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同名歌曲演唱考证_黄鸟论文

《诗经#183;国风》同名歌诗用相同曲调演唱考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诗经论文,国风论文,曲调论文,名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诗经·国风》有多首同名歌诗,《王风》、《郑风》、《唐风》都有以《扬之水》为篇名者,《邶风》、《鄘风》都有《柏舟》,《郑风》、《唐风》、《桧风》都有《羔裘》,《唐风》有《无衣》,《秦风》也有《无衣》。这类作品总计十篇。关于《诗经·国风》篇名的由来,通常认为是取作品首句或其中几个字。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有些事实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如《郑风》的《叔于田》、《大叔于田》,这两首歌诗的第一句都是“叔于田”。既然《国风》歌诗的篇名不忌重复,那为什么这两首歌诗不用同一个题目呢?显然,不能仅仅从《国风》的文字运用方面去寻找同题歌诗出现的原因,而应该转换视角,从其他方面进行思索。《诗经·国风》是可以演唱的歌诗,兼有诗和乐的属性,因此,不妨从演唱的角度切入,探讨同名歌诗在演唱方式上的联系。

《诗经·国风》有几首歌诗的篇名相同,这些同名歌诗早已引起古今学人的关注。有的学者已从演唱方式上推测同名歌诗之间的关系,对此,赵敏俐教授写道:

最初的乐歌是依诗配乐的,一旦定型之后就成为固定的曲调,如鼓吹曲中的《有所思》,横吹曲的《折杨柳》,相和歌中的《陌上桑》,以及词中的《念奴娇》、《何满子》等。《诗经》的乐歌中虽然我们还没有发现这类明显的例证,但是却有许多同题之作,如《扬之水》、《谷风》、《柏舟》等等。以往人们往往认为它们仅仅是采用了相同的比兴手法,其实,古老的手法往往源于同一首古老的歌谣,它们虽然还没有形成典范的法式,在各地还会形成不同的变体,但是还有一个大致相同的乐歌的传统在起作用。①赵敏俐的推测是有道理的,可以从《诗经·国风》同名之作的篇章结构上得到验证。

先看以《扬之水》作为篇名的歌诗。《王风·扬之水》共三章,每章六句,各章字句多有雷同。依此推断,《王风·扬之水》是分三段用同一种曲调演唱,属于同调歌诗。《郑风·扬之水》共两章,每章六句,两章字句同样多有雷同。由此看来,《郑风·扬之水》是分两段演唱,用的是同一种曲调。对比两首歌诗所用的曲调是否相同,重要的依据不在于歌诗的章数,而在于每段歌词的句数。如果同名歌诗的两篇作品每段歌词的句数相同,那么,它们就有很大可能是用同一种曲调演唱。如果两首同名歌诗每段歌词的句数不等,那么,它们就很难用同一种曲调演唱。《王风·扬之水》与《郑风·扬之水》每段歌词都是六句,这两篇同名之作在歌词、章句方面的同构不应该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由于是用同一种曲调进行演唱的结果,只不过《王风·扬之水》用同一曲调分三段演唱,《郑风·扬之水》用和《王风·扬之水》相同的曲调分两段演唱。曲调相同的歌可以有不同的段数,这是正常的现象。《王风·扬之水》和《郑风·扬之水》不但每段歌词的句数相同,而且所用词语和句型也多有相似之处。《王风·扬之水》各章开头两句分别是“扬之水,不流束薪”;“扬之水,不流束楚”;“扬之水,不流束蒲”。两首歌诗的每段开头所运用的句子是相同的,只是排列次序有所不同。《王风·扬之水》的句型是三言、四言、五言、六言错杂,《郑风·扬之水》是三言、四言、五言兼用,两首歌诗每段歌词的长度相差不多,完全可以用同一曲调进行演唱。

《唐风·扬之水》共三章,第一、二章每章六句,第三章四句。从第一、二章的结构来看,和《王风·扬之水》、《郑风·扬之水》基本相同,完全可以用同一曲调进行演唱。问题出在《唐风·扬之水》的第三章,这章只有四句,比前面的每章少两句,单从歌词文本形态而言,无法用前两段的曲调进行演唱。《唐风·扬之水》末章表现情感的急转直下,所以运用的句子数量和前面两段歌词不同。这段歌词可以有两种演唱方式,要么按照四句进行演唱,采用和前面不同的曲调,这首歌诗成为变调演唱的作品;要么将最后两句重复一次,整段歌词成为六句,用和前面两段歌词相同的曲调进行演唱,所用曲调和《王风·扬之水》、《郑风·扬之水》是一致的。以上两种推断不论哪种能够成立,都说明《王风》、《郑风》、《唐风》的《扬之水》是用同一种曲调进行演唱,但《唐风·扬之水》的末段可能出现变调。尽管如此,三首同以《扬之水》为题的歌诗,演唱的曲调出自同一版本应该是可能的。另外,这三首歌诗都是表现男女爱情婚姻的作品,《王风·扬之水》出自在外服役的男性之手,抒发自己的配偶不能同来、归日无期的忧伤。《郑风·扬之水》、《唐风·扬之水》都是以婚姻变故为题材,出自女性之口。这三首歌诗抒发的都是忧伤、苦闷之情,取材相近,再加上每段歌词形态类似,完全可以用同一曲调演唱。

再看以《柏舟》为题的歌诗。《邶风》有《柏舟》,《鄘风》也有《柏舟》,这是流传在同一地域的两首同名歌诗。《邶风·柏舟》共五章,每章六句,采用的是整齐一致的四言句式,各章基本是平列的。从歌词形态判断,这首歌诗分六段演唱,用的是同一曲调。《鄘风·柏舟》全诗如下: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髡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这首歌诗共两章,每章七句。前后两章句数和句型相似,是用同一种曲调分两段演唱。和《邶风·柏舟》相比,《鄘风·柏舟》每段歌词多出一句,是七句为一段。其中多出的一句是“之死矢靡它”,属于女子自誓之词。去掉这一句,《鄘风·柏舟》和《邶风·柏舟》每段的句数、每句的字数就完全相同,当然可以用同一种曲调演唱。基于上述情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邶风·柏舟》和《鄘风·柏舟》用于演唱的曲调基本是相同的,《邶风·柏舟》是正体,每段六句歌词,《鄘风·柏舟》是变体,在六句歌词中间加一句自誓之词“之死矢靡它”,因此,演唱的中间部分和《邶风·柏舟》稍有差异。《邶风·柏舟》抒发一位下层官吏在宦海风波中挣扎的抑郁之情,《鄘风·柏舟》是一位女子倾诉恋情受阻的苦闷,两首歌诗表现的都是作者内心的忧伤痛苦,基调一致,当然可以用同一种曲调演唱,只是《鄘风·柏舟》在演唱的中间出现短暂的变调。另外,《邶风·柏舟》分六段演唱,而《鄘风·柏舟》分两段演唱。

《国风》中还有以《羔裘》为题的歌诗,分别见于《郑风》和《唐风》。《郑风·羔裘》全文如下: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这首歌诗共三章,每章四句,每句四字,分三段进行演唱。

再看《唐风·羔裘》:

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岂无他人,维子之故。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岂无他人,维子之好。

这首歌诗两章,每章四句,除各章第二句是五言外,其余均为四言。《郑风·羔裘》和《唐风·羔裘》每段歌词的句数相等,都是四句为一段,只是歌词的段数不同,一者是三段,一者是两段。既然每段歌词句数相同,每句歌词的字数或是纯用四言,或是以四言为主,这两首歌诗当然可以用同一曲调演唱。不过,把这两首歌诗的形态加以对比会发现,《唐风·羔裘》两段歌词的句型结构相同,在用同一曲调演唱时不会存在差异。《郑风·羔裘》第一、二段歌词句型结构相同,可以用同一种曲调演唱。第三段歌词的句型结构和前两章不同,演唱时应该用变调。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郑风·羔裘》和《唐风·羔裘》都是配以相同曲调演唱的歌诗。《唐风·羔裘》是正体,两段歌词用同一种曲调演唱,《郑风·羔裘》是变体,前两章用和《唐风·羔裘》相同的曲调演唱,第三段出现变调。

《郑风·羔裘》和《唐风·羔裘》出现的角色或是“羔裘豹饰”,或是“羔裘豹祛”、“羔裘豹裦”,他们身穿羊羔皮制成的裘衣,袖口用豹皮加以装饰,其华贵的服装表明他们都是贵族成员。《郑风·羔裘》的主题很明朗,作者赞扬的是一位贵族武士,他孔武有力,为人正直,不怕牺牲,是国家的精英。对《唐风·羔裘》的解释多有歧义,主要是对某些词语的理解不够准确,需要加以辨析。那位“羔裘豹祛”的贵族成员“自我人居居”,“自我人”犹言对待我们。居居,安静的样子。《庄子·盗跖》:“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居居,指安静。“自我人居居”,指那位贵族成员待人平和宽厚,是赞扬之词。“自我人究究”,还是指那位贵族成员的待人处事。究,字形从九。“九字其实是勹的变体。甲骨文勹作,象人曲臂之形,故勹有包义,又有匝义,勹是抱、匀的初文。人曲臂又是聚物的形象,故从勹变体指事,还可以得到聚义,这就是九……《庄子·天下》:‘九杂天下之川。’《释文》:‘本亦作鸠,聚也。’此‘九’正用其本义。”②九有聚集之义,究,字形从九,也有这种含义。刘向《九叹·远逝》:“长吟永欷,涕究究兮。”这里的究究,指泪水聚集,连绵不断。《唐风·羔裘》所说的“自我人究究”,指那位贵族成员对自己这群人很有凝聚力,与前章的“自我人居居”一脉相承,因其待人平和宽厚,所以很有凝聚力。《郑风·羔裘》和《唐风·羔裘》都是赞扬贵族君子的作品,情调相近,当然可以用同一曲调进行演唱。

除《郑风》、《唐风》外,《桧风》也有以《羔裘》为篇题的歌诗,全诗如下: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岂不尔思?我心忧伤。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这首歌诗和《郑风·羔裘》、《唐风·羔裘》一样,每段歌词四句,每句四字,每段歌词的文本形态是一致的。因此,这三首以《羔裘》为篇题的歌诗,应该是用同一种曲调演唱的。《郑风·羔裘》和《唐风·羔裘》的赞美对象是贵族成员,《桧风·羔裘》出自女性之手,她思念的对象在朝廷时穿着狐裘,休闲时穿着羔裘,显然,他也是一位贵族成员,诗的作者由于思念这位贵族成员而忧伤。这三首以《羔裘》为篇题的歌诗,不但每段歌词的句数相等,而且都以贵族男子为表现对象,据此可以断言,《羔裘》是在郑、唐、桧地流行的歌谣,用同一曲调演唱,以贵族成员为主要角色,歌词的文本形态呈现出惊人的相似。

最后再看《国风》以《无衣》为篇名的歌诗。《唐风·无衣》全诗如下: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这首歌诗篇幅很短,只有两章,每章四句,杂用二言和四言。两段歌词的句数和句型相同,是用同一曲调进行演唱。

《秦风·无衣》全诗如下: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脩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脩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脩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歌诗共三章,每章五句,分三段演唱。三段歌词的句数及句型完全一致,可以用同一曲调进行演唱。在这首歌诗中,每段歌词都有“王于兴师”这句歌词,三段通用,如果把这句去掉,《秦风·无衣》就变成每段歌词四句,和《唐风·无衣》每段歌词的数量相同。这样看来,《唐风·无衣》是正体,两段用同一曲调演唱,《秦风·无衣》是变体,虽然基本是用《唐风·无衣》的曲调演唱歌词,但曲调的中间部分稍有不同,为演唱“王于兴师”而出现局部的变调。不过,《唐风·无衣》也并不是最原始的正体,依学理推断,最初的《无衣》诗应是整齐的四言句,《秦风·无衣》保留了这种句型,《唐风·无衣》则出现了二言诗句。尽管如此,《唐风·无衣》每段歌词四句,倒是这种歌诗每章句数的原始形态。

《唐风》和《秦风》的《无衣》都是以赠衣为题材,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充满温情。既然如此,用同一曲调演唱这两首歌诗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国风》中那些题目相同的歌诗,演唱时用的是同一曲调,这从每段歌词的句数相同或相近可以推断出来,同时又能从题材、主题、格调的一致方面得到验证。从内容到形式都充分表明,《国风》中同名歌诗采用同一曲调演唱,它们的文本形态相近,各段歌词的句数基本一致,主题风格也彼此相通。这类歌诗的题目,已经类似后代乐府诗的名称和词牌名称的功能,采用这种题目的歌诗,必须用相应的曲调演唱。几首歌诗的题目相同,用于演唱的曲调也基本一致,只是其中某些歌诗会有局部的变调。

由此看来,《诗经·国风》篇目名称的确定,很大程度上要考虑它的演唱曲调。几首歌诗用基本相同的曲调演唱,并且在内容、题材、主题方面相近,就可以取相同的篇名。相反,几首歌诗虽然内容、题材、主题一致,但演唱的曲调不同,篇名就不能相同。《郑风》的《叔于田》、《大叔于田》都是以公叔段狩猎为题材,并且对这位贵族公子充满赞美和怜爱之情。尽管如此,篇名却不同。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两首诗演唱的曲调不同。《叔于田》共三章,每章五句。而《大叔于田》虽然也是三章,每章却是多达十句。一个是每段歌词五句,一个是每段歌词十句,这两首歌诗显然无法用同一曲调演唱。《叔于田》每段歌词的结构是前两句为一组,后三句为一组,采用的是2+3的组合方式。《大叔于田》各段歌词的结构是前四句为一组,后六句为一组,采用的是4+6的组合方式。在前面四句中,又是每两句为一组,采用2+2的组合方式。在后面六句中,采用的是2+2+2的组合方式。既然如此,《叔于田》和《大叔于田》的演唱曲调就无法通用,歌诗的题目也就不能相同。

《唐风》有《杕杜》,又有《有杕之杜》,这两篇歌诗都由两章组成,各章又都以“有杕之杜”开头。照理说来,它们应该取相同的篇名,实际命名时却有意把二者区别开来,这也是考虑到它们所用曲调的不同。《杕杜》每章九句,《有杕之杜》则每章六句。每段六句的歌诗和每段九句的歌诗显然无法用同一曲调演唱,这是两篇歌诗题目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

《诗经·小雅》有几首歌诗与《国风》的篇名相同,那么,《小雅》与《国风》篇名相同的歌诗,是否可以用相同的曲调演唱呢?

《唐风》有《杕杜》,《小雅》也有《杕杜》,篇名完全相同。《唐风·杕杜》分两章,每章九句。《小雅·杕杜》分四章,每章七句,两篇歌诗的章句形态相去甚远,显然,每段九句的歌词和每段七句的歌词无法用同一曲调演唱。

《邶风》有《谷风》,《小雅》也有《谷风》。《邶风·谷风》是一首长篇歌诗,全诗共六章,每章八句。《小雅·谷风》共三章,每章六句。这两篇同以《谷风》为篇名的歌诗,章句形态差别很大,每段八句和每段六句的歌诗同样不能用相同的曲调演唱。

《秦风》有《黄鸟》,《小雅》也有《黄鸟》。《秦风·黄鸟》共三章,每章十二句。《小雅·黄鸟》同样三章,但每章七句。两首同以《黄鸟》为题的歌诗,一个是每段歌词十二句,另一个是每段歌词七句,两首歌诗根本无法用同一曲调演唱。

《国风》中篇名相同的歌诗可以用基本相同的一种曲调演唱,《国风》和《小雅》篇名相同的歌诗却不能用相同的曲调演唱,而是各用各的曲调。造成上述差异的关键因素是各段歌词的句数。各段歌词句数相同或相近的同名歌诗,可以用基本相同的一种曲调演唱,《国风》的同名歌诗属于这种类型。每段歌词句数相差较多的同名歌诗,不能用同一种曲调演唱,《国风》和《小雅》的同名歌诗属于这种类型。对于《国风》内部以及《国风》与《小雅》同名歌诗的每段句数及演唱曲调,可用下表加以显示:

《国风》篇名相同的歌诗因其每段歌词句数相同或相近,可以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曲调演唱,《国风》和《小雅》的同名歌诗因其每段歌词的句数相差较大,不能用同一曲调演唱。这种状况反映出《国风》、《小雅》分别作为地方歌诗和朝廷歌诗的差异。地方歌诗有自己的曲调,同名歌诗的曲调相同或大致相同。同是以《扬之水》为篇名的歌诗,东周都城洛阳、郑地和唐地所用的演唱曲调基本相同。其他《柏舟》、《羔裘》、《无衣》等同名歌诗,也可以在不同的地域用大体相同的曲调演唱。《小雅》的有些歌诗虽然与《国风》有同名者,但却不用《国风》同名篇目的地方曲调演唱;反之亦然,《国风》中与《小雅》同名的歌诗,也不会用朝廷乐曲演唱。上述事实有力地证明,《国风》有自己的地方曲调,《小雅》用的是朝廷乐曲,二者绝不混淆。《国风》和《小雅》的划分标准,所用乐曲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国风》和《小雅》的同名歌诗是用不同的曲调演唱,它们在所用乐曲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国风》和《小雅》的同名歌诗又并非全无关联,而是仍有相通之处。在题材、内容和基调方面,二者的关联还是很明显的。

《唐风·杕杜》首章如下: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这首歌诗是一位孤独无依者所唱,类似于流浪者之歌。他在寻求别人的理解和帮助,希望别人能亲近自己。

《小雅》也有《杕杜》,首章如下:

有杕之杜,有睆其实。王事靡盬,继嗣我日。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止。

这是一首征夫曲,在外地服徭役的人想念家乡和亲人,唱出这首忧伤的歌。把它和《唐风·杕杜》相比较,虽然题材不尽相同,但感伤的基调是相通的。

《邶风·谷风》是一首弃妇诗,是弃妇的自诉,有怨艾、有不平。《小雅·谷风》也是一首弃妇诗,首章如下:

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把这首诗和《邶风·谷风》相比较,不但题材相同,格调一致,而且用语多有相似者,好像是《邶风·谷风》的缩写,二者在思想内容上的相通之处一目了然。

《秦风·黄鸟》是秦人为伤悼奄息、仲行、虎三兄弟殉葬而作,是一首哀歌。《小雅》也有《黄鸟》,首章如下:

黄鸟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谷。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这是一位在外地租种别人田地的人所唱,他感到举目无亲,不愿再在异地谋生,要返回自己的家乡。《秦风·黄鸟》和《小雅·黄鸟》题材不同,但都是哀怨之歌,基调都是低沉的。

通过上面的梳理可以看出,《国风》的同名歌诗可以用相同或大体相同的曲调演唱,它们的主题、基调是一致的,这些同名歌诗在所用曲调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都是相通的。《国风》和《小雅》的同名歌诗不能用相同曲调演唱,它们在音乐上有明确的界限。但是,《国风》和《小雅》的同名歌诗,又在题材、基调等方面存在相通之处,题材、基调相同或近似的歌诗虽然篇目名称相同,但可以用不同的曲调演唱,也就是说,不同的曲调可以演唱《国风》和《小雅》同类题材、主题的作品,体现出曲调运用的多样化。

注释:

①赵敏俐等:《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从〈诗经〉到元曲艺术生产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页。

②尹黎云:《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3页。

标签:;  ;  ;  ;  

“诗经”中同名歌曲演唱考证_黄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