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天津 300250
摘要:水利工程建设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内容,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然而,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人们常说的环境将会在河水及其周围遭到破坏。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对生态控制的重视度不够。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提出了生态河道管理模式,并将河道的生态化发展作为未来水利河道管理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城镇河道生态治理模式关键技术
引言
过去几十年,国家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大幅增长,但治理效果不理想。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河道生态治理与修复工作正如火如荼推进中,国家和地方投入的资金数以万亿计,河长制、湖长制等正推行实施中。如何更好地实现河道生态治理和修复目标,同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造成我国中小河道生态状况总体不佳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宏观政策方面的指导思想和理念问题,也有中观层面的制度设计和管理体制问题,还有微观层面的技术问题等。
1简述河道生态管理治理的基本思路
1.1坚持以人为本、保护自然环境
加强河道的生态管理建设目的就是为了维系人与自然均衡发展,即基于传统水利建设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现代水利建设的完善。人与自然两者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协调、互相适应的关系,为了更好的维持人类社会文明的持续发展,在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水利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持以人为本、保护自然环境的基本原则,来对河道建设进行生态治理,提升人们的自然保护意识,保持河流生态平衡,保障河道行洪安全,通过生态治理手段来有效扼制水利环境日益恶化的发展趋势,进而保障生态化水利工程得以成功建设以及实现人类社会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可通过生态措施,诸如人工种植以下沉水植物为主,挺水浮水植物兼顾的立体化种植,来减少河道的污染现象。
1.2坚持水利环境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采取任何工程措施都要结合河道自身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结合水利工程的抗洪性、可持续发展性、改善生态环境、优化水利资源等各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建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人类生活需求的优质水利工程。可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水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进行河道管理的水利建设工作时,一定要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进而实现水利建设有效改善水利生态系统的战略目标。通过往河道里添加高效的生物菌剂改良河道的水土质量。
1.3改善水利资源环境满足社会水资源需求
水利资源环境包含:水利工程建设、水利生态环境、水利资源质量、水资源数量等,改善水利资源环境是城市化建设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人类社会中,水利资源环境的核心就是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在农业为主的社会状态下,水利建设是为了保障农产品的正常产出。如今在工业发展为主的社会状态下,水利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善城市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为促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健康、为工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水资源,实现城市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水利建设一定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存在问题
2.1非法侵占河道、湿地及滨水区现象普遍存在
在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各种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侵占了大量具有污水净化和滞洪功能的河道、湖泊、坑塘等湿地及其滨水区,使流域水体原有的污染自净功能和污染物承载力严重削弱。河道、湖泊湿地沼泽化,河道湿地转为人工库塘等情况也很突出,这严重影响了河道行洪安全和自净能力。
2.2生活垃圾和生猪养殖对河道污染严重
由于环卫基础设施缺乏,监管不到位和环保意识淡漠,中国许多城郊和乡村居民或小型企业直接将生活垃圾倾倒在地边、路边、街边、河边,甚至河道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许多城郊河道和乡村河道,生活垃圾已经成为最严重的污染源。另外,城郊接合部和乡村非规模化生猪养殖也是我国许多中小河道的主要污染源。由于缺乏有效监管,许多养殖户把养猪场设在河边,且粪尿几乎直排河道,中小河道本身来水较少,导致河道黑臭无比。
2.3河道治理治标不治本
传统以环境工程、水利工程为主的中小河道治理对点源污染治理或防洪安全等具有重要作用,但对河道生态系统的修复却多是治标不治本的工程,有的甚至因为设计和施工不当引起副作用,如为了行洪安全对河道(段)护岸进行了不必要的渠化、硬化或固化,或为了施工方便,对河道底部进行“平底化”的简化处理,对河道生态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极为不利。满足生态学要求的河道往往需要有原生态弯弯曲曲的可透水河床,深浅和宽窄不一的河底结构、满足底栖生物生存的健康底泥,具有足够宽度和强大生态净化、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和景观功能的河道滨水植被带等,而这些在目前的河道整治中即使有一些体现,但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行洪安全,限制在河道内和滨水区开展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建设的情况较多,没有很好解决好水安全与水生态之间的矛盾。这其中既有部门利益矛盾的原因,也有设计和施工单位专业局限和河道侵占严重等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缺乏相关法规的强力约束。
3城镇河道生态治理关键技术
3.1河道走向与堤线规划
在以往的河道治理过程中,以为重视防洪排涝的功能作用,把弯曲的河流裁弯取直,从而使得诸多零散交叉河流汇集成为一条主流河道,通过人为的方式对自然黑的主流以及险滩等格局进行改变。而现阶段,想要充分发挥河道的生态功能,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应该尽量不破坏河流的原本状态,对自然弯曲的河道进行保护。如果有的河道必须进行调整,则需要通过分析论证以后才可以使用生态恢复措施进行调整。
3.2堤岸结构设计
堤岸结构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丁坝护岸。这种堤岸结构主要是利用宾格网或者是铅丝网将具有较大体积的干砌石进行包裹,之后将其出入到河岸内部并与河岸保持一定角度,这种堤岸结构比较常见。通过这种堤岸结构能够有效的保护河岸不被水流冲蚀的影响而遭受破坏。而且还可以有效的发挥其处理淤积以及对水生物多样化进行保护的作用。(2)宾格网石笼护岸。这种堤岸结构主要是使用宾格网包塑镀锌铁丝网,并在其内部填充块石,通常情况下网眼大小不能超过15cm,在此过程中需要确保填充的块石不会发生外漏。而且由于宾格网石笼柔韧性很高,而且不容易发生断裂,因此可以更好的适应地基变形。不仅如此,这种多孔结构非常有利于生物的气息,可以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3)干砌石护坡。这种类型的堤岸结构成本相对低廉,可以就近取材,同时,在应用过程中其施工技术比较简单。通常而言,这种堤岸结构经常在坡度较缓的土坝迎水面使用。(4)块石护岸。主要应用在没有较高防冲能力要求以及水流流速比较小的河道,方便就近取材。在进行河岸保护时,石料之间的间隙可以为河道水生物以及草本植物的生长提供空间,对河道的自净能力进行有效的改善和提升,优化河道生态环境。
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下,河道生态治理变得尤为重要。在对城镇河道进行生态治理时,需要立足于当前河道的发展现状,采取有效的模式进行河道生态治理,保证河道的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同时,通过河道走向与堤线规划、堤岸结构设计、修复河道的形态、加强植物种植以及控制预防污染净化水质等关键技术来提升河道的生态性,确保城镇河流优美景观,促进城镇低碳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坤烁.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对策探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6(06):30-31+35.
[2]樊进娟.农村河道生态治理方法研究及其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5.
论文作者:张璐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3
标签:河道论文; 生态论文; 水利论文; 堤岸论文; 水利建设论文; 过程中论文; 自净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