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冷战后世界力量划分及组合问题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合论文,战后论文,力量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力量划分和世界力量组合是紧密相联而有所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客观存在,构成后者的基础。而后者也取决于各国政策的相互作用。冷战后世界力量出现新的组合。经济上,北美、欧盟、东亚有三足鼎立之势;政治上,美欧俄和美中日两个三角分别在欧、亚发挥关键作用。各大国都在重新确定联合、防范或一般相待的对象。各种力量在相互参与及合作中进行激烈竞争和较量,而以合作为主流。
如何划分世界力量,是正确判断国际形势走向和确定对外战略的基本依据。
现在世界上通常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区分国家发达与否,按综合国力标准对各国国力做出全面的衡量。划分世界力量,考察世界力量对比,只能依据各国的综合国力。因为只有综合国力才能既说明各国的贫富、发达与否,又能说明各自的经济规模、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只是现在对综合国力所应包含的要素还没有一致的看法,特别是对各要素作出定量分析比较复杂,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计算方法。各国只能依据自己的标准和统计作出判断。
世界力量的组合是另一个概念。它同世界力量的划分紧密相联而又有所不同。力量组合基于力量划分和力量对比这一客观存在,而又同各国根据国家利益所制订的政策有关,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从经济发展水平上划分世界力量
在大战危险基本消失、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和各国国家战略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的后冷战时期,按经济标准划分世界力量越来越至关重要。这种划分企图说明各国经济的规模、发达程度和力量的对比。把世界各国分为发达的和发展中的两类,还直接涉及两类国家所应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优惠和权利。
(一)目前使用的划分方法: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把各国和地区分成高、 中、 低收入三类。 据世界银行1995年6月发表的《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1993年人均总值在695美元以下的为低收入国家,696—8625美元的为中等收入国家,8626 美元以上的为高收入国家。国际机构把前两者列为发展中国家,高收入者为发达国家。这是高度简化的划分办法。实际上,看一个国家是否发达远不仅取决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多寡,还要看生产力和工业化,现在还须加上信息化水平的高低。
(二)前苏联和中东欧24国,4国为低收入,20 国为中等收入国家,因此全都间接地被归入发展中国家一类。根据《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收入最低的是阿尔巴尼亚,199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40美元, 最高的是斯洛文尼亚,6490美元。
(三)发展中国家由于分化突出,越来越难以在经济上划为同一范畴。发展中国家过去确实经历大体相同。它们不仅在历史上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经济特征也差别不大。但由于不平衡发展的规律,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悬殊。早在80年代中期,经济增长比较快、制造业比较发达的一小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就被划出来,被称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或经济”,其中最突出的是亚洲“四小龙”。这一提法沿用至今。此外,人均收入很高的石油输出国早就被另外单列,自成一类。
1994年初又出现“新兴市场”这一新的类别。发展中世界内的新兴工业化经济全都包括在内(少数转轨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的欠发达者也被划了进去)。美国同时提出“新兴大市场”战略,以被划进去的十个为美国今后20年外贸出口的主要对象,而这十个全都在发展中世界。[1] 按美国下的定义,新兴大市场是“21世纪最重要和最富活力的市场,它们经济增长快,人口众多,正在进行广泛的经济改革和走向自由市场化,基础设施需求规模宏大。”[2]
“新兴市场”和非“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事实上已经成为两类。前者因经济前景良好而成为发达工业国家竞相开拓并占领市场的对象,后者则有边缘化的危险。
随着发展中世界一批重要国家的崛起,它们有朝一日会进入发达国家行列。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已大大超过工业化国家。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表的报告称,1995年两者的工业增长率就分别为3.7%和2.9%。[3]墨西哥1994年已经参加经合组织。 不久前韩国和新加坡也曾被经合组织升格为发达国家。但韩国尚未参加经合组织,新加坡也只同意把自己定位在“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上。事实上,“取得了经合组织成员国资格就应算是发达国家”这种认识已经受到挑战。无论是墨西哥还是韩国、新加坡,都还不能同发达工业国家相提并论。而早已是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希腊、葡萄牙和土耳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属中等收入国,按现行标准够不上发达国家,土耳其事实上仍是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在成为发达工业化国家之前,在相当长时期内也只能是比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急于把一些发展中国家升格,也有减少后者所应享受的贸易等优惠条件的考虑。我国就面临这一问题。一些西方国家在无法否认我国仍为发展中国家的同时总是强调我国有所不同,不能像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那样享有那么多优惠。
(四)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内部差别都很大。发展中国家就可以再分为三个亚类:靠近发达国家的少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多数一般发展中国家,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也可以再划成四个亚类:美国,日、德、法、英、意、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多数一般发达国家,少数发达程度较低、靠近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国家。不论如何,在一段时期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两类的成员还不会发生多大变化。至于前苏联和中东欧各国,如果按现在的分类法,大多数在相当时期内还会同发展中国家排在一起。
(五)从综合国力着眼,可以大体看到各国力量对比的某些中期发展趋势。
1.在各大国经济力量走向相对均衡化的进程中,美国在相当时期内仍将处于较大程度的领先地位,但其他发达国家同美国的差距将继续逐步缩小,加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美国的经济力量继续呈现相对下降的趋势。
2.发展中国家作为总体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趋于缩小。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科技革命的作用下,两者的科技差距缩小进程将短于历史上工业国家之间的同一进程。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对这一点作很高的评价:发展中国家迅速现代化将使世界经济实力对比在今后20年发生一个多世纪以来最大的转变。西方国家的一些政府官员和政论家,也把这一发展摆到同上世纪的工业革命相提并论的高度上(美国财政部长本森、已故商务部长布朗和副部长萨默斯、英《经济学家》等)。
3.在目前的发展中国家间,极贫困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将继续扩大,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将更加扩大。
4.在相当时期内,俄罗斯(以及前苏联地区各国作为整体)在经济总量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一些中东欧国家则将先后进入经济复苏阶段,个别的可望在不久之后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5.中国在世界上既有强势也存在不少弱势。我国经济规模大,增长迅速,过二三十年经济总量有可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这一发展令世人瞩目,有些国家也因此对我国国力作出过高估计,对我国的政策方向作出不符事实的揣测。实际上,中国在很长时期内只能处于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从综合国力各要素看,中国确有不少有利条件,但弱点也很突出。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和政治研究所《主要国家综合国力的比较研究》课题组的测算,[4]1990 年我国综合国力位居世界第十。要迅速和持续增强综合国力,我们既有机遇,又面临着诸多挑战。
二、世界力量的战略组合
(一)世界力量在多极化趋势下出现新的组合。
冷战结束后,世界力量组合发生了和继续发生着重大变化。众多国家分为东西方两大阵营的情况消失,出现了多个世界力量中心和地区力量中心,它们日益各自为政,独立行事,并已在相互之间初步形成了一种有效制衡的关系。现在一般公认,世界力量中心指美国、日本、欧盟/德国、中国和俄国。地区力量中心指地区大国或国家集团。 发展中国家主要关注本地区事务,其中的大国在各个地区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它们已从冷战时期地缘政治中的美苏争夺对象,转为今后地缘经济中发达国家的争夺对象,而在地区或次地区各与不同的发达国家形成日益紧密合作的关系。它们同世界大国的关系,逐步摆脱比较被动的境地,越来越能以己为主,纵横捭阖,以大制大。同时,各力量中心之间形成了多重层次、相互交叉、变化频仍的复杂组合,彼此间的合作与抗争因时因事而异。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各国的经济利益,其次是性质和内容均已发生变化的安全考虑。经济组合和安全组合的成员与目标是不同的,但两者之间存在着联系。一则经济和军事安全本来就直接相关,二则有的国家力求通过经济合作达到一定的安全目标。
冷战结束之初,对可能出现的战略力量新组合,曾经出现过一些后来证明并不符合事态发展的预测,主要是对东西方相互接近的进程估计过高,对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估计不足。这主要表现在90年代初期苏、美、英、德等国家领导人纷纷提出建立“北半球合作带”或“从温哥华到海参崴的合作带”的设想上。这些设想没有把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考虑进去,实质是准备把前东方各国融入西方,凌驾于南半球之上。近三四年的发展表明,连中东欧国家同西欧的经济、政治和安全一体化都不会在本世纪之内实现,俄罗斯就更加遥远了。相反地,近年来各世界大国日益从同经济增长快的重要发展中国家增进关系中寻求加强本身的竞争地位。现在,各力量中心在世界上均尚未最后定位,它们之间也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的组合,多极化世界格局还在布局之中,但趋于明朗。这正是过渡时期的特点。
(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世界力量组合是:经济上,北美、欧盟、东亚呈三足鼎立之势;政治上,美欧俄和美中日两个三角分别在欧洲和亚太事务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北美、欧盟、东亚三个地区经济之间将进一步走向相对平衡,其中的重要因素是东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领先速度。下个世纪五年到十年内,三大经济区域将从地缘经济出发,吸收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为各自的外层。北美圈将向中、南美洲扩展。吸收了中东欧各国的欧盟将伸向中东、北非甚至再向南,囊括黑非洲一些国家。东亚地区经济可能向南亚延伸。从中期瞻望看,俄罗斯的经济将得到恢复和一定的发展,但还难以起飞而跃为经济大国。它在独联体内营造一体化很可能取得显著进展,同欧盟的经贸往来会增加但不会成为欧盟一员。因为德国已明确表示俄国太大,不宜参加。一代人之后,俄罗斯有可能同独联体一起,成为第四个重要经济圈。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将伴随着区域政治和安全合作的建立和增进。美、欧、东亚经济上的三足鼎立,也必然会产生重大的政治和安全影响。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最近说,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实质上是在世界水平上大规模重新配置经济的进程,到本世纪末,我们将进入美国、东亚和欧洲三者战略经济均势的时代。这一进程将日益转化为政治力量的重新配置”。[5]
在欧洲的政治和安全事务上,欧盟、美、俄已经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长远趋势是欧盟将逐渐取得主导地位,俄国的影响将随着国力的恢复逐步增强,美国则相对减弱。在亚太地区,目前美、中、日之间也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中、日这两个亚洲大国和美国之间,力量消长有利于中、日不利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力量组合中,东盟正在形成重要的力量中心,它力求不仅在东南亚而且在全亚太地区发挥重大作用。它还酝酿进一步扩大,下个世纪初把澳、新也吸收进去,成为亚太地区中小国家联合体。但在整个亚太事务上,东盟的作用还难以同中、美、日三个大国相匹敌。
在经济和政治安全领域这三组力量组合中,美国都是重大因素,加以它还在美洲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说明美国在相当时期内仍可在全球发挥影响。其他世界大国则主要通过在本地区日益发挥主导作用而使各自的国际影响不断增强。
(三)冷战结束后,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重新确定在国际上依靠、联合、防范或一般相待的对象。
冷战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和各国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加深,能够和必须依靠军事行动来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这些都使各国日益把经济安全放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首位。由于在新形势下已经难以按照传统的观念来确定假想敌,各国一般都不明讲视何国为敌国。事实上,各国根据自己所设定的战略目标,对联合与反对的对象都在作新的诠释和界定,而且在不同的领域划出不同的合作或抗争的目标。几年来的一个共同现象是:各国的联合界限不很分明且不断变化。其中各国经济力量的消长和政策的相互作用是两个重要因素。
1.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称霸世界,不容许在欧亚大陆出现一个威胁美国主导权的大国。它以最可能向其霸权地位提出重大挑战的国家为主要对手。因此,在冷战结束之初,它曾以德、日为主要新对手,特别是日本;它认为俄国不久后会复兴,而把俄国视为2001年的潜在新全球对手;对中国估计较低,没有列为未来的主要对手。[6] 近两年多来情况有变,日本连年经济衰退,德国前进得也不快,美再次把俄、中列为潜在威胁。但两国“威胁”的性质不同。中国被视为二三十年后最有可能向美国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的全球大国;俄国则因拥有庞大军力(特别是核武库)和“怀抱恢复前苏联势力范围的野心”而被认为将对美国在欧洲的主导地位提出挑战。美国对俄、中看法的变化还与美国同两国政策的相互作用有关。美国对两国各有强权政治表现,俄国和我国为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近两年分别给予了有力的回击。
1995年美国公开把世界各国分为四类:盟国,友国,传统盟国友国以外国家或前敌手,“胡作非为”国家。前敌手是防范对象,包括中、俄、越。“胡作非为”国有7个, 其中的两伊和朝鲜被看作冷战后的“现实军事威胁”,是美国几年前制定的“同时打赢两场战争”新军事战略的假想交战对象。
此外,美国还按开拓出口市场的机会划出十大新兴市场,并制订出相应战略。克林顿政府的思路是:第一要务是振兴经济,振兴主要靠开拓出口市场,开拓的主要对象是新兴大市场。美国商务部把顺利推行这一战略提到这样的高度:“事关继续保持美国的经济领导地位和繁荣,或是接受美国的衰退而沦为二等经济大国的前途。”[7] 经济上的分类又和安全上的分类不同。如果联系美国的新兴大市场战略来判断美国对各国的态度,那么,在这一战略中,美国就以中国为重点,日本与欧盟则成为美国在中国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了。
2.俄罗斯自从成为独立国家以来,头半年明确地向西方倾斜,甚至准备成为西方的盟友。1994年以来,俄的战略目标已愈益明确:以在独联体实现经济及军事一体化为基础,保持和加强大国地位,争取在欧洲安全,首先是中东欧安全事务上拥有尽量大的发言权。它暂时还无力同时在欧亚发挥重大作用,成为名副其实的欧亚大国。据此,它对外战略重点的次序是:除“近邻外国”这一性质特殊的重点之外,首先是美国、欧盟和中东欧国家,其次是中国、印度、日本和中近东。对于安全威胁,俄认为主要来自内乱,包括独联体各国的内乱和相互间的冲突,和由此带来的西方干涉和西方影响的扩展,最易受伤害的地区是外高加索和中亚一带。正因如此,中近东在俄对外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俄罗斯严重关注北约东扩给它的安全地位可能带来的危害,但还不准备因此而把美欧当作敌手。
3.欧盟力争成为欧洲事务的主导者,同时向亚洲等地区扩展,以此立足于世界。欧盟以美国为对外战略的第一重点,目的是借助美国在欧洲的存在来维持欧洲的安全,反对美在欧洲谋求霸权;俄罗斯是第二重点,既注意增进合作又有所防范;近一年来又显著提高了亚洲的地位,着眼点是更努力地展开市场竞争,扭转在这里的落后局面。关于安全威胁,欧盟认为现实的是好战的伊斯兰极端主义,潜在的来自俄国的不确定发展前景,还有东亚增长率超过欧美和“中国的崛起”对欧盟提出的挑战。
4.日本的战略目标依然是从经济大国发展成为政治大国,但更迫切地要求彻底消除二战历史痕迹,成为一个普通大国和世界大国。它仍然主要依靠美国,但又要摆脱美国的控制。近年来它重点转向其他亚洲国家,力求树立日本在亚太地区的经济主导地位,同时在政治安全问题上表现出日本更大的主动性和对美国更大的独立性。从国家安全观出发,日本不认为有现实的威胁,但有直接的防范对象。
(四)世界力量战略组合的新特征:冷战时期斗争和联合界限分明让位给各种力量在相互参与、合作中进行激烈竞争、斗争,合作居主导地位,斗争一般不致失控。
这一特征在经济和安全力量的组合中有相同的表现。
1.经济的区域化和集团化同全球化相辅相成,甚至成为后者的阶梯。各个地区和次地区的经济联合,尽管有一定的贸易保护性,却都不再是封闭型的。各地区的经济联合体都努力向其他地区的经济联合体渗透。不论是地区内部的一体化还是地区间的互相渗透,都充满着竞争。
2.经济实力越大,发展前景越好的力量中心,既会成为各国增进联系的首选对象又有可能被视为主要的竞争对手。
3.在大国关系中,冷战后已失去几国联合共同反对某一特定大国的战略基础。相反地,同它国交往与合作反而成为各大国加强本身竞争力,有的大国则同时借以施加影响甚至干涉别国内部事务。
4.力量组合呈现这些新特征的背景是,各大国基本上是在力求保持并扩大自己影响的同时,通过内部的发展在世界上树立起本国的地位。同时,各国都认识到,一国的发展离不开对世界经济的充分参与。在安全问题上,各国也看到,当务之急已不是防止大战,而是对各种局部冲突的防患未然或制止扩大,这需要国际合作与协调。但由于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存在,各力量中心围绕地区次地区经济和政治安全支配权的争夺却愈益激烈。
(五)我国的战略目标始终是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为向这一目标顺利迈进,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在对外工作中一贯努力
注释:
[1]英《经济学家》列出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现为25 个:中国大陆、港、台、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新加坡、韩、泰、以色列,阿根廷、巴西、墨、智、哥伦比亚、委,南非,希腊、葡、土耳其,捷、波、匈、俄。美国的十大新兴市场为:中国(包括港、台)、东盟、印度、韩、墨、阿根廷、巴西、南非、波、土耳其。
[2]美国商务部在1995年8月《美国商业》月刊争取同各个国家都增进互利和友好合作的关系。同各种形式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展开必要的斗争,目的正在于维护和促进地区和世界的稳定。上发表的文章。
[3]合众国际社1月25日维也纳电。
[4]《太平洋学报》,1995年第1期。
[5]《国际先驱论坛报》2月1日。
[6]1992年2月五角大楼发表的1994—1999年国防计划指导报告,《防止出现新对手》。
[7]《美国商务》1995年8月号。
标签:国家经济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经济学论文; 欧盟论文; 世界现代史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