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汉河小学 266100
多模态教学就是指不同教学模式(交际符号)如口语、书面语、肢体语言、图像、颜色、音乐、动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靠、相互协调来构建整体意义的操作过程。多模态教学的优势在于它图文并茂,声色俱全,更具直观性,它能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通过多模态的转换来建构知识。此外,它具有交互性和可重复性,使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品德与社会》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课程基础,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在品德教学中,实行多模态体验教学,能够促进儿童品德的知、情、意、行整体发展。
一、多模态的新课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程标准》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创建一个真实有效的生活情境,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多种资源,以及各种视觉、听觉手段等多模态的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场景,让学生心情放松,能调动孩子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如执教山美版六年级年级上册《“神州”飞天》一课时,老师让学生搜集“神州11”发射过程的视频和相关资料。上课伊始,让学生上台播放自己所搜集到的视频和相关资料,并请其他同学谈谈感受,学生们热情高涨。通过不同模态的转换和互补,学生输入的信息是多元的,然后通过感知、理解、编码、贮存,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多模态的体验活动,内化学生行为,使课堂走向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活动性”是品德课程的基本特征,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难以创建一个真实有效的生活情境,而缺乏真实的情境是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方面的情况,应充分运用多模态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恰当的模态教学策略,利用网络、多媒体、肢体语言、音乐、颜色等多种资源,以及各种视觉、听觉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场景,让学生心情放松,使课堂走向生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执教山美版四年级上册《需要帮助吗》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农民伯伯插秧的辛苦,老师配乐创设了多模态的教学情境:
师:据说一粒米从春耕开始到收入粮库要经过40多道工序。我们来看一段农民插秧的视频,看的时候,请注意观察农民的动作(老师解说:看他们两腿分开双脚泡在泥水中,弯腰成90度,双腿半蹲,双手不停地分秧、插秧苗,边插秧苗边拔腿往后退,再分秧苗再插秧,这时常要忍受太阳的炙烤和小飞虫的叮咬)。
看完之后,老师让学生领取秧苗,伴随音乐模仿农民插秧的劳动,体会农民的辛苦,时间一分钟。然后,让学生谈谈感受。通过交流,学生感觉短短的一分钟就累得腰酸背痛,插得秧苗还不整齐,感觉到农民伯伯很辛苦,这一粒米来得的确不容易。
教师结合教材的内容跳出教材,巧妙设置多模态的体验情境,通过孩子们的模态体验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了农民伯伯的辛苦、体会了一粒米的来之不易。
三、扩大多模态教学策略的空间和时间,回归创造性生活情境。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利用多种模态形式共同参与回归创造性的生活情境。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
如以山美版四年级下册《贴春联》为例,课前老师让学生了解自己家过年的风俗习惯、有些风俗习惯的传说、春联的贴法、搜集春联等,让学生去问家长、上网、查资料。通过学生走向家庭、走向社会的调查,对于春节的习俗、年的来历、贴春联的来历、压岁钱的传说等都有了了解。课堂上孩子们真正成了学习的小主人,一个个交流自己的调查成果,整个课堂变成了“春节习俗知多少”大比拼了,比起老师枯燥地在课堂上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又如,山美版一年级上册《秋天的果实》,课前,老师让学生利用节假日让父母带领自己到秋天的田野中、果园中去寻找秋天的果实。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农田里掰玉米、挖花生、刨地瓜等,收集到了秋天的果实、标本、照片等,上课时,孩子们一起交流自己的果实的特点(老师引导可以从它的味道、颜色、生长在什么地方等方面说一说),孩子们拿着自己的劳动果实介绍的积极性非常高涨。这样,在课堂以外老师让孩子通过多模态的体验,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
总之,品德教学中渗透多模态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成长。实施多模态体验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他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成为真正的社会人。
论文作者:孙宁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2月第26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5
标签:学生论文; 多模论文; 品德论文; 秧苗论文; 情境论文; 自己的论文; 老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2月第26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