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中国的建筑行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发展得益于相关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在实际的建筑过程中,装配式建筑的推行,有效的解决了墙体裂缝、渗漏等质量问题,并由此提高了建筑物的整体性、安全性、防火性和耐久性。可以说,该技术的运用有效的提高了建筑行业的建设和发展。在实际的发展环节中,为了高效的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相关部门引进了BIM和RFID技术,继而带动了相关的管理环节的发展。
关键词:BIM技术;RFID技术;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
近些年,随着现代发达的工业技术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我国的工业化水平逐步朝着现代化、科技化以及信息化方向发展,许多建筑企业为了达到业主对于施工周期的要求,逐步开始采用装配式建筑,直接将预先制定好的建筑构件运到施工现场进行装配即可,进而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同时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装配式建筑受到了众多建筑企业的青睐。此外装配式结构由于采用工厂化的生产,很好的保证了各构件实体质量,可以有效的解决传统建筑结构体系中时常出现的墙体裂缝以及漏渗等问题,使得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功能性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保障整体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同时避免了后期的投入使用过程出现的一些列通病问题。
1 装配式建筑在施工中所存在的优点与不足
随对于房屋的建造的技术来讲,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的现代化建筑的功能要求。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新型的建筑形式例如装配式建筑,不断的被应用于现代建筑中,这种将提前预制好的建筑构建直接进入施工现场进行装配的建筑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建筑周期以及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这种极大的节省建筑企业过度的人力物力投资的建筑模式,逐渐的被世人所接受并不断地广泛推广。但是,任何建筑形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优点及不足,装配式建筑也一样。装配式建筑的优点:采用装配式建筑首先在建筑理念上便达到了绿色建筑的要求,完全符合现阶段广大群众对节能环保的要求。其次装配式建筑可以有效的解决墙体裂缝、渗漏等质量问题,提高了建筑整体的安全性及耐用性。装配式建筑的缺点:装配式建筑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同样存在一定的弊端。这种弊端大致是因为建筑单位提前预制的建筑构件,其生产厂家未能按照预定的生产周期完成,导致建筑施工的延误。其次,建筑构件在施工之前按照规定时间说完成,但是任何事情都存在着一定的浮动性,如果施工现场因为一些技术或者质量因素的原因,需要对预制构件进行修改,这样便导致建筑构件整体修改纠正,浪费建筑的施工进度。此外,在实际的安装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装、漏装以及施工人员的疏忽等问题的发生,导致在施工过过程中反复出现问题。
2 BMI 和 RFID技术的原理和实际运用
2.1 BMI 技术的原理和运用
所谓的 BMI 技术指的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其指的是以建设工程项目所需要的各种数据、信息为基础,并由此建立起相关的建筑模型,之后再利用数字信息仿真技术模拟处建筑物所包含的确凿信息。现阶段运用的 BIM 技术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把分散在各个建筑环节中的单一构建集合起来组成一个数据库;二是将建筑环节中的各个构件的多种各种信息集和在一起,构成一个项目信息的数据化建筑图元。三是其所构建的模型信息具有相互关联、动态变化的特点。BIM 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施工场地管理、成本管理以及可视化技术交底这三个部分。
所谓的施工场地管理,指的是在施工前,将 BIM 技术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进而模拟施工场地的布置,并具体到主要的施工机械的施工过程,该技术的实际的运用能够有效的帮助实际建设环节中的场地布置和建设管理,继而避免了在场地布置过程中的二次搬运,、并最终提高了建设的效率。
所谓的成本控制,主要采用的是以 BIM 技术为基础的 5D 动态成本管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实际的运用中,主要是通过对施工现场进行相关的模拟,继而推测施工现场的材料堆放、工程进度以及相关的建设资金的投入是否合理。通过这种技术模拟能够在施工环节开始之前就对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的评估,进而能在最大程度上优化相关的资源配置,并对相关的资金运用都作出适时地安排,从而加强了对于成本的控制。
最后一个方面就是可视化技术交底。该方面的实现主要也是在施工之前,利用 BIM 技术进行相关技术的模拟化展示各种施工环节中的工艺,尤其是对那些还不为人所熟知的新技术或者是较为复杂的技术进行全尺寸的三维展示。该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减少因相关工作人员的主观因素而造成的错误,继而使得在实际的建设环节中,能够再大程度的推动相关建设技术的合理运用,继而推动了相关建设的合理、高效的发展。
2.2 RFID技术的原理和运用
所谓的 RFID 技术指的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该技术在本质上是是一种无线电波通信技术。该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无线波通信技术就在于,其不用通过建立光学、机械接触就能够凭借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受就能够识别特定目标以及该目标所包含的相关信息。RFID 技术主要通过应答器、阅读器、中间件以及软件系统进行运行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RFID 技术主要拥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可以不接触的方读取相关目标的信息,并且再次过程中不受覆盖物的干扰,穿透性极强。二是能够同时接受多个电子标签的信息,读取信息的便捷性更高。三是该技术的抗污染能力、耐久性较高,能够多次重复使用。不同于 BIM 技术作用于装配式建筑施工环节的前期模拟中,RFID实际上用于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整个环节中,包括:制作、运输、入场、存储、吊装。
在装配式建筑的构件制作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通过利用相关的读写设备将构件的相关信息记录下来,在编码后输入到 RFID 的芯片中,然后给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参考和使用,该技术的运用,能够保证建筑环节的有序性。
在装配式建筑的构件运环节中,将 RFID 的芯片植入到相关的运输车辆之上,该技术的这样使用,能够帮助运输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根据实际的路况制定出最优化的运输路线,进而加快了运输的速度,并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了运输的时间和费用,从而推动了工程的建设并缩减了工程建设的成本。
在装配式建筑的构件入场及存储管理阶段,由于事先在门禁系统中安装了 RFID 技术的读卡器设备,所以当运输车到达施工现场之后,门禁系统就会自动通志质检员进行相关的检测,该技术的使用能够大大的缩减了工程建设的时间,此外,质检员将配件检查之后的信息又录入 RFID 的芯片中备案,继而方便了日后的查询和使用。
在装配式建筑的构件进行吊装的环节中,地面的相关技术人员和在施工机械上进行操作的人员各持RFID技术的阅读器和显示器,通过RFID技术的无线电波获取到相关的数据,之后相关的机械操作人员通过相关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分析,继而有序的实行相关构件的吊装。在此环节中,RFID技术的运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优化了吊装的过程,在实际的吊装过程中,由于RFID技术的运用,使得构件的吊装往往一步到位,从而推动整个建筑环节的发展,此外,由于RFID技术在实际的运用中,具有在小范围内实现高度精确定位的特点,基于这种特点,提高了吊装工作的效率,继而在最大程度上优化了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管理和应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发展逐步朝着现代化、科技化以及信息化方向发展,建筑行业已经不再是阻止我国在世界舞台崛起的绊脚石,由于科技的进步,建筑行业逐步实现现代化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取得了一系列的经济效益之外,我国的建筑行业同样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一些建筑企业为了能够提高建筑行业在世界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高效合理的推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将BIM 和 RFID 技术渐渐的引入到建筑行业,并在实际发展广泛的运用中,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为我国建筑行业健康良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家昌,马从权,刘文山.BIM和RFID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2):39-41.
[2]齐贺,孙佳琦,王楠,朱燕,张一.BIM与RFID技术用于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施工管理研究[J].施工技术,2018,47(07):4-6.
[3]张爱琳,张秀英,李璐,梁爽.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信息集成动态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7,39(10):152-156.
论文作者:周清晖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8
标签:建筑论文; 技术论文; 构件论文; 环节论文; 过程中论文; 建筑行业论文; 信息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