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随着智能配电网建设的持续推进,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大幅提升,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其中,调度控制系统是对配电网进行电力调度的主要系统,对运行效益和供电质量的提升效果显著。因此,本文对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构建策略进行详细论述,旨在促进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发展。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构建策略
智能配电网建设中,调度控制系统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其系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将直接决定智能配电网建设的成败,应该引起供电企业的广泛关注,重视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建设,推动智能配电网建设的深入进行。
1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基本框架
当前的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是在D5000智能电网调配控制系统基础平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按照其功能构成,调度控制系统分为3个子系统,分别为地(县)调度控制系统、调度管理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
1.1地(县)调度控制系统
地(县)调度控制系统是整个调度控制系统的基础,是对地(县)等区域的电网进行调度和控制的主体系统,直接与广大的用电户相连接,该系统肩负着图模管理、实时监控、拓扑分析、馈线自动化等任务,是更高一级系统进行调度管理的基础。
1.2调度管理系统
与地(县)调度系统相比,该系统的功能与其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同样是对配电网进行调度的子系统,主要负责计划停电分析、故障研判等工作。
1.3生产管理系统
生产管理系统是智能配电网运行信息、用户信息的综合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内部先进的信息平台实现智能配电网相关信息的高效传输、共享和业务协同,对智能配电网的正常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整个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核心所在。
2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关键技术分析
2.1配电网运行评估技术
与传统的调度控制系统相比,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具有智能化,能够根据电网的实时调度需求进行智能调度,提高调度的及时性。而该目标实现的基础就死配电网运行评估技术,即对配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稳定性进行指标监控,分析其变化趋势和运行参数,构建指标评估模型,对配电网运行状况进行评估,从而掌握配电网运行的具体状况,为调度控制提供参数支撑。
2.2一体化建模技术
长期以来,调度控制与故障抢修工作的一体化都是配电网运行维护的技术难点,难以实现两项工作的资源共享和利用,造成业务协同难以实现,影响配电网的运行效率。针对此问题,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采用一体化建模技术实现两项工作的有机结合。具体来说,在配电网中存在高、中、低三档电压,需要借助各自的拓扑模型实现调度控制。其中,高压模型来自调度控制系统,中低压模型来自生产管理系统,借助一体化建模软件实现高压、中压、低压模型的拼接,实现一体化建模,为调度控制和故障抢修的协同作用提供技术保障。
2.3信息集成技术
信息集成是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形成基础,是连接各子系统,实现系统内部信息共享的前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控制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对地(县)调度控制系统、GIS、用户信息、营销信息、调度及检修信息进行系统集成,构建统一的信息数据库和资源共享机制。要想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对制定标准化的信息交互技术规范,实现业务流程、信息结构和模型数据的一致性表达。
2.4二次安全防护技术
调度控制系统的功能实现借助对配电终端的操控实现。在具体的操控过程中,需要对系统发出的操控指令进行加密,避免各类影响因素对指令的影响。系统中,采取非对称加密技术对配电终端和调度控制系统之间的通信进行单向身份认证,确保控制数据报文的时效性。此外,由于控制系统是通过无线公网进行指令传输的,所以,应该进行必要的安全防护,按照正反向隔离装置,确保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功能发挥。
2.4馈线自动化分区技术
馈线自动化分区技术是地(县)调度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能够提高馈线分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配电网调度的质量和效率。具体来说,进行馈电分区之前需要对配电网的类型进行分析,掌握配电网的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以断路器为便捷进行分区,将馈线分为若干个一级分区。之后,在一级分区内以隔离类开关为界进行再次分区。
3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应用的保证措施
3.1提升系统的技术水平
随着智能配电网建设的持续进行,调度控制系统在技术层面面临更大的调整,应该加强对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根据配电网调度的实际需要,实现对配电网运行监控、故障研判、馈线自动分区等系统功能的技术提升,为电网调度控制和故障抢修的一体化协同处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2加强系统的一致性
要想推进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功能升级就需要从系统的一致性方面入手,实现数据、模型、图形等方面的一致性,为系统内部的信息共享和利用提供基础,推动多系统的信息集成,满足业务协同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3.3提高系统的通信质量
调度控制系统中,通信的方式、技术水平等直接决定通信质量的高低,而通信质量的高低则会对配电终端和调度控制系统间的联系产生影响。如果通信质量不合格将导致信号误报、漏报情况的出现。因此,应该重视通信工作,提高系统的通信质量。
3.4研发高效率的配电网应用分析软件
目前,国内采用的配电网应用分析软件的算法大多从调度自动化系统移植而来,对信息的冗余性、用户负荷特性等考虑不足,导致应用分析软件与实际需要存在较大的差距。针对此问题,应该积极研发高效率的配电网应用分析软件,提高软件与配电网运行需要的契合度,切实发挥配电网调度系统的调度功能。
结束语:综上,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建设是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从技术、结构层面入手进行系统建设,构建高效、优质的调度控制系统,满足配电网的调度运行需要。
参考文献:
[1]胡博邻.主动配电网优化调度策略研究[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11):00273.
[2]顾健.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现状与技术展望[J].企业技术开发旬刊,2015,34(12):105-106.
[3]周冬旭,嵇文路,朱红,等.智能配电网优化调度在南京的应用[J].供用电,2016,33(6):23-29.
[4]高存博.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现状与展望[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2):148.
论文作者:杨航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6
标签:控制系统论文; 配电网论文; 智能论文; 系统论文; 电网论文; 技术论文; 信息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