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但是实际上数学课堂上多数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教科书。教师上课深入浅出地讲解,讲完就让学生翻课本做练习或上黑板,之后小结、布置作业,仅把教科书当题库。这恰是教师讲解精彩而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的真正原因。因此,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育价值,已构成现代数学教学的特点之一。
一、数学阅读的实施方法:
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有其独特的阅读方法:
1、提纲挈领法:
教师提前列好阅读提纲,由学生按提纲的提示进行阅读,并完成阅读提纲中的问题,归纳出数学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指导时教师需要注意阅读教材的选择应由易到难,同时提纲中问题的设置要合理。教师一定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现场指导,对于学生不正确的阅读方法,要及时给予纠正,以提高阅读效率。
2、咬文嚼字法:
数学语言比较抽象,因此,学生在进行数学阅读时一定要做到咬文嚼字。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数学原理,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分析,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精确含义。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对材料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反复地推敲,帮助学生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
3、融会贯通法:
在数学阅读时,要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只言片语的表面现象,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逻辑关系。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理清各个概念、定理、公式的内在联系,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总结。
4、读写结合法:
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数学阅读要求对每个术语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含义,通过读和写的演算推理来帮助解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标记,画出重点、难点、提出问题,或将自己的一些阅读心得及时整理在笔记上,手脑并用,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二、对数学阅读的有效指导
数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弱,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从愿读转变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无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2、明确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
(1)阅读引言
要注意章节标题,因为它标出了课文主题;要注意理解段落大意,弄明白引入新知识的直观素材;要抓住关键字、词、句和重要结论,这对于理解新知识非常重要。(2)阅读概念 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要注意联系实际找出正反例子或实物; 要弄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知道其适用范围。
(3)阅读定理
要注意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要探讨定理的证明途径和方法,分析证法的正误、优劣;要注意联系类似定理,进行分析比较、掌握其应用;要思考定理可否逆用,推广及引伸。
(4)阅读公式
要弄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会推导公式;要明白公式的特征并能想法子记住;要注意公式的应用条件,了解公式的运用、逆用、合用,变用和巧用。
(5)阅读例题
要认真审题,分析解题过程的关键所在,尝试解题;要和课本比较解法的优劣,并使解题过程的表达既简捷又符合书写格式;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学习方法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自主学习。因此大多数情况下的阅读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事实上,只有当学生真正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基于学习的不同需要而主动阅读时,阅读学习方法的优越性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指导阅读方法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表明,只有当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阅读学习的能力才能产生质的飞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使他们多方面领会数学的美和数学的应用,因而,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论文作者:王敏
论文发表刊物:《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3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要注意论文; 定理论文; 公式论文; 兴趣论文; 《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3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