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后勤学院,300309
【摘要】目的:对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应用于院前急救心脏骤停患者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院前急救心脏骤停患者135例,划分为A组、B组与C组各45例,分别给予人工呼吸法、气管插管通气法以及气囊面罩通气法,比较三组患者急救效果。结果:自主心跳恢复时间C组患者少于A组、B组;自主循环恢复B组26.7%(12/45)、C组44.4%(20/45)高于A组11.1%(5/45),C组高于B组;死亡率C组60.0%(27/45)低于B组84.4%(38/45)、C组88.9%(40/45)。三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院前急救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中,气囊面罩通气法的应用可取得显著效果,应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院前急救;心脏骤停;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作为急救患者常见表现,一般要求给予心肺复苏程序进行抢救。但如何做好心肺复苏程序的选择,成为当前临床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气管插管通气法、人工呼吸法以及气囊面罩通气法的应用等,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应用下取得的效果有一定差异,需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本次研究将就院前急救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程序应用下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急诊收治的院前急救心脏骤停患者135例,男75例,女60例,年龄55~75岁,平均(62.5±4.5)岁,心脏骤停原因:猝死、重度颅脑损伤与高处坠落等分别为52例、48例、25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以脉搏消失、呼吸停止或有叹气样、意识丧失等。将135例患者划分为A、B、C三组各45例,在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与症状上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较分析。
1.2方法
A组患者因条件限制,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直接采用人工呼吸法,操作中要求徒手按压心脏,保持40~50mm按压深度,100次/min频率,需使放松、按压保持为1:1比例。然后做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吹气中15s以内停止按压心脏。B组患者取气管插管通气法,心脏按压方法与A组操作相同,C组患者心肺复苏程序取气囊面罩通气法,心脏按压操作与前两组相同,以气囊面罩通气法做通气换气支持[1]。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三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情况、自主心跳恢复时间以及死亡率等。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由Excel表格汇总统计,统计学处理由SPSS20.0软件实现,自主心跳恢复时间计量资料组间比以t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 ±s)描述;自主循环恢复与死亡率等计数资料由 检验,通过数(n)或率(%)表示,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自主心跳恢复时间C组患者少于A组、B组;自主循环恢复B组26.7%(12/45)、C组44.4%(20/45)高于A组11.1%(5/45),C组高于B组;死亡率C组60.0%(27/45)低于B组84.4%(38/45)、C组88.9%(40/45)。三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
注:与A组相比,aP<0.05;与B组比较,bP<0.05。
3讨论
心脏骤停是急性危重患者发病重要表现,主要因心脏排血功能的丧失导致呼吸停顿、循环停止,这种临死状态便是心脏骤停表现,若未及时抢救治疗,患者死亡率极高。抢救工作开展中,一般需以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心肺复苏程序,如人工呼吸法、气囊面罩通气法、气管插管通气法等。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方法应用下可能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如部分患者心脏骤停于特殊环境如马路、户外发生,要求急救工作中需考虑到现场条件,合理选择心肺复苏程序,做到及时抢救,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佳[2]。
本次研究中可发现,A、B、C三组患者急救下,自主心跳恢复时间C组患者少于A组、B组,自主循环恢复C组高于A组与B组,死亡率C组低于A组与B组,可充分说明院前急救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中,心肺复苏程序选择气囊面罩通气法可取得显著效果。需注意的是,为使抢救治疗效果达到最佳,急救治疗中应确保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如气囊面罩通气法的应用操作等,这样才可使抢救率提高,降低死亡率。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中,气囊面罩通气法的应用可取得显著效果,应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袁伟,王友明. 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脏骤停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11:2635-2636.
[2]秦明新. 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脏骤停的影响分析[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6:91-92.
论文作者:李想,朱文通,次旦扎西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上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0
标签:患者论文; 心脏论文; 心肺论文; 面罩论文; 气囊论文; 程序论文; 死亡率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上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