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织工作论文,改革创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部署和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组织工作肩负着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组织工作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调整理念和思路,完善体制和机制,才能更好地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积极探索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方式方法
推进方式方法创新,是提高组织工作成效,增强组织工作科学性、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组织工作改革创新,要革除一些不合时宜的做法,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
(一)克服自我封闭的保守观念,用民主开放的方式推进组织工作改革创新
随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的形成和民主进程的加速,迫切要求组织工作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由保守型向主动型、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充分把握和正确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愿,形成民众有序参与的良性机制。一是进一步跳出组织工作“只是组织部门的事,只是党内的事”的狭隘观念,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还权于民,真正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组织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把人民群众对组织工作的参与、监督和评价作为扩大组织工作民主的具体体现。二是进一步打破神秘感,打破“闭合运行”的思维定势和工作定势,公开组织工作的政策、原则、程序、方法,为党员、干部和群众行使“四权”提供条件和渠道,使工作全过程呈现开放性,提高社会知情度、参与度,真正让党的组织权在阳光下运行。三是进一步适应当前群众民主诉求日益增强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坚持把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协调统一起来,实现民主机制运行效能的最大化。四是进一步组织和引导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力量来共同参与组织工作,真正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体制优化配置干部人才资源和组织资源,让组织工作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打破条块分割的运行模式,用统筹协调的方法推进组织工作改革创新
在组织工作中,各部门间相对独立、联系不紧、条块分割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干部工作、人才工作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三大工作基本分隔,比如党政领导干部与其他专业人才有严格的身份限制,各类人才难以统筹交流使用。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必须统筹兼顾,整体谋划,合理配置组织资源。首先,加大干部工作、人才工作、基层组织建设的统筹力度,打破地方干部、机关干部、事业单位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条块分割的传统运行模式,建立联系密切、交流顺畅的体制机制,努力实现组织工作自身的科学发展。其次,解决组织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既要抓住那些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全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因素,还要通过抓重点带一般,实现工作的协调发展。第三,运用统筹的理念、系统的观点认识和看待组织资源,跳出传统、单向的思维模式,既整合好组织部门自身的资源,又注意整合组织部门以外的组织资源,实现组织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三)更新陈旧落后的工作手段,用现代技术手段推进组织工作改革创新
组织工作在某些领域和地方,手段还比较陈旧、单一,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认识,进一步更新工作手段,把构建组织工作网络体系作为改革创新的重要课题,让干部群众在网络平台上充分表达所思、所忧、所怨、所盼,增强组织工作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能力。面对管理环境、服务对象的重大转变,组织工作应当借助互联网、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纵横协调、信息畅通、运转有序、便利管用的组织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强管理权威。构筑网上党建阵地,通过网上党建理论研讨、党建论坛、党建报刊、党建数据库等方法,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积极引导网上舆论。运用计算机技术、引入专业人才测评机构进行干部考核评价的线性数量分析;运用项目运作方法,在组织工作中推行目标管理、流程管理,提高执行力、落实力。
(四)摒弃就事论事的传统做法,用战略规划方法推进组织工作改革创新
组织工作事关全局、事关长远,迫切需要组织部门克服就事论事,一事一议、一事一抓的传统做法,树立大局意识、长远意识,增强工作的战略性、前瞻性、目标性。推进组织工作改革创新必须强化战略性思维,既要立足于组织工作现实问题自觉地立制,更要着眼适应未来发展变化自觉地变制;既要抓住近期工作中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工作的计划安排,更要注重综合性、目标性、系统性、长远性的规划设计;既要注重目标状态的设计,也要科学认识现实条件的制约。要着眼未来发展需求和环境变化,把制定组织工作改革创新发展规划、实施纲要作为解决当前和未来组织工作改革创新重大问题的重要手段,避免在同一个层面、同一个维度的重复改革。比如,“官本位”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干部工作中一些深层次问题的根源,应当多维度多视角地加以破解,逐步缓解人们对干部职位升迁的关注和预期。又如,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消除和抑制,既取决于用人者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取决于用人权力运行机制和制约机制的健全完善,归根到底还是后一个方面起作用。
(五)冲破狭隘短浅的思维模式,用“三宽”思想方法来思考组织工作的改革创新
当今中国日益紧密地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在全球化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下,组织工作改革创新,就要有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宽广的思路和更加宽阔的胸襟,大胆消化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积极研究借鉴世界各国及其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具体理论、做法、制度等,借鉴运用行为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探索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减少干部考核评价中的人为因素,努力实现选人用人的客观性、公正性,提高组织工作的总体水平。借鉴领导科学理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组织发展与管理等先进理念,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科学方法,在坚持正确方向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大胆超越不同制度、文化障碍,进一步拓展改革创新的思路和空间。
二、建立健全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体制机制
组织工作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是关键。要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在改革创新中的主导作用,组工干部的主体作用,研究部门的参谋作用,进一步消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在实践中走出中国特色的组织工作创新道路。
(一)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长期问题的探索,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
一是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中同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党管干部原则的内涵,改进党管干部的形式和方法,在党的领导下发挥有关组织依法依章管理干部的作用;有效利用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实现党政机关干部、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和其他各类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切实保障党员干部群众在选人用人中的民主权利;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推进干部人事工作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相互配套、有机衔接、较为完备的干部人事工作政策法规体系。
二是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干部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创新干部管理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时期干部标准,发展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干部人事工作的与时俱进;健全完善干部管理体制,实现干部管理的统一规范、权责明晰、精简高效、运行顺畅;深化分类管理改革,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对选任制和委任制党政领导干部,党政机关领导成员和非领导成员,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公务员实行不同的选拔方式和管理办法,对企业、事业单位不同岗位人员实行不同的管理模式,使这部分干部的管理从党政干部管理的模式和框架中彻底分离出来。遵循《干部任用条例》的总体要求,分别制定不同层次干部考核评价标准和选拔任用条件,使厅局级、县处级、科级干部的考核评价更加科学,选拔要求更加具体,管理层次更加分明。针对现有干部垂直管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适时调整管理干部的范围、职责和权限,为更好地整合干部资源、推进干部交流创造条件。
三是进一步破解长期制约干部人事工作重点难点问题。从实行任期制入手,健全干部正常退出机制,从体制机制上保证“下”和“出”的干部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实现干部“下”和“出”的正常化、制度化;立足于未来10年、20年对领导人才的战略需求,创新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打破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观念和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破格提拔优秀年轻干部,畅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渠道;健全相关制度措施,规范选人用人行为,到2020年形成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的机制,有效防范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实现用人风气的根本好转。
(二)创新党内民主制度,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一是认真落实党员民主权利,切实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认真落实党章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党内法规赋予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激发党员的主体意识,提高党员的参政议政能力。健全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党务信息发布等制度,积极推进党务公开。继续探索扩大基层党内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规范和细化党内民主程序。
二是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实行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的实施意见,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继续抓好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适当扩大试点范围。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切实增强选举的科学性规范性。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在基层党组织中进行直接选举的范围。研究制定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具体制度;完善全委会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的票决制度,切实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
三是提高民主素养,努力推动党内民主健康发展。开展党内民主教育,增强党内民主意识,不断提高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引导,提高党员民主素养。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既要自觉适应党员民主意识普遍增强、参与党内事务愿望日益迫切的新情况,加快步伐,又不能超越阶段,始终坚持正确方向,保持有序可控稳步推进。
(三)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和创业活力
一是创新人才工作理念,积极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近年来,中央相继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强国战略、党管人才原则等战略思想,这些新思想、新理念必须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要坚持科学的人才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要素”、“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优先发展”、“人才以用为本”、“人才国际化”等先进理念,积极探索人才投资、人才教育、人才流动、人才开发的新途径、新办法,以更加开阔的眼界和思路分析研究问题,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二是进一步打破制度壁垒,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研究制定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政策法规,加快户籍登记、就业管理、社会保障等相关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进一步打破人才流动中的身份、地域、行业、部门、所有制界限,贯通各类人才市场,降低人才流动成本和人才准入“门槛”,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采用国际通行的机制和办法引才用才,实行便利的准入政策、特殊的优惠政策、重用政策和来去自由的政策,加大人才引进计划,逐步形成符合国际惯例、具有中国特色的吸引、利用、开发国际人才资源的新模式。积极引导各类人才向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领域、重点建设项目和重要攻关课题流动,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领域转移,促进人才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三是健全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要结合编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健全完善人才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推进人才工作的机制创新。在健全人才评价机制上,健全和完善以业绩为重点,综合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的人才评价标准,加快推进职称分类改革试点,研究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管理政策,强化能力、业绩和贡献的导向作用。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上,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相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奖励制度和福利制度,探索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