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对我国数据库产业发展的影响_数据库论文

从技术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对我国数据库产业发展的影响_数据库论文

从技术驱动型向市场驱动型的转变——略论我国数据库业的发展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论文,数据库论文,市场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有关调查,我国数据库数量从1991 年的806 个上升到1994 年1000多个。数据库数量已占世界数据库总量的1/10强;数据库容量约占世界数据库总容量的1%;数据库产值约占世界数据库总产值的1‰。尽管我国目前数据库质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数据库建设存在重数量、轻信息内容;重速度、轻效益;重建设、轻维护更新等问题。但总的说来,我国数据库的发展还是很快的。

我国数据库从技术驱动型正在向市场驱动型转变

数据库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有两个前提:一个是技术驱动,一个是经济驱动,也就是市场驱动。技术驱动是充分条件,市场驱动是必要条件。只有两个条件都满足了,数据库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才有立足之地。

60年代中期, 美国率先搞起了数据库研制。 而我国数据库起源于70年代中后期,落后仅十年左右时间。当时,我国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在学习、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库的研究与开发。从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我国数据库技术不断的发展,经历了起步、推广和发展等阶段。

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统计制度的全面恢复、大规模的人口普查和工业普查工作的开展以及为提高文献资料使用效率的举措等等。我国数据库的开发与建设开始从点到面全面铺开,迅速发展。1984年我国加入了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由中国科学院组织国内各有关部门,成立了CODATA中国委员会。1987年国家信息中心成立,拟定建设134个数据库的规划, 其中几个重要的数据库建设项目列入了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与此同时,国际上一些知名的数据库大公司陆续进入中国市场。

尽管我国数据库开发与建设起步较早,但数据库业仍然停留于萌芽阶段。主要特点是:

1.数据库开发与建设主要是技术驱动型,而非经济驱动型或市场驱动型。搞数据库主要从学术角度、科研角度和技术发展角度出发,局限于学术界和高智力层次的“小圈子”里,目的是为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提高自身技术水准。这期间,国外数据库开发软件更新换代迅速,例如从 DBASE123,到FOXBASE,再到WINDOWS 下的FOXPRO,新的开发工具层出不穷,越来越先进。我国数据库就是在一边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软件技术,一边在制作数据库的氛围中发展着。

2.为提高数据库技术而进行的各种数据库开发与建设多为自用数据库,只在小范围内使用,商用数据库极少。数据库没有从技术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没有实现商品化和市场化,远未形成研制—→开发—→试生产—→正式定型生产—→销售—→售后服务—→更新维护—→再研制、再开发的不断升级的生产周期循环。

3.数据库无论数量、容量和产值都很小,数据库建设远远没有形成规模。

4.数据库未形成必要的专业化分工,“小而全”,没有分立于信息服务业和终端用户之外的数据库业。没有数据库的专业分工,就不可能有真正社会化的数据库业。

目前,随着我国数据库技术日趋成熟,为追求技术进步而从事数据库开发与建设的热度已经过去。这个时期的数据库建设不再一味追求技术的进步和完善,而是追求数据库的信息内容。信息量大、信息质量高、能满足用户需要的数据库,才是真正好的数据库,才具有生命力。数据库发展正在面临转型过程,开始从主要是技术驱动型向主要是市场驱动型转变。

纵观我国数据库建设与发展,技术驱动超前,经济或市场驱动滞后。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全民信息意识落后,我国数据库建设先技术驱动后市场驱动是正常的,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目前我国数据库发展正在转型,如何找到市场、需求、用户是数据库开发建设面临的中心问题。

抓住当前信息化第二次发展契机,迎接挑战

1993年9月, 国务院成立了以邹家华副总理为首的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领导实施“金桥、金关、金卡”等三金工程为龙头的一系列金字头工程,以加速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我国迎来了信息化的第二次高潮。目前,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条件,都赋予了我国数据库业大发展的良好时机。

1.全球性信息产业革命浪潮和世界各国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特别是美国总统克林顿上台后提出“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即“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其它发达国家纷纷响应,一场波及全球的信息化浪潮风涌而来,对我国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产生强大冲击和示范效应。发达国家的数据库业十分发达,有几个经验值得借鉴:(1 )西方发达国家数据库建设也起源于计算机技术特别是软件技术的革新,但由于它们本身是市场经济,数据库技术出现被立即用于商业服务,商用型数据库十分发达。(2)利用数据库能够赚取很多的利润。如TRW每年的纯利达到8—9亿美元。数据库业不仅不是赔钱买卖,反而是盈利行业。(3)数据库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居民和社会。 借鉴这些国际经验,能为我国数据库业发展选准捷径,少走弯路,取得快速发展。

2.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搞市场经济,就得有市场观念,有需求观念,有用户观念,有服务观念。根据这个要求,我国数据库业也要面向市场,走“以库养库”的发展路子。数据库建设只有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发有用户、有需求的数据库,在市场经济搏击中,才能获得生命力,取得快速发展。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必将带来对信息的巨大需求。目前,无论是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还是企业、居民。对信息需求正在日益增长。信息需求已经到了要从量变到质变时期。我们应该对此充满信心。尽管目前绝大多数数据库运营不景气,只要我们转变观念,抓住有利时机,围绕市场做文章,它的前景是十分乐观的。

4.经过近二十年的坎坷历程,我国已经积累了一批数据库开发的队伍。技术已经不再是数据库发展的“瓶颈”,数据库业的关键在于它的经营和服务,也就是在于数据库的信息内容和质量是否能为用户所需要。技术成熟为数据库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5.数据库业开始受到国家政府的重视。尽管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的扶植政策,但振兴数据库业作为推进我国信息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正在得到有关国家宏观决策和管理部门的重视。相信不久的将来,扶植政策就会出台。

因此,我们应当抓住有利时机,迎接挑战,加大数据库开发的力度,振兴我国数据库行业。

1.观念要变。首先要对数据库业的发展趋势有一个乐观的估计,不要为暂时的困难所困惑,要对前景充满信心。其次,建设数据库要有市场观念,也要遵循“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经营规则,吸取过去“为开发数据库而开发数据库”的教训,盯住市场动态和需求变化,注重经济效益。最后,在开发数据库过程中,树立起“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的指导思想,彻底打破过去重硬轻软、重建设轻维护、重技术进步轻经营服务的陈旧观念。

2.建设数据库切忌采用“大干快上、一哄而起”方式。除国家有计划地扶植几个大型数据库外,其它数据库完全放开,由一些事业机构、企业和个人在市场公平竞争前提下自由建设。国家要制定标准、规范,采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用间接方式进行宏观调控。数据库建设宜走“南韩”发展模式,不刻意追求目标宏伟、功能齐全、设备先进,而要走小而精、有市场、有经济效益的发展路子。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有条件的地区,如上海、广东、北京,数据库业的发展可适当加快。

3.要确立数据库发展的原则

(1)需求导向原则。以市场需求引导数据库的开发, 把有无用户、有无需求、有无市场作为衡量数据库是否成功的准则。

(2)重效益原则。数据库开发不能盲目进行, 要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看准了,再投资,再上项目。优先发展经济效益良好的数据库。

(3)技术原则。数据库技术不成熟不等于不发展。 特别是数据库联网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数据库开发还要注重技术原则,做到精益求精。

(4)标准化原则。标准化是一个大问题。目前我国无论硬件、 软件、兼容性差,直接影响用户对数据库的使用。因此,必须解决数据库的标准化问题,包括软件标准化、硬件标准化、数据指标标准化、文档标准化等等,要尽量向国际通用标准靠拢,与国际市场接轨。功能齐全、人机界面良好的数据库能够大大提高数据库服务质量。

(5)人才培训问题。面向市场,除了有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外, 更多地需要懂市场营销人才。而目前我国搞数据库开发的多是一些懂技术的人员,应当吸收搞市场营销人才。最好是培训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

4.数据库业要走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路子,要遵循从研制—→试生产—→生产—→销售—→服务—→更新换代的产品生产周期规律,使数据库业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于大众生产和生活。

标签:;  

从技术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对我国数据库产业发展的影响_数据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