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供电公司,浙江杭州 311100)
摘要:劳模创新工作室在新的目标和任务下,充分利用电网公司和集体两种资源,与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电力工程建设企业等相关方结成合作伙伴,实现电力产业“制造、安装、使用”三方互动、优势互补,以“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实现劳模工作室资源积聚范围的扩大,创新成果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的促进。本文对“产、学、研”一体化的劳模工作室新型发展模式的探索进行阐述。
关键词:劳模工作室 ;“产、学、研”一体化 ;探索
1.探索劳模工作室新型发展模式背景
汪三工作室创建于2011年,先后被命名为“余杭电网公司汪三劳模创新课题组”,2012年被命名为“浙江省电力公司汪三劳模创新课题组”,2014年被命名为“浙江省电力公司汪三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自创建以来,致力于创新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围绕新的目标和任务,探索出新的适合劳模工作室的发展模式,并完成多篇政研论文指导实际的工作开展。工作室自被省公司命名为省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以来,围绕如何强化工作室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的教育基地功能,强化人才培养功能培训基地功能,强化创新创效、 增强企业发展活力的创新基地功能。工作室围绕创建目标和任务,剖析总结优势和存在的瓶颈,进一步打破固有思维、开阔视野,寻求充分利用电网公司和集体两种资源,交流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劳模工作室的创建水平的全面提升。
2. “产、学、研”一体化的劳模工作室新型发展模式的探索
2.1.“产、学、研”一体化的需求和目标
电力系统“产、学、研”一体化是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制造满足电网要求的电力设备,电力建设企业负责电力设备现场安装、调试,电网企业负责将安装好的设备投产和运维。“制造、建设、使用”三方关系密切,存在各自优势和需求,通过劳模工作室这个平台将三方串联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劳模工作室,应聚焦于科研创新,需要在现有资源基础上,争取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科研创新中去,为成员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包括逐步改善工作室自身的科研条件,充分利用合作方(电力设备制造方、电力建设方)科研、试验的软硬件,比如合作方提供硬件设备、实验室等;可以以合作创新研发的方式,将劳模工作室创新创意和合作方的企业研发相结合,组成联合创新、攻关团队,以此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进来。
电力设备制造企业需要通过劳模工作室和电力建设企业掌握设备现场安装和运维检修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提高设备的质量和服务;在新设备的研发创新上,需要通过劳模工作室了解到电网企业的发展需求和方向,市场调查更有针对性;在新产品的研发上需要引入了劳模工作室的智力资源,提高研发的效率。
电力建设企业需要设备制造企业生产的设备方便现场安装调试要求,避免现场整改延误工期;希望劳模工作室能够将电网企业的工艺要求、规程规范、反措要求在工程建设中进行贯彻执行,避免验收整改导致的经济损失和工期延误;人才培养上需要到设备制造企业熟悉设备原理结构,需要到劳模工作室学习掌握电网新知识、新技能和新规范要求。
2.2.“产、学、研”一体化的“1+2”新型劳模工作室发展形式
汪三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一个“1”,以成果创新、攻关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作为“+”,联合电力设备制造企业成立“制造创新工作室”作为一个“1+1”,联合集体企业电力工程建设公司成立“应用创新工作室”作为一个“1+1”,形成两个“1+1”组合,实现以汪三劳模工作室为平台的“产、学、研” 一体化三方互动模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1“产、学、研”一体化的成果创新形式
“制造、建设、使用”三方均成立汪三劳模工作室分支,有相应的负责人和参与成员,负责企业日常问题和创新课题的收集整理以及创新课题的计划实施、过程管控等。
创新成果、课题的选择,一方面由劳模工作室根据运维检修过程存在的问题,需要在设备制造或设备建设阶段才能解决、提出的创新课题;另一方面由设备制造企业根据设备安装调试过程的问题,提出的创新课题;还一方面由设备制造企业根据电网的发展需求,为了更精准的产品定位,需要设备建设方、劳模工作室参与的创新课题。
成果试用和推广,三方联合创新成果可以在制造企业的生产车间、建设企业的工程现场以及许可下在电网企业进行试用,通过试用收集新成果的试用试验数据信息,提高创新成果的实用化水平。成果完善定型后,制造企业可以产品化生产、市场化推广销售。劳模工作室申请成果在电网进行“五小”或典型经验推广,切实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服务安全生产。
2.2.2.“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劳模工作室人才培养主要:一是人员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力的能力培养,二是立足岗位需求,适应电网新知识、新设备的快速发展对人员技术技能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劳模工作室以课题组的方式,成员通过完成课题的全过程实战。完成一个课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的过程,实战培养既能形成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又能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成员参与设备制造企业的新产品研发过程,有机会同企业或高校合作,学习他们的先进的产品研发过程,进一步开阔成员的视野、积累先进经验,提高创新能力。
2.2.3.多专业结合的“1+N”
在“1+2”模式成熟取得成效后,劳模工作室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必定大大增强。届时,可以扩展成为“1+N”模式,即一个汪三劳模“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工作室,N即其它专业工作室,1+N表示是以一个汪三劳模“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工作室(虚拟)为平台发展其它专业分支工作室,实现余杭区供电公司工作室的 “产、学、研”的一体化营运,N表示了工作室未来的可扩展性。
3.“产、学、研”一体化新型发展模式预期取得的成效
3.1.“产、学、研”一体化提高制造方产品研发的精准性和市场竞争力
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研发的产品使用对象主要是电网企业。工作室和电力设备制造企业互动的“制造创新工作室”可以帮组设备制造方及时、准确掌握电网企业的市场需求,做到研发的精准定位。新产品的研发选择和研发过程中由劳模工作室参与,可以确保新设备符合电网要求,减少了新产品研发失败率。三方互动还可以帮组制造方,及时了解产品现场安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产品质量的提高和贴近用户的需求最终变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3.2.“产、学、研”一体化提高建设企业生产效益和品牌实力
工作室和电力建设企业互动的“应用创新工作室”参与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
可以帮组建设方及时掌握电网公司对电力工程的建设规范要求、反事故措施等,并在安装过程中执行,这样就可以减少工程验收的整改要求,避免经济损失和工期延误,提高企业生产效益。工程建设质量将是电力建设方今后市场竞争的一张张名片,提高了建设方的品牌效应。
三方互动可以对建设方人员进行设备结构原理和设备运维检修调试要求,提升了建设方人员的技能,进而提高电力建设方的核心竞争力。
3.3.劳模工作室功能发挥和影响力得到提升
劳模工作室既可以针对已有设备进行创新改进,也可以针对问题在设备研发、制造、安装环节进行创新,极大的扩展了创新的空间。“制造、建设、使用”三方互动,成立联合创新课题组,可以积聚更多的资源投入创新,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劳模工作的创新能力、影响力、吸引力得到提升。
随着工作室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课题成果的丰富,品牌影响力、吸引力得到提升,创新基地和劳模精神弘扬的功能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劳模工作室实现了提质扩面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作者:温学明,姚学恒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6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4
标签:劳模论文; 工作室论文; 电网论文; 设备论文; 制造企业论文; 企业论文; 互动论文; 《电力设备》2016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