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路基施工中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剖析论文_白英俊

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路基施工中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剖析论文_白英俊

身份证号码:61048119890720xxxx

摘要:由于我国国土面积相对比较广阔,各个区域的地势地貌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化,所以,我国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的施工建设阶段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所有问题中,以软土地基的施工问题较为常见。受到软土地基自身固有特征的影响,一旦施工单位对于软土地基问题处理不到位,非常容易产生路基开裂、路面下陷或者稳定性降低等问题,严重影响道路工程的整体质量。所以,为了保证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路基施工质量,需要在工程施工阶段加强对软土地基问题处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本论文通过对软土地基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论述了相对比较常见的软土地基施工技术,旨在为施工单位处理软土地基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软土地基;施工技术

1 软土地基概述

通常情况下,软土地基主要是在道路工程施工建设阶段出现,该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地基中存在较多软土,并且融合一定程度的粉尘等其他物质,最终形成一种复合类型的地基种类。受到地基当中软土因素的影响,软土地基自身的稳定性以及强度相对较低,同时能够体现出一定的流塑性,而对于道路工程的施工建设而言,需要坚实牢靠的基础,因此,需要施工单位对软土地基进行有效处理,增加其自身的承载能力以及强度,进而为道路工程的建设提供支持。假设施工单位对于软土地基问题的处理不够全面,则公路在投入使用之后极易发生下陷或者开裂等问题。与此同时,因为软土地基产生原因相对较为复杂多变,同时受到施工现场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致使施工单位彻底解决软土地基问题的难度相对较大,所以,为了保证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软土地基的研究力度,保证道路工程的施工能够正常开展。

2 道路路基施工中软土地基主要特征

2.1 固有强度较低

由于组成软土地基的软土大部分主要是由近代水下小颗粒形成的沉积土,所以,软土地基排水性能相对较低,一旦在软土地基表面施加压力,则必然会出现下陷的问题。假设施工单位能够将软土地基内部的水分全部排除,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软土地基的强度。另外,由于软土地基自身沉积环境相对较为复杂,局部容易出现各种状态的土块,因此当软土地基投入时候之后极易产生不均匀的沉降问题。

2.2 含水量比较高

对于软土地基而言,其自身最为突出的特征即为具备较高的含水量。通常来说,软土地基的含水量能够维持在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七十范围当中。而造成软土地基含水量相对较高的主要原因则是由于其主要构成成分为粘土粒以及粉土粒,二者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能够吸收大量的水资源。一旦软土吸附水达到某一程度,非常容易产生一层水膜,进而将软土原有的固体转换为流塑状态,不利于施工单位的工程建设。

2.3 透水性比较低

与自然界中其他类型的土壤进行比较,软土地基的固结效率相对较低。在产生渗透作用的过程中,尽管软土承受的较大程度的负载压力,但是其自身的渗透性能仍然处于较低的状态,致使软土土壤的固结速度相对较为缓慢。假设软土中存在一定量的有机物质,则在适当条件下,土壤中会出现大量的气泡,进一步降低软土固结的速度,所以,软土地基不能为道路工程的施工建设提供支持。

3 道路路基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施工技术概述

3.1 表层处理技术

对软土地基进行表面处理是道路路基软土地基施工的基础环节,即通过采用针对性的施工方法对软土地基表层进行处理,使其初步满足施工要求。对软土地基进行表层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表层排水技术

表层排水技术是在路基填筑前,在地面开挖排水沟,以排除地表水,同时降低地基表层的含水量,确保施工机械的作业条件。为了使开挖水沟在施工中发挥盲沟的作用,常用透水性良好的砂砾回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水沟布设应考虑地形和土质情况,保证排水通畅。

(二) 地基加筋技术

为了防止软土地基出现形变和不均匀沉降等不利于工程质量的情况,在施工中可以考虑用土工布或土工格栅来铺设软土地基,形成加筋地基,地基加筋后使路基填土载荷达到相关要求,并有效增强地基承载能力,提升软土地基的整体稳定性;

(三) 砂垫层技术

砂垫层技术是在软土地基顶面铺设的砂垫层作为软土层固结所需的上部排水层,以加速沉降的发展,缩短固结的过程。常用于软土距地面不深且厚度薄时,不必采用深层处理或仅用堆载加压即能使其达到沉降稳定。砂垫层可作为路堤内的地下排水层,以降低堤内水位,改善施工时重机械的作业条件。砂垫层要求级配良好,同时又应注意其厚度和铺设位置。

3.2 换填技术

换填技术是将路基范围内的软土挖除,用稳定性好的土石回填。当软土距地面近,厚度较薄,甚至地面上有鱼塘或稻田,往往表面有腐泥,可直接将这些腐泥、软土挖除,换填天然砂砾或适宜材料消除隐患。换填法按排淤方式有开挖换填法、抛石挤淤法。

开挖换填在一定范围内,把影响路基稳定性的软土用机械挖除,用无侵蚀作用的低压缩性散体材料置换,并分层压实。按软土的分布形态有全断面开挖开挖换填和局部开挖换填。开挖的深度和边坡根据土的抗剪强度、路堤填筑高度由设计或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开挖换填所用填料一般有灰土、天然砂砾、碎石及性能稳定的工业废渣。

抛石挤淤是在路基底部抛设一定数量的毛石,将淤泥挤出基底范围,提高地基的强度。适用于常年积水的洼地,排水困难,泥炭呈流动状态,厚度较薄,表层无硬壳,毛石能沉达底部的泥沼软土。抛投片石的大小,随泥炭或淤泥的稠度而定,抛投的顺序应先从路堤中部开始,中部向前突进后再渐次向两侧扩展,以使淤泥向两侧挤出。当软土或泥沼底部有较大的横坡时,抛石应从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扩展,并在低的一侧多抛一些毛石。毛石抛出水面后,应用重型压路机碾压密实,并在其上铺上嵌缝料,再行填筑路基土。

3.3 强夯技术

施工单位就道路工程施工阶段,可以借助于强夯技术对湿陷性黄土软土地基进行优化处理。对于湿陷性黄土土壤特点而言,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土壤结构相对疏松化,土质分布较为均匀化,并且存在数量较多的裂隙现象。假设湿陷性黄土受到水资源的影响,则非常容易造成路基出现不规则变化,例如开裂现象、塌陷现象或者道路两边出现剥落问题等。对于道路而言,其内部经过长时间水流的冲刷产生暗河或者孔洞,不利于保证道路的稳定性。而施工单位通过利用强夯技术,可以将地基内部的裂缝以及空洞进行压实处理,进而解决软土地基的稳定性较差的问题。由于强夯技术操作流程较为简单,同时不会受到施工现场地质环境的限制,所以受到了施工单位的广泛运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涉及到我国各个区域,为保证工程施工质量,需要施工单位加强对处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因为软土地基问题的解决结果直接对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假设该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必然会在道路工程未来投入施工阶段出现各种质量问题,严重影响道路行驶车辆的人员以及财产安全问题,严重者则会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一定限制因素。近年来,基于我国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施工人员处理软土地基的施工理念不断转变,施工单位逐渐有传统单一的处理模式转向多元化处理,但是为了全面解决软土地基问题,仍然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该问题的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张慰伟.路基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的处理方法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09):70-71.

[2]廖友洪.公路路基施工中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6,39(08):48+50.

[3]周林.浅谈公路路基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措施[J].信息化建设,2015(05):19+21.

论文作者:白英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2

标签:;  ;  ;  ;  ;  ;  ;  ;  

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路基施工中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剖析论文_白英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