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我国信息化发展历程研究_国民经济论文

近十年中国信息化发展进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近十年论文,发展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3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634(2003)10-1116-05

1993年9月,美国政府宣布名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纲领(NII)”的政府计划,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以“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为特征的新的信息化浪潮。以此为契机,我国近10年的信息化之路是怎样的呢?迄今为止,相关研究成果颇丰,尤其是出版了几部有较大影响力的专著。但在本文中,笔者拟另辟蹊径,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3~2002)作为数据来源,研究我国近10年来的信息化发展进程。该公报是由国务院办公厅编辑出版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政府出版物,其中集中、准确地刊载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和决议、决定、命令,国务院各部门发布的重要行政规章和文件等等。因此,可以从该公报所刊载的行政法规、重要文件中窥我国国家信息化发展进程之一斑。

1 “九五”、“十五”计划——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宏伟蓝图

“九五”计划和“十五”计划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勾划出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宏伟蓝图。

(1)“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1996年3月17日,第八后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它首先回顾“八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明显成效,指出通信建设步伐加快,生产能力提高,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有所缓解。同时,把形成全国统一的通信网络体系作为“九五”宏观调控目标之一。在2010年远景规划中,则展望了一个基本形成现代化通信体系的信息化社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取得很大进展,计算机应用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普及程度有很大提高;初步建立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

这是首次在我国五字头计划中提出“国民经济信息化”问题。面对初见端倪的信息化浪潮,我国政府不仅迅速抓住发展机遇,逐年增大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并且明确提出“进行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目标,促使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十五”计划以及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和说明。

2001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其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使之足以成为我国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吹响全面信息化建设的号角。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在“十五”计划中,“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经济结构篇独立的一章,包括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3部分,其内容涉及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①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应用。实施一批信息化重大工程,推进政务、金融、外贸、广播电视、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化进程。要重视信息网络技术在农产品交易、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推动信息产业与有关文化产业相结合,并在各级各类学校普及计算机及网络教育。同时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改革管理体制,创造有利于信息化的制度条件。②健全信息网络体系,提高网络容量和传输速度。大力发展高速宽带信息网,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⑧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提高信息化装备和系统集成能力。应重点推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大型系统软件、超高速网络系统、新一代移动通信装备和数字电视系统等核心信息技术的产业化。

在关于制定“十五”计划建议的说明中还进一步探讨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一方面,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又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众所周知,发达国家是在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进入信息化发展阶段的;而全球信息化这一新的历史机遇,使我国可以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的过程主要就是在企业技术开发和生产营销、社会公共服务、政府行政管理等方面广泛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过程。

“九五”和“十五”计划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勾划出宏伟的蓝图。毋庸置疑,信息化建设,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将贯穿于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

2 1993~2002政府工作报告与统计公报——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阶段

在“九五”计划和“十五”计划构建的信息化发展整体框架下,笔者拟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探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阶段。

(1)1993~2002政府工作报告。

以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为依据,以“九五”、“十五”计划为分水岭,笔者把近10年来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3年~1995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在此期间,我国的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速;国家对通信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及技术改造的投资比重逐年提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并努力在各个领域广泛推广应用;一批重点建设成绩显著,如1995年基本建成的以北京为中心、以光缆为骨干的全国现代化数字通信网络。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一步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即“筑路”,建设贯通全国的信息传输网络,它既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物质基础,又是信息社会的神经系统。

第二阶段,1996年~2000年,信息化建设初步推进阶段。只有本土化的信息技术,才能得到最广泛的应用,并在应用中取得理想效果,才能真正促进中国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从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才能最终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在这5年中,我国邮电通信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得到明显缓解,增添了持续发展的后劲: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及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步伐加快,大容量光纤通信系统的应用,提高了通信技术水平。面对亚洲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制定并坚持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把发行长期国债所筹资金重点投向通信等基础实施建设,还进一步把电子信息产业确立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应对入世挑战,我国正逐步推进电信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和鼓励外商投资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阶段,2001年~现在,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阶段。“十五”计划拉开了全面信息化建设的序幕。从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我国的信息化进程正大力推进。①经济信息化。加快发展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继续抓好信息网络、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广泛采用现代化监管手段,综合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②科教信息化。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作用和管理。⑧政府信息化。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加快政府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广电子政务,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有效性。

(2)1992~2002统计公报。

根据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划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阶段,是从定性角度分析我国信息化发展进程;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逐年增多的量化指标这一现象,则可以定量地研究我国信息化发展进程,如表1所示。

表1 1993~2002年统计公报中信息化量化指标

注:①资料来源:1993~200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由国家统计局发布。

②无该年统计公报,数据来源于该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③由于装订原因,未能获得2001年12号以后的国务院公报.

以上分别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阶段。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我国政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高度重视,推动着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3 1993~2002相关法规、命令及文件——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0年来,出于对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我国政府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法规、命令及文件,它们构成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号召全民参与信息化建设。

我国信息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需要各级政府大力支持,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也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参与。因此,国家重要领导人不失时机地在各种讲话中反复强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将信息化视为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关键环节。

江泽民主席在十五大报告中就指出要“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此后,在题为《迈向新世纪的中国与亚洲》的讲话中,在中国科学院第十次、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的讲话中,在“21世纪论坛”2000年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在第十六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1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中,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主席和朱镕基总理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高科技,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特别要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带动新兴产业的崛起,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成长链”。从发展中国家国情的实际出发,我国的信息化战略是,“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的水准,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2)制定产业政策引导和扶持信息产业。

制定产业政策是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初期,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积极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包括邮电通信、信息咨询等行业),如《全国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发展纲要》。政府的支持主要表现在运用金融、税收、财政等经济手段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简化第三产业企业开业审批手续等方面。1996年后,为有效利用外资,我国政府制定并多次修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通过诸多优惠政策鼓励外商投资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参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进入21世纪,面对国际社会信息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我国政府意识到“软件产业是信息时代的战略产业,我国软件产业必须实现跨越发展”。在这一战略选择的指导下,各地陆续建立了若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软件产业基地。

(3)高度重视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通信光缆线路的保护等等,它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我国政府从开始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时起就把安全问题放在显要的位置,先后发布多项命令,文件,颁布并实施多项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关于保护通信光缆线路的通告》、《公安部关于对与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备案工作的通知》、《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解决计算机2000年问题的通知》、《关于解决计算机2000年问题工作进展情况及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

在1993~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中,我国政府发布的有关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命令及文件还有很多。限于本文篇幅,笔者只选取了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分析和探讨近10年来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抛砖引玉,只希望能引起更多读者的关注。

标签:;  ;  ;  ;  ;  ;  

十年来我国信息化发展历程研究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