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医院 836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实施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方法:将近3 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64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研究,同时以随机数表法的方式将患者均分成两组,对照组根据常规内科标准护理,观察组增加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研究两组的临床施护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满意度、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相比对照组明显提高,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明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施护前,两组的SAS 与SDS 分值对比相仿,不具统计学意义(P > 0.05),经施护后,两组的SAS 与SDS 分值均出现不同程度改善,且观察组相比对照组减分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实施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于改善患者情绪、提高其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与临床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规避不良症状的发生,值得临床加强普及。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9-0236-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类型中较严重的一种,一般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畅,导致心肌缺氧、缺血后坏死引起。早期有效的临床施治是控制病情的关键,然而,治疗期间,病人极易因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焦虑、烦躁等情绪,使心率变异性下降,甚至造成心脏性猝死[1]。为此,本研究在积极救治的同时,对我院64 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进行了分组护理和比较,取得较满意的研究结果,现作如下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 年6 月至2014 年 6 月到我院心内科治疗的64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主要实验对象,其中男、女各有34 例和30 例,年龄范围43~76 岁,中位年龄是(58.6±3.3)岁。所选患者均在冠状动脉造影或超声心动图检查后证实病情,无合并精神障碍或全身性疾病,根据实验需要,以随机数表法方式将患者均分成两个组,组间的性别、年龄等一般数据对比均相仿,即P > 0.05,存在可比性质。
1.2 方法
对照组根据常规心内科标准护理,包括基础护理、用药指导和维持环境的整洁与卫生等。观察组增加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即在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知识、心理学知识和健康教育等培训和考核后,成立专业护理小组,调查患者的心理精神状况,再制定符合患者情况的措施进行干预,主要措施:
(1)健康教育:入院后,由护理人员通过集体讲座的方式,向患者耐心讲解住院制度、溶栓目的和各项检查事项等,再给予发放疾病资料卡片,详细为患者介绍疾病的诱因、临床特点和预后知识等,及时解答患者疑虑,以纠正患者既往对本病的错误认知,从思想上化被动护理为主动。
(2)心理护理:①孤独无助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较长时间的住院治疗,无聊时间增加,加上缺少亲属陪伴,可能使其产生孤独与无助感,因此,护理时,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保证每日有效沟通时间在30min 左右,尽量满足患者身心需要,并通过拉家常、亲切称呼等方式以消除其不良心理;②焦虑不安型。住院环境陌生、患者病情多变,随时可造成死亡,患者极易因此增加心理负担,进而出现恐惧、紧张等情绪;护理时,护士应向患者详细介绍病区的环境与特点,给予安慰和疏导,及时消除可能对患者心理造成刺激的环境因素,以减轻其恐惧不安情绪;③抑郁低落型。此病患者可能因医疗费用高昂,或本身合并慢性病多而产生抑郁、低落等情绪,甚至有轻生倾向,护理时,护士需对患者做出的一些行为表示理解和同情,耐心给予疏导,同时与其家属配合,让其在患者面前尽量避免谈论沉重话题,尊重、鼓励患者,以增强其治疗信心。
1.3 观察标准[2]
由我科自制调查问卷表,调查患者的临床满意度和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同时统计两组发生不良症状的例数,以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作为参照,评估两组施护前后的情绪改善情况,分值与症状改善程度呈反比例。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7.0 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由卡方(X2)和t 检验计数与计量资料,组间数据采取[n(%)] 和(x±s)描述,最后以P < 0.05校准。
2 结果
2.1 临床施护情况
如下表所示:
可见,施护前,两组的SAS 与SDS 分值对比相仿,不具统计学意义(P > 0.05),经施护后,两组的SAS 与SDS 分值均出现不同程度改善,且观察组相比对照组减分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焦虑、抑郁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过程中最常见且最早出现的心理问题[3]。谌建群 [4] 报道中,25 例采取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23 例在治疗期间产生焦虑与烦躁情绪,其中更有1 例出现濒死感,严重影响到临床治疗。此次研究中,我院采取SAS 与SDS 量表调查64 例患者的心理情绪状况,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患者在护理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与抑郁情绪,与其报道有一致性。负面情绪的存在,容易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增加儿茶酚胺分泌,使室性心动过速,进而增加诱发心源性猝死的风险。而通过在积极临床施治的同时,配合规范有效的护理干预,则可起到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加强配合度等重要作用。
本研究中,我院转变传统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增加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利于从思想上加深患者对本病的认识,化被动护理为主动,心理护理利于有针对性地对患者情绪进行疏导,尽快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同时通过小组的形式开展护理工作,则有利于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护理后,其临床满意度、健康知识掌握度相比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P < 0.05),发生不良症状的例数相对有所减少(P < 0.05),且SAS 与SDS 减分相比对照组更显著(P < 0.05),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相符[2,4]。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实施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于改善患者情绪、提高其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与临床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规避不良症状的发生,值得临床加强普及。
参考文献:
[1] 孙茂菊.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J]. 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2):147-148.
[2] 郝爱霞. 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价值分析[J]. 心血管防治知识,2014,10(10):1-3.
[3] 武玉兰. 浅谈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J]. 临床合理用药,2011,4(2):111-112.
[4] 谌建群.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加强健康教育的效果护理[J]. 中国保健营养,2012,8(12):4865-4866.
论文作者:张磊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5月第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心理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情绪论文; 两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5月第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