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贸易利益分配理论的流变及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分配论文,利益论文,理论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742
贸易利益分配一直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根本动力。长期以来,贸易利益分配理论散落于贸易理论中,受利益立场和历史条件制约,学者们的研究结论与现实多有出入,使人们对理论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贸易利益分配出现利益分配主体多样性、利益来源多元性、实现形式复杂性的特点,传统的贸易利益分配理论解释乏力,因此,需要对西方贸易利益分配理论进行系统梳理,逐步创立更有解释力的理论。
贸易利益分配理论从贸易利益来源、贸易利益分配主体和贸易利益分配机制这三个基本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比贸易前后源于国内而形成的纵向利益和源于贸易伙伴而形成的横向贸易利益,结合时代特征逐步深入,最终形成贸易利益分配理论的流变。
一、古典贸易利益分配理论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机制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率提高,通过贸易利益的分配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并推动分工的发展。古典贸易利益分配理论的发展带有批判重商主义的烙印,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分析前提,包括完全竞争的企业、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生产要素不流动且机会成本不变、技术水平静止、充分就业和政府不干预经济,以此为基础展开利益分配的研究。
1.贸易利益来源
亚当·斯密认为,一国可以通过贸易促进专业化生产的形成,通过单位劳动生产效率即技术优势来获得贸易利益,贸易利益是与劳动分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利益主要来源于纵向利益。大卫·李嘉图认为,贸易利益来源于国际交换价格和国内交换价格的差异,即贸易前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一国消费的产品数量的增加,贸易利益是横向和纵向利益的综合。“在完全自由的贸易体系下,每个国家都会自然将其资本与劳动力投资于得益最大的部门。对个体利益的追求可以很好地与整体的普遍利益联系起来,通过激励勤奋、奖励创造以及最有效地使用与生俱来的独特力量,可以最有效、最经济地对劳动力进行分配。而通过增加产品总量,可以对总利润进行分配;通过具有共同利益的纽带与交流,整个文明世界的所有国家都可以联系在一起。”①“自己国内生产的商品在市场价格最高的国外市场上出售并被国外所消费,是所有贸易国的利益所在。既然一个人所失去的是另外一个人所得到的,则对于那些在国内被消费掉的产品而言,一般来说国家根本不会因此变得富有,而所有的国外消费品却肯定会因此得到很好的收益。”②李嘉图将贸易利益仅局限于横向利益。大卫·休谟将贸易利益来源延伸到国际金融领域,并提出了“价格—铸币流通机制”,认为“当一个国家的贸易与工业获得巨大发展时,所有周边国家就不可能陷入无知、懒惰与未开化的状态中”,③贸易利益不仅包括经济利益,还包括社会利益。
2.贸易利益分配的主体
古典理论秉承消费者至上的理念,认为贸易的主要受益人首先是消费者,参与国际贸易改变商品的供求并缩小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之间的差异,消费者获得相同的消费品只需要支付更少的货币,福利水平得到改善;其次是生产者,通过分工来提高生产率,在工资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工人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利润的扩大,生产厂商能获得更多利润。古典贸易理论鼓吹自由主义,在其贸易利益分配理论中没有单独分析国家受益的问题,而将国家从贸易中的受益等同于个体利益的总和。但由于国家是贸易活动的实际控制者,因此可以借助国家机器,以经济或非经济的手段有效地把私人利益要求加以转化或强行排除,从而贯彻国家的利益目标。在古典贸易理论发展的后期,李斯特论证了国家通过保护手段也能分享贸易所带来的利益:“保护关税最初确实会抬高制成品的价格,但是同样正确的是……通过从中获得工业的对立与国内的繁荣,这个国家拥有成功进行对外贸易和拓展商业领域的工具,增进了这个国家的文明,完善了内在机制,增强了其外在力量”。④因此,国家也是贸易利益主体之一,只不过所获利益不一定是经济形式而已。
3.贸易利益的分配机制
古典理论认为,贸易利益分配的机制存在于纵向和横向的贸易利益分配过程中,贸易是双方共同交换剩余产品的机制,而劳动力的价值是贸易利益分配的基础,贸易利益首先在劳动者中分配。在具体的贸易利益分配中,自由主义者推崇市场的作用,而不是依靠政府干预。亚当·斯密认为的贸易利益的分配在于通过市场机制来限制个人经济利益以利于社会福利,并通过道德和情操来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利益,“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企业所有者)对生活必需品作出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⑤后期的学者李斯特等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角度出发,认为需要建立国家参与利益分配的机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结成的个人协会是保证实现个人福利的最有效的模式”。⑥他认为,社会中某些成员的私人利益不一定会导致社会整体的最高福利,个人的利益应该从属于维持国家统一的需要。
整个古典贸易利益分配理论反映出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需要,认为贸易是可以产生利益的,借助市场或国家干预能实现贸易利益在整个社会中的再分配,并能促进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认为贸易利益主要是纵向利益,表现为市场的拓展和单位劳动力价值的提升。在世界经济联系尚不紧密、技术发展缓慢且商品市场竞争不激烈的环境下具有比较强的解释力,其贸易利益分配理论是建立在宏观感性静态分析的基础上,缺乏具体的动态分析。
二、新古典贸易利益分配理论
随着资产阶级的壮大并占据统治地位,经济学理论不再是仅仅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而是要为增强经济力量作贡献。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新古典经济学得到了发展,并对贸易利益分配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拓展,试图通过约束前提的放松和借助新工具方法来说明贸易现实。新古典贸易利益分配理论对理论前提进行了革新:两个国家多种要素多种产品、机会成本递增、要素国内流动、要素收入动态化等,并建立了微观分析的基础。
1.贸易利益的来源
通过贸易活动,国家福利会得到改善,利益来源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从生产的角度来考察,贸易利益不仅来源于劳动效率提高所导致的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还得益于资本的收益,利用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相互替代,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边际效率递减规律的发生;贸易使产品市场扩大而促使企业规模提高,从而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并能降低成本。②在市场需求和价格水平不变的状况下,生产者能通过产量增加获得更多的利润,用公式表述为:π=P×MP[,L]+P×MP[,K]-MC×Q,即依靠保持较高的边际产出和较低的边际成本来维持生产者的高额利润,促使该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对于消费者而言,贸易能增加消费者的商品选择种类和导致商品价格的下降,在收入恒定的情况下,消费者能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并促使无差异曲线外移。因此,新古典贸易利益分配理论认为,贸易利益来源于贸易中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利用生产者剩余度量贸易所带来的纵向贸易利益,而利用消费者剩余度量贸易所带来的横向贸易利益。但是,在贸易利益总量的衡量上依然缺乏统一的标准,因为生产者剩余是一个货币概念,而消费者剩余是一个效用概念,二者无法统一。
2.贸易利益分配的主体
新古典理论中虽然没有明确贸易利益的主体,但其理论暗含了对贸易利益分配主体的认识。出口国企业获得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从贸易利益中获得巨大的收益,成为贸易利益分配的重要主体;要素所有者通过要素投入来分享贸易利益,资本所有者通过资本投入来分享贸易利益。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产业资本家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来获得利润,并和金融资本家一起来分享贸易利益;劳动力的所有者从贸易规模的扩大中分享就业机会。进口国的贸易利益分配主体是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消费选择,消费能力上升,但在进口商品的竞争下,进口商品生产商和劳动者在进口商品的挤压下,会受到一定的损失。在贸易主体的认识上,新古典理论将生产者和消费者割裂开来,这是不科学的,因为二者在更多的时候是统一的;尽管国家从贸易中通过税收和补贴等形式间接参与贸易利益分配,新古典理论受自由主义的影响以及认识程度的制约而未能对此深入展开研究。直到由于经济危机而被推上历史舞台的凯恩斯主义出现后,才将国家从贸易中获得利益的认识推到极致。
3.贸易利益分配机制
新古典贸易利益分配机制是在市场作用下结合要素来进行贸易利益的分配。克拉克在其《财富的分配》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边际效用递减和资本带来收益的问题,分析了劳动和资本效用的相互替代对贸易利益分配的影响。“如果资本被用来通过一个固定的劳动队伍增加产量,那么它服从生产力递减规律。……当劳动力与一个规定数额的资本相联系并使用时,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不断递减就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个普遍规律的作用……成为分配理论的基础。”⑧从纵向的贸易利益分配来说,具有所有权要素的充裕程度和要素的边际收益是利益分配的核心,要素收益和商品价格的均等化成为贸易利益分配的主要依据。从长期来看,贸易利益的分配机制可以表述为“在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充裕要素)的报酬提高;在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稀缺要素)的报酬降低,而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⑨贸易利益的分配首先是在与贸易有关的部门中进行,从生产者的角度进行分配,并进一步传导到消费者的商品价格和工人的工资以及所有相关的生产要素中,“自由贸易不仅使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资本(或土地)都能获得同样的利润(或租金)报酬,而不管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与需求模式如何”,⑩形成了相对比较完整的纵向贸易利益分配机制。从横向的贸易利益分配来看,贸易利益围绕贸易条件的变动来分配,而贸易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要素禀赋的影响。在约翰·穆勒看来,“一件进口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出口用来支付它的那件商品的价值。一个国家能够出售到国外的各种物品成为它从其他国家购买物品的手段。因此,可供出口的商品的供给可以看作对进口的需求”,(11)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条件的差异成为分享横向贸易利益的决定力量。并不是所有的贸易参与国在贸易中的获利都是均等的,而是取决于该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12)因此,新古典贸易分配机制深受自由主义的影响;在新古典贸易理论发展的后期,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日益深入地卷入到贸易利益分配之中,国家力量的对比和博弈对贸易利益分配的影响日益增大,贸易利益的分配机制中市场力量有所减弱,而人为力量有所增加。
新古典贸易利益分配理论是在古典贸易利益分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古典理论的一种扬弃,反映出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时代特点,利益分配格局是利益主体力量对比的结果。古典和新古典贸易利益分配理论构成了传统的贸易利益分配理论,其核心思想是鼓吹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改善社会福利,但其缺陷也是明显的。以静态比较优势为核心的传统贸易利益分配理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才能实现其所期望的利益分配格局,而经济的动态发展和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的特点导致解释力不足。效率最大化的有效路径说明自由市场竞争是最佳选择,而国际贸易具有竞争性,且国家从不曾停留在比较优势的某一阶段,为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利益进行激烈的角逐,因此国家总是不遗余力地改善本国的比较优势质量,以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实现水平。国家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居于权威性主体地位,国家机构在国际贸易中的功能就是保障本国利益的最大实现,政府既是贸易政策的供给者,也是需求者,而在传统的贸易利益分配理论中缺乏对国家作为利益分配主体的研究,认为贸易利益分配是一个和谐的、能够普及到各个部门的过程。(13)更重要的是,传统贸易利益分配理论更多只是讨论纵向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而对于横向贸易利益的分配研究甚少。所以不难发现,在传统贸易利益理论的后期将贸易利益更多地表现为经济增长的作用。(14)
三、当代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贸易、投资、金融一体化的新现象,国家作为维护贸易利益的核心力量出现在国际舞台,对外经济联系在国家经济政策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贸易利益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公司成为实现贸易利益的主体力量,个人参与贸易利益分配的形式日益多样化。贸易利益分配既有历史特点又有时代特征,并形成了以新贸易理论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为核心的当代贸易分配理论,将整个贸易分配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以期能进一步解释贸易现实。
1.贸易利益来源
当代贸易利益分配理论结合时代发展,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贸易利益的来源。阿瑟,刘易斯从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来分析贸易利益的来源问题,“贸易通过向社会引荐新的商品来刺激需求,进而刺激人们要求多劳动或提高劳动效率的愿望”。“贸易也给人们带来新的观念——消费的新方式、新技术或社会关系的新观念……如果我们在研究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时发现,经济突然急剧增长,信仰发生变化或社会关系有所改变,其原因几乎总是由于进行贸易的机会增多了。”(15)新贸易理论认为,生产者的贸易利益来源于规模经济和相互倾销,在规模经济发生作用的条件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对规模经济效果的追求是厂商获得超额利润的动力,出口方的利益是不完全竞争厂商获得的市场势力与规模经济利益的总和;进口方利益则是从消费差异产品中获得消费上的满足,进而是福利水平的提高。(16)寡头垄断厂商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将增加的产品产量以低于本国市场的价格销往国外市场,这种相互倾销行为所形成的贸易不是由于分属于不同国家的厂商生产了差异产品,而是因为各自对自己最大限度利润的追求。相互倾销基础上的国际贸易的利益来自于各国企业通过“倾销”所获得的垄断利润以及在本国市场上销售价格保持不变情况下所获得的垄断利润的总和。(17)后发国家可以推行战略性贸易政策,企业通过“干中学”来提高经济效率并实现规模经济,获得贸易的利益。对创新驱动模型增长的实证考察证明了进口贸易对技术溢出有显著性的影响。随着贸易在整个经济中地位的上升,贸易部门形成的利益集团通过政策游说,进一步增加来自贸易的收益。(18)而新兴古典贸易利益分配思想在古典理论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将贸易利益的获得与交易费用结合,认为参与国际贸易能提高国内的交易效率,减少交易费用,促进分工效率的提高。(19)
2.贸易利益分配主体
当代贸易利益分配主体有其独特特征。第一,跨国公司主导的要素分工模式迫使我们将国家贸易利益和跨国公司贸易利益区别开来,考虑贸易利益时,需考虑三个不同的主体:跨国公司、母国和东道国的贸易利益。第二,在要素分工条件下,消费者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也发生了改变,消费者被划分为中间产品消费者和最终产品消费者,二者都是贸易利益的主体之一,但在利益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三,国家作为贸易利益的主体之一,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不仅体现在国内政治中,也体现在国际政治中;不仅包括经济利益,还包括政治、文化利益。第四,国际经济组织也成为贸易利益的分享者之一,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像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性的经济组织从对贸易的影响中获取了利益,一些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也在贸易中获得了对区域经济干预的收益,比如欧盟就通过统一关税和货币政策的执行获得以前不曾有过的利益。第五,服务于贸易的组织也成为贸易利益的分享者,为贸易服务的金融、保险、咨询等服务性的行业,随着贸易的扩大而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分享了贸易的好处。从政策内生化的视角来分析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交易效率提高所带来的收益首先在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分配,交易效率的差异导致国家也成为贸易利益获得的主体之一。
3.贸易利益分配的机制
当代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机制的主要特点是纵向贸易利益与横向贸易利益的结合,贸易利益的分配过程受市场力量和人为力量共同作用。战略性贸易理论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国内外是分割的。从产业资本所有者的角度来说,企业在国内的纵向利益更多是政策扶植所带来的收益,在国外市场主要靠市场竞争,跨国公司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市场分配基础上增加人为因素来干预贸易利益的分配。而劳动者参与贸易利益的分配,除了受要素收益规律的影响外,还要受工会制度、劳工政策和跨国公司全球生产决策的综合影响。资本所有者通过资金的跨国流动,能够在任何资本开放的市场上获得贸易利益,增加了获得贸易利益的机会和空间。各种服务于贸易的产业,视其对于贸易影响的程度大小来分享贸易的利益。国家参与贸易利益的分配,不再仅仅表现在税收和补贴等二次分配的基础上,而是同时通过与不同国家利益主体和国际经济组织机构的博弈,最大限度地从国内外获取经济和政治收益,以实现国民经济整体的福利最大化和经济安全,从而尽量降低维持统治的经济成本和政治成本,最终获取长期执政的收益。(20)消费者分配贸易利益具有不确定性,进口导致竞争,进而降低产品价格使消费者获得福利收益,但国外不公平竞争导致进口商品垄断的形成,最终有可能危害消费者。新兴古典贸易利益分配的机制更主要的是依赖市场,通过交易效率的差异和交易费用作为贸易利益分配的主要参照,因此,分配机制上更加推崇自由和减少人为的干预。
应该说,当代贸易利益分配理论的发展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干预经济能力增强的影响,与贸易在一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增强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理论渊源上受产业理论的影响,同时更是受到计划经济和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将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结合作为贸易利益分配的主导力量。因此,作为新贸易理论核心的战略性贸易理论,在解释战后贸易利益分配的问题上无疑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而新兴古典贸易利益分配理论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解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交易费用的大小决定了是否分工及分工水平的高低,但是不能决定如何分工,不能确定哪一个国家生产何种产品的分工方式,交易效率的高低无法确定某个国家出口何种产品、进口何种产品的贸易结构”。(21)因此,该理论更多地只是一种理论分析的框架,而无法在实践中来检验。
四、贸易利益分配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已有的贸易利益分配理论都是从某一个视角结合某一历史时期的特点来分析贸易利益的分配,因此,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导致的。
第一,过于强调短期利益而未能顾及长期利益。自由贸易政策强调自由贸易带来的商品自由流动以及由此而来的福利增进,但正如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李斯特指出的那样,财富的生产比财富本身要重要得多。自由贸易的确能够带来眼前利益,但却是以损失长期的财富生产能力为代价的,所以应该对国内市场进行保护。“保护关税如果使价值有所牺牲的话,它却使生产力有了增长,足以抵偿损失”。(22)这是贸易利益分配理论的两难选择。如果过分强调短期的横向贸易利益,可能会影响长期的纵向贸易利益的获得。
第二,局部利益考虑过多而难以兼顾整体利益。国家利益是作为一个整体来体现的,但国际贸易政策保障的往往是局部利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冲突,财政的扶植与税收的压力,国内的压力与有限的国际生产空间,贸易与投资、金融等利益的整合与冲突,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冲突,贸易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其他的贸易伙伴造成伤害并损害其贸易伙伴的整体国民福利。(23)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财力有限,难以对大多数产业同时扶持,这导致产业间的非均衡发展更为突出。而发达国家基于不完全竞争和外部效应的策略性贸易政策完全是建立在优势产业竞争的基础上的,必然导致国内产业非均衡发展的国际贸易摩擦效应。
第三,过于强调经济利益而忽视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利益的影响。由于所依据的国际贸易理论抽掉了不应忽视的社会因素,从而使贸易政策的制定也更倾向于以经济利益为主。实际上,贸易政策从来就与政治、外交、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会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而最终作用于国家利益层面。
在经济全球化和要素流动性增强的基础上,如何重新核定贸易的利益是未来贸易利益分配理论发展的基本方向。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保罗·罗伯兹认为的那样,自由贸易原理建立在生产要素不能转移到外国的假设上,现在除了土地外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可以转移,因此自由贸易使所有国家都能受益的理论已经崩溃。(24)因此,要克服已有贸易利益分配理论的缺陷,未来的贸易利益分配理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贸易利益来源的拓展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贸易利益来源更加广泛,尤其是在加工贸易和外包服务日益成为贸易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横向和纵向的贸易利益更加成为一个整体。而今天贸易利益的来源不仅包括货物贸易,而且还包括服务贸易、金融、投资等传递渠道,贸易利益的来源也不仅限于传统的双边,而更多的是来自多边,因此,贸易利益来源更加广泛。忽视这一点会导致无视贸易的真实利益而产生错觉,例如,包括萨缪尔森等著名经济学家都会质疑“中国和印度技能的提高必定可以使美国从双边贸易中受益”的观点。(25)
(2)贸易利益主体的拓展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全球化国家的不同主体直接或间接地从全球化分享贸易利益,以不同形式参与贸易的主体所获得的利益是不一样的。因此,应该将贸易的好处公布于众。贸易利益来源于纵向比较利益和横向比较利益,二者的综合平衡和总量的扩大是贸易利益分配的标准。贸易利益不仅包括经济利益而且也包括社会利益,但是传统的贸易利益分配理论更多的是一种直接利益分配理论,对于贸易利益的间接分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导致公众并不能完全认识到贸易的好处。企业作为贸易利益主体,通过直接参与国际贸易或通过间接参与国际贸易来获得贸易利益,以期形成企业的异质性,企业的异质性将对企业边界、外包以及内包战略的选择产生影响,对企业追求贸易利益的能力和手段会形成制约。(26)因此,贸易利益的延伸导致主体的增加,需要进一步分析全球化背景下贸易利益分配的不同主体。
(3)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利益分配机制的重建
建立一个能完全反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贸易利益分配并能有效测量的模型,是解决当前整个国际贸易利益争端的当务之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利益通过贸易、金融和投资等渠道来传导,跨国公司利用全球性的生产网络组织来转移,形成了贸易利益主体多元化、贸易利益传导多样化、贸易利益表现复杂化的特点。传统的贸易利益理论建立的基础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相背离,因此构建以要素所有权为基础的贸易利益衡量机制是未来贸易利益分配理论的重要方向。(27)因此,建立完善的和透明的贸易利益分配体系,将使得公众能真正地认识到贸易的好处,形成支持自由贸易的完整理论体系。
注释:
①David Ricardo,The Works and Correspondence of David Ricardo,Vol.1,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2,p.70.
②Charles Davenant,An Essay on the East-India Trade,1696,p.30.
③David Hume, Writings on Economics,Thomas Nelson and Sons,1970,p.62.
④G.F.List, National System of Political Economy,trans,by G.A.Matile,Philadelphia,PA:Lippincott,1856,p.145.
⑤Adam Smith,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10th ed.),London:Strahan and Preston,1804,p.386.
⑥G.F.List,1856,p.420.
⑦Alfred Marshall, Principle of Economics (8th ed.),London:Macmillan,1920,pp.315~323.
⑧John Bates Clark,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A Theory of Wages, Interest and Profits, New York:Macmillan,1899,pp.48~50.
⑨Wolfgang Stolper and Paul Samuelson,Protection and Real Wage,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9,1941 ,pp.58~83.
⑩P.A.Samuelson,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Equalization Once Again,Economic Journal,Vol.58,1948,pp.163~184.
(11)Robert B.Ekelund Jr.and Robert F.Hebert,A History of Economic Theory and Method (4th ed.),New York:Macmillan,1997,pp.178~182.
(12)Bela Balassa,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Vol 33,No.2,1965,pp.99~124.
(13)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32页。
(14)Ronald Jones,The Structure of Simp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73,1962.
(15)W.A.Lewis,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Homewood,IL:Richard D.Irwin,1955,p.235.
(16)P.R.Krugman,Increasing Returns,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9,1979,pp.469~479.
(17)J.A.Brander and P.R.Krugman,A "Reciprocal Dumping"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15,1983,pp.313~321.
(18)〔以〕G.M.格罗斯曼、〔美〕E.赫尔普曼:《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李增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2页。
(19)X.Yang,A New Theory of Demand and Emergen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rom Domestic Trade,Pacific Economic Review,Vol.1,1996,pp .215~217.
(20)R.Morton and R.Myerson,Campaign Spending With Impressionable Voters,CMSEMS Working Paper No.1023,Northwestern University.
(21)鞠建东、林毅夫、王勇:《要素禀赋、专业化分工、贸易的理论与实证——与杨小凯、张永生商榷》,《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1期。
(22)F.G.List,1856,p.181.
(23)Ralph E.Gomory and William J.Baumol,Global Trade and Conflicting National Interests,MIT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Arts & Licensing International Inc.,2003,pp.7~9.
(24)裴长洪主编:《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59页。
(25)Paul A.Samuelsom,Where Ricardo and Mill Rebut and Confirm Arguments of Mainstream Economists Supporting Globaliz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18,2004,pp.135~146.
(26)Poi Antràs and Elhanan Helpman,Global Sourcing,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12,2004,pp.552~580.
(27)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An Ownership-base Framework of the Current Account 1963~2004,Department of Commerce,http://www.commerce.gov.
标签:新贸易理论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利润论文; 差异分析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要素市场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