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助机制的实践与思考--以青海省德令哈市基层党建工作为例_党的基层组织论文

建立和完善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助机制的实践与思考--以青海省德令哈市基层党建工作为例_党的基层组织论文

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的实践与思考——基于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基层党建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令哈市论文,青海省论文,互帮互助论文,建立健全论文,党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647(2010)03—0056—05

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的精神,中共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委积极推进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围绕这一主题,笔者赴德令哈市进行专题调研,认为该地区的工作实践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典型性,遂在调研基础上形成此文。

一、建立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的实践

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这既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切实建立这一机制,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党员管理、党员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也必须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青海省德令哈市现有党组5个,党委11个(其中5个市直机关党委、4个乡镇党委、2个企业党委),街道工委3个,党总支6个,党支部142个。其中有农牧业村党支部41个(农业村28个、牧业村13个),企业党支部28个(非公有制经济党支部14个),街道、社区党支部20个,机关、事业单位党支部69个。共有党员2958名,其中预备党员109名;女性党员822名;少数民族党员1082名;研究生学历党员22名,大学学历党员522名,大专学历党员645名,中专学历党员233名,高中及以下学历党员1536名;35岁以下党员685名,36岁至45岁党员1128名,46岁至54岁党员589名,55岁至59岁党员190名,60岁以上党员366人;在职党员1326名;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250名;农牧民党员986名;离退休职工党员317名;街道社区党员329名。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党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且学历水平不占优势。结合本地区实际,德令哈市委积极探索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的新方法,采用新形式初步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工作体系,即包括建立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城乡干部人才双向流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城乡党员统筹服务、城乡党员培训教育网络等在内的一套统筹城乡的互帮互助体系,初步形成了城乡互帮互助的工作机制,其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

(一)初步建立城乡共建的基层党组织设置体系。一是打破行业界限。按照以企带村、村企整合、工农互助的思路,探索“村企联建”的党组织建设模式,实行村企统一领导,推动以工补农、以工促农。2008年,全市21家企业与29个村签订了企村共建协议,2008年共兑现帮扶资金300多万元。二是打破城乡界限。建立机关与村“联合支部”41个,从制度上把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而达到机关和农村党支部双方各项工作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提高的目的。2009年初,在城乡结合部还探索建立了河东街道办事处长江路社区与东山村“村居联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模式,统一领导社区和行政村的工作,进而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二)初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基层党组织党员管理教育体系。一是创新信息共享机制。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2009年建成43个远程教育点,涵盖17个社区、4个乡镇和22个具备条件的行政村。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培训机制。把农村、社区党员培训纳入全市党员的整体培训规划,充分利用州、市党校以及德令哈市党建网资源,对党员进行集中培训、基地现场培训和网上培训,以全面提升党员素质。同时,着力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工作,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2008年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600余人次,建立党员活动中心户、党员电教中心户35户。三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管理方式。在单位党组织管理党员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属地管理,对在职党员进行“二次管理”;对农村、社区的无职党员广泛开展了设岗定责活动,实行岗位管理;对外出务工党员,加大双向管理力度,实行动态管理。

(三)建立城乡基层党组织帮贫助困体系。一是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农村、社区党组织挂钩帮扶制度。以德令哈市机关事业单位与村(居)结对挂钩帮扶为依托,进一步深化“联合党支部”的组织形式,实现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的经常化和制度化。二是扎实推进城乡党员互帮互助活动,打造服务党员的平台。按照“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党员活动服务中心(站、点)建设,各党员活动服务中心(站、点)设专人全面摸清所辖区域困难党员群众的情况,建立健全跟踪服务台账,动态调整帮扶对象。三是积极引导生活条件好的党员与生活困难的党员、优秀党员与一般党员、年轻党员与年迈党员结对子。通过“助志、助困、助业、助医、助学”的“五助”措施,实现结对帮扶工作的全覆盖。在原设立的党员服务热线的基础上,于2009年3月还开通了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及时协调解决党员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四是对于生活、就业困难的党员,重在给予更多的经济帮扶,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采取扶弱、扶贫、扶智、扶志的帮扶方式。通过物质帮扶,使困难党员得到生活保障,以满足他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智力帮扶,使在创业中遇到困难或创业门路少、起步艰难的党员渡过难关,以帮助他们顺利发展;通过思想帮扶,使甘于现状、意志消沉的党员树立信心和开拓进取,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五是对于基层党员干部,注重给予更多的关心与爱护。针对他们工作条件艰苦、任务繁重、待遇较低、政治出路不畅却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状况,注重从经济和政治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以提高他们的经济和政治待遇。2008年,为担任村长、书记职务满10年以上的在职村干部发放了工作补贴。六是对于流动党员,注重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服务。通过满腔热情、想方设法地服务,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以增强他们对党组织的归属感。七是对于老党员注重给予更多在思想和生活上的关怀,主动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和身体状况,使他们始终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八是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员,注重给予更多的政治上的激励和人文关怀,大力营造有利于他们干事创业、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以满足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在分类指导和突出重点的同时,着力整体推进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工作。

(四)建立城乡互动的基层干部人才培养交流体系。一是按照“加强组织、发展经济、富裕农民、维护稳定、锻炼干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德令哈市委任命10名机关、乡镇优秀干部到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村任村党支部第一副书记。二是在村级换届工作中,全市有32名大学生村干部被选进村“两委”班子,其中当选村委会主任2名、村委会副主任5名、村委会委员21名、支部书记3名、支部委员1名,使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在编”村官。“一肩挑”现象由上一届的3个村扩大到现有的12个村,占全市行政村的32%。

二、目前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青海省德令哈市在着力统筹城乡党建的基本框架下,初步形成了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的工作机制,但整体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城乡互帮互助的思想认识尚不到位。各级党组织对城乡互帮互助工作在认识上还有一个不断提高和深入的过程。一是对建立城乡互帮互助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建立城乡互帮互助机制是在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在不断相互融合,社会生产方式、就业方式和利益关系趋于多样化,区域合作日趋紧密的社会大背景下进行的,建立健全城乡互帮互助机制,是给党的基层组织和党的建设带来的新课题、新挑战。二是在城乡互帮互助的认识上还有片面性。在开展城乡党组织、党员之间的互帮互助活动中,还缺乏以新思路、新举措去有效整合城乡经济社会资源,在实现城乡党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同前进的过程中,还缺乏长期的目标和长远的规划。

(二)互帮互助有赖于统筹城乡大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城乡互帮互助机制的建立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必须着眼于统筹城乡大党建工作新格局的框架之内,只有这样才能持续和有效地推进。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党员以具体单位为依托并据此来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党的建设在区域和行业的界限上有所突破,但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尚未完全突破,在组织设置、资源配置、运行机制和工作保障制度等方面,统筹城乡党建的新格局在德令哈市还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互帮互助机制的形成。

(三)城乡互帮互助中优势互补作用不明显。一是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在“互”的方面体现作用不明显。由于农牧区党建资源相对匮乏,需要城市帮助,而城市党建资源又不能有效地支援农牧区,进而造成城乡党建资源不能很好的实现优势上的互补共享和有机融合。二是城乡党组织的联系尚不紧密。各地虽然组建了一些跨行业、跨领域、跨所有制的联建党组织,但机关、社区、企业、农村党员在文化水平、思维方式及生活环境上的差异,导致联建党组织很难将所属不同类型的党员组合在一起深入开展活动,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个体之间“名连实不连”,这些新的组织设置模式的功能和作用尚未得到真正发挥。

(四)城乡互帮互助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目前,还没有真正实现以城带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基层党建互帮互助的长效机制。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工作还没有可操作性和现实的依据,这使工作的开展也往往缺乏科学性或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工作机制的不健全,往往导致工作上的短期行为,这时常表现为跟形势、走过场。

三、对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的思考

针对以上问题,首先要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进一步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为建立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提供有效的组织支撑。同时,还应不断创新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的载体,从制度和机制上为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提供有力的保证。

(一)提高对建立城乡互帮互助机制重要意义的认识。一是要进一步认识到建立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是党建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现阶段提升基层党建整体水平的重要举措。二是要进一步深化对建立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这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逐渐缩小城乡差距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课题。三是要进一步认识到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的建立,对于推动城乡党建新格局的形成,改变城乡党建自成体系和相互分隔状况,推进城乡互动和区域联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四是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要在解放思想上下功夫,从思想上认识到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并不是简单的扶贫帮困,要走出机关事业单位以财力、物力上的支持农村代替智力支持的误区,切实树立互帮互助和谋求共同发展的新理念,统筹解决城乡一体的科学发展问题。五是城乡互帮互助应着力在总体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公益事业建设、主导产业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共同参与和谋求共同发展。

(二)统筹城乡大党建为党内互帮互助提供组织保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的建立,只有在统筹城乡大党建的新格局中才能完全建立起来。一是要牢固树立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共进的大党建工作理念。要打破组织分割,变“单位党建”为“区域党建”,变“条块分割”为“流动共享”,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延伸城乡党组织网络,消除空白点,扩大覆盖面,增强渗透力。要统筹城乡党建要素,强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党建资源效应,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党建工作体系。二是要积极探索建立基层党组织的新模式。本着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优势互补、自愿互利、便于管理和发挥作用的原则,建立以村(社区)、协会、产业集聚区、新建小区楼宇等为依托的区域性党组织,形成既满足传统的“单位建党”的需要、又体现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党组织体系。要因地制宜,采取村机联建、村村联建、居机联建、企居联建、村企联建、“支部+协会”、“五合一(农牧企居机)”联建等各具特色的模式,着力构建组织统建、资源统配、党员统管、活动统筹、互帮互助的新型基层党组织。要坚持从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调整和优化组织设置,通过党的工作联建、活动联谊、干部联培等形式,形成以城带乡、以企带村、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体系,进而达到城乡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城乡互帮互助必须优势互补、双向互助。要把城乡党建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加以通盘考虑和科学谋划,以推动城乡党建的优势互补、双向互助、相互融合和协调发展。一是充分发挥企业、机关、社区党组织以及区域内各单位党组织的比较优势,多层面、全方位地与农村党组织开展互帮互助工作,使城市优势资源向农村流动。二是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的工作,必须建立在平等参与的基础上,工作的每一个载体均应体现出“互”字优先的原则。要有效整合城乡经济社会资源,鼓励城乡活动场所、公共设施等资源双向开放,以提高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三是整合城乡党员教育管理资源,在强化党员日常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分类的精细化管理,着力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模式。要充分利用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促进城乡党员教育的均衡发展,以形成城乡衔接、全面覆盖、协调配合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新局面。

(四)建立城乡互帮互助的有效载体。城乡互帮互助,需要有效的形式和载体。要在坚持现有行之有效方法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并不断推进载体创新。一是开展“城乡支部手挽手”活动。把机关、企业、社区党支部与农村党支部结成“手挽手”对子作为有效的载体,其活动内容包括资金、项目、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帮扶,帮助引进具有“造血”功能的项目,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和集体收入,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同时,这也应是转变干部作风和培养锻炼干部的有效途径。二是继续以“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行村企联建、村居联建及村机联建。如在机关支部与村支部建立“联合支部”的“村机联建”模式下,由机关支部牵头,将各村在“百企联百村”活动中签订的企业党组织加入现有的“联合支部”,形成“村企机联建”模式,开展联创活动。在农村牧区,把有地域特色的党建工作纳入“三级联创”活动之中,进一步丰富活动的内涵。三是开展促农增收的科普活动。充分利用冬季农闲时节,发挥企业、机关党组织的技术优势,以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帮助农民谋思路、出点子、教技术。结合资源、区位等实际情况,应积极帮助确定适合农村发展的主导产业,不断扩大规模,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特色,建立起稳步增收的主导产业。四是继续搞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文化下乡要搞好图书报刊下乡、送戏下乡、电影电视下乡工作,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科技下乡要做好科技人员下乡、科技信息下乡工作,大力开展实用性科普活动;卫生下乡要注重做好医务人员下乡、扶持乡村卫生组织、培训农村卫生人员以及参与和推动当地合作医疗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大力开展这些方面工作,要注重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互帮互助的重要内容。

(五)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的机制。城乡互帮互助,必须建立健全有关的制度和机制,对组织的行为及运行进行规范与协调,用机制把城乡党的基层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是健全领导机制。要树立城乡党建“一盘棋”的理念,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积极作用,建立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制及班子成员的分工负责制,形成统一领导以及组织部门牵头抓、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以推动城乡互帮互助工作的扎实开展。二是健全督查机制。要专门成立互帮互助工作督查组,负责具体指导督办,跟踪成效。督导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每年初确定的基层党建互帮互助工作的要点,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督导,并遵循“指导不领导、到位不越位、参与不干预、督促不包办”的方式进行。三是健全责任机制。建立县、乡(镇)、村党组织三级共建互帮互助责任制,明确各级党组织各自的工作职责,充分调动县、乡(镇)、村党组织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观能动性,围绕责任目标齐心协力开展工作。四是健全考核机制。将城乡互帮互助工作纳入各级党组织的绩效考评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内容。

总之,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逐渐缩小城乡差距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拓展党建工作领域、统一协调党建资源以及以党建促创建和以创建促发展的一条新路子。只有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的机制,才能为城乡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进而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收稿日期]2010-04-05

标签:;  ;  ;  ;  ;  ;  ;  ;  ;  ;  

建立和完善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助机制的实践与思考--以青海省德令哈市基层党建工作为例_党的基层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