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繁荣与发展的新局面--访国家人民委员会文化宣传部主任吴翠英_文化论文

民族文化繁荣与发展的新局面--访国家人民委员会文化宣传部主任吴翠英_文化论文

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局面——访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司长武翠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家民委论文,司长论文,民族文化论文,新局面论文,繁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者:党的十七大以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主题。请问,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举措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

武翠英: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然包括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工作,采取一系列有力政策措施,不断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一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和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国家在《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上明确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国家在编制和实施“十一五”、“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少数民族事业规划当中,明确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2009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力地保障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是实施一系列文化工程,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建设、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等一系列重点文化工程建设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倾斜。国家针对少数民族的特殊情况,扶持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影、电视节目的译制、制作和播映,扶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的翻译、出版,扶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创作,扶持少数民族文化对内对外交流,扶持少数民族开展文化活动。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全国民族院校普遍开设了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人才。5个自治区和云南、贵州、吉林等省建立了24所高等和中等艺术院校。国家还通过举办少数民族作家班等一系列培训活动、“骏马奖”等一系列评选奖励活动,培养和推出大批少数民族文化人才。

记者: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发展得到进一步加强。具体而言,都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

武翠英: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成就瞩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2003年开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国家先后公布了3批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少数民族项目有515项,占项目总数的42%;公布的3批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少数民族传承人有393名,约占传承人总数的26%。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4项,少数民族项目有13项,占38%。截至2011年,热贡文化、羌族文化、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迪庆民族文化、大理文化等5个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先后批准成立。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全部编辑出版完成,这套志书450册4.5亿字,全面反映了中国各地各民族戏曲、音乐、舞蹈、民间文学等10个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整理成果。

少数民族文艺作品创作与生产呈现繁荣局面。在国家积极鼓励、大力扶持下,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戏剧作品得到抢救与保护,少数民族艺术创作硕果累累,涌现出《云南映象》、《中国·撒拉尔》、《碧海丝路》、《月上贺兰》、《草原记忆》、《文成公主》等深受观众喜爱的舞台精品力作,摄制播出了《东归英雄》、《茶马古道》、《金凤花开》等一批少数民族题材优秀电影电视剧。少数民族作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55个少数民族已经都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少数民族作家以本民族语言文字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荣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全国性文学大奖的显著增多。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全国少数民族非遗项目调演等民族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形成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生动局面。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国家加快实施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无线覆盖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重大项目,基本建成了功能较齐、语种较全、覆盖面较广的广播影视体系,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超过了90%。目前,民族自治地方有广播电台73座,节目441套,民族语言节目105个;电视台90座,节目489套,民族语言节目100个。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工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多类别、覆盖面广的民族地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民族出版社发展到32家,分布在全国13个省、自治区,民族文字出版从业人员3000多人,出版28种少数民族文字图书。有99种民族文字报纸,用13种民族文字出版,数量约占全国报纸总数的5%。有222种民族文字期刊,用10种民族文字出版,数量约占全国期刊总数的2.5%。到2010年底,全国民族文化事业机构已有10282个,其中有艺术表演团体651个,少数民族歌舞团127个,艺术表演场所191处,图书馆604个,群众艺术馆80个,文化馆643个,文化站6859个,博物馆240个。民族地区每10万人拥有的文化单位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方兴未艾。云南、广西、内蒙古、宁夏、贵州等地加快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打造传媒、影视、演艺、出版发行等国有大型文化龙头企业,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促进文化与旅游业、演艺业、娱乐业及文博会展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取得显著成效。依托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广西《印象·刘三姐》、云南《印象·丽江》和《纳西古乐》、贵州《多彩贵州风》等数量众多的民族文化品牌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力度,少数民族文化在国家整体对外文化交流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国家每年安排少数民族艺术团体执行部分重要出访任务,如随国家领导人出访、参加在国外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文化节、文化周等。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已有100多个少数民族艺术团体走向世界,少数民族艺术团组出国访问约占全部出国演出团组的30%~40%。中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在国外逐渐形成品牌。如以全面展示中国各民族服饰文化、歌舞艺术为内容的重点文化交流项目“多彩中华”,至今在国外举办表演和展览活动30余次,累计演出400多场次,观众达到100多万人次,弘扬了中华文化,展示了多彩中华的和谐美好形象。

记者: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国家民委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展示是密不可分的。以刚刚结束不久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来说,精彩的演出及精心的组织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您作为本届文艺会演组委会秘书长,如何评价此次会演的成功举办?

武翠英: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在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喜迎十八大召开的形势下举办的。与往届相比,本届文艺会演有四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一是参与范围广。本届会演共有41台剧(节)目参演。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解放军总政治部,以及港、澳、台都有剧(节)目参演,56个民族都有演员参加,首次实现了全家福。从艺术种类看,既有传统的歌舞、戏曲,也有歌剧、京剧交响乐、杂技等,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从题材上看,既有历史题材,也有现代题材。

二是关注程度高。本届会演自6月6日拉开序幕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6月12日,开幕式晚会在国家体育馆举行,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并接见了演职人员代表,使各族群众深受鼓舞。超过1亿观众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对开幕式晚会的直播盛况。41台节目上座率非常高,有的场次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很多场次观众反响热烈。仅从网络关注度来说,很多网站开设了本届会演专题,许多观众看完演出后撰写微博、微信,进行网上互动,有的还对演出进行微博直播。广大网民积极参与41台剧(节)目的网上评选活动,投票人次达到了9410万。

三是节目质量精。参演剧(节)目主题突出、形式多样、民族特色浓郁、地域特点鲜明,同时又极具现代气息,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集中展示了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本届会演推出了一批原生态、“接地气”的作品,涌现了一大批坚持新人、新作、新形式、新水平的创作要求,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有不少作品曾经入选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起到了引领和带动民族文艺事业传承、创新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西藏自治区代表团的《魅力西藏》等21个剧目荣获剧目金奖,就体现了我国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四是社会反响好。本届文艺会演现实题材作品明显增多,集中反映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崭新成就,体现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党的十七大以来,在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了很多描绘时代风貌、反映群众心声、讴歌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作品。有的节目根据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典型事迹创作,用艺术的手法,讴歌了民族团结的先进人物,赢得了广大观众的普遍好评。很多观众表示,文艺会演载歌载舞,不仅是视听盛宴,而且富含哲理,给人启发,是一堂生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成功举办,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关心与支持;进一步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增进了我国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加强了民族团结;推出了一批少数民族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为广大群众献上了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也为少数民族优秀文艺作品进入国内外演出市场搭建了平台。本届文艺会演营造出热烈、祥和、喜庆的社会氛围,向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献上了各族人民的美好祝福。

记者:我们知道,长期以来国家民委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有“请上来”集中展示的活动,如“少数民族运动会”、“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等,也有“走下去”慰问活动,如“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下基层活动。“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下基层活动是2010年起国家民委新开展的项目,请您介绍一下此项活动的情况及意义。

武翠英:“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下基层活动,是国家民委2010年起着力打造的一项民族文化宣传工作品牌项目,旨在通过送戏、送书、送医等活动,体现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丰富边远民族地区基层群众的精神生活,开阔群众视野,引导社会各界进一步关注并共同帮助解决民族地区存在的看戏难、开展文化活动难、看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

2010年和2011年,国家民委已经陆续走进四川、广西、贵州、云南等民族地区。今年7月至8月,“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下基层活动又深入宁夏固原市和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等民族地区,慰问当地群众。活动内容丰富,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一是慰问演出。民族地区特别是边远基层,群众看戏难、开展文化活动难非常突出。国家民委依托中央民族歌舞团,精心组织编排精彩节目,深入基层,直接面对群众,送上精彩演出,让边远基层群众直接欣赏到国家艺术院团高水平的演出,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文化生活,增进了民族之间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了各族群众热爱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演出深受群众欢迎,仅今年到甘肃甘南的演出,就有2万多观众到现场观看演出,场面热烈,反响很大。

二是送图书报刊。近年来,国家采取了送书下乡、建设农家书屋等措施,缓解了民族地区群众看书难、看报难问题。但由于民族地区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群众看书难、看报难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面向全国的出版单位,精心挑选图书,主要面向基层中小学校,免费赠送中小学生需要的图书。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阅读需要,我们还特别配送部分民族文字图书。仅今年的活动,我们向甘肃、宁夏的20多所中小学校赠送20000册图书,还免费向500个单位赠送部分报刊。

三是送医送药。针对基层少数民族群众就医难的实际情况,国家民委积极协调清华大学附属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海淀医院等单位,组织了包括儿科、妇产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心脏内科等多位专家组成的高水平医疗专家组深入民族地区基层。他们采用传、帮、带和举办讲座等形式,帮助当地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并在当地进行义诊。对民族地区患先心病的儿童进行筛查,并为患儿免费手术。还免费向民族地区赠送药品和医疗器械。

四是宣传报道。活动开展期间,国家民委协调组织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随团采访。一方面是宣传报道活动本身,扩大活动影响。一方面是组织记者对当地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一系列专题宣传报道,帮助扩大当地影响力,引导社会关心支持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标签:;  ;  ;  

民族文化繁荣与发展的新局面--访国家人民委员会文化宣传部主任吴翠英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