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愿采用标准化环境管理制度的驱动力: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_环境管理体系论文

企业自愿采用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的驱动力:理论框架及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驱动力论文,实证论文,框架论文,环境管理体系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一些自愿性的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如ISO14000等),在国际范围内吸引了越 来越多的企业申请认证贯标。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于1996年开始由国际标准化组 织陆续颁布实施,其中,目前仅有ISO14001标准可供申请认证。作为一种提高企业或其 他组织的环境绩效的新方法,ISO14000标准描述了有效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包括 企业环境方针(即明确的管理承诺)、目标设置、实施计划、实施效果监测、问题纠正以 及体系评估等(Tibor & Feldman,1996);其原则与ISO9000有颇多相似之处,比如注重 过程、第三方认证、持续改善等。自1996年起,中国贯标企业(及其他组织)总数至2001 年底有1024家,2002年底增为1718家,至2003年底总数已逾5000家(注:数据根据中国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网站(http://www.naceca.org)及《中国ISO14000认 证》,2004年第一期内容整理。)。

这种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是非强制性的,而且贯标过程相当烦琐,包括申请、内审、 外审和定期复审等程序,同时需要企业支付一定的费用。那么,企业为什么会自愿采用 这种不属于法律强制要求的环境管理体系?对此问题,目前还缺少足够的理论分析和实 证研究,而中国背景下的相关研究尤为欠缺。

本研究试图从制度理论出发,建立一个初步的理论框架和若干研究假说,用以解释企 业自愿贯标(voluntary adoption,以下有时简称VA)的驱动力。我们利用对中国企业的 问卷调研数据来检验研究假说,并提出一些旨在促进企业有效贯标的管理启示和推动中 国工业环境绩效整体改善的政策建议。

本文结构:第一部分是文献评述,第二部分为理论模型及相关研究假说,第三部分描 述研究方法、实证资料收集和处理,第四部分报告实证分析结果,第五部分是讨论与结 论。

一、文献评述

现有研究对企业自愿贯标的驱动力还没有形成明确和统一的认识。我们分别从理论和 实证两方面来简要回顾和评述相关文献。在理论方面,现有文献大体有两种观点。第一 种观点以经济学的理论和假设为基础,强调基于效率的(efficiency based)的驱动作用 。这种观点认为,VA是决策者根据相关的(或感知到的)成本/风险与收益进行比较分析 而作出的选择(例如,Khana,2001),亦或是出于对竞争优势的考虑。例如,企业通过

VA提高其环境改善行为的可信度,有助于支持其相关的绿色差异化战略,并借此扩大市 场份额。按照这个逻辑,企业选择VA是因为分析其净收益为正,否则,企业只会参与那 些被强制要求的活动(Pratima & Roth,2000)。

另一种观点则根植于组织社会学的制度理论(institutional theory),侧重非效率的( non-efficiency based)视角,认为企业决策或经营成果未必基于管理者的理性经济分 析(DiMaggio & Powell,1983;Oliver,1991;Scott,1995;Powell,1996)。这种观点认为 ,除了在经济利益上的细致计算,政府管制、市场要求和社会期望等制度因素对VA的影 响作用十分重要(Delmas,2002;King & Lenox,2000;Hoffman,1999)。例如,政府逐步加 强法定环境标准的承诺在客观上激励企业采取创新性的环境改善措施(Hart,1995;

Porter & Van der Linde,1995),来自供应商、消费者以及竞争者的压力也会促使企业 改善其环境表现;企业还将面临来自媒体和环境保护团体等方面的社会压力(例如,

Klassen & McLaughlin,1996)。在有些情况下,企业也可能通过VA来避免将来面临更为 严格的管制(Segerson & Miceli,1997,1998)。

在实证研究方面,目前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VA决策的经济理性以及财务意义上的成本 和收益分析(Khana,2001)。从制度理论出发的实证研究大多关注外部驱动力,组织内部 特征一般被视为背景因素。另外,企业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view,RBV)也被 用来从组织内部的角度考察VA问题(Russo & Fouts,1997;Rugman & Verbeke,1998)。

Sharma(200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VA行为取决于决策者将外部因素理解为机会或是威胁。 Christmann(2000)对88家美国化工企业的调查分析发现,互补性资产(complementary

assets)对基于过程的创新(ISO14001贯标亦是一种基于过程的组织创新)起着关键作用 。Christmann和Taylor(2001)通过对深圳和上海101家企业的调查研究发现,产品出口 到发达国家的企业更可能采取VA行为。Darnall(2001)认为,要在公司层面上采用ISO14 001,首先需要基本的系统管理知识和现有环境管理能力的支持。

总之,目前的研究状况是,理论上,虽然对外部和内部因素均有分析,但尚未提出完 整的驱动力模型;缺少对驱动企业自愿“绿化”的不同因素进行概念上的区分,也未明 确各种类别的驱动因素之间是兼容或互斥的关系。相应地,实证研究结果还存在相当大 的分歧。因此,需要对已有VA驱动力研究结果的结构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建立具有 清晰的VA驱动力概念类别的模型。另外,在社会经济背景方面,现有文献缺少对发展中 国家的研究,尚未探讨VA驱动因素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何异同。

二、概念、理论与假说

(一)制度理论与合宜性概念

对企业自愿贯标的理论分析之所以有基于效率和非效率的两种视角,是因为企业同时 生存于两种不同的环境中,一是技术环境,二是制度环境。虽然所有组织同时面临特定 的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但受二者影响的情况不同(Meyer & Scott,1983,p.140)。企业 通过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交换获得回报,在技术环境的影响下,这依赖于其经营效率,成 本效益好的企业回报高;因此,从技术环境出发的效率视角的分析注重财务效果。然而 ,在制度环境的影响下,一个组织能得到的回报取决于其行为过程是否得当,能否获得 外部各种因素的支持,而不仅仅是其产出的数量和效率;所以,从制度环境出发的非效 率分析注重组织的结构和过程。我们采用制度理论来解释企业自愿贯标行为。

对企业的机会和行动构成制约的外部制度因素非常广泛(Scott,1987),制度理论实际 上也并非是一种单一的理论,而是多种理论的集合。根据制度理论,组织在适应其所处 的长期制度环境的过程中,其结构、战略和行为上会逐渐变得彼此相似。这是一个制度 化的过程,其结果表现为“组织合宜性(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以下简称合宜性 )”。合宜性(legitimacy)一般含义相当于:因被接受而适宜,毋庸置疑的可信性等。 在中文里,目前对“legitimacy”一词有多种译法,比如合法性、合宪性、合理性、正 统性、正当性和正确性等。这些译法在中文语境下的意义与制度理论中legitimacy的意 思存在较大的分歧。例如,合法性及合宪性的译法与法律概念容易混淆,合理性的译法 与英文“rationality”概念重叠,正统性的译法容易有“派系”或“传承”的理解, 正当性和正确性的译法中含有鲜明的价值判断。为避免产生歧义,我们保留制度理论对 legitimacy概念的基本定义,暂且用“合宜性”与之对应,表示社会参与者(social

actor)所接受或赋予的状态(Ashforth & Gibbs,1990),包括各利益相关者对组织所承 担责任的期许和认同。企业的行为是否真正获得合宜性取决于其表现是否符合这些期许 或得到认同。

显然,消极遵守法定污染排放标准的行为虽然合法但未必合宜,因为这可能不符合多 数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假定企业ISO14000贯标的行为可以准确、可信地向利益相关者传 递其积极改善环境表现的努力,则企业贯标行为是被期许的。因此,企业谋求合宜性的 主要动机是期望借此提高自身行为在某一既成制度、规范、价值或信仰情境中的适宜性 ,从而获得各利益相关者的接受和支持(Suchman,1995)。

(二)外部合宜性与内部合宜性

制度理论对VA的解释侧重于组织外部压力和社会期望(例如,Sharma,2000)。DiMaggio & Powell(1983)提出,有3种制度性驱动力,即强制性的(coercive)、规范性的(

normative)和模仿性的(mimetic)驱动力,促使企业与企业之间在组织形式或商业模式 方面的趋同化(isomorphism)。

实际上,外部因素并不必然导致企业行为的趋同化。常见的情况是,在相同的制度条 件下,企业选择了不同的环境战略(Milstein and other,2001)。在这一点上,制度理 论的观点受到许多研究人员的质疑:作为动态、演进的组织,企业根据其各自资源和能 力的不同而可能对外部压力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内部作用力对VA的解释必不可少( 例如,Rugman & Verbeke,1998;Christmann,2000;Oliver,1991;Sharma & Vredenburg,1998;Prakash,2001)。然而,尽管现有研究已经提出了内部因素的重要作用,但目前的 研究仅仅将内部因素视为一个企业是否能够有效实施VA的条件。在此思路下,只有那些 组织资源能力强的企业才主动进行ISO贯标。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上述讨论,我们对企业内部因素的作用提出了新的看法。既然“合宜性”的概念 可以用来解释企业与企业之间在环境战略上的态度或行为相似的现象(Hoffman,1997;

Jennings & Zandbergen,1995),那么,这个概念完全应该拓展到企业内部在态度导向 、认识和行为等方面。我们认为,企业组织内部也存在着相对而言较为隐性的制度因素 ,例如,企业高级管理层对环境管理的态度及战略取向等。我们进一步认为,内部合宜 性作为企业内部的制度驱动力可能是企业进行VA选择决策的直接驱动力。在这点上,内 部制度性驱动力的概念可能正好弥补了以往制度理论在对VA解释中所忽略的部分。内部 和外部驱动力应该是同时起作用的。

(三)模型

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认为企业自愿贯标是追求合宜性的结果。我们将VA的制度性驱 动力分为外部合宜性驱动力(external legitimacy drivers,ELDs)和内部合宜性驱动力 (internal legitimacy drivers,ILDs)。外部合宜性驱动力是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 压力和期望。我们将内部合宜性定义为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管理体系应符合某种 合理原则的意愿、要求及接受程度。

对于外部合宜性驱动力,我们采用DiMaggio和Powell(1983)提出的3种合宜性驱动力构 造以下操作化概念:强制性驱动力(coercive)指对企业有支配性的机构(比如政府环境 保护主管部门或强有力的采购商等)向企业施加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压力;规范性驱动 力(normative)与专业化特征有关,比如企业参加行业协会等网络化组织;尽管强制性 驱动力对企业组织变革来说常常具有主导性的作用,但在专业化网络形成后,规范性驱 动力亦能发挥实质性的影响。模仿性驱动力(mimetic)来自社会心理压力,单个组织将 因此尽量向其同类大多数组织看齐。

内部合宜性驱动力主要来自企业内部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意志或诉求,并且这些利益相 关者能通过组织内部过程施加其影响力。简单地说,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3个方面:一 是管理层意志和战略导向,特别是在环境管理问题上的战略性导向(environmental

orientation);二是员工意识及接受复杂问题的容量,表现为学习能力(learning

capacity);三是组织内部经验和传统(prior experience)。由此,我们根据企业内部3 种主要影响途径构建了企业内部合宜性驱动力的操作化概念:战略导向驱动力,学习能 力驱动力以及经验传统驱动力。表1列出了上述合宜性驱动力的来源及其概念化表达。

表1 合宜性驱动力的来源和概念化

合宜性驱动力源相应的利益相关者/社会参与者概念论

外 管制要求 政府、其他有权威的机

强制性驱动力

公众期望 构媒体、环境保护专业

规范性驱动力

部 同行行为 人员同行或竞争者

模仿性驱动力

内 领导意愿 管理高层、决策者组织

战略导向驱动力

雇员反应 成员整体人格化的机构

学习能力驱动力

部 组织惯性 规则和习惯 经验传统驱动力

图1总结了我们提出的VA合宜性驱动力的模型。

(四)研究假说

基于上面的讨论,我们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了以下6个假说。

1.外部合宜性驱动力

(1)强制性驱动力假说

政府或其他机构对企业不良环境表现的警示和制裁,可能导致企业主动采取环境改善 的行为;原因是企业籍此可能获得更大的管制弹性,或者是避免将来面临更为严格的管 制(Delmas,2002;Winter & May,2001)。所以,政府的环境法规标准水平和监管实施力 度将影响企业是否选择VA。相似的情况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企业可能要求其供应商执行 某种环境标准。例如,福特公司和GE公司要求其供应商进行ISO14001认证。在中国,这 些压力可能来自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因此,

假说1a(H1a):面临的环境管制越严格时,企业越可能自愿采用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

假说1b(H1b):存在出口环境贸易壁垒威胁的企业更可能自愿采用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 。

(2)规范性驱动力假说

在发达国家(King & Lenox,2000;Arora & Cason,1995)和发展中国家(Hettige and

other,1996),受公众(包括消费者、媒体、环境主义者和政府机构)关注的企业更可能 主动采取易于被公众识别的环境改进行为,因为这符合公众对他们的期望。相对而言, 上市公司一般更为公众所关注。当然,从内部的技术和财务资源的充足度等角度来说, 上市公司也更可能采用标准化的管理体系。

某些环境表现差的企业可能会极大地破坏整个行业的声誉,于是,为避免整个行业失 去公众和政府的信任,行业协会越来越重视通过各种专业化途径促进行业内企业改善环 境绩效。环境专业人员为此提供技术及管理支持,他们之间的经验交流和传播可能会促 进行业内环境管理能力的建设(King & Lenox,2000),并形成更强大的专业规范性压力 。这样,处于该行业的企业就更可能进行自愿贯标。因此,

假说2a(H2a):面临公众压力大的企业更可能自愿采用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

假说2b(H2b):当所处行业环境专业人员比例高时,企业更可能自愿采用标准化环境管 理体系。

(3)模仿性驱动力假说

强制性和规范性驱动力对ISO14001贯标行为刚出现的阶段起着推动作用,企业视自愿 贯标为有利于改善企业形象的行为。当自愿采用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的行为在一个行业 内普及到一定程度时,处于该行业中的企业开始将这一行为视作一种合宜性的表现。因 此,

假说3(H3):当所处行业企业自愿贯标比例高时,企业更可能进行自愿贯标。

2.内部合宜性驱动力

(1)战略导向驱动力假说

决策的战略导向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决策的效率及结果。对环境问题的战略 性考虑可能包括许多不同的维度。例如,重视通过污染控制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通过 工艺革新从源头削减污染物的产生,通过环境条例等规章制度加强例行管理,以及诸如 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公益方面的努力。具体企业的内部决策过程中,未必需要同时对环境 改善的诸方面因素作同等优先度的考虑;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来协调企业活动与自然环 境的关系,某一企业的环境战略导向都基本上位于从被动(reactive)到主动(proactive )的某个过渡点或推进方向上。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当企业高层管理 者普遍忽视企业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时,在环境管理问题上一般采取被动反应的做法;当 决策管理层认为环境问题蕴藏着新的商机、而不只是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时,则往往会 通过采取与环境和谐的发展途径来谋求企业竞争的新优势。因此,

假说4(H4):企业管理层环境战略导向越是主动时,企业越有可能进行自愿贯标。

(2)学习能力驱动力假说

组织内部的过程改进,与组织成员的意识觉悟、接受复杂概念的容量和具体行动能力 有关。特别是在动态的改进过程中,组织成员的存量知识、增量知识和学习愿望都有重 要作用。我们把这些特征概括为学习能力。组织成员的这些学习能力的特征,需要通过 主动学习和自我激励来逐步培育。而组织成员的整体教育水平则是企业学习能力的基础 。企业员工的平均教育水平越高,推动企业内部过程革新的决策和实施越容易。就VA的 讨论而言,高素质的企业成员一般具有更多环境意识和知识,对新观点的理解程度、合 作精神、学习愿望和创新能力也相对较高。因此,

假说5(H5):企业员工整体受教育水平越高,企业越有可能进行自愿贯标。

(3)经验传统驱动力假说

企业是在一个连续的过程中运营,其发展方向具有路径依赖性。经验往往会沉淀为惯 例性的思维或行为方式,并影响着企业下一步的运营决策。与传统习惯相互兼容的改变 更容易被组织接受。如果企业已经采用某种标准化管理体系,比如ISO9000等,就会为 进一步的自愿贯标提供跨部门的协调与合作等基本的组织管理能力。这样,自愿贯标所 需要的内部资源就相对较少,而且,新标准易于与原有管理体系融合从而易于实施。因 此,

假说6(H6):企业具有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经验传统时,则更有可能进行自愿贯标。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和样本

1.样本及问卷调查

用以检验本文研究假说的数据主要来自作者于2003年进行的一项“中国大中型工业企 业环境管理及企业管理人员环境观点”的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企业背景信息、观点调查 、现状调查和附加调查4部分共144项问题,基本包括了本文研究关注的问题。问卷在设 计过程中经由3位专家独立评审后根据其建议进行了修改。为保证有效性,问卷设计中 尽量采用了现有文献中比较常见的测量问题,并根据中国语境对问题提法进行调整。同 时,为了防止填写者的主观猜测判断,问卷内容排列顺序经过调整处理。问卷制作由专 业文印机构完成,并在封面打印问卷编号。问卷扉页是调查组织者致被访问者的问候、 目的说明、保密承诺及咨询联系方式。

该调查的抽样框是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注:大中型企业划分依据:根据2003年1月开 始生效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 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本调查剔除标准为,职工人数少于500人,且 销售额不足3000万元;人数大于500,但销售不足2000万元;人数大于1000人,但销售 不足1000万元。工业类企业按照标准分类法确定。),参与ISO14001标准认证的企业绝 大部分属于此类。调查采用方便抽样法,具体调查情况见附录1。(附录1:问卷调查情 况

问卷的设计目的主要是研究转轨时期中国企业将环境因素纳入其战略决策的阶段性特 征及问题。调查抽样方法是非随机的,但希望尽可能有效地反映行业、规模、所有制、 地域及财务状况等因素。我们招募了76名北京大学等高校的管理学院在校研究生和本科 生作为访问员,进行简单的调查培训,并提供了具体调查步骤的详细文字说明。访问员 利用寒假时间,通过各种可能的合理渠道,访问各自家乡或亲友所在地的大中型工业企 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访问过程中,告知研究目的及保密承诺后,由被访问者当面填写 问卷。有少数高层管理人员委派其助理人员接受访问。填写过程中访问员鼓励被访者与 其同事沟通核实相关客观指标数据,但并不对主观问题进行解释,以免影响被访问者的 独立判断和真实观点。被访问人当面填写问卷后由访问员检查是否有效并收回,有个别 问卷通过挂号邮寄或电子邮件方式收回。每位访问员最后收回的有效问卷数量为1~14 份,平均每人5份。问卷回收后,由督导员电话随机抽样复核调访情况的真实性。另外 ,通过互联网对部分(约40家企业)问卷的内容进行核实,并根据上市公司年报或企业网 站信息对部分缺失数据进行补充。)

2.样本统计

访问员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373份有效问卷,其中58份为来自29家企业的双样。这 种双样设计是为了评估问卷回答的信度。我们对29家企业收集到的成对问卷进行了多方 面比较(包括企业特征、财务数据、运营现状等在内的44项客观性问题),一致率为88.5 %。在373份问卷中,我们剔除了其中以建筑、运输等服务业为主的企业问卷和由企业集 团总部管理人员填写的问卷,最后符合本研究所需数据要求的可用问卷为287份(双样本 的随机选择其一)。按预先规定的编码规则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并用ACCESS软件建立数 据库。

可用样本的大体情况如下:按照企业规模,人数少于500人的企业占31%,500~999人 的占18.3%,1000~1999人的占16.9%,2000~3999人的占13.7%,4000~9999人的占12.7%,超过10000人的占7.4%。按所有制,国有占60%,非国有占29%,外资占9%,其他2% 。按企业年龄,1978年前成立的占57.1%,1978~1991年成立的企业占14.6%,1992~19 99年成立的企业占19.5%,2000年以后成立的企业占8.7%。按行业类别,机械、电气、 电子设备制造业占34.5%,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占15.0%,纺织业和化学原料及制品 业各占8.4%,其他各行业占1.7%~4.9%之间。按地域,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占20.9%,中 西部地区企业占79.1%。样本中上市公司比例占15.0%,已经通过ISO14001认证的企业占 11.9%,正在申请认证的企业占11.5%。

(二)变量及其测量

本研究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编码和对相关公开资料整理两种途径来测量理论假说中包 含的变量。外部资料数据来源是中国经济信息网(2001)“环境发展”栏目内容中的有关 环境统计数据(注:http://sd-ep.cei.gov.cn/soechina2001/chinese/2-statistics.

htm),其它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3)。

1.企业自愿贯标

本研究的因变量是企业自愿贯标,我们以企业是否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 准的认证作为虚拟变量来衡量,把通过认证编码为1,尚未申请或正在申请认证但尚未 通过等情况编码为0。这样的测量强调贯标结果,目的是保证测量的质量(注:ISO14001 的认证虽不具强制性,但审核审批程序比较严格规范。因此,以是否通过认证来测量自 愿贯标,可滤除单纯为逃避管制而贯标的投机性驱动因素,后者不属于本研究范围。) 。问卷中包括通过认证的具体时间的信息。我们通过企业网站或认证机构的官方网站对 问卷中报告的贯标情况进行了核实,结果表明问卷提供的信息是可靠的。

2.外部合宜性驱动力

外部合宜性驱动力主要通过检索和整理统计资料来测量。其中,强制性驱动力的两个 变量是环境管制强度和产品出口比例。企业面临的环境管制强度用企业所在省市的环境 保护“三同时”执行合格率(注:“三同时”指项目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 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入使用”的法规。)来测量;存在出口环境贸易壁垒 的可能性以企业产品出口比例的虚拟变量来测量,大部分出口编码为1,小部分出口和 不出口编码为0。虽然产品出口的环境标准方面的要求介于强制要求和规范力之间(进口 方只是通过本国标准来判断是否进口,并不体现为强制力),但环境贸易壁垒对出口企 业构成实质性影响,因而实际上是属于强制性的。

规范性驱动力的两个变量是公众压力和行业环境管理专业化程度。公众压力根据企业 的公众曝光度作为虚拟变量来测量,上市公司编码为1,非上市公司编码为0。行业环境 管理专业化程度以行业环境保护专职人员占行业从业人员的比例来测量,是2000年该行 业环境专职人数与1999年行业从业人数的比值,其中,机械电子行业最低,为12.24人/ 万人,电力蒸汽热水行业最多,为174.68人/万人,平均43.59人/万人。模仿性驱动力 变量以行业ISO14001贯标率来测量,通过统计资料整理计算获得,其中机械电子行业贯 标率最高。

3.内部合宜性驱动力

内部合宜性驱动力的测量数据来自问卷调查。有关环境战略导向的问题在问卷中共有1 6项主观判断问题,问卷中采用的是7级Likert刻度法,信度检验Cronbach系数α为0.938(建议大于0.7)。在具体分析中我们结合了专家意见,选择企业对“治理环境污染”、 “减少污染排放”、“减少不可再生资源使用量”、“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和“重大技 术改造项目决策考虑环境因素”等五项问题的重视程度为测量指标,极为重视为1,极 不重视为7,并进行逆序编码。为进一步简化数据;我们采用因子分析对表征环境战略 导向驱动力的主要因素进一步进行抽提。因子分析KMO测度为0.815(0.8以上为好),

OBLIMIN斜交方法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因素的特征值分别为3.817和0.698,解释了77.70% 的变异量,其中第一因子解释了63.75%的变异量。因此,我们选择第一个因子值作为对 环境战略导向的具体测量。

问卷中包括了对员工教育水平的测量。如前所述,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是基于过程的一 种管理创新,自愿贯标需要高阶的学习熟练程度,而这又依赖于企业员工的教育基础。 因此,以员工中的大专以上人数比例对学习能力驱动力进行测量。测量结果最低为1%, 最高为98%,平均比例为26.38%。

对经验传统驱动力选择是否通过ISO9000认证作为虚拟变量来测量,通过认证编码为1 ,未通过编码为0。由于ISO14000标准颁布较晚,而ISO9000作为质量体系标准已经得到 相当广泛的推行,因此,ISO9000一般是先于ISO14000被企业采用的标准。在问卷调查 中,通过ISO14001认证的企业均于1~7年前通过ISO9000认证。问卷样本中有63.6%的企 业通过了ISO9000认证。

4.控制变量

根据Christmann和Taylor(2001)等研究结果,本研究选择了五方面的企业背景和特征 变量作为控制变量。(1)所有制性质,以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作为虚拟变量。(2)企业规 模,将人数少于500、500~999人、1000~1999人、2000~3999人、4000~9999人以及 超过10000人的企业分别编码为1~6,为简便起见,视为连续变量。(3)企业年龄,将成 立于1978年前、1978~1991年、1992~1999年以及2000年以后成立的企业依次编码为1 ~4,简化视为连续变量。(4)所在地域,以城市、乡镇和沿海地区为虚拟变量来测量。 (5)行业类别,以食品饮料和烟草业、纺织业、电力蒸汽热水供应、化学原料及制品业 及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为虚拟变量来测量。

四、结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软件对287份有效问卷中的数据及部分外部数据进行分析。表2为描述 性统计及相关系数表,包括本研究中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以及模型中所有变量的相关 系数。解释变量中除贯标比例与管制水平相关系数为0.54(p<0.001)外,大多数相关系 数低于0.3,说明基本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控制变量中,沿海企业虚拟变量与部分 解释变量相关程度较高。由于非国有企业虚拟变量与国有企业、企业规模和年龄等变量 相关程度高,我们在回归分析中剔除了该变量。

注:+p<.10;*p<.05;**p<.01;***p<.001。

由于因变量自愿贯标为虚拟编码的二分定性变量,我们选择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检 验本研究的理论假说。假说检验包括3个模型。模型1首先将控制变量引入模型,然后纳 入外部合宜性驱动力变量来估计模型。模型2首先将控制变量引入模型,然后纳入内部 合宜性驱动力变量来估计模型。模型3首先将控制变量引入模型,然后纳入所有解释变 量来估计模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注:a由于部分数据缺失,实际样本量减小;+p<.10;*p<.05;**p<.01。

(一)整体模型的检验结果

求解Logistic回归方程的参数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表3中“-2LL”表示经过对数变换 等处理后的似然函数值,该值越小,意味着回归方程的似然值越大,表示模型的拟合优 度越好。模型1、模型2和模型3的拟合优度依次变好。另外,表3列出了Nagelkerke R[2 ]和样本案例整体估计正确率等统计指标来近似评价回归模型。

表3中3个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在考虑控制变量的影响后,我们构建的外部合宜性驱 动力变量(Δx[2] = 13.53,p<0.05)和内部合宜性驱动力变量(Δx[2] = 26.42,p<0.01)分别对企业自愿进行环境管理体系贯标有显著影响,内外部驱动力变量共同影响则更为显著(Δx[2] = 34.45,p<0.01)。

(二)外部合宜性驱动力假说检验结果

通过表3中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来考察各自变量对VA变量的作用。强制性驱动力 的两个假说环境管理强度(假说1a)和环境贸易壁垒(假说1b)均未得到支持。规范性驱动 力的两个假说公众压力(假说2a)和行业环境保护专业化(假说2b)中,假说2a仅得到模型 1的结果的支持,而模型3的结果为假说2b(所在行业环境保护专业化越高企业越可能进 行自愿贯标)提供了部分的支持。另外,模型1的结果为模仿性驱动力假说3提供了一定 的支持(p<0.10)。

(三)内部合宜性驱动力假说检验结果

根据表3,内部合宜性驱动力假说得到了分析结果的一致支持。其中,战略导向驱动力 的影响均达到0.01的显著水平,有力支持了假说4(管理层环境战略导向越是主动企业越 有可能进行自愿贯标)。模型2的结果中学习能力驱动力的影响达到0.05的显著水平,支 持了假说5(员工的学习能力越充足企业越有可能进行自愿贯标)。模型2和模型3结果中 经验传统驱动力的影响均达到0.05的显著水平,支持了假说6(具有标准化管理体系经验 传统的企业更有可能进行自愿贯标)。

五、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结合制度理论和组织理论提出企业自愿采用环境管理体系贯标的合宜性驱动力 模型,并对外部合宜性驱动力和内部合宜性驱动力与企业ISO14001自愿贯标的关系进行 实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合宜性驱动力对中国工业企业自愿贯标有一定程度的影 响,但内部合宜性驱动力,包括战略导向驱动力、学习能力驱动力和经验传统驱动力, 对企业自愿贯标具有更为一致和显著的作用。

(一)研究结果讨论

从以往研究看,主流的观点认为外部因素是促使企业自愿进行环境管理体系贯标的主 导因素,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因素则为成功实施贯标提供保证。在本研究中,强制性驱 动力的作用之所以不显著,可能是因为变量测量的效度和信度的问题,也可能是由于现 有规章制度的设计不足或执行不力而未能有效增强企业改善其环境绩效的紧迫性。一般 地,只有政府环境管制真正得以贯彻施行,或者企业认识到不良的环境绩效确实会受到 制裁而影响其经营绩效时,企业才通过采取主动的环境管理措施来规避管制风险。然而 ,政府在环境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中面临大量信息不对称的困难,常常导致过高的执行 成本,或者政策组合中某些具体政策措施之间的激励不兼容。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尽管有关的工业环境保护政策在不断加强,但由于环境管制成本高昂、行业垄断以及 地方保护等原因,目前的管制水平还不能保证企业切实履行其基本的环境管理责任。因 此,管制压力并未对企业开展更为积极的环境管理活动产生显著影响的结果是可以理解 的。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环境贸易壁垒来抵消发展中国家的某些出口行业的出口优 势,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国的许多出口优势行业也受到很大的挑战 。因此,作为一种间接的强制性驱动力,环境贸易壁垒的存在往往使出口导向的企业采 取国际环境标准贯标的方式来获取进口方的认可。Christmann和Taylor的研究(2001)发 现,与发达国家有投资或贸易等商业联系的中国企业更可能进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的贯标。本研究的结果并未支持环境壁垒的假设,这可能与我们对出口比例的测量不准 确有关,因为出口比例小的企业也可能为扩大出口额而积极参与贯标,而我们在测量中 将出口比例小的企业视同不出口的企业,这显然有很大偏差。

在本研究中,规范性驱动力在外部合宜性驱动力中的作用相对较为显著。这说明中国 的市场机制和公众监督正在逐渐发挥作用(注:世界银行在呼和浩特市和镇江市进行了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王华,2000)。据悉,中国证监会也正 在加快研究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规则。)。然而,回归结果对此假说的支持并不稳 定和一致。这是因为,虽然企业自愿贯标作为一种战略措施可以回避、减轻或转移政府 、投资者和公众媒体等外部直接压力(Lyon & Maxwell,1999),但现阶段在信息成本和 组织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压力集团对企业的威胁比较小(Welch and other,2002),因而 对企业而言自愿贯标并不是必需的。转型时期的中国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市场进入、竞 争和市场交易秩序也不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公众监督、行业协会以及整个市场机制的 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由于信息披露手段的缺乏,对自愿性、战略性环境绩效的定量 评估在我国基本上还是个空白的领域,因此,企业的不良环境表现一般并不直接影响其 运营绩效。庄玉强(2004)对95家中国A股上市的工业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和ISO14001贯 标情况的研究部分地证实了这一点。

另外,几种外部合宜性驱动力之间通常有一定关联,在一定阶段,往往有一种是主导 性的(Hoffman,1999)。Milstein等(2001)认为,强制性驱动力一般在形成合宜性的初期 阶段发挥主导作用,其次是规范性驱动力,而模仿性驱动力是在某种合宜性已经形成和 得到较普遍的传播后才接替前两种驱动力而成为主导作用力的。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 认为,强制性驱动力可能在ISO14000初期曾发挥过起始推动作用,现阶段模仿性驱动力 还不足以对中国企业自愿贯标产生明显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内部合宜性驱动力对企业VA具有相对主导性作用的这种研究发现是有 别于现有研究结果的。我们认为这并没有与制度理论关于合宜性驱动力的观点相矛盾, 相反,正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该理论观点的解释力及其适用条件。在缺乏外部作用力 推动的情况下,企业内部驱动力发挥更显著作用这一研究结果初步证明了内部合宜性驱 动力的存在及其影响。企业决策管理者、企业员工群体以及由特定经验传统所代表的组 织习性都是企业的内部利益相关者。正是这些利益相关者将诸如ISO14001贯标等活动作 为一种合宜性行为而持有其主张或意愿,推动了企业贯标行为的发生。这大体上可以作 为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中企业自愿贯标快速增加现象的一种解释。

当然,在另一方面,即便是在中国转型经济的背景下,通过本研究的结果来肯定企业 内部合宜性驱动力的主导作用还稍嫌为时尚早。这是因为,管理层推动企业自愿进行

ISO14001贯标并非出于单一目的,可能是借以获得合宜性,也可能是仅仅将其作为一种 内部管理工具;而企业的学习能力当然也可以解释为促进贯标工作得以成功实施的因素 。或者说,内部驱动力也可能是作为外部驱动力的一种传导途径而成为自愿贯标的显性 影响因素。后续研究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二)学术贡献及政策与管理启示

本研究提出了企业自愿贯标的合宜性驱动力理论框架,并采用中国工业企业的问卷调 查数据等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其中,对内部和外部合宜性驱动力的区分,特别是对内部 合宜性驱动力概念的定义和论述,在理论上有新意。对中国工业企业自愿贯标问题进行 跨省区、跨行业的大样本实证研究,也是对现有文献的一个补充。研究结果表明,总体 上,包括战略导向驱动力、学习能力驱动力和经验传统驱动力在内的内部合宜性驱动力 ,对企业自愿贯标具有更显著的影响。这一发现有别于现有的其他研究结果,我们认为 内部合宜性驱动力对中国企业ISO14001自愿贯标现象的理论解释与中国转型时期的具体 情况是吻合的。

正确理解自愿贯标的驱动力和机理,将有助于研究人员及决策者设计和制定更为有效 的政策,也有助于更多的企业主动选择适当的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基于本研究结果, 我们给出以下政策建议及管理启示。

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首先,政府环境管制除了保证环境质量底线外,更为积极的作 用是通过施加外部压力来克服企业的组织惰性,促进其主动、创新性地解决环境问题。 其次,有效的环境政策要具备执行的可信度,现行环境法规标准不宜过度复杂和操之过 急,但必须严厉执行,并明确承诺逐步提高标准的时间表,循序渐进,给企业决策者一 个稳定的改进预期。第三,为加强环境管制有效性和实施效果,特别需要重视激励因素 ,即重视企业内部的积极因素对企业提高环境管理主动性的促进作用。比如,加强环境 主管部门与企业管理决策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帮助企业决策管理者明确适宜其自身情况 的环境战略导向。第四,应致力解决企业环境绩效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特别是应该 尽快建立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对于企业环境管理,从动态角度来看,企业一般通过两个构成循环回路的基本过程才 能持续改善其环境绩效(杨东宁、周长辉,2004),其一受外部因素(表现为公共政策、 社会期望等)驱动,另一个则受企业内部能力因素驱动。这两个基本过程并无孰重孰轻 之分,应视具体发展阶段而论。结合这样的认识,本研究结果的管理启示在于,环境战 略导向等内部驱动力对现阶段中国企业环境绩效以及竞争力的持续改善有重要意义。在 中国目前的制度条件下,那些在外部强制力等作用下依靠被动投入更多资源作为改善环 境绩效基础的企业获得的是递减的改进效果。因此,正是由于长期缺乏内部驱动力,目 前企业普遍非但不能积极进行环境创新和持续改进,往往连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行管理和 维护都跟不上。可见,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及其所处行业的特征,在企业内部开展环境绩 效及标准化管理的培训和学习是必要的。通过以主动创新的战略导向、组织能力、学习 和知识等内部因素为基础的环境管理,企业更可能获得递增的绩效改进效果。

中国企业的外部制度因素和内部体制及资源与发达国家的同类企业不同。我们认为, 对现阶段我国传统工业企业而言,不断通过主动的环境管理行为取得和提高相应的外部 合宜性,将是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这要求企业决策管理者在环境问题 上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导向。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后续研究建议

本研究存在几点主要局限。首先,本研究的样本来自地域、行业和规模等方面差异较 大的一个取样框,但抽样方法采用了方便抽样,而且样本量还不足以具有相应的代表性 。其次,变量的测量方法有很多不足,比如,对因变量自愿贯标采用了是否通过认证的 二分定性测量,并不足以反映这一变量的过程性特征。又如,对管制水平的测量我们仅 仅选取了各省区“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这一指标,数据也只取自单一年份,不能反映管 制水平的动态变化,而管制水平的变化趋势对于企业决策者的预期更具有影响力。对环 境贸易壁垒变量也仅采用了出口比例大小的二分定性测量,而且缺乏对出口对象所属发 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未作区分。这也可能是研究结果中强制性驱动力影响不显著的原因 之一。其他个别变量是通过重新整理分散的外部数据来测量的,无法有效保证测量的质 量。第三,在理论框架上,我们仅仅从概念上区分了内部和外部合宜性驱动力,在一定 程度上,这种划分仍带有相当大的主观性,而且并未区分其各自的作用方式;同时,内 外部作用力相互之间的影响程度如何,本文尚未探讨。第四,由于本研究在设计上缺乏 对时间跨度的考虑,只采集了一个时点的数据。事实上,随着贯标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其机理和驱动力作用模式可能会发生变化。

鉴于本研究的初步结果及以上不足之处,我们认为以下几方面问题值得在今后的研究 工作中予以重视。第一,进一步厘清内部合宜性驱动力和外部合宜性驱动力的概念。其 中,通过对典型个案的深入调查来发现企业内部合宜性的其他维度将是一个有意义的工 作。第二,提高采样的效率和效果,可以将实证研究的采样框缩小到3~5个省区的化工 和机械电子制造行业的工业企业。同时,可以研究企业自愿贯标是否存在选择性效应。 第三,可以对已通过认证的企业和正在申请认证的企业进行比较分析,考察处于不同认 证阶段的内外部驱动力因素的影响。第四,本研究中的内部驱动力是否仅仅是外部因素 的一种传导途径而成为自愿贯标的显性影响因素,这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第五,从 政策分析的角度来看,自愿进行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贯标的行为是否与企业环境绩效的 实际提高存在因果关系,将是这一研究领域中必须回答的问题之一。

标签:;  ;  ;  ;  ;  ;  ;  

企业自愿采用标准化环境管理制度的驱动力: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_环境管理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