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岷县人民医院;748400)
【摘要】目的:分析克林霉素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我院各个科室应用克林霉素后发生不良反应的24例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其相关临床资料,对其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累及器官、相关影响因素、转归情况以及合理用药的措施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基础资料:本组24例患者男女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而20-40岁者发生不良反应较多,为41.67%,而>61岁、41-60岁、<20岁等发生率分别为8.33%、33.33%、16.67%,不良反应在各个年龄段的发生率差异显著,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因素: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合并用药、给药方式、过敏史等有关。临床表现:出现腹痛、呕吐、腹泻者8例;出现眼睑水肿、皮肤瘙痒、皮疹、多汗者16例。累及器官: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和皮肤,少数还累及多个系统。转归情况:多数患者给予对症处理、停药后症状消失或好转,且无死亡病例,无后遗症,经及时处理后,本组24例患者治愈20例(83.33%)、好转4例(16.67%)。结论:患者采用克林霉素治疗后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合并用药、给药方式、过敏史,而通过对患者选择合理抗生素加以治疗,对于确保其疗效和安全性尤为关键。
【关键词】克林霉素;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合理用药;分析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1-0591-02
在临床上,针对厌氧菌、革兰阳性菌等造成的感染性疾病,克林霉素的应用较为广泛,而其在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骨髓炎患者中也获得了一定应用【1】。克林霉素的优势在于毒性作用小、口服吸收效果佳、抗菌作用较强等,因而在临床上的应用日趋广泛【2】。但近几年的临床报道称,克林霉素引发的不良反应的相对增多,少数患者还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这就对其治疗效果以及生命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3】。因此本文选取我院各个科室应用克林霉素后发生不良反应的24例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其相关临床资料,即对克林霉素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及合理用药做了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各个科室应用克林霉素后发生不良反应的24例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其相关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为17-74岁,平均年龄为(46.35±2.14)岁。患者主要来源于妇产科、外科、内科、门诊等科室,且均采用克林霉素制剂加以治疗。
1.2方法
对本组24例患者的相关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累及器官、基础信息(年龄、性别等)、合并用药、给药方式、过敏史等进行统计分析,然后跟踪调查患者的转归情况。
1.3观察指标
对本组24例患者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累及器官、相关影响因素、转归情况以及合理用药的措施进行总结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在处理数据过程中,卡方用以检验计数资料,t值用以检验计量资料,经P值判定组间差异,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础资料
本组24例患者男女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而20-40岁者发生不良反应较多,为41.67%,而>61岁、41-60岁、<20岁等发生率分别为8.33%、33.33%、16.67%,不良反应在各个年龄段的发生率差异显著,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不同年龄段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例(%)]
本组24例患者出现腹痛、呕吐、腹泻者8例;出现眼睑水肿、皮肤瘙痒、皮疹、多汗者16例。累及器官: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和皮肤,少数还累及多个系统。
2.4转归情况
本组24例患者中,多数患者给予对症处理、停药后症状消失或好转,且无死亡病例,无后遗症,经及时处理后,本组24例患者治愈20例(83.33%)、好转4例(16.67%)。
3.讨论
作为一种氯取代衍生物,克林霉素的抗菌谱与林可霉素的较为相似,但前者具有相对较强的抗菌活性,且患者口服后不良反应较低,吸收效果较好,因而目前已逐渐代替了林可霉素。但有研究表明,随着临床对克林霉素应用的逐渐增多,各种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少数还存在死亡情况。在应用克林霉素的过程中,其可引起多样性不良反应表现【4】。本文的研究中,本组24例患者男女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而20-40岁者发生不良反应较多,为41.67%,而>61岁、41-60岁、<20岁等发生率分别为8.33%、33.33%、16.67%,不良反应在各个年龄段的发生率差异显著,且P<0.05分析其原因,20-40岁发生不良反应可能与其较大的外伤概率有关。而41-60岁发生不良反应则可能与肾功能减弱致使其排泄效率低、药物代谢效率低等有关【5】。而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合并用药、给药方式、过敏史等有关;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和皮肤,少数还累及多个系统。随着临床对克林霉素不良反应报道的逐渐增多,医学者对其合理用药也给予了更多关注,在应用克林霉素的过程中,为确保其合理性,则需做到以下几点:(1)注意掌握适应增,即应用克林霉素前,需对患者近段时间用药品种、是否有过敏史、用药史等予以询问。(2)一般在治疗一些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首选药物不介意使用克林霉素,且应用过程中注意对其剂量予以合理控制,尽可能的防止联合用药。(3)在使用克林霉素之后,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较为轻微时,大多数患者可停止用哟啊或减缓用药,以促使不良反应自行缓解,护理人员在患者用药期间需对其不良反应予以密切观察,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理,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进行药敏试验,然后给予药物治疗,以防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片【6】。
综上所述,患者采用克林霉素治疗后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合并用药、给药方式、过敏史,而通过对患者选择合理抗生素加以治疗,对于确保其疗效和安全性尤为关键。
参考文献
[1]乌兰格日勒,高阿尔腾格日乐.克林霉素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及合理用药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6):102.
[2]史淑霞.探讨克林霉素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及合理用药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96):84+86.
[3]庄秀清,张明芳,黄清莲.克林霉素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及合理用药分析[J].海峡药学,2015,27(02):230-231.
[4]谢彦军,田月洁,刘翠丽,路长飞,田春华.346例克林霉素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4,11(12):749-752.
[5]梁雁,张本静.北京市2121例克林霉素致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4,23(14):1708-1711+1716.
[6]赵玲.克林霉素不良反应19例报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5):47-48.
论文作者:何君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7
标签:霉素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患者论文; 克林论文; 因素论文; 发生率论文; 发生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