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010000)
【摘要】中医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创造,对于中华文化的最大影响的人是孔子,孔子之后有朱熹,朱熹之后有王阳明,王阳明对中医文化的理解是本文探讨的重点,王阳明在自己的论述中使用关于中医的内容,本文在摘出王阳明关于中医的论述,从“以医论学”、“以医论治国和论用人”等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王阳明,痛,病,药,医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10-0218-03
1.王阳明怎么会懂中医
在宋代之后,有大批在仕途上不得志的儒生进入了医学行业。宋朝廷为了改变当时从医行业人员的素质低下,提高宋代的整体医学水平,大力提倡儒生要了解医学,并且可以治疗疾病,这样具有儒学背景又精通医学可以看病儒生的称为儒医,“臣僚言:伏官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甚大惠也”。[ 清.徐松辑《宋会要稿辑》[M].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11,2217页] 学习医学可以到达和圣贤一样的光明境界,“使和、扁、苍、华而有志于儒,吾知其必能造于盛大光明之域,与圣贤同其归,岂止著效膏盲收功暝眩而已”。[ 宋.家铉翁《则堂集》[DB].中华基本古籍库: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47页.]为那些在仕途上不得志的儒者,找到既可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又解决了生计的职业。
在宋朝廷的提倡之下,一大批在仕途上不得志的儒生进入了医学行业,使得医学行业整体的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宋代的儒臣不但不在轻视医学,反而以不知医为耻。[ 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479页.]在这种情况下会有大量的儒生去了解医学,到了明代儒医地位正式得到了确立。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王阳明也会去了解医学,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医学相关的话语就是自然不过的事情。
2.王阳明以医论学
2.1用中医的“病”来比喻自己学生和当时学者存在的问题和缺点
道通指出了自己的问题:当有朋友给自己讲习时,自己会觉得自己的志向是“精健阔大,才有深意”,假如有几天没有朋友给自己讲习时,自己的坚定志向就会减弱,甚至会忘掉自己的志向,道通认为听朋友讲习比自己静坐读书的效果要好的多。就向王阳明请教当自己离开群体自己一个人独居时,有没有更好的让自己的志向“精健阔大”的办法。若得朋友讲习,则此志才精健阔大,才有生意。若三五日不得朋友相讲,便觉微弱,遇事便会困,亦时会忘。……然最终不如朋友讲聚,精神流动,生意更多也。离群索居之人,当更有何以处之?[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57页.]《启问道通书》
王阳明借用中医的“病”指出道通做学问的缺点所在,就是缺少真切,自己的缺点要自己解决。别人是帮不了的。 “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所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今好色之人未尝病于困忘,只是一真切耳。自家痛痒,自家须会知得,自家会搔摩得,既自知得痛痒,自家须不能不搔摩得;佛家谓之方便法门,须是自家调停斟酌,他人总难与力,亦更无别法可设”[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57-58页.]
借用中医的“病痛”指出当前学者存在的问题:好高不能忘己。先生叹曰:世间这些病痛打不破,就不与善人同。崇一曰:这病痛只是个好高不能忘己尔。[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114页.]病有身病和心病,王阳明认为心病痊愈,身体的病也就好了,即使气血衰弱,尚未好,也不能成为心患了。“闻仕德失调,意思如何?大抵心病愈则身病自亦去,纵气血衰弱,未便即除,亦自不能为心患也”[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171页.]
虐疾是一种寒热不同时发的疾病,《黄帝内经》对“瘧”的解释是:瘧者:风寒之气不常也[ 唐.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8,229页.],王阳明用得瘧病之人,病虽然有时候不发作,但是病根没有除掉,因此不能认为他是健康人,说明“中和”是人所本来具有,但是受到美、色、名、利的缠染,即使缠染之心没有发,心已经失去了他最初明澈,要将这些杂染全部除尽,还心最初的明澈就是天理,就是未发之中。
若未发之时,美色名利虽未相着,何以便知有所偏倚?曰:虽未相着,然平日好色、好利、好名之心,原未尝无,既未尝无,即谓之有;既谓之有,则亦不可谓无偏倚。譬之病瘧之人,虽有时不发,而病根原不曾除,则亦不得谓之无病之人矣。
以瘧病来比喻心因为七情所扰失去了心最初的样子。 因此要正心,就要在心受到七情的影响之前,不能等到当心已经乱了之后,在做功夫就晚了。因此王阳明认为致知的功夫是从始至终都要做的,如果等病发之后服药就晚了。
病瘧之人,瘧虽未发,而病根自在,则亦安可以其瘧之未发而遂忘服药调理之功乎?若必待瘧发而后服药调理,则既晚矣。致知之功无间于有事无事,而岂论于有病之已发未发邪?[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70页.]
2.2药石对症,疾病自除
将自己破除好色、好名、好货之心的静坐的方法比作医生给病人治病的药方,认为自己开出的静坐的方子能够将药到病除。
一友问:欲静坐时将好名、好色、好货等根逐一搜寻,扫除廓清,恐是剜肉做创?先生正色曰:这是我医人的方子,真是去人病根。更有大本事人,过了数十年,亦还用得着,你如不用,且放起,不要作坏我的方子。[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108页.]
王阳明对于学问非常用功,对于自己的陈旧的观点不放下,王阳明就用激烈的言语,使得学生放弃旧的观点。自己的学生用医生治病来比喻王阳明的这种教学方式,认为关键要药要对症,就是苦寒有毒之药也可以用,目的是让学生不要在以后的人生路上犯错误。“譬之用药对症,虽芒硝大黄,立见奇效;若不得症,未有不因药杀人者……立偏胜之剂,以快以时之听闻,防其后之可以杀人也”。[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1378页.]
2.3良知就是精气神,元阴元阳互为根本。
古代医家认为精、气、神是人身体的“三宝”,精为形体之本,生命之源;气为生命活动之推动力和调控力;神为生命的主宰和体现。[ 李德新、刘燕池《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命出版社,2001.5,103页.]《黄帝内经》说明了精、气、神对人的生命的重要性: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唐.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8,39页.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生长出入无器不有;[ 唐.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8,440页.]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唐.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8,101页.]中医认为五脏各有所主和所藏,心藏神,肺藏气,肾藏精,脾藏意,肝藏魂。
陆澄字原静,浙江湖州人,是王阳明在南京做官时收的弟子,陆澄因为自己身体不好,就学习和养生相关的知识,王阳明告诫陆原静养德和养身二者是同一件事情。自己的德修养好了,精气神也不会外散,“长生久视之说”就在自己品德修养的过程中。“先生以多病,从事与养生,文成语之以养德养身只是一事,果能戒慎恐惧,则神住、气住、精住,而长生久视之说,亦在其中矣”。[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2008.1,295页.]
对于陆原静给王阳明的来信讲到元神、元气、元精各有自己的寄藏之地,还有真阳之气和真阴之精的问题,王阳明一一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王阳明以精、气、神论良知。良知的妙用是神,流行是气,凝聚是神,正因为精气神三者充足,我们才有良知,针对阴阳问题, 王阳明认为阴阳是互为根本的,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独立存在。
来书云:“元神、元气、元精必各有寄藏之处,又有真阴之精、真阳之气”云云。
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之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谓之精,安可以形象所求哉?真阴之精,即真阳之气之母;真阳之气,即真阴之精之父;阴根阳,阳根阴,亦非有二也。[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62页.]
2.4随证选方,不能堕入空寂
灵明是王阳明哲学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灵明是一种本心明澄明的状态,灵明是先于良知的,只有借助灵明,良知才能被感觉到、认识到。没有了灵明,良知也就不复存在。[ 王治伟《王阳明心中的灵明》[J].内蒙古: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2.13,310-312页.]刘元道向王阳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想要脱离熙熙攘攘的人世间,躲避到一个没人打扰的深山老林中,摒弃掉自己的原有的思虑和想法,让自己的灵明得到很好的滋养。对于刘元道的这种通过“静”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灵明,王阳明很赞同他的志向,认为刘元道的静是一条直道,并且提醒刘元道不能流于佛老的路径和方法上去。
来喻:“欲入坐穷山,绝世故,摒思虑,养吾灵明。必自验至于通昼夜不息,然后以无情应世故。”且云:“于静求之,似为径直,但勿流于空寂而已。”观此足见任道之刚毅,立志不凡。[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191页.]
王阳明还是担心刘元道通过静的方式求灵明而堕入佛老的空寂,便以医生治疗疾病开导他,认为治病的关键在于随证选方,根据疾病确立自己要用的药方,不进行辩证治疗,不问病人的病情强弱、寒热、内外、虚实,就投药治疗,是不能达到治疗疾病,使身体恢复健康,更重要的是不能用了药又产生新的疾病。
“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疾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初无一定之方,不问症候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君子养心之学,亦何以异于是!元道自量其受病之深浅、气血之强弱,自可如其所云者而斟酌为之,亦自无伤。且专欲绝世故,摒思虑,偏于虚静,则恐既已养成空寂之性,虽勿流于空寂,不可得矣。大抵治病虽无一定之方,而以去病为主则是一定之方。若但知随病用药,而不知因药发病,其失一而已。”[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191页.]对于刘侯也想要入山养静的想法,王阳明也给了同样的回复,担心其流于佛老的空寂,养静的最初目的却没有达到。
2.5医病之方,养生才是根本,不能求速愈而用猛药,学问亦当如是。
季本1485~1563,字明德,号彭山先生,浙江会稽人,王阳明的学生,阳明因为自己患咳嗽一直没有痊愈,王阳明认为是因为吃生姜吃的太多了,这对居住在浙江的南方人是不合适的。在汪昂撰写的《本草备要》一书中,汪昂认为生姜的作用是:散寒,发表,止呕,开痰。[ 清.汪昂《本草备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146页.]汪昂引用朱丹溪对生姜药性的描述:阴分咳嗽者,多属阴虚,宜用贝母勿用生姜,以其辛散也。[ 清.汪昂《本草备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147页. ]在药性中,辛甘发散为阳,而生姜正是辛味、温性药,因此是属于阳性药,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出王阳明的咳嗽是属于阴分的咳嗽,是属于热咳嗽,因此是不能用辛温发散的生姜。王阳明也认为服用生姜是劫剂,劫剂就是猛烈之药。“劫剂”出自朱震亨的《丹溪心法·中风》在对神救苦散疗效的描述中:治疗瘫痪,风湿痹走注,疼痛不止。此劫剂也,非痛不可不服,痛止则已。[ 元.朱震亨《朱丹溪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3,91页.]阳明的朋友推荐服用贝母丸,贝母丸出自《太平圣惠方》,组方如下:贝母45g 桔梗30g 紫菀30g 杏仁15g专功用于宣肺止咳,化痰平喘。阳明服用之后有效果,但是阳明认为要将自己的病根去掉,还是要用养生之法才行,虽然王阳明没有明确指出养生之法究竟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大胆猜测,就是通过各种食材,在加上药物的辅助作用,一点一点的将病根拔掉,不能急功近利,一旦生病急于将病根拔掉,必然要用猛药,虽然病看起来是好了,但是身体也受到了很大的伤害。阳明又将自己的生病治疗用到做学问,认为治病和做学问一样,当用持久的功夫。
书惠远及,以咳样未平,忧念备至,感愧良身!食姜太多,非东南所宜,诚然。次亦不过暂时劫剂尔。近有一友为易贝母丸服之,颇亦有效,乃终不弱来喻用养生之法拔去病根者,此为本源之论。然此又不但治病为然,学问之功亦当如是矣。[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213页.]《答季明德》
3.王阳明以医论国家
3.1以医药论天下形势,疗得自己病痛,才可疗天下病
明嘉靖6年(1527),是战事和自然灾害多发之年, 二月小王子犯宣参将王经战死,3月寇复犯宣府,参将关山战死,五月江西和湖广发生少数民族叛乱,八月王宪击败小王子于石旧墩,湖南和广西出现了水灾,九月江西、河南、山西出现了旱灾,农作物绝收。也就是在嘉靖六年这个多事之秋,王阳明给黄绾回了信,指出了象黄绾一样很多学者,智谋和才略已经超出力众人之上,自信的缺失,是因为没有致良知。王阳明认为天下的这种战争不断和自然灾害频繁就好像病人有沉重的病情一样,能够让天下国泰民安,就在于各位年轻人,将年轻人缺少致良知的缺点比喻成为病痛,自己的病痛不能解决,天下太平也是没有可能。“今天下事势,如陈?积痿,所望起死回生者,实有在于诸君子。若自己病痛未能除得,如何能疗得天下疾病”。[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220页.]
3.1剿灭盗贼,不能久拖,久拖不决则生变。
王阳明用治疗疾病比喻驱除盗贼,认为驱除盗贼需要有懂得军事的人才可以将盗贼驱除干净,不然时间久了盗贼的问题就不是那么容易解决,就像治疗恶疮,积累的时间长,就不容易痊愈道,希望王晋溪司马出山帮助自己驱除盗贼,就像神医用针灸治疗疾病一样。
近者南赣盗贼虽外若稍定,其实譬之疽痈,但为溃绝。至其恶毒,则固日积月累,将渐不可瘳疗。生等固庸之方医,又无药石之备,不过徒手抚摩调护,唇齿以纾目前,自非老先生发针下砭,指示方药,安肯轻措其手,冀百一之成?前者申明赏罚之请,固来求砭针于门下,不知道老先生肯赐俯从,卒授起死回生之方否也?[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1003页.]
3.2根除盗贼隐患,文武并用才是正道,不能只依靠武力。
王阳明在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巡检司,为了将盗贼彻底的剿灭使得当地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王阳明将自己消灭敌人的策略比作掐住敌人的脖子,认为河头是贼寇巢穴的咽喉,将枋头比作贼寇的唇齿,应发动两个省的所有军队,将贼寇一举消灭。用病人来比作贼寇所产生的祸患,用医生对疾病进行针灸和服用药物进行治疗疾病比作自己派大军进行征剿,建立起的行政机构进行安抚工作就好比用饮食来辅助疾病的恢复,王阳明自己认为仅仅依靠军事手段是不能彻底解决盗贼问题,政府官员必须进行安抚工作。《黄帝内经》有大毒治病失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唐.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8,491页.]仅仅依靠药石,而不用饮食调养,即使上古神医扁鹊和仓公也没有更好的医术让其恢复。
盖盗贼之患,譬诸病人,兴师征讨,针药攻治之方;建县抚辑,饮食调养之道;徒恃攻治,而不务调养,则病不旋踵,后虽扁鹊、苍公,无所施其术也。
3.3批判主事官员的急功近利,不考虑长远和将士的生命
明嘉靖六年(1527)十二月初一,浙江梧州总督王阳明上书多年来思恩和田州两地的改土归流政策激起当地居民的强烈反抗,朝廷派军队征剿,使得大量军民流血战死,朝廷和少说民族之间的矛盾尖锐。用瘡疥比喻东南的混乱只是小问题,诸侯之间的互相争斗,这是大问题,这是心腹之祸。王阳明认为最让人担忧应该用当地官员进行治理,批评当时主管事务的官员,只考虑效率,不考虑如何让自己管辖的民族地区长久稳定。认为处理少数民族事情,就好比治疗疾病应该用“渐”的方法使得身体痊愈,疾病去除掉之后,身体的元气自然就恢复了,但是治疗疾病的手段过于猛烈,就会耗伤人体的元气。
且东南小丑,特瘡疥之疾,百辟谗嫉朋比,此则心腹之祸。大为可忧者,诸公任事之勇,不思何以善后?大都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疾病既除掉,元气自复。但去疾病太亟,亦耗元气,药石固当以渐也。[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1311页.]
3.4为国家用人需要谨慎,以药比喻君子和小人,不可混在一起
王阳明用砒石、硫磺、芒硝比喻小人,因为这三者芒硝是具有苦味寒性的泻药,硫磺和砒石则是有毒的拔毒化腐生肌的药,虽然可以治疗人的疾病,但芒硝的寒性,砒石和硫磺的毒性,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因此用量很小。用这三者比喻小人很恰当,虽然有害,但在解决一些既着急,又危险的事情上有他们可用之处。用人参、茯苓、黄芪、白术,因为药性平和,所以称为作君子,因此将小人混入君子之中是会造成大问题的。“小人之才,岂无可用,如砒硫芒硝,皆有攻毒拔痈之功,但混参苓芪术之间进之,鲜不误矣”。[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1311-1322页.]
3.5用医学的倒仓法论明嘉靖皇帝继位之后的大礼仪之争
明代的“大礼仪之争”实际上是围绕着明武宗继承皇权法统之下的父母,还是认自己血缘关系上的父母的问题,最终是以明武宗追认自己血缘关系上的父母为皇考的胜利而告终。针对明武宗已追认皇考的事情,王阳明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直言进谏是不能改变明武宗的决定,只不过是增加君臣和群臣之间的纷争而已。要让明武宗改变决定,就要向众多官员讲明其中的道理,获得广大官员的支持,再向皇帝进言。争论兴起之后,王阳明是没有权利向皇帝表达自己的想法,遇上自己的同僚来问,自己就用医学的术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用倒仓法洗涤肠胃比喻群臣的急切向明武宗进谏,用积累的久痰比喻大礼仪事件,倒仓法来自于西域,朱震亨在《格物致余论》中记载了倒仓法。因为胃为水谷之海,将人的饮食全部都收纳进去,因此称胃为仓,倒仓就是将胃中的常年积累的糟粕全都清理出去。为什么要使用倒仓法?人是有七情的,再加上长年累月的进食,脾胃会被七情和五味所伤,或者成为劳瘵,瘫痪、肿胀、癞疾等五名奇病,朱丹溪认为先哲已经自制了很多方剂,但是没有倒仓法便捷,倒仓法就是将黄牛肉用流水煮烂,将渣滓去掉,剩余的汤的要用文火熬成琥珀色就可以让病人饮用了。王阳明认为倒仓法虽然积累停滞的久痰给清除掉,但是让病情也变得严重了,王阳明很显然看到了倒仓法的优势,就是可以很快的将积累停滞的久痰清除掉,但是缺点在于让病情更严重了。当前最的事情是扶养元气,虽然王阳明没有直接用文字说明元气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推测阳明所谓的元气就是人心,因为心即理也,因为我们的心被各种私欲遮蔽,天理或者灵明无法自然的呈现出来,因此在“大礼仪”的争端中,群臣的意见无法达成一致,使得天理灭,而人欲存。因此要存的天理,就必须滋养我们的心。
然如倒仓涤胃,积于宿痰,虽亦快然一去,而病势亦甚危矣。今日急务,惟在扶养元气,诸公必有回养夺化之妙矣
参考文献:
[1]唐.韩愈《韩昌黎全集》[M].上海:世界书局,1936.
[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宋.家铉翁《则堂集》[DB].中华基本古籍库: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元.朱震亨《朱丹溪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5]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唐.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7]清.汪昂《本草备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8]清.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2008.
[9]清.徐松辑《宋会要稿辑》[M].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10]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1]王治伟《王阳明心中的灵明》[J].内蒙古: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
论文作者:孙人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1
标签:自己的论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论文; 上海论文; 灵明论文; 黄帝内经论文; 上海人民出版社论文; 疾病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