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技术化”途径及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实践论文,途径论文,理论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理论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教学理论并不能直接支配教学实践,它只有经过一系列具体化的转变环节,依次递进于教学实践。在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的转化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四个基本阶段:形成过程→自身“技术化”过程→转化“技术化”过程→实际运用过程。在每一过程中都有其自身的内容和具体的要求。本文旨在第三阶段进行研究与分析,从中提出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技术化”途径及要求,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的基本含义
教学理论是概括地反映了教学活动的概念、原理的体系,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系统性。教学实践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品德、智力、体力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活动,具有客观性、社会历史性和主动能动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理,也是科学研究的一条重要法则。落实到教学领域里,首先表现为教学理论根源于教学实践,并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同时教学实践是教学认识的基础,是检验教学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在对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上也应作深入具体的分析。这种结合表现出两大特点:(1)两者的结合是具体的、有层次的。从教学理论的层次性看由抽象到具体可划分为,哲学层次、中间层次和运用层次的教学理论;而从教学实践的层次性看,按其复杂性、创造性和自觉性程度可划分为,创造型、科学型和经验型的教学实践。当然,两者的这种层次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且主要表现为,教学实践层次越高,它对教学理论的依赖性就越大;同样教学理论层次越高,它对教学实践指导范围就越广,越需要对众多的教学实践进行高度的抽象和系统化。(2)两者的结合是需要一系列中介环节。从理论到实践需要理论的具体化、操作化、现实化等环节而被创造性地运用;从实践上升到理论,也需要一些环节而逐步完善、升华。正是由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是一种双向的、具体的结合,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并建立相应的机制,通过多方参与,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加强这种结合。
二、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技术化”环节
由于教学理论是通过对教学现象的分析和抽象同特殊规定的概念术语构造起来的。对于教学实践者讲,这些理论是抽象的、模糊的,不易于实践。因此在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技术化”问题上,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理论向实践转化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具体的环节;二是理论实践转化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在转化的具体环节上,目前人们的认识也并不统一。比如:在两阶段说中,一是以思维为主的认识过程,包括目的、模式、计划和决心;二是以行为为主的行动过程,包括试验、推广。在三阶段说中,也有各不同的认识,一种认识是:(1)理论、目的的提出和计划、方案的制定;(2)计划、方案的实施;(3)实践结果。另一种认识是:(1)实践目的;(2)制定实现实践目的的具体方案;(3)典型实验。在四阶段说中,包括(1)提出目标;(2)制定方案;(3)选择方法;(4)分析结果。根据徐继存同志《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诸环节的考察》[1]一文中认为,教学理论要支配教学实践,它所经历的一系列具体化的转变环节,依次递近于教学实践,包括:(1)形成教学的理想意图,体现为提出教学目的和建立教学模式部分;(2)设计教学方案,以达到对认识和驾驭教学规律的主观能动性的自觉运用;(3)优化教学方案。上述这些划分和描述从不同的角度着眼,能够帮助人们深入全面地对此问题进行认识。从而也可归纳出一般常见的环节是:提出教学目的→制定教学方案→展开教学活动→分析教学结果。可以说经上述环节,完成了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技术化”任务。但是在经历这一系列的环节中,要充分显示教学理论的价值,以及它的“技术化”程度,就必须在转化的过程中提出主要要求,从而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
三、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技术化”要求
(一)在保证教学理论基本品质的同时应调整教学理论的表达形式
为了真正发挥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使教学理论为教学改革实践服务,就应当保持教学理论自身的品质。第一,保持教学理论的独立性。保持教学理论的相对独立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应让教学理论工作者去独立的、创造性的对教学理论进行探索,而不只是让教学理论工作者去释述已确定和实施的主张;另一方面要求参与教学实践的教学主体,也要把教学理论当作理论看待。第二,保持理论的完整性。教学理论本身就是全面的、系统的,现实的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并不是简单的,而是复杂的。因此,仅仅掌握某一方面理论,或对教学理论某一部分的理解,断章取义式地掌握教学理论,是难以解决具体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第三,保持理论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教学理论应符合客观事实,应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使其教学理论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预见性。第四,保持理论的彻底性。理论的彻底性就在于应用理论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或作肤浅的解释。
在充分体现教学理论上述基本品质的同时,为了保证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的顺利转化,实现“技术化”的目的,因此就必须对教学理论的表达形式作进一步调整。一方面我们应当继续保证教学理论的“论述”这一学术表述形式;另一方面也应考虑到大多数教学实践工作者的阅读倾向,增加一些以“描述”性的表述形式,以增强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工作者的吸引力。
(二)在把握具体的特殊性同时,应加强教学活动模式的研究
任何教学现象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各有其特殊性。因此转化为实践的教学理论应是反映实际的理论,那种不现实的、抽象的理论即空谈的或超越社会历史和具体时间、地点、条件的,没有具体规定的理论是不能转化的。把握具体教学的特殊性就要求:教学工作者从实际出发,对具体教学要进行客观的分析、全面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学的特殊性,并与其它各种具体教学加以区别。
教学主体想把教学理论回到教学实践中去,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也需要一个“中介”阶段,需要教学主体把教学理论和自己的直接经验相联系。这个“中介”就是教学活动模式,它是把教学理论的一般原理、原则、方法,与教学主体在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直接经验,与具体教学特殊性质相结合。可以说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历史的具体辩证统一。完整意义上的教学活动模式并不等同于单纯的操作程序,而是既包括关于特定教学活动理论模型的呈现,也包括由此可推导而来运行规律的阐述,还包括基本操作程序的说明。因此,教学活动模式兼有深化实践与活化理论两种价值,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得以转化的一种有力形式。
(三)在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的同时应积极开展科学的教学实验
实践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源泉,要想获取丰富的直接经验,就应该积极参加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开创性的教学活动。首先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加强调查研究,掌握丰富的实际材料,以加深对具体教学的感性认识;第二是要求教学工作者参加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唯有如此,才可能知道在教学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采取什么形式、步骤、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也可能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进一步验证自己丰富的直接经验。
教学实验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假设下通过控制某些因素,对教学活动进行某种程度的改革,从而检验、发展教学理论,促进教学实践的科学化。它是理论的应用、验证、探新与实践的改革、发展紧密统一的过程。教学理论、教学改革实验和教学实践的关系,可从以下两个过程中反应出来。一是教学实践经由实验到达教学理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环节。一个是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送交实验去验证,以确立其科学性;另一个是经由实验验证的经验理论变为科学理论。二是教学理论经由实验到达教学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两个环节。一个是教学理论经由实验去应用、验证和发展,并转化为操作的形式;另一个是实验验证过的理论以操作化的形式进入广泛的实践,也就是大面积的推广与应用。由这两个过程来看,无论是实践到理论,还是理论到实践,都必然以教学改革实验为中介或桥梁。[2]因此,可以说教学实验是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重要途径。早在80年代初,我们就提出“教学科学的生命在于教育实验”的口号,开展了类型多样的教改实验,如单科、综合,整体的等形式。凡是触及到教学理论本质的教学实验,都能给教学理论体系建设提出新课题、新思路。但现在一些实验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实验过多过滥,许多实验未经严格的理论论证,随意性大,缺乏科学性;实验彼此重复,有的虎头蛇尾,甚至不了了之;凡实验都写成成功的总结报告,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等。
(四)在对教学理论进行多层次研究的同时应加强观察、调查,开展大量的实证性研究
教学理论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按其理论的抽象程度可分为三个层次:哲学层次的教学论——它回答和研究教学实践中最基本的、最一般的理论范畴,并对教学理论自身进行反思;中间层次的一般教学论——它研究一般教学活动的过程、原则、方法、途径、评价、管理等;操作层次的应用教学论——它包括分支学科教学论和学科教学论,是研究最具体、最微观的教学实践问题。目前看应首先保证基本理论的研究,否则应用层次的研究就难以展开和深化;其次在大力提倡和加强应用教学论研究,一方面将哲学层次的教学论,一般教学论的理论层层具体化、操作化;另一方面应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教学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升华,丰富教学理论的宝库,为高层次的教学理论积累资料。长期以来,教学理论研究的纯思辨传统不利于其实践的转化。80年代中期以来,加强实证性研究的比重大大增强,观察、调查、访谈、实验等实证研究方法逐渐为研究者所重视。实证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验证或提出理论观点,因此,实证研究的价值是与教学理论的建构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的实证科学化是教育教学实践寻找科学化、技术化的一种要求,也是人类试图对教育教学作出科学说明和科学指导的一种理想。为此,真正的科学的研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3]:(1)实证研究的选题必须服务于理论研究的某种需要;(2)实证研究的整个设计必须符合一定的理论框架;(3)实证研究的成果必须包括富有理论价值的结论。在进行实证研究的同时,应注意的是:第一,实证研究乃是理论研究的一种途径,它是一种手段。为实证而实证的研究是无科学价值可言的。我们应当分清教育理论工作者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同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的“现状调查”之间的区别。后者只要求明示客观事实;前者则还要求剖析理论涵义,否则便只是有实证而无研究了。教育现象中所包含的人的活动方式、精神和价值、动机和意向性,都必须作为一个意义整体去进行理解和解释。教学研究者不是被动地反应事实,而是透过不断的选择解释,通过对意义和事实关联的理论而构建理论。因此,认为解释学方法是对整体意义的把握;而实证、经验是对具体事实的客观性研究。第二,实证研究在方法上可分为定性与定量两大类。定性研究包括个案调查、传记分析、参与式以及深层访谈等。定量研究包括问卷调查、现成量化资料分析、非参与式观察以及实验等。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同样重要。这是因为教育现象是一种社会人文现象,教育活动包含着人类的历史经验,同时也包含着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个体经验,这种经验时时更新。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可以用有效的方法,重新复制或复演一个物体和一个过程,但在教育活动中,对人的经验的变化和参与的描述很难达到数学化和精确化。因此需要两者的结合。
总之,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技术化”是其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步骤和环节。它不仅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概括教学理论以认识具体教学实践;而且更重要的则在于如何把教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改造和优化具体的教学实践。
注释:
[1]徐继存:《对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诸环节的考察》,《中国教育学刊》,1991年第6期。
[2]张武升:《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的探讨》,《教育研究》,1994年第9期。
[3]吴康宁:《对我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思考》,《教育研究》,199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