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道癌的常见并发症
(一)食道穿孔
食道癌会引起食管穿孔,特别是溃疡型的食道癌,食管在肿瘤的侵蚀下产生严重溃烂进而穿孔。穿孔的位置不同,其临近的器官也不同,因此也会出现不同的症状,穿通气管会导致食管气管瘘,在进食时会出现呛咳,特别是食用流食时更为显著。
(二)呕血、出血
食道癌的患者如果没有及时接受治疗,患者便会产生出血的情况,在食道癌患者中此种情况最为常见。有医学专家认为,呕血通常为食道癌晚期患者的临床症状。还有部分食道癌患者会出血呕吐的情况,个别患者大血管会受到肿瘤侵袭进而呕血,也偶尔会出血大出血。
(三)器官转移
晚期食道癌很容易产生肿瘤转移的情况,食道癌中晚期的患者如果出现脑、肝、肺等重要器官的转移,可能会产生腹水、昏迷、黄疸、呼吸困难等对应症状。食道癌患者如果出现锁骨淋巴结转移、食管气管瘘、其他脏器转移、恶病质、喉返神经麻痹等症状,都属于食道癌晚期。
二、食道癌并发症如何护理
(一)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食管癌手术后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不仅会对患者的进食产生严重影响,还会导致疼痛。因此,食道癌患者接受手术后应当保持坐位或半卧位,食用半流食、流食,少量多次,缓慢吞咽,与此同时还要戒烟戒酒,不要食用刺激性的食物,进食后不要马上平躺。
(二)如何恢复患者的胃功能
食道癌患者在接受切除术后通常会出现胃运动失常的情况,对此的处理措施主要有胃液回输、空肠造瘘、胃管胃肠减压、倒置胃管引流等,并给予药物调理、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生物治疗,改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缓解呕吐、恶心等症状。
(三)如果处理呼吸道感染
食管癌患者手术后如果出现呼吸道感染,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咳嗽,也是食管癌手术后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抗感染等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如何护理严重腹泻
食道癌患者接受切除术后,会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情况,很容易引起腹泻,如果患者出现腹泻应当积极给予止泻治疗,并补液,避免患者脱水,也要早期给予患者生物治疗,促进预后。
三、食道癌的早期症状
多数的食道癌早期患者并没有显著的症状,仅是会出现胸骨后不适、吞咽不适等症状,且为间断性发生,缓慢进展加剧,部分患者的症状加剧状态会持续若干年,极易被忽视。病情进入到发展期后,其表现为进行性的吞咽困难,短时间内持续加剧,一般为两个月至六个月,这也是食道癌最为常见和典型的症状。但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将食道癌与慢性咽炎进行区分,慢性咽炎和食道癌都会导致吞咽哽咽感,但食道癌导致的吞咽困难是食物稠到稀的一种进行性加重,而咽炎发作时吞咽唾液也会产生不适感,因此要注意区分,不要混淆,避免耽误病情。
四、如何预防食道癌
(一)均衡膳食
均衡膳食不管对于什么人群都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癌症患者,均衡膳食能促进癌症患者更快恢复,因此在日常饮食当中,要注意多补充膳食纤维和蛋白质,多食用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保证食物的多样化,对自身营养缺乏的情况进行弥补,实现营养均衡。健康人群则要根据我国居民膳食宝塔进行合理搭配。膳食宝塔分为五层,其中包含了人民每天需要摄入的主要食物种类,每层的位置和面积都有所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各类食物的比重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来。最新的膳食宝塔增加了人体活动和水的形象,进一步强调了充足饮水的重要性。水是膳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命必需物质,实际的水需求量会因身体活动、环境温度、年龄等有所不同。温和气候的轻体力活动成年人,每天的饮水量要达到1200毫升,而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处于高温环境的成年人,每天的饮水量要适当增加。饮水过量或不足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饮水要多次少量,主动饮水,而不是口渴了再摄入水分。现阶段,我国多数成年人体育锻炼不足,应当改变久坐少动的方式,坚持每天运动,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与步行6000步活动量相等的体育活动,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开展半小时的中强度运动。
(二)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
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不要暴饮暴食,不要进食过快,经常食用新鲜的奶制品、豆制品、水果、蔬菜等。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保证饮食卫生和饮水卫生,保证每天的水摄入量,日常坚持体育锻炼,提升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三)拒绝致癌食物
有大量文献显示,霉菌、亚硝胺都与食道癌的发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要避免食用发霉的粮食作物、腐烂的水果、隔夜的蔬菜、腌制的咸肉咸鱼咸菜,尤其是要减少食用靠、炸、煎的食物。此外还要不酗酒、不吸烟,吸烟的致癌面非常广,能够导致泌尿系、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癌症。长期的大量饮酒也会不可避免地摄入致癌物,且部分酒制品中会含有黄曲霉素、亚硝胺等致癌物,也含有间接致癌物如醛醇等。
论文作者:陈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食道癌论文; 患者论文; 并发症论文; 膳食论文; 症状论文; 饮水论文; 食物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