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历史嬗变与经验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文化建设论文,启示论文,思想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11)05-0093-05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①党的文化建设思想的历史进程,实质上就是追寻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过程。90年来,我们党“总是以思想文化上的觉醒和觉悟,来把握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②。
一、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孕育和萌芽
党的文化建设思想的孕育和萌芽可以追溯到“新文化运动”或者更早一些时候。辛亥革命失败后,许多仁人志士开始将目光投向文化,从文化层面上分析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并毅然决然地擎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他们中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等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1945年,毛泽东在讲话中肯定陈独秀功绩时说他“做了思想启蒙工作,创造了党”③。其中,“思想启蒙工作”就是指思想文化上的贡献。这一时期的文化建设思想主要包括:
1.批判旧文化。党的文化建设思想是在对旧文化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陈独秀认为传统的儒教伦理已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主张全面系统彻底地摒弃儒教观念。他说:“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勇猛之决心”,“不可枝枝节节以图改良,故不得不起而根本排除之”。④李大钊认为文化落后是国家落后的关键因素,儒家文化思想“已不适于今日之时代精神”,必须“冲决过去历史之罗网,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⑤
2.追求新文化。批判旧文化是为了创立新文化。创立什么样的新文化?尽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高举起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但他们也敏锐地认识到了西洋文化的缺陷。李大钊说:“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⑥俄国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送来了“第三种文明”。李大钊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变动”⑦,是不可抵抗的潮流。从此,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3.主张文化大众化。封建文化的贵族化和国民普遍存在的文化缺失使早期共产党人认识到文化大众化的重要性。陈独秀指出:“倘谓一国之文化,重在少数人有高深之学,不在普及教育”,则即使有再多的硕学奇士,也不值得称赞。⑧他主张用白话文去反映社会现实问题,使更多的人能够读书看报,以满足大多数人的文化需求。李大钊积极引导知识分子走入普通群众,号召青年学生“到工人中间去,到农民中间去”,提出“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⑨
4.树立文化发展观。在对旧文化的批判过程中,早期共产党人开始树立起与时偕行的文化发展观念。陈独秀认为人类文明之进化,新陈代谢,如水之逝,如矢之行,时时相续,时时变易。所以,他主张无论哪一种文化,都应该“确为现社会进步所需要”⑩。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文化只有跟上社会和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树立新时代的精神,适应新社会的环境”(11)。李大钊认为,新发生的新生活、新社会,必然要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新道德。“新道德的发生就是社会的本能的变化”,是“断断不能遏抑的”。(12)
二、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初步发展与局部实践
从土地革命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局部地区建立政权。这既是党的文化建设思想的初步发展时期,也是局部实践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重要阶段。在不同阶段,我们党都从当时的中心任务出发,高举先进文化旗帜,以正确的思想文化来引领革命事业的发展。
1.土地革命时期的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创了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央苏维埃政府。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铲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切旧道德、宗教、风俗、封建教育和礼教,党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注重党内文化教育。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指出:“红军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的问题。为了红军健全与扩大,为了斗争任务之能够负荷,都要从党内教育做起。”(13)为此,我们党创办了各类干部学校,比如红军大学、红军步兵特科学校、苏维埃大学、苏维埃干部学校等。二是注重提高根据地群众的文化水平。动员群众参加识字运动,建立赤色图书馆,创办《红色中华》、《红星》等各类报纸。1934年时,中央苏区已发行报纸达34种之多。三是注重利用旧知识分子。“为了造就革命的知识分子,为了发展文化教育,利用地主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为苏维埃服务,这也是苏维埃文化政策中不可忽视的一点。”(14)因此,党在通过地下组织从大城市选拔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到苏区的同时,还积极改造并发挥当地旧知识分子的作用。
2.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党的文化建设思想开始由工农民主文化向抗日民主文化转变。一是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概念。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领导权,毛泽东认为“只能有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性质,“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征,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当时的表现形式,“就是抗日统一战线文化”。(15)二是提出文化统一战线理论。1940年,张闻天在《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文化统一战线理论。后来,毛泽东又进一步强调文化统一战线“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16)。在党的组织和动员下,不同层次、不同阶级、不同派别的文化人团结在一起,他们创办了《救亡日报》,谱写了《全民抗战》、《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抗日歌曲,鼓舞了士气,为民族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3.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面临着两个命运的关键抉择,党的文化建设思想围绕当时的中心任务也有了进一步发展。一是赋予新民主主义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决战前夕,毛泽东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论断中加上“人民”二字,指出“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强调文化运动应该进一步同人民群众结合起来。人民是政治概念,这标志着党的文化建设思想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7)二是团结更加广泛的知识分子。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将对知识分子地位和性质的认识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知识分子对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尤为重要,要“把他们看作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18)。三是创办党校、干部学校等,培育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1948年创办华北人民革命大学,设置马克思主义教程,改变了学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的熏陶下,学校9000多名学员中有4000多人加入青年团、200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三、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全面实践与曲折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包含“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文化大革命”三个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并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初步探索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同新生的社会主义事业一起既得到了全面实践,又经历了曲折发展。
1.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文化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是同当时的政治目标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毛泽东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19)这一时期,出版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确立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二是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中央要求有计划、有领导、有步骤地于一年至两年内,在所有大中小学和教职员工中和高中学校以上的学生中,普遍进行初步的思想改造工作,培养干部和积极分子。当时,全国高校教职员的91%、高中以上学生的80%、中学教师的75%都参加了改造学习。三是文化批判。发起了对电影《武训传》、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风的文化批判运动。尽管这种急风骤雨式的文化批判伤害了一些人,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但在客观上起到了清除非无产阶级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作用。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一是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毛泽东说这种方针“对于科学和艺术的发展给了新的保证”,“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20)二是确立“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将“‘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对中国古代文化,应‘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21)概括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八个字作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三是知识分子政策的变化。经过过渡时期的学习改造后,中央宣布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22),并正确解决知识分子问题,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但后来随着阶级斗争的扩大化,知识分子政策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
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遭遇了巨大挫折和灾难。一是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当时,人民日报的社论称:“无产阶级文化革命,是要彻底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著作被列为禁书,作为“四旧”遭受了简单粗暴的“大扫荡、大破除”。二是文化专制主义盛行。通过“样板戏”和“三突出原则”推行文化专制主义,以文化专制的实际行动彻底否定了文化领域的“双百方针”。三是知识越多越反动。社会上出现“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论调,认为“书不能读得太多了,读多了就会走向反面”。“知识无用论”泛滥,知识分子政策被扭曲,正常的教育秩序被打乱了。
四、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这一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以思想文化上的辉煌成就引领各项事业发展,为中华民族迎来了思想的解放、经济的腾飞、政治的昌明、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和谐。
1.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建设思想。面对“十年浩劫”留下的困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承载起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使命。这一时期,文化建设思想明显地带有纠正和恢复的烙印。一是肯定并发展以往正确的文化建设思想。强调用马克思主义对文化领域的东西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要求继续“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23),提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发展方向;恢复高考制度,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要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二是将文化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范畴。邓小平认为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要求“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4)。
2.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建设思想。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文化实践,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一是明确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在庆祝建党7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要求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江泽民指出,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25),“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26)。三是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江泽民认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27)
3.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建设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观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胡锦涛认为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28)二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胡锦涛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9)。三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胡锦涛首次在党的文献中使用“软实力”概念,认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求找准文化发展的方位,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五、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演进的经验启示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夺取全国政权,从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初步探索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90年来,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铿锵步伐,党的文化建设思想历经岁月锤炼,走向了自觉自信自强的新境界,带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积累了宝贵经验,给人以深刻启迪。
1.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文化建设思想的催生婆。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被注入先进的时代内涵,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作为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果,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提供了最先进、最科学、最管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回顾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的历史实践,我们发现,什么时候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地位,文化建设就能取得巨大成就,并为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什么时候以僵化的、教条的、歪曲的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甚至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文化建设就会遭遇严重挫折,进而给各项事业带来灾难。因此,推动文化建设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发展。
2.文化建设必须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旨归。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导向和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构想的未来美好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包括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际关系和生存空间、外在表象和内心世界。这些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从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到“双百方针”、“二为”方向、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等,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历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追寻和观照的过程。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持久性,时刻影响着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习惯。必须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最高追求和最终目的,用文化开启智慧、温润心灵、涵养人生、营造和谐。
3.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代发展和历史任务相适应。文化建设与政治生活、经济发展密切关联。一定的文化(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应,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还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阶段不同、背景不同,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就不一样,面临的历史任务也不一样,文化建设的方向重点也不一样。不同时代,我们党总是从当时的中心任务出发,把握时代主题,紧扣时代脉搏,高举先进文化旗帜,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凝聚力量,推动党的事业健康发展。日月轮换,斗转星移,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更加明显。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用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丰富思想,推动文化建设实践,使之适应新形势、满足新要求。
4.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母体。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代表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为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资源和精神滋养。只有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禀赋中国作风、彰显中国气派。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建设就能得到长足发展;什么时候将传统文化视为洪水猛兽,简单彻底地否定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事业就会陷入泥沼,裹足不前。必须用辩证的态度、全面的思维、批判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剔除糟粕,吸取精华。
5.文化建设必须合理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经验。文化具有融通性,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我们党文化建设思想从萌芽时期开始,就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博采众长的态度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文化具有多样性,各种文化良莠不齐、优劣并存,必须认真鉴别、有所取舍,科学地汲取不同文化的养分。夜郎自大、固步自封,敝帚自珍、盲目排外,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妄自菲薄、崇洋媚外,不加选择、照单全收,更会带来麻烦和祸害,尤其是在文化越来越成为思想渗透工具的今天。优秀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借鉴和滋养。必须以中国的实际需要为基础,以乐观自信的态度,合理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经验,使其融入我们的文化建设,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456页。
②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上)》,载于《红旗文稿》2010年第15期。
③《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④⑧(11)《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17、333、179页,第285页,第427页。
⑤⑥⑦⑨《李大钊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4、204页,第184页,第595页,第648页。
⑩《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55页。
(12)《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1页。
(13)《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4页。
(14)《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31页。
(15)(16)《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8页,第708页。
(17)(18)(2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3页,第1082页,第1083页。
(1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554页。
(20)《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8页。
(22)《周恩来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2页。
(23)《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73页。
(2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8页。
(25)(26)《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231页,第33页。
(27)《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8页。
(28)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载于2006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
(2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于2007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
标签:李大钊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陈独秀论文; 先进文化论文; 知识分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