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打开思维之门_思维品质论文

语文教学要打开思维之门_思维品质论文

语文教学要叩开一扇思维之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门论文,语文教学论文,思维论文,叩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就必须回到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上来,这是当前语文课堂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想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阅历与生命体验中去理解作品的情感世界和价值取向,并进一步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对文本、对生活、对社会的感受和认识,一个很紧要的问题是,必须抓住语言教学的根本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东北师大教授朱绍禹说:“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同对语文科是工具性学科和思想性学科等的认识一样,这样的认识也是语文科的一种本质观。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和思维同等重视,是众多国家的现状,也是世界性的趋势。”可见,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实施语言教学,其本质就是一种思维的教学,是发展学生语文思维的敏捷与流畅、开放与深刻的思维品质的教学,语文教学必须为学生打开一扇思维之门。

一、品味语言,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就语文教学而言,文本阅读中如何进行语言品味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要想对文本的重点语句和语段进行语言欣赏和文章理解,必须把语言素养落实到语言与思维的结合点上,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文本理解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础内容,阅读教学又以文本为平台展开丰富的语言活动。从“期待视野”的阅读教学观出发,如果阅读时的感受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读者就会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兴奋;反之,读者就可能因为作品缺乏新意和刺激而显得索然寡味。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成为学生的语言活动过程,造成阅读期待之中的视野变化,启动学生的阅读思维,逐步缩短作品与读者之间的阅读距离。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了帮助学生认识人物形象,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出场方式、外貌特征、举止言谈等方面予以剖析,采用层层剥笋的手法,既有条不紊,又引人入胜,在比较分辨中感受人物鲜明的形象。为了加深学生对贾宝玉的理解,在一般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借助文本之中的两首“西江月”来寻觅他的叛逆个性,由此体会词作的立场和作者的态度。

文本语言是有温度、有质地的载体,要想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就要准确把握语言的纹路,去解读文本语言的精髓。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描绘农村生活的小词,作者以清新淳朴的语言白描了秀丽的风光和恬静的生活,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可是,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要想真正读进丰富的意境之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笔者观摩过一位青年才俊的公开课,比较欣赏的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品味语言的时候和学生一起欣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情趣,特别是紧紧扣住一个“醉”字进行精心的点拨,提问学生“谁醉了”、“因何而醉”,在反复咀嚼与讨论之中先是读一读吴地方言的温软婉媚,感受“相媚好”的亲热之味;再是说一说老两口的“画”中之话,体会一家人的安宁生活;三是想一想恬静的乡村美景,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课堂上寻言入文,缘意入境,情趣相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与理解,享受到词作生动形象而美感如画的韵味。

文本语言是给读者提供的一种信息符号,而语言的本质是栖居在大地之上的文化符号。既然作者把自己的生活与情感、思想与灵魂都融化在了这些符号之中,那么,语文教学就要去寻访其中的人性光辉和文化精神。这是一个深入浅出、因势利导的过程,语文教师既要在钻研教材时“深入”,又要在教学过程中“浅出”。“深入”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把握作品的行文特点和生命气息,找出心灵的感觉,然后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和由感性到理性地进行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的“浅出”教学,巧妙抓住切入点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期待,在期待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

二、开放语境,展开对话的思维空间

语文教学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就要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入手,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冲动,在良好的对话交流氛围中促进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

语文课堂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为了充分拓展语文阅读的空间,语文教师就会依托文本内容设计一些宏大而深远的问题,意图呈示出语文的丰富多彩和意味深长。表面来看,从课内走向课外进行资源的扩容和整合,体现了课文无非就是一个例子的思想。问题是,“扩”什么“容”,“整”什么“合”,有没有真正找到合适的扩容和整合的点,有没有真正抓住文本的语境去展开思维的场。有一次在一个省级语文会课的现场观摩了一堂《父母的心》的教学,执教者为了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功能,专门制作了一个学习网站让学生学习课文,有课文在线、美文赏读、真爱定格、爱的旋律、在线测试、交流平台等栏目,一堂课真正用于文本教学的时间不足二分之一,为了让学生体会文本的主题,揣摩人物的心理,课堂上一会儿播放《我的兄弟姐妹》的电影片段,让学生说说感人的画面和让人感动的理由;一会儿朗读课外美文《还能拿什么爱你》,让学生感受文中的爱心;一会儿进行写作训练,交流“谁写的最让你感动”。确实,课堂的容量大大增加了,电影的故事催人泪下,美文赏读也情真意切,读写结合本来就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途径,可是,整个一堂课,文本的语言品悟却十分浅显,文本中原本就十分感人的人文精神却受到了冷遇。这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一种错觉呢?在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时候对文本浅尝辄止甚至置之不理,怎么可能真正培养学生亲近文本深入语言的语文素养呢?语文教学,首先应该能教好教材,其次才是用好教材,归根结底是要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到文本的语言之中,实现与文本之间的心灵对接,从作者的心路历程出发去打通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背景文本”,才能使语文教学富有创造意义。

对话教学不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灌输思想的行为,也不是对话者之间简单的消费思想的行为,更不是那些随意发挥无中生有莫名衍生的行为。语文教学的对话,是一种联合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进行开放的进步的有益的思考行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教学尤其需要体味语言的凝练、节奏的和谐和韵味的深远。怎样才能让学生去领悟诗歌语言的魅力,让学生在语境之中入情入境和动容动情呢?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先展开诗歌的“画意”,再体悟诗歌的“诗情”,使诗歌教学走向“诗情画意”。我们的诗歌教学,就是要通过适当的语言文字,来加以丰富的想象,进而理解作者的情调,明悟诗歌的直觉。想象的过程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它抓住诗歌的意象实现思维构想,一方面进行再现性想象,把客观事物的原貌尽可能地呈现出来;一方面进行再造性想象,感知与此相关的人物与事件,从意象走向意境,完成一个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透视与裂变的过程。李白的《将进酒》,是一首诗情勃发、诗意豪放的名篇,全诗围绕着“劝酒”的线索述说作者人生短暂、千金散尽、饮歌作乐之间“该喝就喝”的洒脱与狂放,随处可感作者对酒当歌的奔放激情。然而,教学之中会发现,诗歌之中既有“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迷惘悲凉,也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迈豁达,还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超然自信和“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人生况味,诗歌在诗人跌宕起伏、纵横捭阖的气势中抒发着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豪气人生,欣赏这首诗,可以抓住一系列的诗歌意象去感受气象万千、激流奔涌的酣畅笔墨,再现曲折奔放、嗟叹浪漫的人物形象。

要想释放课堂的活力与激情,就要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和欣赏作品。尽管我们与作品之间有着时代与文化背景的不同,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境界相去甚远,但只有找到对话思维的根,从原点上不断进行有深度的追问,就会领略到语文思维之美和作品境界之美。

三、解放个性,深化思维的审美品质

语文思维的发生与发展随着个体的差异而不同,当学生们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逐步形成一种习惯的思想、认识与个性特征的时候,就会呈现出一种思维的品质。这种品质主要表现为一种认识思维的深刻性,可以用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审美的表达,充分反映审美体验基础之上的独到的见解,从文本的语言意味之中完成一种鉴别与创造的思维过程。

思维品质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个性解读的把握尺度问题。我们强调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深处的语言表达,是一种思想的艺术和艺术的思想。可是,我们在解读作品的时候,为了追求一种自由灵动的思维空间,激活审美阅读的思维情绪,常常以多元解读的方式来替代作品根本的价值主旨。有的教师在教学《祝福》的时候,围绕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展开来讨论,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奴性的表现,她到鲁四老爷家打工,帮地主干活,是心甘情愿承受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有的学生认为她再嫁时出格的表现也是封建意识在作怪,受到了好女不嫁二夫的贞洁观念的影响;还有的学生认为她自身的迷信导致了她人生的悲剧。诸如此类的解读反映出学生阅读理解上的浅薄和思想意识上的偏差,如果只是一味地肯定学生的多元意见而不加以正确的启发与引导,就会丧失文本的思想意义,培养一种错误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

我们主张对话教学之中的“求异存同”,我们也欣赏打开思维闸门之后的“各抒己见”,但是,我们更需要注重对文本进行正确而深刻的探究,还原和生发作品本身的价值。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是一篇关于死亡与美、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哲理作品。作者的笔下记述了凌晨四点发现海棠花未眠而产生了一种无人欣赏的“哀伤之美”,一个非常简单的自然现象一直困扰着作者的心志。读析这篇作品,我们不仅仅为文中随处可见的耐人寻味的文句所吸引,更为作者在审美过程中告知我们要“反复陶冶”而叹服。很多学生面对作品中引用雷诺阿和米开朗琪罗“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和“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难以理解,难道作者只是在通过反复强调“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来表明自己崇尚自然之美的观点吗,难道作者是在告诉我们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发现无限的美吗,那么,这又跟死亡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死亡与美是针锋相对的吗?川端康成为什么说“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自语道:要活下去”,作者想到过死吗,是否是在死亡的背景下才感受到生的美好和美的可贵呢?作者的“死亡意识”之中又有怎样的人物命运?一系列问题,成为我们深入作品的一道道坎。如果在教学本课之前去认真了解作者的个性命运,也许就更能深刻认识作者对生活和自然生命的哲学思考,即使课堂上会产生这样那样的不同见解,也可以给学生打开一扇思维的窗户,帮助学生从知人论世到自主探究,从审美体验之中引起心灵的感悟。

语文思维的品质,说到底是一种自我的阅读通道和悟觉体现。它反映出思维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能抓住文本的本质与规律深刻思考问题,解释内涵的典型意义。比如,对文本的写作艺术、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的理解程度,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个性特征和社会意义的概括程度,对语文反映生活、揭示人生和直面社会的驾驭程度等等,都能体现语文思维的深入程度。上文提及的在诗歌教学中进行审美历练,就是要捕捉诗歌之中的意象去探寻诗歌表现的意境;而品鉴散文的意蕴则需要紧扣作者所写的一景、一物、一事来进行审美感悟。散文之“意”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散文之“境”则是作者情感所寄托之景、之物、之事;所谓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因事明理,就是把外在的境界与内在的境界融化在一起。找到了散文的意境,就找到了散文的灵魂。

朱自清的散文名品《荷塘月色》,尽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怦然心动的优美景象,有田田的荷叶、朵朵的荷花、缕缕的清香、溶溶的月色,可是,却始终逃脱不了一种朦胧的意境,一切都像朦胧的梦,又像飘渺的歌。作者一会儿陶醉在这样的景色中,一会儿又摆脱不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纠缠。教学《荷塘月色》,能不能带领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走进作者创作的意境之中,去掀开优美的月下荷塘之上披着的朦胧的轻纱,去享受云雾朦胧又安谧柔和的荷塘与月色,需要看语文教师是如何遵照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话去做了。叶老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这“意义”和“情味”,深藏在语言之中,无论质朴自然还是酣畅淋漓,无论简洁明了还是意味深长,都要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剥去语言的外衣,明晰思想的本质。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既要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和领会作家作品所传达出的深情厚意,也要帮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去完成作品的二度创作,实现自我的思维解放和超越。一个人思维差异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他看问题是否具有了自己的独特视角,是否具备了自己独到的思维风格,这是需要语文教师始终把思维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一个重要原因。

哪里有语文,哪里就有语文思维。语文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生命快感,就要让每一堂语文课在亲近文字、解读文本和熏陶文化的过程中燃烧阅读的欲望,开启思维的大脑,澄明心灵的境界。

标签:;  ;  ;  ;  ;  ;  

语文教学要打开思维之门_思维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