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回顾与展望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回顾与展望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创建30年的回顾和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学科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4)01-0026-08

教育部于1983年夏决定增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至今已30周年。认真回顾学科专业建设的成绩,总结经验,看清不足,对于坚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学科专业建设,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成就显著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都是坚持改革创新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良性运行和跨越式发展又促进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指导地位的巩固和全国人民大团结共同思想基础的巩固,影响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研究、学科建设和专门人才的正规化培养提供了依托平台、制度保障与合法性依据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都认真总结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过去由于战争环境,尚不具备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的条件,但它作为一门潜学科则已具有深厚的根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命题的提出和讨论既是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的前奏、前提和基础。1983年7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该文献不仅肯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讨论的成绩,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而且提出要正规化地培养政工干部,要求有条件的高校“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在全国形成一个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政治工作干部的教育训练体系”。1983年暑假,教育部召开了专业论证会以落实上述精神,确定学科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名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初步议定了专业的课程设计,决定了主干课程教材编写分工,并决定于1984年开始招生。1984年上半年,教育部先后发出《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和《关于在六所高等院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的意见》。有了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研究、学科建设和专门人才的正规化培养便有了可靠的依托和平台。

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科学”,要求高校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经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办落实,1988年除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列入普通高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外,还批准十所高校开始招收硕士生;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专门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作准备,还安排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校试办“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等方向的研究生班;安排中国人民大学招收“马克思主义原理”方向的博士生。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正式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硕士授权专业。这样,从政策法规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专业化便有了合法性依据和制度保障。此时,全国高校中同时设有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本科专业的学校达62所;到1995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各有35所;1996年正式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第一批获得整合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至此,我国已形成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和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层次完备的正规化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专业体系。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创建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

专门人才的培养和聚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过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比重较之其他专业课青年教师要低,而高校学生辅导员高学历比重则更低。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后,教育部经过摸底调查,决定依托15所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的高校,开办“两课”教师硕士学位课程进修班,从1998年起连续招生四届,使数千名“两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得以提升并获得了硕士学位。此后,每年单列一定的专项硕士生、博士生招生指标,专门招收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经过多年的努力,至今,高校辅导员已实现硕士化,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也基本实现博士化,从而大大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学历结构和整体素质。通过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也为高校和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提高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提供了新的渠道和途径。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教育部2006年对加强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作出规划,在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的高校设立了20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各省(市)也在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的高校设立省级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除学历培养外,还采取岗前培训、定期培训、专题研修等形式,完善了中央、省(市)两级培训网络和培训制度,从而有力推进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目标的稳步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显著提高。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增设、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加强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学科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和教材体系的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立后,持续开展了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就科研项目而言,如国家社科基金“七五”规划重点课题,出版了胡正清的研究成果《思想规律与思想政治工作》;陆庆壬主持的教育科学“七五”规划重点课题,出版了专著《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张耀灿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八五”规划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改革”,出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研究》;龚海泉主持的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建国以来大学德育基本经验研究”,出版了《当代大学德育史论》;张澍军主持的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德育哲学研究”,出版了《德育哲学引论》;戴钢书主持的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出版了《思想政治教育统计研究方法论》;傅安洲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基金2006年课题,出版了《德国政治教育研究》;唐克军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出版了《比较公民教育》和《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等等。还有在各省(市)各高校支持下,也推出了很多成果,如王卫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学》、邱柏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分析》等。从1997年开始培养博士生以来,十多年产出的博士学位论文涉及学科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有力地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

就教材建设而言,国家教委思改司组织了系列专业教材的编写,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导读》等12本教材。1994年3月,思政司召开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建设工作会议”,启动了第二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统编教材编写,陆续出版12本,并区分了本科生教材、研究生教材和必修课、选修课教材。其中本科生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生教材《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四部还被评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组织几位博士生导师立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于2001年出版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该书2006年被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批准作为“研究生教学用书”,并被高教司批准作为“十一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2004年,中央作出了关于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决定、关于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决定,强调了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作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以贯彻中央16号文件为纲,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系统工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创新,实施了配套的改革。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是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此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地位不稳,曾一度作为一级学科,后来又成为二级学科下的一个方向。在调查研究、倾听广大教师意见后,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最先传达了党和国家决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战略决策,并要求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按照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思路,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新方案(“05方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重新恢复为二级学科,而且定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的学科,定位更加科学合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师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其他几个二级学科教师一道,参与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从而也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顺利实施。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领会其精神实质,而且有利于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增设及其二级学科的合理调整,避免了从整体上设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学科专业目录仍只有分门别类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设置、师资培养与课程设置不配套的弊端重新出现。

4.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从多方面为社会提供服务,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教育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后,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点接近300个,硕士点发展到约350个,博士点也达70个,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逐步适应了社会的人才需求。在学科理论研究、专业体系得以发展,为教育事业、人才培养服务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着多方面的服务。

比如,中国社科院组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设置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中心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每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年鉴》,举办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努力引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各省(市)社科院和社科杂志也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刊物多增辟思想政治教育栏目,专业期刊更是日益活跃繁荣。博士点在建设与发展中,不断通过这些刊物和学会组织的研讨会交流成果,学科理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深化,在促进学科繁荣的同时,也推进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传播和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坚持问题导向,努力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服务。吴潜涛教授在承担重大项目中撰写的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论文,被许多媒体转载,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潘玉腾教授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2008年项目“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出版了专著。为了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李宪伦教授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2008年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构建探研”,已出版《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探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与文本话语体系构建》。杨立英教授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2003年课题“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其成果评为优秀成果。聂立清教授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2007年课题“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研究”,出版了专著。李辽宁教授在主持教育部社科项目中针对前沿领域开展了“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还有一些学者关注弱势群体、农民工和非公经济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融合与思想教育问题的研究。这些研究都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许多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注重调查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如郑永廷教授“关于宗教迷信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研究”,在全面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的对策建议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用,获得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沈壮海教授主持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研究”的重大课题,其成果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采用并在全国开展测评。邓卓民、谢守诚等教授主持的教育部社科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研究”,其成果已在高校试用。张耀灿主持的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体系研究”,其成果已在全国15所高校试测。这些研究及其成果都在社会服务方面作出了宝贵贡献。

在社会转型期,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亟须开展专项教育和治理,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对此也十分关注。龙静云教授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2012年重大项目“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研究”,王淑芹教授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建设研究”,余玉花教授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与司法公信建设研究”,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5.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也为文化传承创新作出了独特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专业建设,也为文化传承创新作出了贡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只是一门社会科学,而且也是一门人文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在阶级社会中具有政治性、意识形态性,如果说它的特殊本质是意识形态教育中灌输认同的交往实践活动,那么它在不同社会形态的共有本质便是提升优化人的生存发展方式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生产、精神生活。这种精神生活作为朴素的思想道德教育交往活动在原始社会便产生了,进入阶级社会后这一本源本质虽然从属于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但它并未消失,而且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就揭示出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社会制度虽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不同的指称,但却都有异中之同,从而为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与相互借鉴提供了学理支持。在这方面,王树荫教授对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史学研究提出了很好的构想。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建30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有必要也有可能进行反思,开展元问题、元理论研究,这不但对学科理论体系的成熟完善十分重要,而且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具有重要价值。比如,戴锐教授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进行了回顾与展望;万光侠教授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基础研究》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冯刚教授大力提倡问题导向范式,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的创新;郑永廷教授在学科发展理论研究中提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指导学术团队推出了系列成果;王智慧博士探讨了“范式转换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创生”,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名称、理论体系结构提出了质疑并阐发了新的见解;闫艳教授从交往实践活动的视角深化了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宋锡辉教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元理论研究》从学科理论(特别是原理)体系结构的合理性、学术观点的科学性方面开展深入探讨;孙其昂教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运用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大量社会分化现象,力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学科理论的现代转型;王学俭教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突出问题导向,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前沿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具有指导价值;宇文利教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和公共政治理论课这两类课程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创新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许多学者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学科边界、主客体、本质、价值、目的、功能等问题开展了学术争鸣和深入探讨。这些研究成果深化了理论认识,对于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二、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经验

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学科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

1.坚持党的领导,将改进顶层设计与引导基层探索紧密结合

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所有,从不成熟到走向成熟,跻身于学术之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从小到大,从本科、第二学士学位到硕士点、博士点,层次、体系完备,实现跨越式发展,实属不易,而坚持党的领导则是根本保证。正是有了改革开放初期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才产生了《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中共中央批转下发该文献,才有了教育部落实创办“政工专业”的一系列实际行动。正是党中央在1987年在《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要求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党的意图才通过合法程序变成政府的法规文件。

坚持党的领导,必然要把改进顶层设计与引导基层探索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把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任务落到实处。特别是中央16号文件的制定过程,既是党中央、国务院最高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的典范,又是全面系统深入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克服了过去存在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改革不配套的弊端。正因为2003-2004年党中央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才有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战略决策。从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面目一新,日益与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地位相匹配。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茁壮成长,从1983年至1998年,教育部将该学科专业的建设指导工作纳入有关司的职能之中,每年召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工作会议或学科建设研究会议,国家教委或教育部领导出席会议亲临指导。

为了引导、鼓励基层探索,国家通过多种途径为创新研究创造条件。比如,曾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三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1998年,国家教委师范司立项资助了14所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其成果除有两项被评为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外,还将14项教改研究成果纳入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丛书予以出版。教育部、财政部还分批批准多所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特色专业,资助其加强建设。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科学规划办到教育部社科立项以至各省(市)相关部门都批准了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研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两门主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被批准列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立项,现正由郑永廷、王树荫分别担任首席专家抓紧编写中。

2.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过程中,理论创新成果直接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专业建设的创新和发展。比如,中央16号文件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系统工程来研究部署,党中央组织有关部委一道开展调查研究,制定下发了配套的17个子文件,2006年、2008年又陆续颁布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件。而且,由相关部委组成督导组分赴各地检查中央16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奖励表扬先进,批评鞭策后进,宣传先进典型,交流先进经验。制定贯彻中央16号文件的过程,就是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促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正确处理了许多关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正确处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成长合理需求的矛盾。中央16号文件倡导“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除加强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外,还专门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社团活动、高校网络建设与管理、共青团工作等方面下发文件。各高校纷纷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多元资助体系形成并不断完善,确保了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这些文件的贯彻落实,推进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第二,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依托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求该学科要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学科目录的改革创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方案出台同步进行,配套改革,既无政策的缺失,又无体制的掣肘。凡是努力贯彻这一精神,正确处理了“依托与支撑”关系的地方,都较好地实现了互动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部各二级学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唯一一个应用学科,其它五个二级学科则属基础理论学科。因此,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看家本领,要在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基础上钻研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二是应用学科专业适应面广、需求量大,要坚持本科为本,以适应社会需求和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而五个基础学科则暂不办本科专业,只招收和培养研究生,主要为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高级专门人才队伍服务。

3.坚持问题导向,重视对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坚持问题导向,弘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重视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与解决。要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学科理论研究的重点,重视实证研究,重视总结经验和经验的理论升华,从而揭示和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在以应用研究为重点的同时,注意加强基础研究,即使是基础研究也要从时代要求和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发,力求取得新突破,推进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深入发展。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才能真正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

4.坚持抓好队伍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作共赢

加强队伍建设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科学发展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由三部分组成,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政工干部、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队伍。这三支队伍都要树立和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明确自己职责的学科归属和学科定位,结合本职工作参与学科建设,通过学科建设全面提高队伍的理论素养、政治品格和工作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队伍要关心并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主动为实践提供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既要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重点,开展研究性教学,又要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关心支持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尤其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与共青团、学工部组织的社会实践有机整合,既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收获和质量,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课外得到深化与拓展。

坚持抓好三支队伍的建设,要按编制比例和准入条件配备思想政治教育有关人员。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辅导员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计划指标单列的政策,是迅速提高队伍素质和学历结构的重要途径。坚持全国、各省(市)两级培训制度是与时俱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措施。建设好教育部和各省(市)两级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采取岗前培训、定期培训、专题研修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坚持定期和不定期采取多种形式表彰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宣传推广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经验,激励更多的同志向他们学习,使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成为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差距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只有认清这些问题,才能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推进学科专业建设的科学发展。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不平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有弱化现象,改革创新亟待加强。有的地方、有的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生源短缺,教学质量不高。有的院校未能做到以本科为本,研究生跨学科入学后补课任务重影响到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的院校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如何既紧密衔接又拉开档次探讨不够。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弱化现象,有的与其他专业一样只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不是开设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专业课;有的仍沿袭过去把分门别类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课程作为基础课,改革不仅滞后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置,而且滞后于中学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有的培养目标欠全面,只提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提还应具有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的能力。课程设置总的来看仍偏多偏杂,减少必修课、突出重点、保证培养规格不够,扩大选修课、按研究方向设选修课系列,增强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学习也不够。批准的特色专业点较多,而建设措施和办出特色的则不多。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尚不够成熟完善,元问题研究和学术争鸣亟待加强。学界对学科理论体系的认识尚不一致,如在研究范式、学科边界、主客体等问题上存在分歧。有学者指出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带有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性质,包含并非原理的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尚未形成科学、权威性认识,未达成共识;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识、分析有待深化,等等。至于深化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更是任重道远。学术争鸣和元理论研究已经有所开展,尚需进一步加强。

3.“依托与支撑”二者均有一定差距,如何从制度建设上妥善解决,亟待深入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加快自身建设,以提高工作实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如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支撑?目前由于各个学科点的历史传统不同,人员结构不同,有的结合得顺当自然,多数教师一身兼二任,“依托与支撑”关系紧密;而有的仍存在“两张皮”现象。不少院校规定新进教师必须担任一定时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或辅导员工作,然后视发展需要逐步兼任一定的专业课教学任务,在专业师资准入制度上开展了一定的探索。类似做法值得坚持和推广。有些院校在课题研究中三支队伍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分工合作,也应总结经验使之制度化。总之,“依托与支撑”关系的紧密化有待加强实践探索、经验总结和制度化建设,以形成“依托与支撑”双向互动、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

4.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尚未建立“专业学位”制度。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有的院校区分师范性、非师范性,有的院校或只招收“免费师范生”或只招收非师范性学生。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多招收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多挂靠在教育学科,招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而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身的“专业学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应用学科,适应面广、社会需求量大,而尚未建立起自身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制度是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称的。

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科学发展的若干建议

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要发扬优良传统,针对差距和问题,进一步加强建设,推进科学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规范化建设和督导。各学科点要认真学习贯彻2012年国务院学位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学位[2012]17号),加强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加强学科规范化建设,认真检查、纠正与学科性质不符的方向和“借船出海”等问题,认真凝练研究方向,根据自己的优势,努力办出特色,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建议中宣部、教育部学位管理研究生教育司、思政司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各学科点建设定期开展检查督导活动。拿出本科、硕士点、博士点不同层级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衔接的样板供各学科点学习参考,宣传、推广先进办学经验,对不合格的学科点亮黄牌限期整改。

2.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服务范围。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为高校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服务。建议有计划地拓展服务范围,为各地讲师团培养理论宣传教育人才,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干部。为此,建议设立专业学位制度,形成宣传思想工作人员初级、中级、高级专门人才正规化培养体系,为提高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学历结构和整体素质服务。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应坚持问题导向,以应用研究为重点,同时加强基础研究。建议各类人文社科科研或教改研究课题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立项资助上继续加强引导并加大资助力度。加强对新形势下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证研究,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研究,加强对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阶层结构分化中新经济体和新社会阶层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加强对人本思想政治教育、全媒体和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加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同时注意开展元理论研究,鼓励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学术研究的发展与融合,倡导学术争鸣,以促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的创新,促进学科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成熟完善。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建设。坚持、推广并完善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毕业生一律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或担任辅导员的制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准入门槛。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双兼模式或定期轮岗模式的建立和优化。通过密切“依托和支撑”关系,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专业建设的科学发展。

标签:;  ;  ;  ;  ;  ;  ;  ;  ;  

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回顾与展望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