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繁殖期的日常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蛭论文,日常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巡池。巡池就是围绕养殖池巡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尤其是水蛭产卵的场所,土壤要达到要求的水平,泥土要松软。防逃设施如稍有损坏就应及时补好,防止水蛭外逃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调节温度。繁殖期水温最好控制在25℃左右。温度高(如超过30℃)时,则应采取遮阴降温措施;温度低(如低于15℃)时,则应用塑料膜覆盖。尤其在晚上,更应注意防止温度的突然下降。
控制湿度。控制湿度应掌握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卵场的泥土的湿度要达到30%~40%,防止过干或过湿;另一方面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0%左右。
换水。水蛭在繁殖期应保持水质清新,有一定的透明度。因此,要做到勤换水,或保持微流水。
投料。繁殖期水蛭要消耗大量能量,因而饵料要精良、充足,更要注意饵料的新鲜。主要应以活体动物如蚯蚓、螺类、动物血等为主。防病。对病害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定期进行消毒。可用漂白粉7天~10天消毒1次,用量要少,否则对水蛭的繁殖不利。发现有生病的水蛭应立即隔离
治疗,防止疾病的蔓延和传播。做好记录。将繁殖期间的温度、湿度、投料、水质、繁殖数量等情况,尽量详细的记录下来,以便总结经验,提高繁殖技术水平。
幼蛭的培育。刚从卵茧中孵化出来的幼水蛭,身体发育不完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对病害的抵抗能力较弱,因此水温应保持在20℃~30℃之间,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幼水蛭生长不利。幼水蛭的消化器官性能较差,因此应注意投料的营养性和适口性,饲喂水蚤、小血块、切碎的蚯蚓、煮熟的鸡蛋黄等效果比较好,而且应少食多餐。幼水蛭特别喜欢清新的水,应勤换水。
联系电话:0531-5193575
标签:蚂蝗论文;