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贸易产品结构的分析与优化建议_贸易结构论文

我国贸易品结构分析与优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论文,建议论文,我国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贸易额逐年增长,从1978年至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55.9倍,年均增长20.72%,远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长幅度,在世界贸易中所处地位不断上升,已成为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贸易国。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贸易结构存在许多问题,我们离贸易强国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对外贸易扩张基本是数量扩张,对外贸易质量还存在问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居不下,贸易摩擦日趋严重等都是对外贸易质量低下的具体表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外贸结构进行细致分析,找出病症所在,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现状

贸易结构分析包括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地理分布、贸易方式等诸多方面。本文着重从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及加工贸易两方面对其分析。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商品出口结构的目的是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

(一)出口商品结构现状

根据表1至表4的数据,我们发现:

第一,我国工业制成品在整个出口总额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并且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程度,这反映了我国工业化发展的一般水平。我国出口结构的变化与我国整体经济结构的演变密切相连的。

表3显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效益低下,第三产业则滞后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农矿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逐年下降,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强劲提高,第三产业平稳发展。与此相关,三大产业的经济规模也出现相应变化。大规模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缓解了产业“瓶颈”制约,制造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推进了产业升级。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主导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第二,我国纺织品与服装的出口比重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新兴工业国家,但却大大低于那些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并且,这一比重已经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在纺织和服装产业方面还具有相当的优势,另一方面又反映了我国的这些优势正在受到后起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产业优势正在逐步丧失。根据李嘉图比较优势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我国的出口导向战略第一阶段实施的是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使我国原有的工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较快的转化为出口优势,促进了出口商品结构的不断优化。

第三,我国的机械和运输设备的出口比重仍然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却大大高于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并且这一比重呈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

由表4可知,近年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有较大提高,2000年、2001年和2002年,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我国外贸进出口额的比重分别是42.3%、44.6%和48.2%,而且这一比例仍在不断提高。同时,机械和运输设备出口比重逐年大幅攀升,反映了我国较强的贸易和产业政策导向。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集中代表着我国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状。在这些产业群中,我国目前还主要处于进口替代的阶段,具体地说,还处于中级产品的进口替代阶段。从整体上讲,我国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产业优势还远没有建立起来,从而我国这些产品出口的加工贸易性质还是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存在。

(二)进口商品结构现状

从表5来看,我国对外贸易的进口结构呈现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我国进口结构的制成品所占比重要大于出口结构中的比重。这反映了我国的资源状况,对于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来说,我国的资源并不丰裕,而是相对稀缺的。并且可以预见,这将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存在的问题。

第二,我国矿物燃料等进口比重的逐年上升,意味着我国在这方面的资源相对缺乏,我国在向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过程中,经济结构得到调整,重化工业对矿物燃料等资源的需求也必将随之大量增加。因为,轻纺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低,而重化工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也较高。

第三,我国化工类产品和机械、运输产品的进口逐年攀升,2000年两者相加超出全年进口额一半。这显示了我国在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有强烈的进口替代倾向。其中,机械和运输设备进口比重又远高于化工类产品的进口比重,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即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传统的重化工业,而是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二、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所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结构不断优化,但是也暴露出一些内在的矛盾与问题,特别是出口结构方面的问题。

(一)出口商品结构仍然呈现低级化

20世纪90年代,我国商品出口增长中加工贸易起了主要推动作用,从1991年到1995年,总出口中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在45.1%—49.5%之间,1996年机电产品出口2/3以上都是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根据联合国贸易统计,1996年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比重,美国为55.4%、日本为78.4%、德国为56.7%,新加坡69.9%、香港40%、韩国57.7%、台湾省57.7%,而我国1999年为36.9%。

如图1所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制造业结构偏轻,装备制造业薄弱。另外,我国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的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自20世纪80年代来一直维持在4.96%—6.18%之间,没有太大变化。因此,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仍然呈现低级化的特点。

(二)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较低

根据国际比较优势在产业内部分化的事实和产业内分工理论,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已不完全通过其出口产品本身反映出来,而主要是依据其在此产品的生产经营中占据哪个环节来判断。不同的生产经营环节所带的附加值不同,因此国际分工位次是按各个环节所提供的附加值的多少来区分。我国大部分地区只是把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产品的附加值并无明显增加,因此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仍然较低。

(三)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存在许多的不合理性,表现在:(1)劳动密集型产品特别是纺织品、服装、鞋类和玩具等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与世界出口商品结构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不一致,而且该类商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弹性小、竞争激烈,经常容易引起贸易摩擦,贸易条件恶化。(2)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相当高,在1992和1994年这一比重高达88%。外商投资企业强化了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低级化的刚性。(3)出口商品结构变化所产生的效益较差。中国商品出口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占很大比重。扣除加工贸易出口,我国机电产品一般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1994、1995、1996年分别是7.6%、8.8%、7.9%。在加工贸易中只收取少量加工费,而失去了巨额销售利润。

(四)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与合理化之间矛盾突出

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和中国商品出口的稳定增长必然要求中国具有提升出口商品结构的紧迫性,而中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当前的经济条件则要求中国通过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化来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或出口替代的更快实现。当前中国城镇大量劳动力的出现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工业基础难以支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解决社会上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导向虽然能够解决一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以及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但它已经越来越难以带动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出口产品结构的提升。因此,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与出口商品结构合理化之间的矛盾已越来越明显了。

三、优化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对策

(一)结构优化的理论探讨

长期以来指导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但是,由波特等人提出并发展的竞争优势理论证明,一国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的竞争力不仅与其自然禀赋有关,还与该国的企业状况、相关和支撑产业状况及需求状况密不可分。该理论表明,一国即使有自然禀赋的优势,但并不意味着该优势会具有竞争力。首先,劳动密集型产品已趋饱和,国际消费需求结构以及相应的投资需求结构已向更高层次转换。我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低,面对的只能是日趋缩小的国际市场和日益下降的价格水平,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品交换的贸易条件越来越恶化。其次,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弹性小、附加值低,容易出现出口的“贫困化增长”。因此,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贸易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极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由此可见,波特提出的发展科技、创造竞争优势的理论更符合当今以科技带动经济增长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发展中国家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出口商品结构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结构优化的对策

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和詹姆斯·布兰德等人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从长远利益和根本上来考虑,一国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的关键在于培育竞争优势和产业优势。对我国来讲,应做到以下几点:

1.适度发展具有明显国际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具有先天优势,而且有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资金缺乏问题和劳动力过剩造成的就业问题。近年来,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粗放型经济而否认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点越来越流行。但是,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中国还不具备向资本密集型转变的充分条件,如果不顾经济状况而刻意追求,则无异于“拔苗助长”,会造成经济混乱。因此,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当前的一个主要任务。

2.重点扶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

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明显,而资本和技术比较优势匮乏。如果把劳动力优势同国内外资本或高新技术中的制造业相结合,则优势明显。我国重化工业基础较好,经过技术和装备改造,潜力巨大。发达国家视其为“夕阳产业”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根据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等人的理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这一时期应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并逐渐过渡到高加工化工产业。

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技术水平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优势主要体现在其中的制造技术方面。按照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任何产品都要经历产品创新、产品成熟时期和产品标准化时期。我国产品的优势主要处于产品成熟时期和产品标准化时期。因此,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劳动力优势,如果抓住世界技术转移的机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会使我国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造中心。

3.培育战略性的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它决定了一国的总体竞争优势,战略意义重大。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贸易竞争的重要动力。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后劲不足。中国应在建立国家技术领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局部领域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国家应在信息产业、新材料工程、生物工程等领域给予金融、税收和进出口政策等倾斜性扶植,积极培育其发展。

4.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出口结构是产业结构的表象,出口结构的改善必须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上获得支撑。在三次产业的结构的调整上,要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实现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并鼓励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提高内部结构水平,还要多元化发展服务业,使其比重增加、结构齐备、功能优化。同时,鼓励创汇农业和服务业及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好更多的进入国际市场的条件。工业对外贸出口发展的影响最为直接,现阶段中国工业的发展应实行双重战略,即在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采用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增长方式,在工业发展的普通部门实行劳动密集型的增长方式,从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相结合的角度入手理清出口商品结构高级化的思路。

标签:;  ;  ;  ;  ;  

我国贸易产品结构的分析与优化建议_贸易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