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民收入就能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就能论文,农民收入论文,消费市场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自中国经济步入通货紧缩的局面之后,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即成为经济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在中国,依然有近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但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不及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1/3。如果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能够达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那么,目前处于“生产过剩”状态的绝大部分消费品行业都将继续扩大生产。有人估计,如果农村居民彩电的消费水平达到城镇居民的水平,中国彩电行业不仅不会出现生产能力过剩,还将持续快速发展10~20年。
但是,怎么才能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呢?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收入水平很低。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比(按当年名义收入计算)一直保持在2.5倍左右,最高的时候达到过2.8倍,有些地区甚至超过3倍。因此,要想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就必须想办法提高农民的收入。但是,是否提高了农民收入就一定能够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呢?通过80年代中期到现今城乡居民收入和部分主要消费品的消费状况的比较,我们发现城乡居民之间的巨大消费差距不仅仅来自于收入的差距,还来自于消费环境的巨大差异。因此,仅仅提高农民收入是远远不够的,想办法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品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效用,显得十分重要。
二、消费环境的差异与城乡消费差距
消费环境的差异,林毅夫在1999年就注意到了。他发现城乡居民在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消费上的差异不单单是收入差距所能解释的。城镇和农村在电力以及自来水供应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巨大差距是制约农村耐用消费品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林毅夫这里所阐述的城乡基础设施方面的差异还只是消费环境差异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差异主要体现在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在消费某一消费品时往往要花费更高的代价,诸如更高的电费、更高的水费等。其实,城乡消费环境还有另外一部分差异。这一部分直接体现在由于消费环境的不同使得同一种消费品对城乡居民而言具有不同的效用。
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是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现在这“三大件”的消费在城镇已趋于饱和,而在农村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因此,城乡居民在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的消费首先入选我们分析比较的范围。
从整体水平来看,2001年农村居民彩色电视机的消费水平还处于城镇居民90年代初的水平,而洗衣机和电冰箱的消费水平只及城镇居民80年代中期的水平。但是,这3种家电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技术的进步和竞争的加剧,平均价格不断下降。90年代初期,购买一部彩色电视机要花两倍多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而现在一部普通的彩色电视机价钱不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3。洗衣机的平均价格在1990年初大约相当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倍,而现在则只相当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3。90年代初,电冰箱在城镇的普及率是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近50台,当时它的价格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5倍。现在其价格仅相当于农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但其在农村的普及率仅为每百户拥有14台。因此,从总体差距上看,收入并非是决定农村消费需求的惟一因素。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我们对比一下江苏、浙江、广东三省农村居民与城镇中的最低收入户居民的消费状况。之所以选择这三个省,是因为自80年代中期以来这几个省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就一直比城镇中最低收入户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要高。但是,三省农村居民的彩电消费滞后于城镇最低收入户居民5年,洗衣机和电冰箱消费则滞后达10年。这清楚地说明,即使部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高于城镇居民,他们也不会和城镇居民拥有相同的消费水平。落后的消费环境同样会制约农村消费市场的开发。
彩电在城乡之间消费环境的差异,除了供电设施、节目信号传播等方面外,至少还存在两个地方的差异:①有线电视网已覆盖了大部分城镇,在城镇,彩色电视可以接收好几十个节目频道,但在农村即便是在无线信号传播比较畅通的平原地区,所接收的频道也不过10来个;②在这十分有限的10来个频道里联系到农村生产生活的节目那就更是寥寥无几。由此可见城乡居民或许同样拥有彩色电视,但其消费效用是有着很大不同的。
至于洗衣机和电冰箱在农村消费的拓展,就更不是收入提高就能解决的。洗衣机早在80年代中期就在城镇有了很高的普及率,达到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60台。这说明洗衣机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已是一种生活的必需品。城镇家庭妇女同时需要承担繁忙工作和大部分家务,洗衣机可以大大节省她们做家务的时间。这些节省的时间所获得的工资收入相对于洗衣机的花费是划算的。而在农村有1.5亿隐性失业人口,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妇女而言,节省洗衣物的时间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一方面时间有的是,另一方面她们单位时间所能够获取的收入极低,这样洗衣机的花费变得不划算了。电冰箱直到90年代中期才在城镇居民家庭中得到普及。电冰箱在城镇地区的普及既节省城镇家庭妇女购物的时间(不用天天去购买),也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保证了食品的新鲜度)。但在农村,这两个作用都很难发挥。时间的节约就不用再讲了,至于食品的保鲜问题在农村也基本不存在,只要农民还种地,他们就吃自家的新鲜蔬菜,吃自家老母鸡下的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洗衣机、电冰箱与彩色电视相比,它们在城乡之间的消费环境的差异更大,它们的消费不仅受到诸如供电、供水设施的制约,而且其使用价值还和消费者的工作状况相联系的。因此,我们也就可以看见洗衣机、电冰箱在城乡之间的消费差距比彩色电视要大得多(见附录表),前者农村居民消费较城镇居民滞后15年左右,后者滞后10年左右。且前者差距的缩小存在着明显的困难。
城乡居民在衣着方面的消费差距最能反映出城乡消费环境之间的差异,先看表1:
表1:城乡收入和衣着消费比较
表1中的比值都是按照当年的名义支出和名义收入计算得到的。我们可以看到,城镇居民的人均衣着消费居然是农村居民的5倍。显然,相距2倍多的收入是无法完全解释这个现象的。
从表面上看,衣着消费没有上述耐用消费品复杂。至少衣着消费无需相关的基础配套措施。但是,城乡居民衣着消费差距居然比耐用消费品的差距还要大。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用“白领”和“蓝领”来区分不同岗位的人员,这说明衣着消费和一个人的工作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另外,在现代都市衣着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御寒保暖的功能,已经成为人们展现个性的一面镜子。因此,衣着消费和人们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而城乡居民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差异是巨大的。一双价格昂贵的皮鞋对于一个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而言,其使用价值还不及一双价格低廉的胶鞋;一件漂亮的连衣裙对于一个农村妇女而言其作用还不及一件结实耐用的帆布工作服。最时髦的衣服在农村那样的生活环境下也没有它展示的空间。因此,城乡居民衣着消费方面的巨大差异也就不足为奇。
最后我们要比较的是作为交通工具的自行车和摩托车在城乡居民间的消费差异。自行车和摩托车消费也是无需相应的配套措施的。虽然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差甚远,但这两种交通工具消费上的差异并不大,尤其令人感兴趣的是摩托车的消费。摩托车的价格相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可以说是相当高的,一部摩托车要花去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近1.5倍,但是城乡之间摩托车的消费水平却相差无几,到1999年摩托车在农村的普及率居然还超过了城镇。除江苏、浙江外,北京、上海、天津、福建、山东、辽宁等省市农村居民摩托车的消费超过城镇居民。其他省份即便城镇的普及率高于农村,二者间的差距也十分微小。
如果从消费环境的角度来考察,上述令人吃惊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城镇居民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城镇的公交系统以及出租车,这一切在农村是不存在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活动范围并不比城镇居民小多少。自行车和摩托车因其对城乡道路交通环境良好的适应能力而得到农村居民的厚爱,尤其是具有更强机动性的摩托车。与城镇居民相比,这两种交通工具对农村居民而言具有更大使用价值和消费效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盲目地提倡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是不足取的,农民的消费行为是十分理性的。他们从消费品在农村这个大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出发,更加强调实实在在的功用。可以说,不了解农民,不了解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环境的巨大差异,农村消费市场是无法正常启动的。
三、建议
消费品所需的配套环境直接影响着消费品功能的发挥和消费成本的大小,从而间接影响着消费品的消费效用;而消费者的工作、生活环境则会直接影响消费品给消费者带来效用的大小。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就应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1.进一步加强农村居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
这一观点林毅夫(1999)有较深入的论述。这里只想提请注意两点:①在未来10~20年中国人口依然会保持增加的态势,即便考虑城市化因素,估计还会有7~8亿人口居住在农村。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不仅无法保证这些农村居民的收入持续增长,而且即便收入有了增长,消费也不会有相应的增长,其生活水平也就无法相应提高;②农村居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有规划、有重点,投资方式要灵活多样。相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农村居民居住相对分散,从而使得许多基础设施很难发挥规模效应。这就要求投资建设要有规划、有重点的实施。在很多农村地区,当地居民的自来水供应是由私人投资完成的,政府只是起了个引导作用。这说明许多基础设施只要对农民确实有利,在合理的制度安排下其实无需政府出钱投资。政府关键是要对利益各方进行合理的引导。
2.加快城市化步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最为彻底的办法就是将农村居民变为城镇居民。这既可以使得许多基础设施在城镇发挥其规模效应,还直接彻底地改变了农村居民的工作、生活环境。许多消费品在农村几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在城镇却是家庭生活的必需品(如洗衣机、电冰箱、抽油烟机等)。可以想像,只要每年有大量的农村居民在城镇定居,现今许多所谓“过剩”的耐用消费品都会继续扩大生产。
日本经济学家吉川洋(1994)总结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时认为,与现今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外向型经济相比,日本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内需支撑的。人口大量地从农村进入城市,是当时日本内需持续增长的直接原因。在农村,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三代同居的家庭只需1台电视、1台冰箱。可是人口一旦进入城市,家庭结构显得简单,家庭户数也就大幅度上升。1955年到1975年,日本人口由9000万增至1.1亿,增长了20%,但家庭户数却增加了80%多。家庭户数的增加直接刺激了当时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从而带动了相关的投资和就业的增加,使得经济保持了持续增长。
与同等经济和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循着吉川洋的思路,我们还可以看出城市化滞后也是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减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城市化滞后使得许多消费品在农村还只是刚刚开始进入家庭生活,就变得“相对过剩”了。没有大规模的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也就不会有大规模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从这个角度看,城市化不仅仅是要解决农村居民消费滞后的问题,更是要解决中国经济长久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