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制约了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行业论文,竞争力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客观评价并迅速提高中国银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使我国银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银行业和监管者同时面临的巨大挑战。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格局
要分析影响竞争力的因素,首先需要了解我国银行业整体面临的竞争格局。从外部环境来看,银行业面临的外部竞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层面的竞争。主要是指在华经营的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形成的竞争压力。到目前为止,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已进入第30个年头,随着2006年底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银行业进入全面开放阶段,中资银行开始直面外资银行的全方位竞争。到2007年末,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外商独资和合资法人银行共26家,下设125家分行及附属机构;还有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外国银行在中国20多个城市设立了117家分行;外资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超过100种。在华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达1715亿美元(合1.25万亿元人民币),约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2.4%。外资银行资产占比虽不大,但其增长速度很快,在部分大城市外资银行的贷款规模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其平均不良贷款率相对较低,经营效率、人均利润等方面也总体上好于中资银行。按照2007年底市值排序,虽然我国三家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已跻身世界前十位,但其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和不良资产率等指标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二是来自金融市场的竞争。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脱媒”就成为国际金融领域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看,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可转债、公司(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等方式进行筹资的比重不断上升。据统计,在2006年度社会总融资3.8万亿元中,直接融资达6400亿元,占17%。2007年这一比例继续在扩大。特别是一些优质大型企业开始从过去只向银行体系贷款转向依靠资本市场融资。从负债方看,存款替代趋势也非常明显。我国居民和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正经历着从单一的银行存款向存款、股票、基金、债券、其他理财工具等多元化产品的转变。资料显示,目前银行存款所占比重已从2004年的70%多下降到了2007年的不足50%。
从中资银行业体系内部来看,中资银行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受传统影响,各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趋同,产品、服务和收入结构呈现同质化特征。市场上经常发生众多银行为争取市场份额,用雷同的产品竞相让利去争抢一家优质客户的现象,而鲜见靠独具特色的自主核心品牌和产品占领市场的案例。近年来,银行业纷纷尝试综合化经营试点,寻求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租赁公司、控股信托投资公司等跨行业、跨市场的外延发展模式,也使得银行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中资银行的竞争力已有显著提升
评价中资银行现阶段的竞争实力,可以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分析。从“硬实力”角度看,主要体现在中资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明显改善、资本实力大幅提高、盈利能力显著增强,整体经营状况实现历史性好转。目前,中资银行业整体上已彻底改变了几年前“技术上已经破产”的资不抵债形象,不良贷款余额已多年持续下降,不良贷款率从2002年底的20%多下降到目前不到7%。资本充足水平大幅度提高,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从2003年底的8家,增加到目前的130多家,达标银行资产在银行业总资产占比从不到1%提升到近80%。税前利润从2002年的300多亿元,增加到目前的3000亿元,并且收入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盈利手段和渠道进一步增加,财务可持续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从“软实力”方面看,中资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风险管理水平和产品创新能力与以前相比也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和提升。以大型国有控股银行为例,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四家大型银行经过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提高了运营的安全性、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已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大银行。同时,现代公司治理架构在这些银行中也已初步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开始确立,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再造稳步推进,单一的产品和服务正在被多元产品和服务所取代,经营管理也在从粗放化、简单化向集约化和精细化转型。部分银行已开始推行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开始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得到提高,盈利能力和自我积累能力不断增强。部分银行引入了经济增加值(EVA)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等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重视经营效率和管理质量。同时,为提高自身资本对风险的敏感性,大型商业银行已开始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精神,瞄准国际标杆进行内部评级体系建设,开发资本计量模型,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当前制约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一是现代公司治理机制改革尚未到位。被业界称为引导银行经营发展的“四驾马车”即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这“三会一层”之间职责边界尚欠清晰,有效制衡和高效决策之间尚未找到一个较佳的平衡点。党委会在我国公司治理架构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其角色定位也因行而异。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协调仍在探索中,一些银行在朝既定目标推进过程中缺乏合力。
二是缺乏清晰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银行的董事会普遍缺乏在对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准确判断基础上所形成的宽广视野。同质化发展,低水平竞争的根本原因在于银行囿于短期目标,而忽视中、长期战略规划和自身竞争优势的培育。
三是经营管理还不够科学精细。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缺乏深入研究,营销手段单一欠缺针对性。内部控制尚不健全,对风险识别、度量、定价、监测、控制和缓释的能力仍然较弱。
四是金融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产品和服务品种较少,创新层次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有特色、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创新所需的信息科技平台、人力资源储备、管理团队建设等明显滞后。
五是尚未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包括公司治理文化、管理文化、信贷文化、创新文化,合规文化、团队文化等。有的银行管理存在“一人当家”、“随人而变”的特点,没有在员工中推广恪尽职守、勤勉尽责的企业文化和职业操守,形成稳定的制度预期,未能激发员工的创造热情和工作激情,导致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一盘散沙,缺乏凝聚力。
六是缺乏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职业银行家的体制环境和市场环境。职业银行家通常是指那些视银行经营管理为终身职业,以追求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能专业化从事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一般具有社会所公认资质的、受一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制约、在银行中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受薪人员。一般而言,公认的职业银行家应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丰富的业务经验、敏锐的市场意识、长远的战略眼光、积极的创新理念、稳健的经营作风、正直的职业操守和高度的诚信品质。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缺少职业银行家队伍,主要原因是国内缺乏成熟、规范的职业银行家市场,高级管理人员市场化流动机制和教育培训机制尚未形成。
七是来自法规和监管方面的制约。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规体系框架已基本完善,兼顾了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的监管需要。但是,现阶段的监管法规体系还不能很好适应金融创新的发展。由于立法方面的滞后和“肯定列举”式的规则,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产品服务创新受到了很大制约。
八是社会信用环境和中介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经济主体仍存在市场约束弱、信用度不高等问题。社会信用环境尚未根本改善,一些中介服务机构的社会公信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投资者、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还不够深入。
在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的今天,提升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无论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还是银行业的监管者都责无旁贷。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放眼世界,用开阔的视野,在激烈的竞争中设计适合自身的战略规划和市场定位,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能力,打造职业银行家队伍。监管部门应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在坚持审慎监管、有效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监管法规体系和监管手段,实现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监管的有机结合,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金融创新,推动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