任务驱动教学法则主张“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张以学定教、学生主体、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结合这种理念,每周课时结束,要将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发给学生,让他们完成下一周相关复习主题的知识体系构建,再由教师仔细批阅,做好学生不足之处的笔记,要针对性地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方法指导。然后,在相关主题复习完成后,让学生再次完善自己已构建的知识体系,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自主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意识和习惯。

2.完善评价体系,戒除学生在历史学习上对教师的依赖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要对外部信息作主动的选择和加工,而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知识或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而成的。为让我校学生能形成自主比较、建构知识体系的习惯,在教学中,我选择了将此次实验中自主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成果纳入学生期末成绩评价体系中,采取自主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成果占40%、期中期末两考成绩占60%的分配比例,向学生强调自主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促使他们主动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对于学生完成的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作业要作好相关的评价记录,记入学生平时的评价体系中,以此来督促学生认真完成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任务,培养学生自主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习惯。

3.科学设计知识体系,加强对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示范和方法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示范和方法指导。

(1)每一节课都要精心做好板书的设计和课堂小结的设计,即使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也要在黑板上适时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这是对学生最直观的示范和指导。

(2)适当选择在课堂最后十分钟让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自行设计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及时进行纠正、指导和推广。

(3)加强对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方法的指导,注重线索性的梳理。如关于一个时间段的历史知识的复习,可指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去梳理知识,全面认识这一时间段的社会特征;再譬如关于一个历史事件的知识梳理,可指导学生从背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具体原因;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必然性、可能性等)、过程(内容、表现等)、结果、作用或意义等方面去梳理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将历史知识加以整合,使看似零碎的知识点形成一棵棵大树,触及一个知识点,便能连根拔起。

四、结语

新课程下的高中学习更加侧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传统的“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需要高中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在历史复习课中自主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能力,继而达到学生能较好地完成自主复习的教学目标,正是响应新课程改革侧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具有很大的操作性和现实意义。

论文作者:金莉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10月总第1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3

标签:;  ;  ;  ;  ;  ;  ;  ;  

关于历史复习课中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几点思考论文_金莉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